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構建新體系 新發展引領新未來——2020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

2020-12-16 西部網

編者按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每一次的變革都離不開新材料的開發與利用。作為其他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先導,新材料的研發關係著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新材料的創新為下遊產業的突破和發展提供了機遇。因此,在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背景下,世界主要國家都在搶佔這一戰略制高點。我國也多次出臺針對性政策鼓勵發展新材料產業。近年來,我國新材料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材料領域的一大特點是研發投入大、研發周期長,目前來看,我國新材料產業依然有不少短板,一些核心關鍵材料對外依存度較高。如何吸引更多專業人才,打造國際一流的新材料創新高地,成為一個迫切的問題。10月30日至11月1日,2020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在西安召開。論壇根據最新研究熱點和地區特色設置若干分論壇,所有報告均為邀請報告,具有極高的前瞻性和引領性。眾多兩院院士受邀作了20多場精彩報告,百餘名青年才俊也舉行了多場成果交流。

周廉:突破基礎研究 加強應用研究

記者 呂揚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名譽院長周廉說,材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關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的各個領域,新材料已經成為現代高技術發展的先導和基石,其研發水平及產業化規模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誌。我們國家特別重視新材料的科研攻關,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科技工作者要在材料科學的基礎研究上有突破,使更多的研究成果向應用轉化,只有這樣新材料才能發揮作用。論壇共享新材料研究成果,研討新材料的發展方向,邀請了行業內眾多專家,他們作了很多精彩的報告供大家交流學習。周廉院士一直關注材料領域後備人才的培養。他說,論壇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年輕人,所以專門舉辦了優秀青年科學家論壇,來的這些年輕人都很優秀,會上還要給他們的優秀報告評獎,給他們搭建一個交流信息的平臺。我相信我們國家的新材料研究和產業會取得更大的突破和發展。

陳建峰:攻關「卡脖子」技術 推動高質量發展

記者 馬黎

中國工程院秘書長陳建峰院士表示,材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材料。在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口罩、防護服、消毒劑、各種檢測試劑的生產都離不開新材料特別是化工材料的支撐。新材料是現代高新技術發展的先導和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近年來,材料科技創新突破有力保障了我國國防事業裝備技術的自主發展、升級換代,也有力保障了我國高速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但仍有一些「卡脖子」的關鍵技術需要攻關和突破,才能真正實現工業、民用領域關鍵基礎材料的自主保障。相信通過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這樣的學術平臺,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學家一定能夠深度探索和促進產學研合作,在戰略層面為新材料發展指明路徑和方向,推動我國新材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聶祚仁:生命周期工程讓材料行業可持續發展

記者 師念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副理事長聶祚仁說,我國是全球材料產業規模最大的國家,開展材料生命周期工程,踐行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實現材料效能增倍、資源能源消耗減半,最終達到材料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材料生命周期工程是指在資源利用時,實行源頭毒害替代、生產過程節能減排、使用過程高效服役和末端資源循環,以最大程度減少對資源的依賴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材料生命周期工程大數據技術,是面向材料生產流程的環境負荷定量評價技術和應用,已被ISO組織採購用到數十個國家,具體應用於綠色標準、評估認證、流程對標和清潔生產。

材料生命周期工程是國際重要科學與技術研究的前沿領域,是探索環境資源匱乏和環境汙染、打造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途徑,將助力企業技術轉型、突破綠色壁壘,追求全球產業鏈的最優化。

薛群基:立足解決制約材料發展的瓶頸問題

記者 王梓萌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科技委主任薛群基說:「今年的論壇在西安召開非常有意義。材料在製造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陝西科教資源雄厚,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研製出的超導材料在國際上也處於領先地位,因此陝西在材料研究與發展上具有穩固的基礎。」

薛群基在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主要從事潤滑與防護材料的研究。他主持建設的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為解決國家重點應用領域關鍵潤滑技術打下基礎。「固體潤滑材料為我國航空航天領域提供了重要支持,我們團隊在該領域目前處於國際領先水平。」薛群基說。

在薛群基的帶領下,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建立了中國科學院海洋新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為實現我國海洋科技創新貢獻力量。「海洋裝備與海洋工程長期在嚴酷的海洋環境下工作,面臨材料腐蝕損傷等問題。」薛群基說,「實驗室立足解決制約重大海洋工程技術和裝備發展的瓶頸問題,在加強材料防腐蝕上下足功夫。」

