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觀展指南 | 端陽時節清風雅韻,阿富汗女孩與德裡舊事

2021-01-19 澎湃新聞
端午小長假來臨,除了傳統節目賽龍舟、佩香囊、掛菖蒲,還有很多精彩的展覽將陪你過節。上海朵雲藝術館策劃了端午雅集,海上印社藝術中心奉上清新的「懷袖雅韻」;熟悉的「阿富汗女孩」與陌生的德裡人攜手來滬;遠在紐約,2018年世界範圍內紀念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裡姆特與埃貢·席勒逝世百年的展覽之風,也刮到了那裡。在廣州,則有徽風皖韻的滋蕪畫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特梳理各地近期值得一看的展覽與講座精選。

上海

浴蘭時節:上海朵雲軒端午藏品展

展期:2018年6月4日—6月25日

地點:朵雲藝術館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中國傳統文化節日,賽龍舟、佩香囊、掛菖蒲、燻蒼朮都是必不可少的習俗。今年端午節朵雲藝術館推出藏品展、傳統香囊現場製作秀(6月15日)以及端午朵雲雅集、古琴演奏(6月18日)等活動。

懷袖雅韻—2018海上書畫扇面邀請展

展期:2018年6月23日—7月15日

地點:海上印社藝術中心(蘭溪路138號)

由海上印社、上海書畫善會主辦,展出謝稚柳、唐雲、賀友直等書畫篆刻藝術前輩,林曦明、蕭海春、江宏、劉一聞、樂震文、車鵬飛等海上當世書畫金石名家和當今中青年書畫金石實力作者130餘件成扇及扇面藝術作品。以扇為媒,清風雅韻為神,傳遞藝術的清涼。

東行記:布萊恩•布瑞克和史蒂夫•麥凱瑞的亞洲攝影

展期:2018年6月16日—9月9日

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呈現兩位專題和紀實攝影師——布萊恩•布瑞克和史蒂夫•麥凱瑞的作品。布瑞克和麥凱瑞以攝影見證時事,用圖片講述故事,是聲名遠播的視覺敘事者。其中,史蒂夫•麥凱瑞拍攝於1984年的《阿富汗女孩》尤其為人熟知。展覽以當代的眼光重新審視兩人的作品,向西方世界長久以來對亞洲「異域情調」的好奇和著迷拋出疑問,通過重讀這些照片,揭示出更深層的意義。

梅景書屋舊藏

展期:2018年6月20日—6月21日

地點:上海工美拍賣大廳(南京東路432號4樓)

上海工美拍賣行的春拍預展中,將會有一系列梅景書屋作品與收藏品,其中包括吳湖帆的《鬧紅一舸》,吳湖帆、唐雲合作的《竹石圖》以及吳湖帆收藏的「蘇武」印等。

德裡瓦拉:鏡頭下的德裡與德裡人

展期:2018年5月25日—9月9日

地點:復旦大學博物館(二樓展廳)

展出了一本日記和84張舊照片,講述一個關於人與城市的故事。拍攝於1858-2016年間的德裡照片,分為序言「第九個德裡」以及6個單元——椅子的革命、鞋匠的出走、騾子的解放、摩天輪的歌、歡慶的提卡、流浪的棲息地,每個單元以照片主人公的日記敘述來引入照片故事。

查理•卓別林:卓眼視界

展期:2018年6月8日—10月7日

地點:餘德耀美術館

卓別林是誰?他關注這個世界的哪些東西,它們又如何影響了他的藝術?他試圖向我們傳達什麼?這個世界,尤其是他所處那個年代的藝術家是如何看待他以及「流浪漢」這個形象的?現代藝術家又是如何理解他的?全球首檔回顧展「查理•卓別林:卓眼視界」帶著這些問題,以時間為線索,梳理卓別林及其塑造的經典人物形象,探討其所具備的人文精神,展現這些人物的現代性,同時研究攝影圖像在藝術家走向傳奇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心靈的風景:泰特不列顛美術館珍藏展(1700-1980)

展期:2018年4月27日—8月5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第二展廳

精選了70多件英國風景畫作品,其中包括知名畫家如庚斯博羅、透納、康斯太勃爾、吉爾丁、科曾斯父子,還有拉斐爾前派的米萊斯,以及印象主義、超現實主義與現代派先鋒畫家的作品。風景畫記錄了人類自然觀的變遷,英國著名藝術史家肯尼思•克拉克爵士曾說,自中世紀以來,人類的自然觀就不斷地發展升華,並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孕育了「與萬物和諧共處」的人文精神。

