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長江生態越來越受到大眾關注,長江野生魚保護的力度也是越來越大。
這幾年,因為垂釣、捕魚,意外傷害、食用保護性魚種而獲罪的案例越來越多。
因此,許多釣魚愛好者在釣獲「怪魚」時,第一反是「這會不會是保護動物」?
比如江蘇南通一位釣魚愛好者,就在長江大壩釣魚時釣起這條「尖嘴怪魚」,因感覺很像是保護動物中華鱘,所以在後臺諮詢我們。
這是中華鱘嗎?
事實上,這位江蘇南通的讀者,並非唯一一個在長江釣到「中華鱘」的釣魚人。
因為洪水過境,原本棲息在深水區的鱘魚紛紛靠岸,也是頻繁被人釣起。
因此,近日全國範圍內,都有許多釣魚愛好者、捕魚人,在江河裡碰到類似的「中華鱘」。
大大小小的鱘魚都有人釣起
怎麼判斷自己釣起來(捕獲)的是保護動物中華鱘還是雜交鱘?
從體型特徵判斷從釣獲的季節判斷最關鍵的,從釣獲「中華鱘」的地點判斷。聯繫水產專家鑑別中華鱘骨鱗(即骨板)較少,魚頭部較為鈍短
中華鱘具5縱行骨板。背部正中1行較大,背鰭前有8-14塊,背鰭後有1-2塊;體側骨板29-43塊;腹側骨板13-17塊;臀鰭前後各有1-2塊。
一般的雜交鱘魚,背骨板有10-20枚,側骨板32-62枚,腹骨板7-16枚,背鰭條數30-56,臀鰭條數17-33。
養殖的雜交鱘
當然,這些細微特徵,除非是水產人士,普通釣魚愛好者、漁民,應該說很難區分清楚並以此判斷鱘魚的種類。
另外一個較為容易辨認的特徵,就是魚頭部長度:中華鱘頭部較鈍而短,雜交鱘一般頭部尖長,幾乎佔到身長的1/5。
建議參考釣獲時的情景,綜合進行分析判斷。
6-9月長江裡釣起大鱘魚,就要小心了
野生中華鱘在長江中出沒,具有季節性特徵
可能令許多人意外的是,雖然中華鱘號稱「長江魚王」,但成年的中華鱘,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外海。
——中華鱘是一種「重型」的肉食魚,因此只有漁產更豐富的近海地區,才能支撐大體型成年中華鱘種群的生存。
以前漁民在長江裡捕獲成年中華鱘,主要集中在秋夏季——資料圖
只有每年的6-9月份,成年中華鱘才會從近海地區,洄遊到長江中上遊的金沙江產卵(如今的宜昌長江段中華鱘保護區)。
而產卵孵化後的小鱘魚,會在產卵地上下遊水域生長半年至一年左右,也即次年的5-8月份,才會洄遊到長江口崇明島一帶,進入外海。
總結一下:秋夏釣大、冬春釣小
在秋夏兩季,在長江裡釣獲大體型鱘魚,很可能是洄遊產卵的中華鱘,其他季節釣獲的大體型鱘魚,是雜交鱘的概率更大。
——這個季節是垂釣高峰期,釣魚釣到鱘魚,大多集中在這個時期,釣友們如果釣獲大型鱘魚,一定要小心處理。
而在冬春兩季,在長江中上遊地區,釣獲的「鱘魚苗」,很可能是剛孵化的野生中華鱘,更一定要小心保護...
有些江段更容易出現「正宗」中華鱘
以上說的是「純野生」中華鱘的出現規律,然而,如今長江裡大部分中華鱘,都是增殖放流的中華鱘,一樣是受保護的。
釣魚愛好者、漁民碰到的中華鱘,其實主要是這一類的人工培育中華鱘——因為是人工培育的,它們的活動軌跡,可能不會像野生中華鱘一樣,具有那麼明顯的季節性規律。
但其實這一類中華鱘更好辨認,只需從釣獲地點判斷。
中華鱘增殖放流現場
長江裡目前有三處中華鱘保護區:宜昌中華鱘保護區、上海長江口(入海)保護區,和江蘇東臺市中華鱘保護區。
因此,如今是在這三處保護區附近的江段,釣獲、捕獲「鱘魚」,一定要小心辨認,不可貿然食用、買賣!
當然,最穩妥還是聯繫專業人士辨認
釣魚釣到鱘魚,從上述三個方面交叉對比,基本可以做一個初步的判斷。
不過,如今長江裡雜交鱘的數量實在太多——2016年有水產專家估算,長江裡至少有一千萬斤雜交鱘,已形成多個穩定種群。
加上洪水衝擊,長江裡的鱘魚混雜交纏在一起......
有這麼多雜交鱘「混淆視聽」,因此,最穩妥的做法還是聯繫專業魚類專家辨認。
比如去年,重慶一位釣魚愛好者在長江裡「打海竿」,就釣獲一條將近兩百斤的大鱘魚。
將近兩百斤中華鱘被釣起
雖然如此大的野生中華鱘數量極少,這條「大鱘魚」是中華鱘的概率很低。
但這位釣魚愛好者的生態保護意識很強,當場聯繫漁政人員,工作人員趕到後,發現這果然是一條罕見的「巨型中華鱘」,隨後也是將其健康放生,
被釣魚人放生的大中華鱘
這位釣魚愛好者的行為,也是非常令人點讚!
最後,如果在釣魚時釣起類似魚種,無法辨認,又嫌麻煩,最簡單的處理辦法,就是在確認所釣鱘魚安全之後,將其放生....
網友們,你們釣魚時釣起過這種魚嗎?
(助力生態,轉發、關注、隨手點個讚都是支持,也歡迎後臺私信我們爆料、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