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目光如炬:這一年,何以成為《資治通鑑》的歷史起點?

2020-12-12 心史縱橫

讀史使人明智,這話是英國人培根說的。其實中國人更懂得這個道理。中國的古人幾乎是把史書當作治國理政、待人處事的參考書來讀。到了北宋,大學問家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甚至直接開啟了參考書模式,書中不斷出現的「臣光曰」,擺明了就是寫給皇帝學習研究用的。

這部「皇帝的參考書」一共寫了1362年的歷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往事越千年,浩繁如煙海。這當然稱得上鴻篇巨製,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萬字的空前規模,歷時十九年,成書不到兩年司馬光便積勞而逝,所言「臣之精力,盡於此書」應當是真心話。

在記錄歷史的同時,司馬光以深邃的眼光,分析帝王人臣的善惡,治國理政的得失,王朝興替的經驗教訓。其中不乏驚世醒人的歷代往事,振聾發聵的警句名言,使人過目難忘,品味不盡。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現代的政治家、學問家等,都對《資治通鑑》推崇備至。毛主席晚年曾對人講,他把《資治通鑑》讀了「一十七遍」

01

上下五千年,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的建立時間是約公元前2070年,從那時算起中國歷史也有近4100年。那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歷經夏、商兩朝後的東周列國時代,一個看似當不當正不正的年份,又是怎樣成為司馬光選取的《資治通鑑》的起點呢?

翻開《資治通鑑》,開篇記述的是這樣一件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作為周王朝治下重要諸侯國的晉國,一分為三,新建立了魏、趙、韓三個諸侯國。《三國演義》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似乎分分合合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三家分晉」如此引人注目,尤其引起司馬光的極大重視,這裡面自然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

周王朝實行分封制,周王為「天下共主」,各諸侯被授予領地,承擔拱衛王室的責任和義務。晉是周王朝的姬姓諸侯國之一,第一代國君系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弟唐叔虞,可謂根正苗紅。

但是到了周威烈王(姬午)即位的時候,晉國已經被日漸壯大的卿族勢力把持,領地也幾乎全被韓、趙、魏三家瓜分,身為國君的晉幽公(姬柳)甚至還要去朝見他們。君不君、臣不臣的日子就這樣過了很多年,直到周威烈王正式賜封三家為諸侯,晉國名存實亡。

周王室的同姓兄弟,竟然被異姓臣下欺負到這個地步,國將不國。從政治倫理的角度看,這顯然是破壞了規矩,屬於極不正常的事件。

02

司馬光尤其看到了事件的嚴重性。他提了一個關鍵詞:名。「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這裡所說的「名」,就是名分,包括官階大小,地位高低,等等,被認為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重要到什麼程度呢?司馬光舉了一個例子。

衛國的孫桓子率軍與齊國開戰,衛軍大敗。這時,有個叫仲叔於奚的衛國人挺身而出,救下孫桓子,立了大功。衛國國君論功行賞,打算賜給他一塊封地。於奚拒絕了,他說他想要「繁纓」,一種掛在馬脖子上的飾件。在當時,這種飾件只有諸侯才配擁有。孔子聽說了這件事,直呼太可惜了!如果這樣,還不如多給他一些封地呢!

按照孔子的觀點,「惟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意思是說,繁纓代表著名分,而名分是國君掌握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不能隨便送人的。

對於三晉魏、趙、韓來說,領地早已經擁有了,是靠著拳頭硬從晉侯手裡搶過來的,所以不存在賞賜封地的問題。他們缺少的只是「諸侯」的名分,就像仲叔於奚缺少的是繁纓。而從大夫到諸侯,代表著從奴才到主人的華麗轉身,是名分的巨大改變,用中國古代的政治術語講,那就是僭越。

03

改變名分的僭越,是性質很嚴重的大事件。在此之前,其實已經有三個案例。南方的楚國最早被周王室封為子爵,隨著國力不斷強大,國君熊通越來越不滿意自己的爵位,於是向周王提出加爵的要求,遭到拒絕。熊通大怒說「王不加位,我自尊爾」,乃自立為王,史稱楚武王。後來,吳國和越國隨著國力的強大,也效仿楚國,先後稱王。

這三個諸侯國直接把名分抬高到與周王室並駕齊驅,比三晉稱侯的時間更早,走得更遠,力度也更大,但是為什麼沒有入司馬光的法眼呢?