薛群基表示,希望西北地區能夠在新材料、先進位造、石油化工等方面加大合作,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為新材料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張興棟:希望青年科學家專注原始創新突破核心技術

記者 郭軍

近幾年,隨著人口老齡化,老人的牙齒、關節、軟骨等身體部位老化磨損,以及年輕人偶然事故帶來的身體創傷增多,人們自我保健意識增強,帶動我國消費者對生物材料的需求量每年以近30%的速度增長。然而我國在生物材料產業轉化上與國外先進國家還有一定差距,且高端產品依賴進口。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張興棟說,作為新興產業,我國需要研發出更多的原創產品,才不會在關鍵時刻被人「卡脖子」。

2018年,張興棟提出的「組織誘導性生物材料」被列入「21世紀生物材料定義」,這是該科研領域首次擁有「中國定義」。張興棟說,將來不僅骨骼、軟骨組織損壞,甚至是神經系統損傷,在利用新型生物材料後,都有機會獲得「再生」。

「骨質疏鬆在國際上都是一大難題,通過吃藥方式,磷和鈣很難作用於骨骼。我們要做的是讓一種新材料直達骨骼,起到防治骨質疏鬆作用。」張興棟說,此項研究已進入動物實驗階段。

張興棟說:「陝西鈦產業發展很快,我實驗室用的鈦材料就來自寶鈦集團。我和陝西的科研院所一直以來都有合作。」

張興棟還表示,陝西科技實力雄厚,青年科技人才活躍。希望青年科學家們能在原始創新上多下功夫,突破核心技術,為中國生物材料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譚天偉:發展綠色產業要突出創新引領

記者 杜朋舉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表示,材料科學是影響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科學,特別是生物技術成為能夠引起材料科學革命性、顛覆性發展的今天,用生物的技術和方法來生產綠色材料、發展綠色產業,在搶佔行業發展制高點、贏得市場先機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們更加關心和重視身體健康,更加渴求綠色、安全的產品。基於生物技術的綠色材料生產,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方向,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一定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陝西礦產資源和生物資源非常豐富,西安在材料領域有一定基礎,一些材料在國內甚至國際上都處於行業領先地位。建議陝西高度重視綠色產業發展,充分發揮利用微生物製造綠色材料在提高資源利用率方面的優勢,突出創新引領,突出陝西特色,提前謀劃布局,贏得發展先機。

世界上沒有廢物,只有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發展生物技術的目的,就是要不斷增加原料的循環利用率,把看似無用的物品轉化為有更大價值、更加環保的產品。希望陝西在這一領域投入更多精力,組織科技人員加強攻關,北京化工大學願意與陝西開展優勢互補的共贏合作。

蹇錫高:讓高端技術為社會創造財富

記者 沈謙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教授蹇錫高說:「搞技術研發,最終要將研發的新技術應用於產業,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目前,國家大力倡導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就是鼓勵將新技術實施產業化。我的研究方向是新型聚合物合成、改性及加工應用。我1990年年底回國後,針對高技術發展的重大需求,重點研發新型耐高溫高性能工程塑料和高性能熱塑性樹脂基材料其應用新技術,高度關注航空航天、車輛船舶、電子電氣、能源、醫用等諸多高端製造領域對分子材料的應用需求。」

「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這是新材料研究領域的一句名言。這句話也道出新材料研究是否成功,必須通過用戶和市場來檢驗。蹇錫高帶領團隊研發的多項技術獲得國家大獎,並牽頭成立大連理工大學工程塑料開發公司,致力於將新技術轉化為新產品。如今,公司已更名為大連保利新材料有限公司,因為擁有國際領先技術,公司生產的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產品在航空、航天、船舶、核工業等領域廣受歡迎,產品暢銷國內外。