融合的視界:亞歐版畫展

展期:2018年6月26日—8月12日

地點: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展出245幅16世紀至21世紀的亞歐版畫,呈現中國、日本與歐洲版畫之前的關聯,展出中有一幅葛飾北齋1804年至1807年創作的《押送波頭通船之圖》。

重拾營造:傳統村落民居營造工藝作品展

展期:2018年6月10日—6月30日

地點:多倫現代美術館

以「重現本土營造智慧、重拾本土營造傳統」為主題,針對中國傳統村落民居營造的材料、構造、工法、工具、工序、習俗等進行挖掘和整理,展出傳統營建工具200餘件、材料30餘種、民居構件20餘款,製作場景模型四組,並輔以創作畫面、設計展板、調研圖片等介紹。

亞洲藝術書圖書館之上海那行零度展

展期:2018年6月16日—6月30日

地點:上海藝術書展第三分會場

亞洲藝術書圖書館,是一個以亞洲藝術書文化的發展為聚焦點和探討話題的策劃展,280多本來自韓國、日本、中國、新加坡的藝術/攝影書籍將在滬展示,展覽空間也被布置成圖書館的模樣。

動畫中國風:經典動畫與傳統文化展

展期:2018年6月9日—8月25日

地點:嘉定博物館

展覽分為四個單元,以中國傳統動畫的發展為主線,提煉中國動畫表現形式中的傳統藝術元素,展品包括水墨畫、木偶、皮影、剪紙、摺紙、戲曲服飾、民族樂器、傳統年畫等類型。

廣州

蒼穹之間——滋蕪廣州畫展

展期:2018年6月21日—

地點:廣東省文聯藝術館

生於古徽州歙縣的滋蕪(又名朱志武)是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新安畫院院長,是一個詩畫兼修的藝術家,有近五十年的繪畫歷程。他喜歡用濃墨重彩,把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來連接起來,把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融入當下生活。展覽將展出滋蕪的《陽光》《心窗》等87幅作品。他青年時痴迷詩歌,於是有《楚辭意》、《山鬼》等作品,而《江山圖》則採用版畫黑白兩色,以白描馬蹄踏沙,前空後實,力透紙背,構圖大氣磅礴。

北京

法國1968:藝術即你我

展期:2018年6月15日— 9月23日

地點: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以1968年巴黎美術學院「人民工作坊」(Atelier populaire)的作品為核心,展出海報、照片、剪報、雜誌等,回顧「五月風暴」這一歷史事件,討論藝術創作與社會鬥爭的密切關係,呈現其對法國青年一代藝術家的影響。

鐵筆生花:故宮博物院藏吳昌碩書畫篆刻特展

展期:2018年6月3日—7月15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文華殿書畫館

故宮博物院現藏有吳昌碩書法、繪畫、篆刻作品二百餘件。作品創作時間跨越四十載春秋,涵蓋吳昌碩四十多歲至去世前不久的各個階段,時代連續,題材豐富,形式多樣,較為全面地呈現了吳昌碩的藝術發展軌跡和淵源脈絡。

尋真:北京大學考古教學與科研成果展

展期:2018年4月28日—10月15日 通期

地點:北京大學塞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

為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展出超過370件(組)文物、圖版、照片、報告、論文、工具實物等,分6個單元展示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在中國考古學學科教學與科研領域取得的成績。

天津

耀世奇珍——天津博物館藏文物精品陳列

展期:常設展

地點:天津博物館

為慶祝天津博物館百年,展出西周太保鼎、宋代範寬《雪景寒林圖軸》、清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雉雞玉壺春瓶三大鎮館之寶,將百年紀念活動推向了高潮。與《雪景寒林圖軸》一起展出的還包括北宋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南宋蘇漢臣《嬰戲圖》、南宋·佚名《中興瑞應圖》、南宋·趙孟堅《水仙圖》等。(其中,《雪景寒林圖軸》、《金明池爭標圖》、南宋蘇漢臣《嬰戲圖》僅展至6月10日)