答案就在周王室。楚、吳、越先後稱王,並沒有得到周王室的同意,他們幹的是孫猴子自封「齊天大聖」的勾當,只是因為當時的周王室日漸衰微,自顧不暇,並沒有像天庭派兵將鎮壓孫猴子那樣去討伐他們。

三晉稱侯就不一樣了,他們竟然得到了周王室的認可,屬於正式任命。司馬光正是看到了這個不同點,認為「先王之禮於斯盡矣」,用於治國安邦的禮教走到了盡頭,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點。為了說明問題,他又搬出晉文公和周襄王的例子。

04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起兵勤王,誅殺了叛亂的姬帶,迎周襄王姬鄭還都。立下大功的晉文公向周襄王提出一個請求,希望自己死後也能採用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隧葬」儀式。周襄王沒有答應,還用話狠狠敲打了他一番。晉文公害怕了,從此斷了非分之想。

晉文公是誰,春秋五霸之一,實力不可謂不強大,但他還是沒有僭越的膽量。司馬光認為,正是因為像晉文公和周襄王這樣,諸侯心存敬畏,天子堅持原則,始終名分不亂,周王朝才能歷經數百年而不倒。現在三家分晉,不僅僅是魏、趙、韓作亂,根本的還是周威烈王喪失原則,把殘留的一點點名分也給弄丟了。「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05

從「臣光曰」的大段文字可以看出,一千多年之後的司馬光,仍然對這件事耿耿於懷。作為儒學大師,他百分百信奉孔子的話,認為像繁纓這樣的小物件,以及葬禮的儀式等等,都關係到名分,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他要給皇帝寫參考書,先從他認為最重要的「名分」說起。於是,壞了規矩、毀掉名分的周威烈王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司馬光開始編寫《資治通鑑》的時候,正是他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政治上不得志之時。自請外放,後又辭去官職,專心修史。即便這樣,他依然保持著封建士大夫的強烈忠君之心。他為皇帝解讀歷史經驗教訓,第一把鑰匙就是「名分」,可以說用心良苦。這當然有其固執地反對改革、維持現狀的考慮,本質上也是為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但我們從中依然可以感覺到,有目光如炬,穿越千年迷霧,努力探尋著歷史的密碼。

