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野生種群面臨滅絕 未來擔憂|素食TV

2020-12-12 素食TV

#素食TV#你或許見過活蹦亂跳的中華鱘,憨態可掬,溫順調皮。每年夏秋季,中華鱘從東海洄遊至四川宜賓附近水域繁衍生息,產卵後遊入大海,1600多公裡的長途跋涉,宛如一場生命的洗禮式。然而,由於長期過度捕撈、水質汙染、航運幹擾、江底挖沙等問題,這場儀式正在消失。

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從1981年起就全面禁捕

2020年12月4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的文章《Chinese sturgeon needs urgent rescue》稱,長江流域中華鱘繁殖種群數量逐年下降,應採取行動予以救助。

2013年,在葛洲壩下唯一的自然產卵場,野生中華鱘自然產卵的跡象不復存在。2014年的數據顯示,中華鱘的數量從70年代的一萬餘尾,銳減至40餘尾。

中華鱘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因為它是白堊紀殘留下來的種類,為我國特有種,已被我國列為一類野生動物保護物種。為了保護此物種,有關部門進行了多年的繁殖、移養、放流等的研究。現已可移養到池塘、水庫中,生長良好,成為一種有前途的淡水養殖魚類。放流成績也很可觀

應該大力開展珍稀瀕危水生動物救助、增殖放流,推進長江沿岸環境綜合整治、鐵黃沙生態島建設、長江生態溼地保護等行動,多管齊下築牢長江生態屏障,促進了長江生物多樣性的恢復。

12月4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的文章《Chinese sturgeon needs urgent rescue》稱,長江流域中華鱘繁殖種群數量逐年下降,應採取行動予以救助。

文章稱,長江、金沙江的水電站,對「活化石」中華鱘的產卵、繁殖行為和遷徙習性等產生科學、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方面的影響。上世紀70年代,長江流域中華鱘繁殖種群超過1萬條,但在上世紀80年代長江第一座大壩和水電站建成後,這一數字下降到2176條,2000年下降到363條,2010年下降到57條。而自三峽工程、向家壩工程和溪洛渡工程分別於2008年、2012年和2013年投入運行以來,中華鱘的有效繁殖已基本喪失,#。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現在將中華鱘列為極度瀕危物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中華鱘列入附錄二。

文章稱,金沙江位於長江上遊,是中華鱘的傳統產卵地和自然繁殖棲息地。金沙江梯級大壩的修建阻礙了中華鱘遊向上遊產卵和遷徙的能力,並破壞了它們的棲息地。此外,長江上遊和三峽水庫的大壩導致水溫升高,也影響了中華鱘的產卵活動。

全球的27種鱘魚中,有23種瀕臨滅絕,17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度瀕危,代表著以鱘魚為旗艦物種的淡水生態系統在衰退。「這也在我們發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數報告中得到印證,2018年的報告顯示:淡水生態系統的生命力指數下降82%,是所有生態系統中下降速率最快的。

