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香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人雅士的重要推動,歷代文人詩詞、畫作、和香學著作都記錄了大量文人與香的密切關聯。
文人雅士不僅品香,很多還親自編撰香譜、製作香料、設計香具、制定香席儀規等,並將其內化為一種生活美學和哲思。
用香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歷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象徵,它與茶文化、插花文化並稱為中國的三大文化現象。
華夏文明自上古起,就有燻燎祭祀的傳統,宋代丁謂《天香傳》中記載:「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最晚至魏晉,薰香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
唐宋以來,隨著外來香料的大量輸入,逐漸形成了以文人為主導的用香文化,各種香具、香料、香譜、香儀都日趨完善,並留下了諸多關於香事的詩詞歌賦。
時至元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文人香事更是得到極大支持,出現了眾多影響後世香文化研究的重要典籍。
至清中期以後,外敵入侵,國力衰弱,焚香雅事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香文化由此開始沒落,以致近百年來幾近失傳。
中國古代香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人雅士的重要推動,歷代文人詩詞、畫作和香學著作都記錄了大量文人與香的密切關聯。可以說,用香是古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風雅之事。
· 一 · 著書立說
天然香料種類繁多,不同種類、不同配比、不同輔料、不同工藝均可能使最終合成的香料千差萬別。古時文人親自製香來表達自身的精神追求,然焚香作為一種藝術活動不同於書畫可長久留世,香飄煙散之後便無可被後人追憶。
故古時文人雅士借著書立作的方式將香方香譜加以整理記錄,也有對品香用香之心得的記載,這些文字留存至今的以宋代以後為多,成為還原古時用香文化場景的重要依據。
宋朝香事發展至鼎盛,眾多文人編撰整理香方香譜,但有些已佚失,僅存書名。洪芻的《香譜》是北宋較早的記錄香譜的著作,也是現今保存較為完整的香譜類著作之一。
它廣泛收羅歷代合香配方、用香方法和用香史料,並通過用香事項對上下兩卷進行了四大分類:香之品、香之異、香之事和香之法,此分類也被後來各家香譜的撰寫所沿用。
此外宋代還有陳敬之《陳氏香譜》、顏持約之《香史》、範成大之《桂海香志》、葉廷珪之 《名香譜》等著作問世。宋代香譜主要記載了當時文人士大夫充滿創造性的合香技法,並以此重現當時文人階層精神生活的風雅精緻。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在農業、手工業、商業中均有體現,尤其東南沿海地區,依託宋元以來建立的社會經濟基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為富庶的地區之一。
在此背景下,江南地區的文人香事得到很大支持,可查證的香事著作有周嘉胄的《香乘》、屠隆的《考盤餘事》、高濂的《遵生八箋·燕閒清賞》、文震亨的《長物志·香茗》、沉立之的《香譜》等。
其中周嘉胄的《香乘》為歷代香學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國人名大辭典》中記載,此書竭盡二十餘年之力著寫,旁徵博引,所有研究香學者必以此書為首。
全書共二十八卷,書中涉及香事香料的史、譜、記、卷、錄的文獻總結,輯明代以前香事香料,十分詳盡,該書被收錄於《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
· 二 · 吟詩頌香
「獨坐閒無事,燒香賦小詩」,吟詩詠香是文人雅士品香後的風雅見證。文人的焚香活動從嗅覺、視覺、觸覺、聽覺全方面地體察香與周圍環境所共同形成的意境,並通過自身敏感細膩的感受力將其主觀地升華靜坐為一種情感體驗。