杭州

越地寶藏:一百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

展期:2018年6月8日—10月8日

地點:浙江西湖美術館

展出浙江省39家文博單位的100件/組展品,六個單元:走出蒙昧、精勤耕戰、陶瓷之路、梵音聲聲、武林舊事、走向自省,講述從史前到明清的浙江故事,重要展品涵蓋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如浙江省博物館藏餘杭反山12號墓出土玉琮,以及部分鮮有機會展出的文物,如全國第一批禁止出國出境文物——臨安水邱氏墓出土越窯青瓷薰爐。

巨匠之路:法國安格爾博物館藏品展

展期:2018年6月2日—7月21日

地點:浙江美術館

國內舉辦的首個安格爾主題巡展,展出的全部作品均來自法國蒙託邦安格爾博物館。展出70件藝術作品,包括安格爾的素描、版畫、油畫及草稿作品共45幅,以及25幅安格爾的朋友和追隨者等作品。

張大千文獻展

展期:2018年6月8日—7月8日

地點:浙江大學西溪校區

張大千的個人學術文獻展。展出書件信札、出版刊物、筆墨紙硯、攝影照片,涉及張大千的家世、治學、交遊、畫藝、收藏、創作、傳承等方面,對他一生的藝術軌跡進行梳理,呈現中國近現代藝術史的重要縮影。

成都

影子之城:營造學社鏡頭下的廣漢

展期:2018年6月9日—8月31日

地點:成都博物館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於1930年,是以保護和研究古建築為宗旨的民間學術團體。展出中國營造學社在廣漢拍攝的古建築照片560張,輔以部分廣漢文物及清代建築構件,展示廣漢昔日的古城風貌,講述建築背後的故事,喚起古建保護意識。

臺北

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展期:2018年5月25日—2019年10月20日

地點:臺灣故宮博物院

「天香」二字取自北宋丁謂《天香傳》,是中國最早針對沉香撰寫的書籍;「茄楠」從明代開始被視為最高等級的沉香。展覽展出臺灣博物院收藏的宮廷沉香與香玩器具,以及臺灣本土製作的當代焚香器具,從古今兩個層面呈現香玩文化的發展歷程。

凝視日常:荷蘭藝術家Henk Helmantel作品展

展期:2018年1月25日—2019年2月25日

地點:奇美博物館

Henk Helmantel被認為是歐洲當代寫實主義繪畫的代表性畫家,作品以表現日常事物為主。展覽展出他近50年的作品,涵蓋油畫、草圖、手稿等類型,輔以創作工具、技法解說、專訪影片,共計100件展品。

東京

米開朗基羅與理想的身體

展期:2018年6月19日—9月24日

地點:國立西洋美術館

米開朗基羅,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在雕塑、建築、繪畫等多個領域留下傑出成就,其現存雕塑作品共約40座,收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巴傑羅美術館的《大衛-阿波羅》即珍貴的其中之一,是本次展覽最主要的展品。

觀賞西方版畫——用刻刀雕出的精緻世界

展期:2018年6月19日—9月24日

地點:國立西洋美術館

聚焦於西方版畫中的雕刻技法,展覽以15世紀至17世紀的館藏作品為中心,通過兩個部分進行解讀。第一部分,呈現15世紀至17世紀西方同題材版畫中的各種表現手法,介紹當時人對「命運」的不同理解。第二部分則揭示第一部分作品中的雕刻技藝。

京都

誕辰150年——橫山大觀展

展期:2018年6月8日— 7月22日

地點: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

橫山大觀,出生於明治元年(1868年)即日本明治維新的第一年,其生涯貫穿明治、大正與昭和三個時代,繼承與重視傳統繪畫的同時挑戰新風格,為近代日本畫的發展做出重要的貢獻。展覽以時間順序回顧橫山大觀的足跡,呈現他在日本與西方文化交錯融合的時代探索、發展的過程。

