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為什麼不稱呼武則天為皇帝,而稱為皇后

2020-12-22 佳佳樂多

眾所周知,北宋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鑑》中《唐紀》這一卷寫的最多,達到了八十一卷,其中寫武則天的部分,基本上對武則天的稱呼都是皇后、皇太后或天后,從未稱呼武則天為「皇帝」

歷史上都已經蓋棺定論認為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那麼,為什麼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不大大方方地稱呼武則天為「皇帝」呢?對於這件事,小編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

司馬光在這本「官版」的史書中不稱呼武則天為後補,但不代表司馬光反對武則天當皇帝。讓我們先來回憶武則天波瀾壯闊的一生中曾經使用過的稱號:

武則天十四歲被召進宮裡,被唐太宗寵幸後封為了「才人」,成為了有品位的後宮人士。唐太宗駕崩,武則天進了感業寺,這期間研習了4年的帝範,她的正規法名為「明空」。在感業寺她邂逅唐高宗李治後,李治處心積慮地讓她重返後宮,賜封為「昭儀」,這是一個宮廷行政職位。

公元655年,武則天剪除王皇后、蕭叔妃、自己的姐姐武順與侄女賀蘭氏後登上皇后的寶座,由於李治體弱多病,朝廷諸多事務依賴武則天處理,這就出現了雙聖臨朝的局面,這時稱為她為天后。

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為帝,在登基之前,自選字更名為曌{宗秦客創造的)的。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神龍革命」爆發,武則天禪讓帝位給太子李顯(唐中宗)。武則天駕崩,根據遺囑「遺制稱則天大聖皇太后,去帝號。諡則天大聖后。」除掉帝號,尊稱皇后。

回憶完武則天波瀾壯闊的一生,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司馬光為什麼不稱武則天為皇帝: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歷來是男尊女卑的!可是,武則天的稱帝可以說是重重地打了全天下男人的臉,尤其是封建禮儀思想比較嚴重的一些文人雅士的臉,而司馬光恰巧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大唐是自唐以後所有的民族主義者心中永遠的豐碑,可是,武則天卻給這豐碑上留下了讓大家感到不和諧的一幕,因此,有這種思想的人總是想著把武則天的這一頁拿掉,需要強調的是,有著和司馬光一樣做法的人有好多。

武則天的「周」脫生於李家的「唐」又歸還大權於「唐」。而在司馬光之流看來,稱帝已經六十七歲的武則天只不過是一個家庭的老太太在胡鬧罷了,誰會把一個老人的胡鬧當真?難道其它的皇帝和愛妃就沒有那樣鬧過?只不過,武則天鬧的有些大,有些不可收拾罷了!

儘管作為唯一女皇,叱吒風雲了一生,掌握政權達半個多世紀之久,但,她的稱謂始終以行政官職為主.才人,昭儀,皇后,天后等等都有顯著的女性色彩。在《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這些正史中,武則天的稱謂皇后是皇太后或天后,可以彰顯史書的正規性,有別於野史。

古代評介政治人物功過時,多參照死後皇帝敕封的諡號,而由於本人要求除帝位稱後,唐中宗也諡號為後,所以司馬光這樣的稱呼就好理解了。

中國有兩部大書,《資治通鑑》和《史記》,而兩部書最大的不同在於,《史記》是記錄歷史,而《資治通鑑》則是解讀歷史,《資治通鑑》也被譽為帝王之書。

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顧炎武評述《資治通鑑》: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

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評價《資治通鑑》時說: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

茶餘飯後可以多讀讀這類史書,畢竟,即使史書種類眾多,《資治通鑑》地位仍然數一數二,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仿佛與古人在對話,了解過去的故事的同時還可以以史為鑑,學習生活的經驗,不斷充實自我。

因此小編建議大家一定要多讀歷史,多多學習古人的經驗,畢竟這是歷史的總結。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可以說最值得一讀,有學者感嘆,讀完《資治通鑑》仿佛多活了整整一千年!