相關焦點

  •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在運城歷史上,有兩大史學天才。一位是司馬遷,一位是司馬光,他們屬於同一家族,司馬光是司馬遷的後人。相比之下,司馬光嘔心瀝血19年完成的《資治通鑑》,有數千萬字,毛澤東一生閱讀17遍,可謂受益無窮。
  • 《資治通鑑》| 司馬光打造史學超級IP
    《資治通鑑》是編年體史書中的佼佼者,並使編年體多了一個別名——通鑑體。編年體是中國傳統史書體裁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特點是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五經之一——傳說中孔子編訂過的《春秋》。早期編年體史書,記一朝一代史事,司馬光則第一次把戰國以來直到北宋以前的歷史貫通在一起。
  • 司馬光《資治通鑑》
    辛先生認為,由於《通鑑》是編年體,往往一年之中所記事情很多,頭緒紛繁,而同一件事的首尾本末則又散在各處,故初讀者往往難於把握線索,提不起興趣。因此,辛先生認為讀《通鑑》可以從讀南宋袁樞根據《通鑑》改編的《通鑑紀事本末》入手。因為紀事本末體將某一重要歷史事件的相關材料集中起來,便於人們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比較適合初讀者閱讀。
  • 如何讀懂《資治通鑑》?|紀念司馬光誕辰1001周年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也就意味著杜甫事實上在《資治通鑑》中也沒有出現過,只不過被別人提到了一次,因為他的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頗受不得志的政治家們的青睞。深入核查後,讀者們會發現,在《資治通鑑》裡失蹤的,不僅僅是李白、杜甫,還有很多跟他們同樣大腕的中國歷史名人。其他歷史小名人,被《資治通鑑》「遺忘」的更是不計其數。這當然不是以司馬光為首的《資治通鑑》編纂團隊的疏忽。
  • 智庫解析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
    司馬光從小勤奮好學,愛讀史書,7歲時聽老師講《春秋左氏傳》就很感興趣,回家後能頭頭是道地講給家裡人聽,這部歷史名著對他影響很大,他能寫出《資治通鑑》,是和這部書對他的影響分不開的。司馬光從小聰明伶俐,有一次,他和一群小夥伴捉迷藏,一個孩子不小心掉進水缸裡,其他孩子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急中生智,搬起一塊大石頭,砸破水缸,水流出來後,那個孩子得救了。司馬光的機智勇敢一直被後世傳為佳話。
  • 歷時19年,編寫出一套大型編年體通史,司馬光和《資治通鑑》
    喜歡歷史的朋友們一定聽說過千秋兩司馬,這說的是兩位歷史學家,前一位指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後一位指宋仁宗時期的司馬光。司馬光可以和司馬遷比肩是因為他編寫了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編年體是以時間順序為軸線的記錄方法,通史是連貫記錄各個時期的史實。
  • 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曝光
    司馬光《資治通鑑》手書殘稿。這是司馬光《資治通鑑》全世界唯一手稿。手稿為一長卷形狀,共計29行465餘字,記東晉永昌元年事,殘稿改動塗抹處頗多。
  •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一代文學家砸缸救人,到底是救了誰?
    司馬光從小就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被人們所知,後來當政之後,發生了清算王安石的事件,其實很多人都能看出來,這完全是意氣用事,後來因此司馬光離開了官場15年,也就是這15年,他走遍大江南北,認識了很多文人墨客,主持編寫了294卷近4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鑑》。
  • 司馬光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資治通鑑有什麼魅力,吸引很多名人閱讀
    其實就有司馬光的一份「功勞」。當時的我讀歷史過於投入,也因此產生了對司馬光的怨恨。心裡總在想,如果沒有司馬光這樣變法反對派,就不會發生後面的「靖康之恥」,更不會有後面的「崖山慘禍」。也許沒有後面的鴉片戰爭、甲午戰爭這些讓我在讀歷史時基本上一頁翻過的歷史事件。因此,心中有一個疑團,司馬光既然能著書指點江山,為什麼連富國強民的道理都不懂呢?
  •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為什麼不稱呼武則天為皇帝,而稱為皇后
    眾所周知,北宋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鑑》中《唐紀》這一卷寫的最多,達到了八十一卷,其中寫武則天的部分,基本上對武則天的稱呼都是皇后、皇太后或天后,從未稱呼武則天為「皇帝」。歷史上都已經蓋棺定論認為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那麼,為什麼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不大大方方地稱呼武則天為「皇帝」呢?對於這件事,小編發表一下自己的拙見。司馬光在這本「官版」的史書中不稱呼武則天為後補,但不代表司馬光反對武則天當皇帝。