相關焦點

  • 洪湖幹了,白鱘滅絕,汙染和棲息地的喪失|盼望長江的未來|素食TV
    長江流域水域的上述改變,導致水生生物棲息地喪失,再加上過度捕撈和違法漁業,導致水生生物資源下降,物種瀕危或滅絕。素食TV發現,據不完全統計bai,長江中有魚類17目52科du178屬370種,其中,特有魚類42種,重要zhi經濟魚類36種。其他動物dao有白鰭豚、揚子zhuan鱷和大鯢等。
  • 野生中華鱘十年後將滅絕?詳解長江大壩對中華鱘的致命一擊
    自長江大壩建成以來,野生中華鱘賴以生存繁殖的環境每況愈下,在某些年份已經捕撈不到中華鱘的幼苗。最新的研究指出,如果不對長江環境作出改變,野生中華鱘可能10年以後就會消失。隨著庫容巨大的三峽大壩、溪洛渡大壩的運行,在中華鱘自然繁殖時期,葛洲壩下遊的中華鱘產卵地水溫大幅上升,中華鱘的繁殖行為對水溫極其敏感,因此水溫上升意味著中華鱘的繁殖受到極大的威脅,對於整個種群而言可謂是致命一擊。在有限的產卵窗口期,中華鱘常因水溫不適,而無法繁殖,只能悻悻而歸。
  • 《科學》刊文:長江流域中華鱘有效繁殖已基本喪失,急需救助
    「中華鱘急需救助。」12月4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的文章《Chinese sturgeon needs urgent rescue》稱,長江流域中華鱘繁殖種群數量逐年下降,應採取行動予以救助。
  • WWF報告:野生動物種群46年間減少68%,22%熱帶植物有滅絕風險
    LPI由倫敦動物學學會(ZSL)提出,目前追蹤近21000個種群的物種豐度,包括全球範圍的哺乳類、鳥類、魚類、爬行類和兩棲類的數據,用于衡量生物多樣性的變化。 此前,世界自然基金會在2016年發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數表明,2012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相較1970年平均減少了58%。2018年發布地球生命力指數表明,截至2014年,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平均減少60%。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開展滇西地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目標物種的調查與種質採集工作
    為執行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項目「中國西南地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調查與種質保存」(2017FY100100),2018年7月5日至
  • 中國最大的淡水魚滅絕的背後,還有哪些瀕危的魚類?
    再加上當時長江流域水壩的修築,造成了長江白鱘種群的隔離,更加加劇了長江白鱘的滅絕。 也就是說,人們的過渡捕撈使得長江白鱘的數量減少,水壩的修築更加稀釋了長江白鱘的密度,最終造成了它的滅絕。 就在昨天,也就是2020年1月2日,長江所的專家正式宣布:長江白鱘滅絕。而滅絕的時間大約在2005-2010年之間。
  • 華南虎還有望恢復野生種群嗎?為什麼?
    華南虎作為我國獨有的虎種,早在1994年就被宣布「野外滅絕」了,而從1994年後,在我國境內也再也沒有發現過華南虎的野生個體,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肯定的說:野生華南虎已經滅絕了。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華南虎只是野外滅絕,在動物園中還有人工飼養狀態下的華南虎存在,這就證明華南虎這個物種並沒有從這個地球上消失。那麼,憑藉著人工飼養下的華南虎是否能夠重建野生華南虎的種群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世界地球日,觸漫聯合中華鱘研究所一起護送中華鱘「回家」
    為了有助於年輕一代對中華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中華鱘研究所還聯合觸漫共同打造了《鱘夢環遊記》,以通俗易懂的漫畫形式,讓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注意到中華鱘的生存現狀,共同守護古老的「水中大熊貓」。中華鱘生在長江,對家鄉具有濃厚的情懷。作為洄遊魚類,繁殖期的中華鱘將長途跋涉回到故鄉繁衍,然而由於各種原因每年洄遊至長江產卵的野生中華鱘逐年遞減,如今數量已不足百尾。
  • 漁民無證捕撈中華鱘幼魚被公訴,上海已經為這條魚...
    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日前以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對犯罪嫌疑人邢某某提起公訴,此案為長三角區域首例非法獵捕、殺害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鱘案件。檢察院同時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要求侵權人賠償因非法獵捕殺害中華鱘所造成的國家水生野生動物資源損失共計人民幣40000元並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距今有1.4億年。1.4億年前,地球長什麼樣?地球經歷了什麼?中華鱘知道。由於具有洄遊長江口的特性,其被譽為「長江生態環境指標物」。
  • 剛剛,24條中華鱘2000尾胭脂魚從上海放流長江
    與會人員考察了上海市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中心基地,調研中華鱘保護工作情況,並開展中華鱘增殖放流,先後放流中華鱘24尾、胭脂魚2000尾等。2020年5月14日,《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經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於6月6日起正式施行。
  • 長江白鱘宣告滅絕!我們不能再失去它們了……