對於風雅的文人而言,香不僅僅散發氣味,不同的香所含有的微妙氣息更是有語言、有靈魂的。
宋代陳去非的《焚香》:「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主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爐煙嫋孤碧,雲縷霏數千。悠然凌空去,縹緲隨風還。世事有過現,燻性無變遷。應是水中 月,波定還自圓。」
爐中一柱香菸如雲,嫋嫋升起,呈現碧色,又慢慢散開,一縷一縷變化成細霧上千,凌空而去,隨風飄渺,在悠然的香氣中安靜閱讀、參悟道法、消解塵緣。
· 三 · 品香悟道
文人雅士的用香文化是經過用香功夫的學習和涵養修持之 後升華而成的一種生活詩意和美感,是一種內化後的精神提煉。
《陳氏香譜》中記載了黃庭堅收錄的一款名為「意可」的香方,其中的跋文說,此香由山谷道人從東溪老處獲得,而東溪老從歷陽公處獲得。
眾生的行為力量不可度量,將此香在鼻端環繞二十五次,要想增上一定要此香才可。
況且用酒泡玄參,用茶熬煮紫檀,鼻中已充滿這種香氣,可持續地證悟不生不滅的諸法之相。
有心之人以鼻參此香,對佛法之理定會處處參透。以香參禪道最早見於《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
其中香嚴圓通篇中提到,香嚴童子聞沉水香發明無漏,通過鼻根入圓通,證得羅漢果位,獲得解脫和圓通之頓悟法門。
品香悟道並不是貪戀香氣,使自身失去本心,而應做到嗅香時休止:
隨所聞香,即知如焰不實,若聞順情之香,不起著心;違情之臭,不起瞠心;非違非順之香,不生亂念,是名修止。
即當聞香之時,若利用鼻子對香氣過度用力捕捉,其實是虛無沒有根據的,而如若能做到內心不被香氣所牽制,不因順情的香氣著迷,不因違情的香氣驚恐,才能證得周圍法界,到達圓通無礙的精神法門。
· 四 · 雅集鬥香
燕居焚香是古代文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文人雅士常在花園庭院或幽室之中設香席以「試香」,士人借香這種媒介相聚,尋求共同的精神追求。周嘉胄《香乘》卷十一有載,「韋武間為雅會,各攜名香,比試優劣,曰香會」,說的是雅會鬥香。
品香鬥香時需要有一系列規則指引,除了對香氣的風格、香霧的形態、留香的時間等香料本身的品質的考評以外,對焚香的環境要求也極為考究苛刻。
從香具的形制、材質到香幾、香桌的配搭、再到周圍光、聲、色環境的配合,力求與香品的氣質相輔相成,不得產生違和之感。
因此文人雅士對香席儀規也自有一些審美規範,不同的焚香情景和狀態應配以不同的香具。
明文震亨《長物志》中有說,在花園中焚香,最適合在天然形成的山石之上放置木鼎式的香爐,便更見山林野趣,有返璞歸真之感。
· 五 · 怡情悅興
文人雅士愛香用香,不但焚之,也常要風雅蘊藉、暗香浮動。將陰乾香草製成的香囊繫於衣袖中的肘臂上,香氣自袖筒中隱隱散出,可謂袖底生香。
唐馮贄《雲仙雜記·大雅之文》中有記:「柳宗元得韓愈所寄詩,先以薔薇露灌手,燻玉蕤香後發讀,曰:『大雅之文,正當如是。』」
可見,用香已被文人內化為日常的修行,更有尊敬與禮節的意味在。士人亦以香燻書,不僅可以防蟲,閱讀時更有縷縷暗香襲來。
古代文人也在墨中添加香料,書畫時墨汁清香,提神醒腦,同時亦可為書畫 防蟲。
「松煙二兩,丁香、麝香、乾漆各少許,以膠水嫂作挺,火煙上燻之,一月可使。入紫草末色紫,入秦皮末色碧,其色俱可愛。」是為南朝梁代冀公制墨的配方。
另宋人張遇的「油煙制墨」:「以油煙、麝香、樟腦、金箔制墨,狀如錢子,因以聞名。」又有「吳叔大以桐油、膠、碎金、麝香為料,搗一萬杵,而使墨光似漆,堅緻如玉,因以揚名」。
中國薰香文化數千年歷史,宋元明清以來更因文人的廣泛參與而絢爛多彩。
著書立作、吟詩頌香、品香參禪、雅集鬥香、怡情悅性都是文人雅士參與用香的方式,對香文化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聲明:【文章及圖片轉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本文觀點不代表本平臺觀點。如覺侵權,請聯繫我們予以公示或刪除】
來源:星紀傳說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硯田書院官方微店」,更多精彩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