通過《資治通鑑》,我們不僅可以懂得歷史,還可以從過去的教訓中汲取經驗

現在正版書籍《資治通鑑》六冊僅需99元,點擊下方連結方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武則天建立的「武周」,在古代為什麼不被單獨列為一個朝代?
    歷史上沒有哪個朝代官方編撰「武周」斷代史,宋朝司馬光總編的通史《資治通鑑》也沒有把「武周」作為一個朝代,只是按照「太后」稱呼武則天,對武則天稱帝只是簡單記載「武承嗣請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太后從之」。從此此後,所謂正史的編者們也沒有把「武周」單獨列作一個朝代。
  • 智庫解析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
    最初司馬光用了兩年時間,寫成一部從戰國到秦末的史書,共有8卷,名叫《通志》,宋英宗看了以後非常滿意,立即下令設置書局,作為編書機構,要司馬光繼續寫下去。宋英宗允許司馬光自己挑選編寫人員,並準許他借閱官府藏書。司馬光成立書局時,邀請了當時著名的史學家劉恕、範祖禹等做助手,共同編寫這部通史。
  • 歷時19年,編寫出一套大型編年體通史,司馬光和《資治通鑑》
    喜歡歷史的朋友們一定聽說過千秋兩司馬,這說的是兩位歷史學家,前一位指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後一位指宋仁宗時期的司馬光。司馬光可以和司馬遷比肩是因為他編寫了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編年體是以時間順序為軸線的記錄方法,通史是連貫記錄各個時期的史實。
  • 《資治通鑑》| 司馬光打造史學超級IP
    《資治通鑑》是編年體史書中的佼佼者,並使編年體多了一個別名——通鑑體。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體裁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特點是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五經之一——傳說中孔子編訂過的《春秋》。早期編年體史書,記一朝一代史事,司馬光則第一次把戰國以來直到北宋以前的歷史貫通在一起。
  •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在運城歷史上,有兩大史學天才。一位是司馬遷,一位是司馬光,他們屬於同一家族,司馬光是司馬遷的後人。相比之下,司馬光嘔心瀝血19年完成的《資治通鑑》,有數千萬字,毛澤東一生閱讀17遍,可謂受益無窮。
  • 為什麼漢朝皇帝被稱為什麼什麼帝,而唐朝皇帝被稱為什麼什麼宗
    愛好歷史的朋友們在觀看歷史影視劇或者歷史書籍的時候會看到對皇帝的稱呼中有點的是「什麼祖」,有的是「什麼宗」,而有的時候稱「什麼帝」。那麼這三個稱呼哪個最大,為什麼不同時期對皇帝的稱呼不同呢?而廟號則是人死後需要被祭祀的牌位上刻的字,祭祀皇帝的地方被稱為太廟,皇帝駕崩後他的牌位會放到太廟中去,受到後世的供奉,後繼之主會為他上一個號,而這個號就是廟號。號常用祖字或者宗字,開國皇帝被稱為太祖或者高祖(如漢高祖,明太祖等),後面的皇帝被稱為太宗(漢太宗(漢朝有很多皇帝沒有廟號),唐太宗,明太宗)。
  • 如何讀懂《資治通鑑》?|紀念司馬光誕辰1001周年
    如果真像清代學者李光地所諷刺的那樣,《資治通鑑》的疏曠「網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為屹立近千年不倒的經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記》一起構成中國傳統史學的雙峰。顯然,不解其味的是李光地這樣的讀者,而不是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司馬光手跡,現藏國家圖書館(題為《資治通鑑》殘稿)《資治通鑑》為什麼會出現這類貌似「疏漏」的現象?
  • 司馬光《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殘稿以中間空白為界,前一部分被稱為「幅紙三絕」。其中,前29行共465個字是司馬光親筆手書,記錄了東晉元帝公元322年(永昌元年)的事件;中間部分被毛筆劃掉的四行是範仲淹次子範純仁寫給司馬光的書信;最後一小部分是司馬光手書的謝人惠物狀(感謝信)。空白之後均為歷代名家的提拔。
  •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一代文學家砸缸救人,到底是救了誰?
    司馬光,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其所著寫的我國的《資治通鑑》與《史記》並稱為我國的「史學雙璧」,作為我國現存最大的編年體通史的《資治通鑑》也是給後人帶來了無限的精神財富。《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一代文學家砸缸救人,到底是救了誰?司馬光,自小就被稱為「神童」,七歲的時候,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砸缸救人被世人所知。司馬光砸缸在《宋史》中記載的:「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
  • 司馬光目光如炬:這一年,何以成為《資治通鑑》的歷史起點?