    在1988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珍稀保護野生魚類共有16種,其中分布於長江水系的有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白鱘和長江鱘,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花鰻鱺、川陝哲羅鮭和松江鱸魚等。在這些魚類從繁盛走向瀕危的過程中,人類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或水利開發導致棲息地破壞,或過度捕撈導致種群數量急劇減少。
  • 雲南建成30個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小區 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保護...
    12月28日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近年來雲南持續開展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截至目前已實施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項目120多個建成了30個保護小區(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巧家五針松、華蓋木滇桐、雲南金錢槭等67種野生植物種群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極小種群物種,是指分布地域狹窄或呈間斷分布,長期受到外界因素脅迫幹擾,呈現出種群退化和數量持續減少,種群及個體數量已經低於穩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種群,隨時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
  • 這種鸚鵡適應能力強,國內野生種群多,未來數量還會更多嗎
    它們身上有其它種類鸚鵡所不具備的一種生存精神,我們今天來討論它們,也能讓我們以科學的眼光來審視我國野生鸚鵡種群的現狀。它們在東南亞地區分布的也相當廣泛,我國南方地區也有野生種群分布,澳門、香港、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區,都發現有野生種群。紅領綠鸚鵡並不產自我國,具歷史資料記載,19世紀初,從國外引進到香港地區的一種寵物鳥類,剛開始時數量大約有幾百隻左右。
  • 長江中的10大野生動物,萬斤巨魚、水中大熊貓等三大魚類已滅絕
    在地球進化的歷史上,無數的野生動物不斷經歷著誕生、進化、滅絕的過程,但是同樣一些已經滅絕的原始動物,在自然狀態下又會演化出很多新的物種,以現代貓科動物為例,現如今所有的貓科動物都是源自古貓,古貓雖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卻演化出了幾十種全新的貓科動物。
  • 滅絕30年的生物都出現了,野生華南虎會被重新發現嗎?
    而從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和棲息地情況,《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會將動物的保護等級列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低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等多個級別!其中滅絕為最遺憾,野外滅絕表示還存在圈養數量,極危則表示野外數量難以支持種群繁衍……相信不用一一解釋各位也看得明白,所以僅存圈養數量的華南虎和滅絕只有一紙之隔!
  • 研究:未來50年內澳洲局部地區的鴨嘴獸種群或將滅絕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至少在許多地區,它們可能面臨真正的滅絕風險。在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科學家的帶領下,研究人員分析了人為因素,例如農業土地清理,通過修建水壩/圍堰造成的水路分散以及氣候變化等。此外,鑑於當前的澳大利亞乾旱導致的河水枯竭,使得一些鴨嘴獸的棲息地遭受破壞。
  • 只用了13年,它就被中國食客吃到瀕臨滅絕
    「極危」,意味著其野生種群面臨即將滅絕的機率非常高。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網公開的信息稱,在中國,為食用而對黃胸鵐進行的非法誘捕是主要威脅。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編制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將物種受威脅程度依次分為6個等級,分別為:無危、近危、易危、瀕危、極危、野外滅絕。
  • 這種溫順憨厚素食海獸,可惜瀕臨滅絕了,再認識一下吧
    這種溫順憨厚素食海獸,了解的人不多,在瀕臨滅絕的情況下,認識的人也不多,這就是今天要介紹的「主人公」——儒艮。儒艮(音[gen])它的名字是由馬來語直接音譯而來的,也有人稱它為「美人魚」、「南海牛」。儒艮屬脊索動物門,也是海洋中唯一的素食哺乳動物。每天要消耗45公斤以上的水生植物,所以它有很大一部分時間用在吃飯上,是真正的吃貨。儒艮吃海藻的動作酷似牛,一面咀嚼,一面不停地擺動著頭部,所以它又有「海牛」的稱呼。儒艮體長3米左右,體重達300-500千克,像一頭巨大的笨牛。它行動遲緩,從不遠離海岸。
  • 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
    為恢復麋鹿野性,保護區已從圍欄養殖改為放歸大自然自由生長,這個舉措使得這裡的麋鹿群成為了目前地球上唯一一批真正意義上的野生麋鹿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重返大自然野生麋鹿自然保護區,其野生種群總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
  • 作為釣魚人,淡水魚的滅絕魚類中,哪一種魚的滅絕最為可惜?
    由於電、網,攔河電站,汙染、乾旱等各種各樣的因素,目前已被認為滅絕的魚類也不少了,我們熟悉的主要有如下幾種,你認為那種魚類的滅絕最可惜?已經被認為滅絕的魚類1、長江白鱘長江水系中生活著很多珍稀魚類,由於某些原因,它們瀕臨滅絕或已經滅絕了,其中就包括長江白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