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博東大道楊僑段改造工程現場。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攝
驅車從博羅縣西部到東部,兩地的發展現狀與特點一覽無餘:西部以工業為重,廠房林立;東部多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一東一西,所代表的不只是地理位置的不同,更是發展的差異與差距。
近年來,博羅東西部的發展差距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縮小。去年開展「高質量發展縣區行·問策博羅」活動時,調研採訪組曾指出,由於產業平臺建設相對滯後,缺乏引進大項目的大平臺,導致博羅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夠高,博羅東部和西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今年5月,博羅縣委十三屆九次全會和縣「兩會」提出,高標準規劃建設沿東江經濟帶和環羅浮山「三生」融合產業經濟圈,以「一帶一圈」兩個千億級的大平臺引領博羅未來的大發展。
「一帶一圈」覆蓋了博西、博中地區,博東地區的發展路在何方?縣委十三屆九次全會上明確指出,在重點推進「一帶一圈」規劃建設的同時,也要同步抓好博東地區發展,加快形成優勢互補差異化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今年6月,《關於著力提升博羅東部地區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公共設施建設水平推動差異化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2020~2025年)》印發。未來5年,博東地區將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升、環境優化,練好內功,服務好民生,蓄力下一輪發展。同時,積極謀劃、主動擔當,在鄉村振興方面狠下功夫,爭創標杆、展現作為,開創一片差異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天地。
練內功,差異發展
抓住所長迸發最大發展能量
2014年,博羅曾提出要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示範縣,逐步填平博東、博西的發展差距。可現在回頭再看,這個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加大了。
以博羅最西的鄉鎮和最東的鄉鎮GDP為例,之前的差距是6.9倍,2019年是7.6倍。另外,從統計數據來看,博東各鎮與博西各鎮的GDP差距大部分未能拉近,有些還更大了。
從外部看,博羅與東莞、廣州增城、惠州惠城、河源源城等地的發展差距也在逐漸加大。「博羅發展的不均衡,不是內部的不平衡,而是與外部的不平衡。」博羅縣委書記陳國煌認為,「這種現實,讓我們進行了深度反思。發展策略的調整,已是勢在必行。」
「5根手指有長短,自家孩子也各有所長,經濟發展之路也是如此。」陳國煌曾形象地比喻博東和博西的發展,要抓住各自所長,迸發出最大的發展能量。
在破題路上,博羅敢於正視問題。經過深入調研、深度研判、深思熟慮,該縣提出建設沿東江經濟帶和環羅浮山「三生」融合產業經濟圈,以此為主動力軸,推動博羅高質量發展,躋身一流。
博羅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林志華介紹,博東、博西的差距仍然較大,傳統的發展路徑也已經很難走下去。雖然東部比西部落後,但仍然有很多優勢和資源,通過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升、環境改造、生態環境優化,練好內功,博東仍能成為博羅下一輪爆發的發力點。
因此,在重點推進「一帶一圈」規劃建設的同時,要同步補齊博東地區的短板,加快形成優勢互補差異化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補短板,蓄力未來
完善路網建設優化發展環境
今年6月《意見》的出臺為博東各鎮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在未來發展中,GDP不再作為博東地區鄉鎮的主要評價指標。「不以GDP論英雄,並不是不發展。」林志華說,而是讓博東各鄉鎮集中精力,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欠帳,蓄力未來。
「《意見》的出臺,對博東地區是一個機遇,抓住了機遇,就能在下一輪的發展中佔得先機。」柏塘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宏機認為,就目前而言,博東各鎮的基礎設施及配套遠不如博西地區,相比珠三角的發達城市就更沒競爭力了,「潛心補齊短板後,加之現有的優勢,境遇可就大不同了。」
