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中正是傳統楊式太極拳術的精髓。同樣傳統楊式太極劍術的每一招,每一式首先要遵循這個拳理。身體沿縱軸而轉,腰髖的轉動帶動四肢而動。劍法的表現和變化、劍力的蓄與發,開與合,以及腰腿之力都依賴於身法的正確合理的運用。
因此,習練傳統楊式太極劍術首先要做到身法中正,神態安舒。切不可身體左右搖擺,俯身突臀,揚肘聳肩。聳肩、俯身、就不能達到力發之於腿,主宰於腰,送之於肩,順之於臂,達之劍端的要領要求。尤其是在擰轉、屈伸等身法變化中,必須保證身法中正,讓胸背肌肉隨著兩肩的伸展儘量舒展開,做到暢胸舒背;腰髖松沉,避免俯身突臀,左右歪髖,力求軀幹的中正。動作左右轉換以身體沿縱軸而轉,腰髖轉動為主宰,才能做到上下相隨,協調一致。身法中正是練習傳統楊式太極劍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身型訓練基礎,始終保持形體中正,突出一個「正」字。
傳統楊式太極劍術中劍法靈活是貫穿始終的。「活腕」是變換招勢手法輕柔靈活、劍力分明,表現劍法的重要環節。劍論《心空歌》提到「手心空,使劍活」。傳統楊式太極劍術套路中持劍的方法是關鍵,是各種劍法變化的根本。持劍的手及手腕的靈活運用,尤顯重要。
傳統楊式太極劍術的握法要求手心空,力度要適中,通過「滿把」和「活把」的靈活運用,把勁力傳送到的劍體,體現出劍力所在。它的動作要領同楊式太極拳術一樣不僅要作到沉肩、垂肘,更要注重活腕。活腕是劍法的技巧變化和劍力表現的核心。劍法的正確與否是和持劍法密切相關的。劍法的變化又與持劍手的掌、指、腕及其關節的伸展、屈收、旋擰分不開。
因此,在傳統楊式太極劍的習練中,要求持劍手的腕、掌、指及其關節須靈活運動,恰如其分地把握住劍柄,同時還要與臂、肩、腰、身協調配合,這樣才能合理地表現出各種劍法的勁力、攻防等變化。
劍指在傳統楊式太極劍術中的運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助勢助力,協助身體的平衡。從技擊方面看,劍指可擾亂對方視線,近身時則可直接進攻。劍指的前後左右運行有助於增強刺劍、劈劍的力量。劍指動作與劍的一開一合,可以增加動作的色彩,提高造型的美感和穩定性,使劍術更加瀟灑優美。
傳統楊式太極劍術中步法的變化是多樣的,步法穩健是高質量完成套路的根本。無論是平穩的弓步轉換,還是輕快飄逸的跳躍動作,無論是提膝的獨立平衡,還是虛步的形成,穩健是步法的運用基礎。步法同樣是練好傳統楊式太極劍術的關鍵。
首先要求腰髖松沉、膝關節放鬆不可挺直,注意兩腿間身體重心的虛實轉換,髖關節與地面平行位置的移動。腳步的移動要輕起輕落,先虛後實,步子的大小、寬窄要步位適當,幅度準確。步法的穩固和腿法的柔韌,下盤的穩健踏實,才能保證劍法動作的運用自如。
拳諺中說「拳技以眼為尊」。傳統楊式太極劍術同傳統楊式太極拳術一樣,極為重視眼法的體現。眼法是傳統楊式太極劍術中表達神意、心意的玄妙之法。又是意領神聚、從容大度的體現。傳統楊式太極劍術的演練時要做到手、眼、劍三者相隨相合。
眼神把劍法的變化、劍力的體現、內心的感覺串接起來。雖然套路中眼神以向前平視為主線,但視線須隨劍指、劍尖的變化,左顧右盼,瞻前顧後,在楊式太極劍術中稱之為「隨視」。尤其是在定式時,只有意到、眼到、劍到,三者緊密配合,才能表現出傳統楊式太極劍術以意領先、內外合一,劍勢動神隨的神韻,在傳統楊式太極劍術中稱之為「注視」。
傳統楊式太極拳以意為首,同樣傳統楊式太極劍術也是以意為主導的劍術套路。它以意念引導動作,意在先;就保證了劍法變化的準確和劍力體現。由於有劍在手,就更有利於內在意識和動作的完整協調,從而達到了劍法的靈活變化及劍力的順達體現。
傳統楊式太極劍術的動作都有其意向表現,要使動作意向表現的完美就要達到心動形隨的意境。沒有內心的感覺,劍力的體現,動作姿勢就會鬆懈,顯得軟弱無力毫無生氣,顯現不出傳統楊式太極劍術的活力。所以只有內心感覺與動作相結合,再通過動作表達出意的感覺,才能完整表達出傳統楊式太極劍術的神韻。
傳統楊式太極劍術練習時,要注意呼吸與動作的自然配合。劍法的變化,劍力的體現,在一開一合之中,一蓄一發轉換之時,沉氣與呼氣的有機配合,合理的運用,才能使步法沉穩、劍力充實,氣勢磅礴。傳統楊式太極劍術與傳統楊式太極拳術的呼吸要領一樣,隨著動作的變化,意識的感覺,遵循呼吸自然的要領,在傳統楊式太極劍術套路演練時,輕鬆自然地表現出來。
中國武術八段,非物質文化遺產楊式太極拳傳承人、楊式太極拳第五代正宗傳人。1948年出生在北京的太極拳世家。4歲起就跟隨祖父習練傳統楊式太極拳。祖父崔毅士先生是中國楊式太極拳一代宗師楊澄甫之入門弟子,是楊式太極拳在北京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德高望重,技藝精湛。享有北崔南傅(鍾文)之美譽。崔仲三大師幼年得祖父教誨,全面繼承了傳統楊式太極拳、械、推手等技藝,也繼承了其祖父拳架「舒展大方、勻緩柔和、輕靈沉穩、剛柔相濟、意在其中」的風範,深諳楊式太極拳技擊之奧妙,且能深刻理解楊式太極拳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