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世界上比較知名的武器裝備,「印度製造」其實就佔了很多,比如印度陸軍的阿瓊坦克、空軍的LCA戰鬥機以及海軍的國產航母等。
以上僅僅是印度「知名」武器的代表作而已,要是細究的話,飛彈、火箭炮、潛艇等還能拽出一大串來。而這些武器之所以「知名」倒不是因為其強悍的性能,而是由於其超長的研製周期。這個時間跨度甚至都長到了讓人麻木的地步——不少軍迷在兒時都聽聞過印軍的幾大「知名」武器,而到成家立業後,印軍的那些武器還沒搞利索。
「遠古時代」的阿瓊坦克和LCA戰鬥機尚且不談,就以新世紀開造的印度國產航母來說,就足以堪稱是N年磨一艦了。
最近關於這艘的消息有很多,我們也簡單來捋一捋。
2020年11月30日,印度首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在科欽造船廠成功進行了首次系泊試驗;12月4日,印度媒體發布了其海軍東部艦隊司令阿圖爾·庫馬爾·賈殷中將關於航母何時服役的報導,賈殷中將稱:維克蘭特號航母將會入列在印度海軍東部艦隊,該艦可能在2022年到2023年服役。
關於印度國產航母何時服役的說法,印度官方最早給出來的時間節點是2012年,自此之後幾乎年年有印度國產航母要服役了的報導,但最終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它就是服役不了。
很顯然,這一次印度官方也吸取了之前信誓旦旦而後被現實打臉的教訓,沒有說航母一定會在2022年到2023年服役,而只是說可能。
可能是一個可大可小的詞彙,有99%可能也是可能,有1%可能那也是可能。我們不禁要問,2022年到2023年服役的這個「可能」到底是多大程度的可能?
在探討這一問題前,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下這艘印度國產航母建造的重要節點。
眾所周知,印度是亞洲少數有航母運作經驗的國家,不過印度此前的航母都是外購來的二手貨,無論是綜合性能還是使用壽命,都不怎麼樣,難以滿足印度越來越高的心氣。
進入新世紀之後,雄心勃勃的印度決定建造國產航母——當然了,以印度當時的實力,無論是艦船設計、核心部件、武器系統還是基礎材料,都很大程度上依賴外購。也就是說,嚴格地講印度的所謂國產航母其實是一款拼裝貨,不過按照印度習慣,只要能拼成的話,那就算國產了,這一點我們先明白。
早在2003年的時候,印度政府便批准了其國產航母的建造計劃;2005年4月,在科欽造船廠舉行了切割鋼板儀式(從這個節點算起,到現在已經超過15年了),當時的一位印度部長說:這項計劃(航母製造)將決定科欽造船廠的命運,甚至將決定印度未來的命運。
按照最初的預計,這艘印度國產航母將在2012年正式服役,屆時印度海軍的可用航母將不只一艘,最理想的狀態下可能會有3艘航母(國產1艘,購自俄羅斯的1艘,當時現役的1艘),這無疑是非常豪華的陣容。
可是儘管夢想很美好,但現實卻很殘酷。
我們知道,造航母不能使用一般的鋼材,而要用到特種鋼,這種鋼材的性能好,但製造難度也大,世界上僅有少數國家可以造出來。
印度最初建造航母時預計使用俄羅斯產的特種鋼,但2005年4月的切割鋼板儀式後,購入俄制特種鋼的環節卻出了問題。這其中可能有俄羅斯坐地起價的因素,也可能有印度又寄希望於國產的因素,總之是拖了下來。
一直到2009年,印度宣布國產特種鋼研製成功,其中DMR-249A特種鋼用於航母船體製造,DMR-249B特種鋼用於航母飛行甲板製造。
因此在2009年2月,印度國產航母才正式舉行龍骨鋪放儀式,由當時的國防部長安東尼出席主持,場面搞得很大。
可以這個時間節點來看,印度先前所謂的在2012年讓國產航母服役是絕難做到了。
而更令印度沒想到的是,其國產的特種鋼雖然解決了有無問題,但是在鋼材性能和產量上一直難以令人滿意,因此在後來又不斷進口俄制特種鋼。這其實是後續印度國產航母不斷出問題,同時也造成工期嚴重拖後的關鍵因素之一。
可在這種情況下,2011年11月29日,印度首艘國產航母卻出塢下水了——當時這件事可是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速度實在是太快。後來事情搞清楚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下水,而只是航母給其他艦船讓位而已。
到2013年8月12日,印度國產航母第二次下水,當時完工度僅有30%;到2015年5月28日,外形基本造好的印度國產航母又迎來了第三次下水。
按道理說,此後的印度國產航母應該可以進入快車道了,但是由於此航母在設計建造過程當中經歷了多次「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過程,使得後續的問題不斷出現。每一次解決問題都要耗費大量資金和時間,而解決了舊的問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由於印度海軍積壓了大批老項目,使得總體的預算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而沒有足夠經費的話,已經造了半拉子的國產航母就得爛尾,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結果。
所以到2019年,印度科欽造船廠再度得到了約4.23億美元(約佔印度海軍當年裝備費的八分之一)的經費,用於航母第三階段的建造工作。
沒錯,在正式開建10餘年後,印度的國產航母建造才推進到第三階段。而在印度國產航母還在積極推進建造時,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在2019年12月17日正式交付服役。
這件事給印度的刺激非常大,要知道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在2013年底才開始切割鋼板,比印度國產航母的同樣動作整整晚了8年。而在印度國產航母不斷「下水」玩兒的時候,中國國產航母在2017年4月下水,2018年5月開始海試,然後在2019年12月就服役了。
在印度國內,很多事情都喜歡跟中國作比較,以凸顯其先進和成就。但在國產航母的建造上,中國用6年時間交出了滿分答卷,印度用了10多年時間,船還在水裡面泡著!
因此自2020年開始,印度便加大了對國產航母建造的推進力度,但不久之後印度遭疫情重創,一直影響到現在,也讓其國產航母的建造工作受到極大影響。尤其印度國產航母的建造離不開外國技術人員及設備部件的支持,而疫情對這些造成的影響都很大,所以印度的頭也是越來越大。
好不容易折騰了大半年,快到年底了,也得讓別人看看投入了好幾億美元的成果,所以在年底搞了一波系泊試驗。
如果以我國的山東號航母作為參照的話,系泊試驗2年多之後,航母可正式服役。從現在印度國產航母開始系泊試驗算起,2年多之後便是2022年到2023年。
我們再瞧瞧印度海軍東部艦隊司令的說法:國產航母可能在2022年到2023年服役。其實不難看出,這是一個有所參照的時間點。
不過,按照印度國產航母現在的完成度,很多設備其實還是缺失的狀態。這就使得該航母不大可能以中國山東艦在系泊試驗後的速度如期服役。
但是各國軍艦服役的習慣不一樣,印度完全可以宣布國產航母服役之後,再慢慢海試,這也是可以的。
印度在航母系泊試驗完成,同時將艦船上缺失的設備安裝齊全後,就有極大可能宣布該航母正式入列服役。然後,再慢慢地海試,發現問題的話,大不了就在服役期內解決,反正誰也沒指望該航母能在短期內真正形成戰鬥力。
因此,這一次印度海軍官方將領所說其國產航母在2022到2023年服役的可能還是比較大的。當然了,要是嚴格按照海試之後沒有問題再服役的正常周期,那麼印度國產航母可能都要晚於中國下一艘航母正式入列後再服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