紐約

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裡姆特與埃貢·席勒逝世百年紀念展

展期:2018年6月28日—9月4日

地點:紐約新畫廊

為紀念奧地利畫家古斯塔夫·克裡姆特與埃貢·席勒逝世100周年,展覽展出兩位畫家的作品,呈現同一歷史時期的兩種不同繪畫風格以及兩人的關聯性。

瑞士雕塑家賈科梅蒂作品展

展期:2018年6月8日—9月12日

地點: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

展出瑞士雕塑家阿爾伯特·賈科梅蒂的逾175件雕塑和繪畫,呈現他對人體雕塑的研究和創作風格,這是自2002年迄今美國首次舉辦賈科梅蒂大型展覽。

英國家具師湯瑪斯·齊本德爾:家具匠人的設計與遺產

展期:2018年5月14日—2019年1月27日

地點: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英國家具師湯瑪斯·齊本德爾(Thomas Chippendale)被稱為歐洲家具之父,作品具有結構穩固、線條優雅等特點。展覽展出其家具設計手稿,以及後世匠人製作的家具作品,展現這位18世紀傑出家具師的成就及對後世的影響。

倫敦

墨西哥女畫家弗裡達·卡羅私人物品展

展期:2018年6月16日—11月4日

地點: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

展出墨西哥女畫家弗裡達·卡羅超過200件私人物品,包括服裝、首飾、化妝品、繪畫和照片等,探索她的藝術創作與個人生活,這些物品是第一次在墨西哥之外的國家公開展出。

2018 BP肖像獎作品展

展期:2018年6月14日—9月23日

地點:英國國家肖像館

BP肖像獎是英國最負盛名的繪畫類獎項,在今年第39屆BP肖像獎評選中,西班牙藝術家米裡亞姆•埃斯科菲特的《我桌前的天使》從2667件參賽作品中摘取冠軍。作品展將展出今年的48件入圍作品。

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第250屆夏季展&「偉大的奇觀」特展

展期:2018年6月12日—8月19日

地點: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

「夏季展」在1769年首次舉辦,250年來從未間斷,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當代藝術年展,今年由當代藝術家格雷森•佩裡擔任策展人。同時,為慶祝「夏季展」誕生250周年,「偉大的奇觀」特展呈現了夏季展250年的歷史。

巴黎

畢卡索與舞蹈

展期:2018年6月19日—9月16日

地點:巴黎歌劇院

展出西班牙藝術家巴勃羅·畢卡索生前創作的素描、宣傳畫、手稿、舞蹈服和珍貴舊照,呈現畢卡索與舞蹈的不解之緣。

印象派在倫敦:法國流亡畫家作品展(1870-1904)

展期:2018年6月21日—10月14日

地點:巴黎小皇宮

由巴黎小皇宮與倫敦泰特不列顛美術館共同舉辦,展出普法戰爭期間流亡英國倫敦的法國印象派畫家作品,呈現流亡經歷對法國印象派藝術風格的影響。

柏林

「肉」的特展:食物 · 犧牲 · 身體

展期:2018年6月1日— 8月31日

地點:柏林舊博物館

回顧5000年來「肉」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探索「肉」與人類的複雜關係——我們吃的是肉,想的是肉,我們自身也是肉,肉是生命、是死亡、是文化,是人類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旅行:從弗裡德裡希到雷諾瓦

展期:2018年5月10日—9月16日

地點:舊國家畫廊

展出柏林舊國家畫廊館藏及借展的約100件以「旅行」為主題的作品,分為5個主題:發現自然、人生旅程、藝術家的流浪、漫遊者、阿爾卑斯山兩側的風光。

講座信息

上海

問道千年祖庭——江西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考古發掘

時間:2018-06-22 周五 19:00-21:00

地點:上海博物館高清晰度影視中心

主講人: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 胡勝

大上清宮自宋代以來是為道家之「仙都會所」。2014年發掘至今,已探明佔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現於核心區域發掘5000平方米,揭露宋至清各類遺蹟數十處,出土文物萬餘件。大上清宮遺址是近年來國內發掘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揭露地層關係較清晰、出土遺蹟較豐富的具有皇家宮觀特徵的道教正一教祖庭遺址,是宗教考古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日藏漢籍的歷史與現況