    到了北宋,大學問家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甚至直接開啟了參考書模式,書中不斷出現的「臣光曰」,擺明了就是寫給皇帝學習研究用的。 這部「皇帝的參考書」一共寫了1362年的歷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往事越千年,浩繁如煙海。
  • 武則天的真實畫像曝光:顏值驚豔,身高賽男兒,容貌堪比絕世佳人
    使桀、紂在上,雖十堯不能治;觀夫武氏稱制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於家索……俄至無辜被陷,引頸就誅,天地為籠,去將安所?悲夫! 武則天作為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被歷代儒士所否定,特別是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鑑》對武氏的批判更為嚴厲,說他攻入心計,心狠手辣,30歲產下長女之後,卻親手將她掐死,並嫁禍給王皇后。
  • 武則天到底是怎樣的人?被歷史騙了近千年,如今真相水落石出
    武則天手段極為狠辣,為讓自己兒子當上太子,暗地裡殺害皇后和多位皇妃,甚至連朝中大臣也未能逃過毒手。高宗去世後,武則天更是不可一世,兒子當上皇帝後,卻沒有得到相應權力,朝中大權全部掌握在武則天手中。武則天心思縝密,精於謀略。
  • 以著書為職業的司馬光,官至宰相,最大的成就是編成《資治通鑑》
    世人皆知,司馬光一生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反對王安石和編纂《資治通鑑》。在仁宗年間,他和王安石,還有韓維及呂公著相得甚歡,被稱為「嘉祐四友」。不過後來,到了神宗時代,兩個人就成了死對頭。王安石在政治上是屬於改革派,司馬光是自信不疑的保守派。王安石說祖宗不足法,司馬光說先王之法不可變。王安石掌權之後推行新法,司馬光極力反對,王安石就把他趕到洛陽去了。
  • 司馬光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資治通鑑有什麼魅力,吸引很多名人閱讀
    曾因為司馬光反對變法,讓我一直遠離《資治通鑑》本人正在閱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故事》,讀的過程中對司馬光的印象有所改變,為什麼這麼說呢,對司馬光的的認識最先來源於趙麗蓉的小品《光榮母親的一天》裡的司馬光砸光的故事,又引起我再次回爐讀了課文《司馬光砸缸》。
  • 陝西發現一塊墓志銘,揭秘了武則天的不齒行為:史書原來沒有騙人!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當中掩埋了無數個讓人苦苦追尋的歷史真相,尤其是歷史一個名人的死亡,往往都比較的不同尋常,但是這樣的秘史又難以記錄下來,我們今天要說這一件事情就是武則天毒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而對於這一件事情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當中有所記載,但是在《舊唐書》當中卻無從查起,那麼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 想當皇后,皇帝竟然說了不算,武則天準備另闢蹊徑
    擊鐘陳鼎 武則天系列 (八)要說武則天絕對是一名心心念念「想當將軍的好士兵」。這不,二次進宮,剛站穩腳跟,就開始覬覦皇后的位置。皇帝帶著武昭儀來了,那肯定好酒好菜招待,至於為什麼來等皇帝開口。可皇帝想開口又不好意思直說,於是先從關心長孫無忌的兒子們打開缺口。長孫無忌兒子一大堆,起碼有一打之多。儘管多,當爹的長孫無忌自然希望兒子們都能受到皇帝的蔭澤。他一五一十地說了兒子們的情況,不過最後留了個小尾巴。
  • 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曝光
    司馬光《資治通鑑》手書殘稿。這是司馬光《資治通鑑》全世界唯一手稿。手稿為一長卷形狀,共計29行465餘字,記東晉永昌元年事,殘稿改動塗抹處頗多。
  • 武則天登基後,為何執意要遷都洛陽?在長安呆著有啥不好的?
    在唐朝歷史上,武則天可以說是一位劃時代的女皇帝。掃清了自己路上的所有障礙之後,當上皇帝的武則天不僅把國號改名為「周」,還堂而皇之地將帝國的首都從長安前往洛陽,並且還將洛陽直接命名為「神都」,她的這一做法自然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那麼武則天為什麼要把首都遷到洛陽呢?
  • 《資治通鑑》裡為什麼沒有李白
    如果真像清代學者李光地所諷刺的那樣,《資治通鑑》的疏曠「網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為屹立千餘年不倒的經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記》一起構成中國傳統史學的雙峰。顯然,粗心出錯的是李光地這樣的讀者,而不是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資治通鑑》為什麼會出現這類貌似「疏漏」的現象,如果這並不是真正的疏漏,那它背後的合理性又是什麼?我們先來算一筆帳。
  • 司馬光:「修齊治平」的典範
    司馬光自號「迂叟」,不問政事,在洛陽買了一塊地,隱居其中,命名為「獨樂園」。這裡環境幽雅,格調簡素,既是司馬光的寓所,又是《資治通鑑》書局所在地。在獨樂園中常住的不僅有書局的編撰人員,當時洛陽的名賢學者也常來此聚會,堪稱為學術中心。為了專心致志編寫《資治通鑑》,司馬光讓工匠在園中挖了個大坑,砌成一間地下室,作為寫作之所,美其名曰「壤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