  • 以著書為職業的司馬光,官至宰相,最大的成就是編成《資治通鑑》
    這件事情應該給他的印象挺深的,後來他做事總是穩穩噹噹的。說話也是很靠譜,沒有任何鬼點子,古板得令人驚奇。他似乎天生就要成為一個歷史學家,在他7歲的時候,凜然如成人。聽到人講《左氏春秋》,非常喜歡。回來就跟家人講書中大旨,已經是了如指掌。從此以後,他就手不釋卷,不知饑渴寒暑。世人皆知,司馬光一生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反對王安石和編纂《資治通鑑》。
  • 司馬光《資治通鑑》16:無視魏文侯兒子的田子方
    這事說起來就有趣了,據《資治通鑑》中的記載,說子擊聞過則喜向田子方賠禮道歉,而司馬遷《史記》中則說,子擊在聽了田子方的回答後,子擊氣得拂袖而去。司馬光《資治通鑑》15:說服韓魏反水智瑤的張孟談的下場司馬光《資治通鑑》14:中國變法興國的鼻祖——李悝
  • 司馬光《資治通鑑》21:滅中山國的樂羊是如何發跡的?
    樂羊能得到魏文侯的賞識並加以重用,離不開一位貴人的引薦,這位貴人就是翟璜,沒錯,又是這老哥們。樂羊學成之後,一開始在翟璜那兒做門客。司馬光《資治通鑑》19:魏文侯力排眾議相信樂羊司馬光《資治通鑑》18:一代賢君魏文侯也曾被一句話激怒……
  • 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長啥樣?
    司馬光《資治通鑑殘稿》,縱33.8釐米,橫130 釐米。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 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長什麼樣?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司馬光此件為陳省華手書詩稿所作跋語一則,亦稱《天聖帖》。文中所稱「先太尉」,乃司馬光之父池,「故相國龐公」,乃龐籍,「故省副陳公」乃省華。   司馬光這幅跋語以工整的小楷書寫。通幅結體端正、嚴謹,橫平豎直的筆畫中,隱隱可見些許隸書的波磔之美。而在起筆收筆或勾挑處的用筆與唐代大書家顏真卿相似。事實上,北宋士大夫書家的書風,大多受顏真卿影響。司馬光的這件作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 《資治通鑑》問世之謎
    宋英宗對司馬光既有感恩也非常賞識,沒有因為這些不同意見而疏遠他。1065年,英宗任命司馬光為龍圖閣直學士兼侍講,為皇帝講讀經史。這是一個接近皇帝的要職,對中樞決策能夠發揮重大影響。而司馬光考慮的是,通過歷史來影響皇帝,從而參與到最高層政治之中。 還在仁宗時期,司馬光就計劃寫一部編年體的通史,並做了大量準備。
  • 《資治通鑑》裡為什麼沒有李白
    深入核查後,讀者們會發現,在《資治通鑑》裡失蹤的,不僅僅是李白、杜甫,還有很多跟他們同樣大腕的中國歷史名人,比如屈原。其他歷史小名人,被《資治通鑑》「遺忘」的更是不計其數。這當然不是以司馬光為首的《資治通鑑》編纂團隊的疏忽。
  • 《資治通鑑》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第一次聽說《資治通鑑》是在中學上老師講的歷史課上,老師說這是北宋年間宰相司馬光編寫的一部史書,它是我國繼西漢司馬遷編寫的《史記》後又一部重要歷史巨作,在我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老師還說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北宋以前,周威烈王以後,各朝各代的興衰史,具有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以史為鑑,謹記失敗,避免錯誤的一本重要歷史文獻。我們最早知道司馬光是小學時學的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 有了這套《柏楊給孩子的資治通鑑》,媽媽們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被歷史...
    所以,除了讓孩子閱讀歷史故事和小說,我們也要讓孩子閱讀正史。正如作家曹文軒曾說:「只有閱讀,我們才能成為持有正確歷史觀的人。」,配上豐富的細節,讓孩子輕鬆愛上歷史 司馬光為編纂《資治通鑑》,足足耗費19年時間,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而且一改《史記》的紀傳體風格,採用了編年體紀事,讓孩子更容易在時間軌跡上看到橫向歷史發展。
  • 歷史上的司馬光,有《清平樂》中那麼「壞」嗎?
    反對王安石變法,不能成為司馬光不是好人的理由 說起王安石的變法,就不得不提之前的一次慶曆新政。 這是變革不得不慎重考慮的事情,顯然王安石並沒有做好,而司馬光對此有一定的認識。 司馬光在整個歷史上也有非常尊崇的地位 司馬光除了反對變法會被一些人認為阻礙社會進步之外,其實歷史對他的認可程度是非常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