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北宋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鑑》中《唐紀》這一卷寫的最多,達到了八十一卷,其中寫武則天的部分,基本上對武則天的稱呼都是皇后、皇太后或天后,從未稱呼武則天為「皇帝」。
歷史上都已經蓋棺定論認為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那麼,為什麼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不大大方方地稱呼武則天為「皇帝」呢?對於這件事,小編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
司馬光在這本「官版」的史書中不稱呼武則天為後補,但不代表司馬光反對武則天當皇帝。讓我們先來回憶武則天波瀾壯闊的一生中曾經使用過的稱號:
武則天十四歲被召進宮裡,被唐太宗寵幸後封為了「才人」,成為了有品位的後宮人士。唐太宗駕崩,武則天進了感業寺,這期間研習了4年的帝範,她的正規法名為「明空」。在感業寺她邂逅唐高宗李治後,李治處心積慮地讓她重返後宮,賜封為「昭儀」,這是一個宮廷行政職位。
公元655年,武則天剪除王皇后、蕭叔妃、自己的姐姐武順與侄女賀蘭氏後登上皇后的寶座,由於李治體弱多病,朝廷諸多事務依賴武則天處理,這就出現了雙聖臨朝的局面,這時稱為她為天后。
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為帝,在登基之前,自選字更名為曌{宗秦客創造的)的。公元705年,武則天病重,「神龍革命」爆發,武則天禪讓帝位給太子李顯(唐中宗)。武則天駕崩,根據遺囑「遺制稱則天大聖皇太后,去帝號。諡則天大聖后。」除掉帝號,尊稱皇后。
回憶完武則天波瀾壯闊的一生,我們再來分析一下司馬光為什麼不稱武則天為皇帝: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歷來是男尊女卑的!可是,武則天的稱帝可以說是重重地打了全天下男人的臉,尤其是封建禮儀思想比較嚴重的一些文人雅士的臉,而司馬光恰巧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大唐是自唐以後所有的民族主義者心中永遠的豐碑,可是,武則天卻給這豐碑上留下了讓大家感到不和諧的一幕,因此,有這種思想的人總是想著把武則天的這一頁拿掉,需要強調的是,有著和司馬光一樣做法的人有好多。
武則天的「周」脫生於李家的「唐」又歸還大權於「唐」。而在司馬光之流看來,稱帝已經六十七歲的武則天只不過是一個家庭的老太太在胡鬧罷了,誰會把一個老人的胡鬧當真?難道其它的皇帝和愛妃就沒有那樣鬧過?只不過,武則天鬧的有些大,有些不可收拾罷了!
儘管作為唯一女皇,叱吒風雲了一生,掌握政權達半個多世紀之久,但,她的稱謂始終以行政官職為主.才人,昭儀,皇后,天后等等都有顯著的女性色彩。在《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這些正史中,武則天的稱謂皇后是皇太后或天后,可以彰顯史書的正規性,有別於野史。
古代評介政治人物功過時,多參照死後皇帝敕封的諡號,而由於本人要求除帝位稱後,唐中宗也諡號為後,所以司馬光這樣的稱呼就好理解了。
中國有兩部大書,《資治通鑑》和《史記》,而兩部書最大的不同在於,《史記》是記錄歷史,而《資治通鑑》則是解讀歷史,《資治通鑑》也被譽為帝王之書。
明清之際的著名學者顧炎武評述《資治通鑑》: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後世不可無之書。
曾國藩評價此書說:竊以先哲驚世之書,莫善於司馬文正公之《資治通鑑》,......
近代著名學者梁啓超評價《資治通鑑》時說:司馬溫公《通鑑》,亦天地一大文也。
茶餘飯後可以多讀讀這類史書,畢竟,即使史書種類眾多,《資治通鑑》地位仍然數一數二,我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仿佛與古人在對話,了解過去的故事的同時還可以以史為鑑,學習生活的經驗,不斷充實自我。
因此小編建議大家一定要多讀歷史,多多學習古人的經驗,畢竟這是歷史的總結。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可以說最值得一讀,有學者感嘆,讀完《資治通鑑》仿佛多活了整整一千年!
通過《資治通鑑》,我們不僅可以懂得歷史,還可以從過去的教訓中汲取經驗。
現在正版書籍《資治通鑑》六冊僅需99元,點擊下方連結方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