蹇錫高表示,自己將繼續在熱愛的領域大力推動產、學、研、用結合,用自己的技術成果為社會進步貢獻一份力量。

李仲平:加大創新力度 完善產業鏈條

記者 徐穎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所長李仲平說,經過數十年發展,通過各類科技項目實施、專項能力建設和國家級創新研究機構設立等,我國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技術與產業發展核心技術不斷突破,產品性能逐步提高,取得了可喜成績。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有效保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作為科技工作者要加強自主研究,全面提升複合材料的設計與應用能力,擴大複合材料的應用領域,加快提升複合材料從設計、製造到評價以及應用的全鏈條技術水平,重點補齊工業領域複合材料設計與應用能力。同時,著力整合國內優勢資源,建立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領域的國家級聯合創新平臺,注重專業人才培養和儲備,滿足學科長遠發展和自主原始創新需求,營造人才匯聚、聯動協同的創新環境。

陝西擁有很多從事複合材料研究的相關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機構,技術鏈條完整,擁有很強的發展潛力。下一步,應加大自主創新力度,著力完善產業鏈條,擴大複合材料的應用領域,著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李衛:十分看好陝西新材料領域的發展

記者 仵永傑

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副總工程師李衛認為,材料是實現製造強國、科技強國的重要基礎。目前,我國已具備完整的材料產業體系,由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邁進。但原創性技術較少,國際話語權還需增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相信在國家政策和學術研究的支持下,我國必將在新材料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陝西有做好新材料領域的優勢和潛力,後期發展值得期待,我十分看好。陝西在科技體制創新改革方面始終走在前列,依託高校和研究院所長期從事新材料研究,同時在交通製造、航天航空、智能製造等方面也大量需要新材料,因此新材料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強大。希望陝西在新材料領域發展越來越好,若需技術等方面協助,一定會全力支持,義不容辭。

毛新平:鋼鐵工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記者 張家禎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毛新平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鋼鐵工業持續發展,特別是近10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總體來說,我國鋼鐵工業發展情況良好,從產能上講,2019年我國粗鋼產量為9.96億噸,佔全球粗鋼產量的53.3%;從技術創新的角度來講,鋼鐵工業經過學界、業界的共同努力,與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小,甚至在一些領域處於領先地位。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乃至國防的需求作出了重要貢獻。下一步,鋼鐵工業將進一步解決製造過程中的生態環保問題以及鋼鐵工業發展和我國人民生活發展的需求之間的矛盾。

提到陝西省鋼鐵工業的發展,毛新平說:「近年來,陝西省的鋼鐵工業發展方面總體不錯,在滿足區域經濟發展方面也作了很多貢獻。」

對於鋼鐵工業未來的發展,毛新平說:「將來鋼鐵工業還有很長的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在生態綠色以及產品結構等方面還有很多技術創新工作要去完成,需要一大批優秀的青年人才參與其中,所以人才培養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人才的培養不僅要通過正規的學歷教育來夯實理論基礎,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渠道是要在實際工作中鍛鍊、提高、培養人才。」

吳鋒:深挖人才潛力 創新電池材料技術

記者 陶玉瓊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材料學科首席教授吳鋒說,新型二次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的研究,對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車、儲能電站與國防安全等領域的發展十分關鍵。目前,從關鍵材料、核心技術、電池製造到市場應用,我國新型二次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的研發及產業發展呈現持續向好局面,產業鏈日趨完善,競爭力日益提升,而且隨著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不斷升級,市場需求發展空間越來越大。

材料是新能源電池研究的基礎和先導。現階段,面對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融合發展的趨勢,新能源材料及相關基礎研究顯得尤為關鍵。我們必須要在「卡脖子」技術的突破和顛覆性技術的創新上加快步伐,進一步實現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交叉融合,不斷推動電池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產業化開發和整個行業的持續發展。

陝西在新材料新能源領域產業基礎雄厚,擁有顯著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如何進一步發揮科教資源和人才優勢,是陝西重要的發展課題。只有充分挖掘人才潛力,瞄準市場需求,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才能真正實現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周濟:發展超材料 陝西潛力十足

記者 劉芊羽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說,超材料是通過人工結構實現超常特性的一類新型材料,在近20年的發展中,一直是十分活躍的交叉學科研究領域,有望成為諸多領域顛覆性技術的源頭。目前,我國已有相當多的研究隊伍,也取得一些富有特色的優質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總體來看,我國「跟跑」比較多,「領跑」還比較少。

陝西在超材料方面發展潛力十足,主要體現在這裡有雄厚的智力資源和研發基礎。超材料涉及到材料學、電子學、物理學、光學等多個學科,陝西高校、研究機構多,具有學科交叉的綜合優勢,足以支撐超材料領域的跨學科研究開發。2019年,第一屆全國超材料大會就在西安召開,參會人數達到1700餘人,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