時間:2018-06-23 周六 19:00-21:00

地點:上海博物館高清晰度影視中心

主講人: 高田時雄

漢籍東傳日本有悠久歷史。從奈良、平安時代起,一直到江戶時代,日本陸續進口大量圖書且保存至今。講座擬介紹日本收藏漢籍的歷史以及現在的收藏單位情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可能是最詳細的德裡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指南
    有關機場的指南並不多,我們在這裡翻譯了來自Tripsavvy有關英迪拉.甘地機場的指南,給大家參考。當然,文章裡依舊難以避免缺少一些等更細節的建議。以後,「不可思議的印度」將爭取提供更多的旅行指南式原創內容,包括印度以及新德裡機場的指引信息。另外,印度警方提醒,最近從中國赴印的中國公民將會在機場受到健康檢查,請大家留意,如實配合即可。
  • 【古印度列國志】德裡蘇丹國(一):奴隸王朝
    德裡蘇丹國(一):奴隸王朝 德裡蘇丹國(1206年-1526年),是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48—1215年)於1175年後佔領和徵服納爾默達河以北的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之後的德裡總督於1206年自立建立的伊斯蘭王朝。
  • 粽葉飄香又端陽,五首滿庭芳,祝您端午安康!
    粽葉飄香又端陽,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值此佳節來臨之際,古典君用五首《滿庭芳》,祝您端午安康!——皛玊題記《滿庭芳·祭端陽》又至端陽,汨羅江岸,落花碧水飄香。
  • 菲魯茲沙:他是德裡蘇丹國的國王,曾下達命令導致18萬印度人死亡
    德裡蘇丹國是建立於十三世紀初期的一個南亞強國,這個王國歷經了五個朝代,統治印度的土地長達三百多年,其君主為突厥人和阿富汗人。相比於印度最後的封建王朝莫臥兒帝國,德裡蘇丹國的知名度要低很多,王國統治者的名氣比不上莫臥兒帝國的皇帝,而對於南亞的印度教徒來說,德裡蘇丹國則給他們留下了恐怖的記憶。
  • 武統印度——德裡蘇丹國的百年徵服,得益於權力中心大「換血」?
    德裡蘇丹國建立之後,其實並沒有完全實現對於整個印度地區的徵服,直到圖拉各王朝時期,也就是德裡蘇丹國建立之後的120年左右才最終完成徵服任務,但是當時還存在著大量的印度土著王公貴族勢力。在中央統治集團方面,德裡蘇丹國建立了一個以蘇丹為絕對核心的軍事貴族體系。這些貴族均屬於信仰伊斯蘭教的突厥民族、阿富汗人等等,印度土著貴族則被排除在外。
  • 古風詩詞裡宛如清風暖陽的女孩名:詩意好聽,洗滌心靈
    江南易林精選了200個古風詩詞裡宛如清風暖陽的女孩名字,個個詩意好聽,家長朋友可以從下文挑選合心意的好名字。江南易林認為「思茵」是一個符合女孩文雅氣質的名字,寓意寶寶積極樂觀、朝氣蓬勃,生活悠閒舒適,前途高遠明亮。
  • 白露收殘暑,清風襯晚霞。仲秋時節,讀古詩詞,遇見時光裡的暖
    時間好不禁用,暑熱退,涼風起,原來,進入仲秋時節只需一個轉身的功夫。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長天秋水,新月如鉤,白露泠泠,秋天,真是一個夢幻的時節,簡直美得像童話一般。清風白露,歲月綿長,仲秋時節,讀古詩詞,遇見時光裡的暖。
  • 伊斯蘭教簡史(18):德裡蘇丹國和莫臥兒王朝
    3阿富汗境內伽色尼王朝治下的突厥人則順勢南下進入印度河流域,硬槓印度教,開啟了南亞次大陸伊斯蘭化的歷史進程。歷來南亞次大陸的徵服者,如雅利安人、波斯人和希臘人亞歷山大,都從旁遮普進入。新皈依伊斯蘭教的突厥人也不例外。
  • 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印度最善戰的馬拉塔人,被阿富汗人徹底擊敗
    在印度的哈利亞納邦,有一座名叫帕尼帕特的城市,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距離德裡只有九十公裡,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才使帕尼帕特成為了印度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在印度的歷史上,帕尼帕特地區曾爆發了三場大規模戰役,而本文要講解的則是爆發於公元1761年的第三次帕尼帕特戰役。
