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TV#你或許見過活蹦亂跳的中華鱘,憨態可掬,溫順調皮。每年夏秋季,中華鱘從東海洄遊至四川宜賓附近水域繁衍生息,產卵後遊入大海,1600多公裡的長途跋涉,宛如一場生命的洗禮式。然而,由於長期過度捕撈、水質汙染、航運幹擾、江底挖沙等問題,這場儀式正在消失。
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從1981年起就全面禁捕
2020年12月4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的文章《Chinese sturgeon needs urgent rescue》稱,長江流域中華鱘繁殖種群數量逐年下降,應採取行動予以救助。
2013年,在葛洲壩下唯一的自然產卵場,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的跡象不復存在。2014年的數據顯示,中華鱘的數量從70年代的一萬餘尾,銳減至40餘尾。
中華鱘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因為它是白堊紀殘留下來的種類,為我國特有種,已被我國列為一類野生動物保護物種。為了保護此物種,有關部門進行了多年的繁殖、移養、放流等的研究。現已可移養到池塘、水庫中,生長良好,成為一種有前途的淡水養殖魚類。放流成績也很可觀
應該大力開展珍稀瀕危水生動物救助、增殖放流,推進長江沿岸環境綜合整治、鐵黃沙生態島建設、長江生態溼地保護等行動,多管齊下築牢長江生態屏障,促進了長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
12月4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的文章《Chinese sturgeon needs urgent rescue》稱,長江流域中華鱘繁殖種群數量逐年下降,應採取行動予以救助。
文章稱,長江、金沙江的水電站,對「活化石」中華鱘的產卵、繁殖行為和遷徙習性等產生科學、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方面的影響。上世紀70年代,長江流域中華鱘繁殖種群超過1萬條,但在上世紀80年代長江第一座大壩和水電站建成後,這一數字下降到2176條,2000年下降到363條,2010年下降到57條。而自三峽工程、向家壩工程和溪洛渡工程分別於2008年、2012年和2013年投入運行以來,中華鱘的有效繁殖已基本喪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現在將中華鱘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中華鱘列入附錄二。
文章稱,金沙江位於長江上遊,是中華鱘的傳統產卵地和自然繁殖棲息地。金沙江梯級大壩的修建阻礙了中華鱘遊向上遊產卵和遷徙的能力,並破壞了它們的棲息地。此外,長江上遊和三峽水庫的大壩導致水溫升高,也影響了中華鱘的產卵活動。
全球的27種鱘魚中,有23種瀕臨滅絕,17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代表著以鱘魚為旗艦物種的淡水生態系統在衰退。「這也在我們發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數報告中得到印證,2018年的報告顯示:淡水生態系統的生命力指數下降82%,是所有生態系統中下降速率最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