鑑於目前超材料加工成本一般較高,所以我認為超材料率先產業化的領域可能在軍工方面。陝西有很多軍工企業,可望找到超材料產業化的結合點,實現融合創新。希望陝西能夠利用好科研資源和產業基礎,做大做強超材料產業,為我國高科技發展作出貢獻。

董紹明:陶瓷基複合材料已成材料研究領域熱點

記者 王姿頤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董紹明表示,陶瓷材料最大的缺點在於它的脆性,其可靠性比較差,陶瓷基複合材料通過引入纖維增強體來改善陶瓷固有的脆性,讓陶瓷的可靠性、綜合性能得到大幅改善,陶瓷基複合材料已成國際上材料研究領域熱點。目前,世界各國都對陶瓷基複合材料的研究傾注了很多人力物力。

陶瓷基複合材料既具有陶瓷的特性,耐高溫、抗氧化、耐腐蝕,又像金屬材料一樣,具有非脆性斷裂特徵,可靠性高,因此在航空、航天及其他領域用途廣泛。空間動力、空間遙感、新型飛行器研究等都會應用陶瓷基複合材料,利用它的高導熱性、高穩定性及高強韌性來解決技術難題。在航空發動機製造中,陶瓷基複合材料是非常有前景的戰略材料。此外,它在民用飛機、汽車的剎車系統中也可以很好地發揮作用。高檔轎車的剎車系統已經實現了對這種材料的應用,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這種材料的應用成本比較高,通過進一步降低成本,陶瓷基複合材料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彭壽:從跟跑到領跑 玻璃新材料創新永遠在路上

通訊員 徐琛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蚌埠玻璃院院長彭壽說,玻璃具有五千餘年的歷史,它的發明使我們對微觀和宏觀世界有了更多的認識。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玻璃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在信息顯示、新能源產業、航空航天等領域,國家重大專項和戰略性產業的發展方面都有廣泛應用,對人們的美好生活和國民經濟發展有著越來越重要的意義。

這些年,中國的玻璃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玻璃新材料在很多領域從跟跑、陪跑到領跑。2018年中國生產出了世界最薄的厚度僅0.12毫米的超薄觸控玻璃,為顯示行業的材料提供了更廣的選擇範圍。2019年中國成功研製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世代液晶玻璃面板,為國家大尺寸顯示行業提供安全可靠的材料。今年又生產出了僅0.03毫米厚的可摺疊玻璃,為可摺疊手機提供基礎材料。

未來,著眼於玻璃行業的新需求,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深入了解玻璃原理,加強基礎研究,拓寬應用領域,不斷攻關難題,進行科技創新,為人民美好生活和國家經濟發展作貢獻。玻璃無處不在,玻璃新材料的創新永遠在路上。

任其龍:堅持「四個面向」 引領行業綠色生態轉型發展

通訊員 崔可嘉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任其龍,主要從事化工分離技術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實踐,實現生物基原料到高端化學品的高效製造,為我國化工、製藥等行業的綠色生態轉型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表示,工程研究需要堅持需求導向,與國家、社會需求相結合。從科學問題到技術突破、從實驗操作到產業應用,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任何一個環節也不能放鬆。

中國是一個化工大國,化工領域仍有很多「卡脖子」技術難題。任其龍強調,直面問題是科研的意義所在,而這最需要的就是恆心和毅力,越是遇到困難,越是要堅持。另外,做好團隊建設尤為重要。組建一支老中青結合的大科研團隊,鍛鍊、培養人才,一代代接力,才能把事情做好。

接下來,任其龍將面向更加廣闊的化工領域,深耕鑽研、攻堅克難,助力實現中國醫藥化工、輕工食品、資源利用等行業快速發展。

鄒志剛:我國的光催化材料研究在國際上領先

記者 王姿頤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鄒志剛表示,目前來看,光催化材料的研究進展呈現上升趨勢。現在大家都比較關心能源和環境問題,光催化材料恰恰在這兩個問題的解決上都有其優勢,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科技工作者,都對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給予高度支持和關注。我們國家的光催化材料研究,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這也是我們國家在材料領域少有的幾個優勢學科之一。在新材料的研究上,我們已經創造了許多帶有中國印記的材料體系。

