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的DNA可以隱匿在宿主染色體中數年,對治療策略有頑固的抵抗力。圖片來源:STEVE GSCHMEISSNER/SCIENCE SOURCE
巴西一名36歲的愛滋病患者接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V)和煙醯胺(維生素B3)的聯合治療後,於2019年3月停止了所有抗病毒治療,直到現在,其血液中未檢測到HIV病毒,證明該治療策略可將HIV從體內所有宿主細胞中清除。為保護其隱私,該名男子被稱為聖保羅病人。
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HIV/AIDS臨床醫生Steven Deeks說,這名患者的經歷是「非凡的」。但Deeks和研究負責人均警告稱,該病例成功的時間還不夠長,也不夠明確,不能稱之為治癒。
大多數用ARV抑制HIV並在隨後停止治療的患者,體內的HIV在幾周內會迅速回到高水平。這名聖保羅病人不僅沒有反彈,而且他體內的HIV抗體也降到了極低水平,這暗示其淋巴結和腸道中的感染細胞可能已經清除。
領導該研究的巴西聖保羅聯邦大學臨床研究人員Ricardo Diaz表示,他不確定病人是否被治癒,他體內的HIV蛋白非常少,這些蛋白會引發抗體的產生和其他免疫反應。但Diaz指出,自從該病人停止治療後,研究團隊還未對該男子的淋巴結或腸道進行病毒取樣。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名愛滋病患者被成功治癒:Timothy Ray Brown和一名倫敦男子。兩人都接受了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清除了他們體內的HIV,並賦予他們新的免疫系統來抵抗HIV的感染。但是,骨髓移植是一種昂貴而複雜的幹預手段,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這對目前3800萬HIV攜帶者來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治療方法。
其他有可能治癒的愛滋病病例也受到了媒體的高度關注,但在他們身上卻看到了病毒長時間消失後又再次出現。HIV被證明是特別難以消滅的,因為這種病毒會將其遺傳物質編碼在人類染色體上,並處於休眠狀態,逃避免疫系統的監視。這些悄無聲息的受感染細胞可能會無限期存活下來,因為它們具有類似幹細胞的特性,可以自我克隆。研究人員已經提出了幾種策略讓隱藏著HIV感染的細胞宿主暴露,但沒有一種是有效的。
為比較不同的HIV細胞宿主暴露策略,Diaz團隊在2015年招募了聖保羅病人和其他4名已經用ARV控制了感染的愛滋病患者。研究人員讓這5人在已服用三種ARV的基礎上又服用了兩種ARV,希望能徹底清除任何可能逃避標準治療的HIV。在「強化」的基礎上,研究人員又增加了煙醯胺治療,理論上,煙醯胺可以刺激被感染的細胞「喚醒」潛伏的HIV,當這些細胞產生新的HIV時,它們要麼自我毀滅,要麼容易受到免疫攻擊。
按此標準嚴格執行48周後,5名受試者在3年內恢復了常規的三種ARV治療方案,之後便停止了所有的治療。結果發現,其中4人體內HIV迅速復發,但這名聖保羅病人已有66周沒有出現感染跡象,且在其血液中未發現HIV。另一項更為敏感的試驗將他的血液與易感染HIV的細胞混合,結果並沒有產生新的感染細胞。
有趣的是,在煙醯胺強化期間,這名男子是5人中唯一一個在標準血液測試中兩次檢測到HIV的人。在 Diaz看來,這表明潛伏感染的細胞已經被激活,導致了HIV產生的短暫現象。Diaz說:「也許這個策略並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效,也許它確實清除了HIV,雖然不確定,但我認為這是有可能的。」
Deeks說,除了兩名接受骨髓移植治癒的患者外,他還沒有聽說過停止治療後HIV抗體水平下降的報導。他認為一個懸而未決的大問題是,該男子是否真的停止服用ARV。Diaz計劃通過檢查該男子的血液是否含有ARV來證實這一點。
另一個未知因素是該男子在感染HIV多久後開始服用ARV。研究表明,一小部分在感染HIV後不久便開始接受ARV治療的人,如果停止用藥,在較長時間內控制病毒的可能性較大。這位聖保羅患者於2012年10月確診為HIV感染者,並在兩月後開始接受治療,與大多數感染HIV的人一樣,他不能確定感染HIV的時間,但他懷疑是在2012年6月。
目前還不清楚煙醯胺是如何喚醒沉默的感染細胞。當HIV的DNA緊緊纏繞在組蛋白的染色體上時,它仍然是潛伏的,為了製造病毒拷貝,它必須展開。Diaz指出,有證據表明煙醯胺能以不同的方式觸發這種展開。
澳大利亞墨爾本Peter Doherty感染和免疫研究所研究人員Sharon Lewin認為,該名男子的HIV抗體反應很有趣。但她強調,這不是一個令人信服的對照實驗。Lewin說:「如果能在臨床試驗中看到多個參與者的病情得到長期緩解,我會非常興奮。這才是這個領域真正需要進步的地方。」
本公眾號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與大數據中心承辦
2019年熱文TOP10
1. 逆轉2型糖尿病的大牛又發文了:2型糖尿病是簡單的疾病,減肥或逆轉病情!
2. 剛剛,Science發布2019十大科學突破!
3. Science重磅!西蘭花「喚醒」抗腫瘤基因
4. 讀者淚目!《柳葉刀》全中文發表中國醫學博士「家書」:給父親的一封信
5. 《Science》重磅!汝之「蜜糖」,吾之「砒霜...」
6. 喝酒,尤其還臉紅的人,或面臨更高的痴呆風險
7. Nature重磅!第一個完全合成且徹底改變DNA密碼的生物誕生了
8. 這不是一顆大榛子!Science發表新型口服胰島素,或將取代傳統注射
9. Science為防禿頂支招:先從不脫髮開始...
10. 改變精子速度,可以影響後代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