  • 五月初五端陽日,祈願大眾遠離邪穢,安康又吉祥!
    粽子香,香滿堂艾葉掛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是端陽2020年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庚子端陽,如期而至人們常用「幽默」來形容一個有趣的人,這裡的「幽默」是英語hunmour的英譯詞。在古詩文中,「幽默」通常用來形容安靜無聲的環境。
  • 林海音《城南舊事》:得到父愛的女孩,有多與眾不同?
    讀過林海音《城南舊事》的朋友都知道,這本書以作者童年時期在北京的生活為原型,用純善的兒童視角,描述了一連串溫情與離別如歌謠般動人的故事,在整本書中,有一個貫穿主人公小英子精神世界的重要人物,那就是父親。
  • 巴布爾後裔的復國之戰,印度莫臥兒帝國與阿富汗人的鬥爭
    在印度北部的比哈爾城,一位名叫舍爾沙的阿富汗將領成為了當地的統治者,舍爾沙即位之後便積極擴張自己的軍事力量,許多阿富汗的普什圖人都前去投靠他,使舍爾沙很快便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軍隊。舍爾沙出生於公元1486年,僅僅比莫臥兒帝國的創建者巴布爾小三歲,可是這位野心極大的阿富汗人卻沒有巴布爾的運氣和顯赫的身世。
  • 那些很驚豔的古代情話起名,吟詩作對,盡顯古風雅韻
    清風「清風」的出自是「三裡清風三裡路,步步風裡再無你」這句情話,這句詩充滿了文藝的情懷,還有很美的意境,徒步走過三裡長路,迎面吹來一陣清風,每走一步都有風兒的陪伴讓人不再感覺孤單,漸漸地也就百不會再想起關於你的點滴往事。
  • 遲到七年的死刑 德裡黑巴士姦殺案塵埃落定
    這四名男子因在2012年在德裡的公共汽車上強姦和謀殺一名年輕女子而在次年被定罪。在2012年12月16日晚上8:30左右,這名叫喬蒂·辛格(Jyoti Singh/Nirbhaya)的23歲女大學生和她的男友在德裡的一家電影院看完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後,乘坐了一輛黑巴士回家。在印度,乘坐黑巴士的情況很普遍。
  • 德裡鐵柱
    阿育王以推行佛教而盛名,但德裡鐵柱不是佛教的產物,而是耆那教的產物,因為鐵柱的柱頭結構表示的是耆那教的文化元素。耆那教是早於佛教的一種古老宗教,據說耆那教產生於距今2600年前的古印度。德裡鐵柱的柱頭由此可見德裡鐵柱是古印度早期文化與古希臘文化的結合體,是拜佔庭帝國進入古印度的鐵證,是對佛教產生年代的有力說明,因為與古希臘文化對接的不是佛教文化,而是耆那教文化!耆那教是現在的說法,真正的正確說法應該是耆那文化!也就是說先有耆那文化,後有佛教的產生。
  • 表情包女孩「英子」,勾起「舊事」回憶,37年過去後她怎樣了?
    表情包女孩「林英子」,勾起無數人回憶  你有沒有看過這個魔性的表情包?如果看到視頻片段印象會更加深刻。    一個小女孩歪著頭,笑嘻嘻地問一句:你是來……的吧?大家自行腦補那個聲音哈哈哈。  第一次見到這個片段,好多人以為是網友惡搞的,實際上是電影《城南舊事》中的真實片段,劇中的小女孩叫林英子。  當時英子遇到小偷蹲在那裡,問了一句話:你一個人在這幹嘛?你是來……的吧!
  • 夕陽詩詞:夕陽美如畫,清風醉晚霞!
    夕陽美如畫,清風醉晚霞,溫婉擁雅韻,墨色度芳華。海天一色間,暮色浴群山,蒼茫霧輕拂,碧藍接天映。
  • 女孩名字這樣取備受青睞,娉婷女子,笑有清風!
    愛笑的女孩子,身上透露著一股子乾淨,讓人瞧著有如清風拂面,就深深陷了進去。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些,笑有清風,不能自已的女孩名字,個個都讓人十分心動。【清梔】「清梔」一名,取自「清似山梔馥似蘭」這句詩中,帶有一種清新玲瓏之感,美麗自然。清字,意表清澈、乾淨。
  • 英國為什麼把印度首都從加爾各答遷到德裡?
    德裡也因此在之後的印度歷史中扮演著政治中心的角色。▲恆河流域誕生了雅利安人的許多印度早期國家但在英國殖民者到來後,印度卻有了另一個政治中心—加爾各答。原本默默無聞的加爾各答在1772年異軍突起成為英屬印度的首府,並在1857年莫臥兒帝國滅亡後正式成為首都。而在1911年,英國又決定將印度首都遷回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