光催化材料在環保領域的應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環境領域當中應用,對汙染物進行直接處理,如空氣淨化、水淨化等。另一方面,它還可以直接利用。其基本原理是,光和光催化材料反應,利用電子空穴,直接氧化還原汙染物,這樣不會帶來二次汙染。二次汙染有時會比一次汙染更嚴重,光催化材料的應用很好地避免了這一點,環境友好且廉價。

此外,光催化材料在能源領域的應用同樣引人注目。光催化材料利用太陽能,直接把水分解成氫和氧。氫氣是下一代的清潔能源,據介紹,自2019年起,陝西延長石油集團和鄒志剛院士團隊開始進行大規模合作,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此舉正是看中了其研究成果在能源領域的發展潛力。

朱美芳:堅持自主創新 拓展新材料應用領域

記者 程靖峰

中國科學院院士、東華大學教授朱美芳說,我國纖維產業經過60多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產量已佔全球70%以上,實現了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和我的團隊始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通過纖維與納米、生物、仿生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在化學纖維理論和技術方面不斷突破,重點研發與航天航空、國防軍工、生命科學、新能源等相關的多功能、高性能納米纖維材料。

朱美芳長期從事纖維材料的功能化、舒適化和智能化研究。她先後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科研任務30餘項,提出並建立了熱塑性聚合物纖維功能化設計思路和全流程功能化技術體系,促進了我國化纖材料的高功能化、納米化及智能化發展,推動了我國纖維質量由低到高、產業由大到強的重大進步。

朱美芳說:「今年7月,我們和英國、法國等15個國家的高校和機構發起成立了國際數字健康與智能材料科學技術創新聯盟,西安工程大學也是聯盟發起者,這對西安來說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陝西擁有發展纖維產業和材料產業的良好基礎,可發揮自身優勢,立足自主創新,不斷拓展新材料的應用領域。」

(照片由記者 戴吉坤 肖曉良 李旭佳 杜瑋 通訊員 譚金巍 曲浩然 攝)

周廉

陳建峰

聶祚仁

薛群基

張興棟

譚天偉

蹇錫高

李仲平

李衛

毛新平

吳鋒

周濟

董紹明

彭壽

任其龍

鄒志剛

朱美芳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分子仿生為構建新體系與發展生物新材料提供創新空間
  • 引領紡織產業新發展的2020中國紹興柯橋坯布紡織新材料展圓滿落幕
    原標題:引領紡織產業新發展 2020中國紹興柯橋坯布紡織新材料展圓滿落幕!   12月3日至12月5日,為期三天的「2020中國紹興柯橋坯布紡織新材料展」完美落幕。
  • 貫徹新發展理念 構建新發展格局
    包頭市將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找準在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以及在沿黃經濟帶、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定位,立足工業基礎、產業體系、科研機構等城市綜合優勢,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機遇與大勢,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更高水平的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推動全會精神在包頭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以實際行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 IFAM2020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開幕 30多位院士390餘知名...
    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開幕 30多位院士390餘知名材料學家聚焦新材料領域最新動態 2020-10-31 19:58:00來源:央廣網原創版權禁止商業轉載 授權>>
  • 百餘位大咖 共謀化工新材料發展
    作為2020中國(寧波)國際新材料科技與產業博覽會的重要活動之一,12月18日,2020長三角化工新材料發展論壇在寧波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石化新材料領域的百餘名專家、教授,化工龍頭企業、上市企業及世界500強石化企業的嘉賓參會,共謀「十四五」化工新材料的發展之路。
  • 2020中國電子材料產業技術發展大會舉行 院士大咖共話新材料發展前景
    信息時報訊(記者 張玉琴 通訊員 範敏玲 焦嬋娟 王澍)12月4日,2020中國電子材料產業技術發展大會在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舉行。中國工程院屠海令院士、中國工程院周濟院士、中國科學院江風益院士、中國科學院楊德仁院士、中國科學院曹鏞院士等全國電子材料領域頂級專家,以及國內外企業家約500人齊聚黃埔,圍繞著5G、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產業鏈需求引領電子材料發展等議題開展研討和交流,共謀中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 10.30——11.1,IFAM2020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將於西安召開!
    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材料學術聯盟、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戰略諮詢委員會和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自2011年起開始主辦「新材料國際發展趨勢高層論壇」(IFAM)系列會議,以把握材料研究發展的前沿動態,加快培育中國材料青年人才,成為了新材料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活動和反映國內外材料學科發展最新趨勢的高端平臺。
  • 湖南: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
    我們具備全面融入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諸多條件,理應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積極作為、大展身手,為建設現代化新湖南塑造新發展優勢。「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構建新發展格局,題中之義是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立足自身、「練好內功」。要牢牢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 新材料產業發展,相城又結碩果!
    產學研合作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產、學、研、金」多方參與,共同推進今天(11月5日)下午2點,第七屆中國江蘇產學研合作大會—相城高新區園區行暨中關村國際新材料項目專場對接會在相城元和開幕
  • 聚焦服務成都先進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科創中國」新材料「科技...
    科技/創新/未來2020成都市第三屆先進材料產業創新成果交易會國際材料研究學會聯盟主席、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執行秘書長、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前副院長、教授韓雅芳出席大會並致辭。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科創中國」新材料「科技專家服務團」全程參加。
  • 新材料名都眾星雲集,產學研多方賦能產業發展
    導語:10月16日至19日,第一屆中國(淄博)新材料產業國際博覽會暨第十九屆中國(淄博)新材料技術論壇將在淄博會展中心舉行。
  • 貫徹新發展理念 構建新發展格局——訪包頭市委副書記、市長趙江濤
    包頭市將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找準在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以及在沿黃經濟帶、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定位,立足工業基礎、產業體系、科研機構等城市綜合優勢,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機遇與大勢,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以更高水平的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推動全會精神在包頭市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以實際行動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遂寧路徑」
    面對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的態勢,黨中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如何推動遂寧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積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更是與會人員關注討論的熱點。
  • 新基建——大數據未來發展趨勢
    新基建——大數據發展趨勢當前,數據成為繼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之後最為活躍的生產要素,數據流帶動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物資流,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站在統籌發展視角,8 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在政策機制、數據資源體系建設、主體培育、產業集聚等方面積累了可推廣的實踐經驗。未來,6 個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28個服務貿易擴大試點省市(區域)將圍繞數據要素價值釋放,在新基建、數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數字貨幣、數字貿易、區域一體化等方面推動特色發展。
  • 李鴻忠: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搶抓機遇推進構建新發展格局
    李鴻忠: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搶抓機遇推進構建新發展格局 2020-12-10 0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濱江工業園大健康新材料產業發展提速
    6月19日,以「聚焦大健康,對接大灣區」為主題的2020泰州濱江工業園區大健康新材料產業推介會在深圳舉行。泰州濱江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潘小泉說,深圳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水平領跑全國,對大灣區輻射強勁,對接深圳是園區搶抓新一輪發展機遇的重要選擇。此次深圳推介會是園區大健康新材料產業發展提速的一個縮影。
  • 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格局
    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正成為人們理解中國當下與未來的關鍵詞。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努力提高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 江蘇捷雅新材料有限公司,引領淨化彩鋼行業新發展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一些行業對於潔淨室的要求也是越來越嚴格,而作為潔淨室主要材料的淨化彩鋼板也隨之迎來發展的春天,淨化彩鋼板又叫做為潔淨板,淨化彩鋼板是由不鏽鋼或鍍鋅鋼板作為面材主材料的複合板,淨化彩鋼板具有獨特的防塵、耐腐蝕、抗菌、防鏽以及防靜電等特性,於是淨化彩鋼板被廣泛應用於電子
  • 包頭市九原區:新產業聚焦新動能 新理念引領新發展
    「新」產業正興在前不久結束的2020中國新產業峰會上,包頭全市49個協議總投資676億元的項目進行了集中簽約,在寒冬裡掀起招商引資熱。九原區共達成合作意向項目8個,協議投資額51.86億元,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現代商貿物流等多個新興產業領域。縱觀籤約項目,可謂「新」意盎然。
  • 2020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開幕
    ■26日,2020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在松山湖舉行。圖為全國新材料創業投資服務聯盟啟動儀式11月26日,2020中國·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論壇在東莞開幕,構建「科研——產業——資本」對話平臺,實現科研、產業、資本的高效對接,推動新材料行業前瞻性研究成果共享,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