交通是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有力抓手。未來5年,該縣將主動對接《惠州市「豐」字交通主框架總體布局規劃》,進一步提高道路規劃建設水平,優化補充博東地區現有主幹路網,著力構建內聯外通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目前實施的交通重點項目中,博東大道(雙楊大道及東延段)正在加快推進。博東大道建成後,將貫穿楊村、楊僑、麻陂、石壩等鎮,無縫對接河源市江東新區的骨幹路網,滿足博東地區群眾的交通出行需求。贛深高鐵在麻陂鎮設站,該縣將紮實推進贛深高鐵博羅北站配套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連接高鐵站場的觀麻公路升級改造,確保與贛深高鐵同步建成投入使用,打造博東地區與深圳、香港的「一小時生活圈」。麻陂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國平說:「屆時,博東大道和現有的205國道將成為該鎮的主幹道,與高鐵路網一起,進一步拉開交通骨架,優化發展環境,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該縣還將加快推進蘆洲至泰美大橋及其引道工程建設,連通至惠城區的蘆洲鎮、橫瀝鎮,提升博東地區與惠城區的通達能力。紮實推進金龍大道路面改造工程和G220線十二嶺至湖鎮段事故多發路段治理工程,保障群眾出行和交通運輸安全。
完善教育硬體設施
提升醫療服務能力
博東地區底子薄、基礎差,還體現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上。
在石壩鎮,該鎮衛生院辦公條件相對簡陋,全鎮常住人口5.2萬人,鎮衛生院本科以上畢業的醫務人員僅4人,不能很好地滿足群眾看病需求。這是博東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的一個縮影。經梳理,記者了解到,博東地區在公共服務方面較為突出的短板主要是:教育硬體設施不完善,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程度不高等;醫療服務能力與群眾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醫療水平有待提高等問題。
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公共設施建設水平的穩步提高,成為博東地區發展中的一道必答題。在楊村鎮,楊村衛生院升級為博羅縣第二人民醫院,由省百名專家下基層的首席專家、縣人民醫院專家及本院專家為群眾看診,讓博東片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專家資源,為周邊8個鄉鎮近40萬群眾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
縱觀博東地區,2025年前,將全面完成鎮衛生院升級改造,建成以縣第二人民醫院為龍頭、各鄉鎮衛生院為支點的高水平區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是最大的民生之一。」石壩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作林說,該鎮將新建鎮衛生院體檢服務中心樓及發熱門診樓,實施內科住院樓擴建工程,切實提高衛生院的醫療服務能力。
為提升博東地區的醫療服務水平,該縣還推動縣第二人民醫院、博東地區衛生院與縣人民醫院組建緊密型醫共體,將優質醫療資源共享至各基層衛生醫療機構,確保博東地區基層就診率、住院率在2025年前達到縣級醫院平均水平。
教育強則未來興。接下來,每年安排不低於60%當年各級財政基建修繕類專項資金用於博東校園硬體建設,2025年前全面完成博東地區54所教學點標準化建設。推進縣內外優質學校與博東地區義務教育學校結對共建教聯體,推動楊僑中學與高水平學校建成教聯體,整體提升博東地區辦學質量。楊僑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盧慧明說:「教育關係未來發展,楊僑將不斷加大投入,讓孩子們享受更優質的教育。」
未來5年,通過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公共設施建設,讓博東地區的公共服務各領域設施標準、服務標準進一步提高,最終區域間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明顯縮小,群眾就近享受較高水平的公共服務。
強工業,提標升級
加強管理支持現有企業發展壯大
在補短板的同時,產業如何發展?未來5年,博東地區將嚴格落實區域差異化高質量發展戰略。除博羅產業轉移工業園(楊村、楊僑園區)和泰美鎮外,其他鄉鎮原則上不再布局新的工業項目。對各鎮現有的工業企業加強規範管理,全力鼓勵和支持其提標升級。
7月10日,博羅縣2020年楊村重點項目動工儀式舉行,惠州左右家私有限公司建設項目(二期)、惠州市松堡王國兒童家具有限公司建設項目、惠州市景灝智能家居製造有限公司建設項目和廣東有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建設項目等4宗家居項目動工,總投資46.5億元。
「項目的動工建設,將為楊村的發展注入新動力。」楊村鎮黨委書記鄧田芳充滿期待地說,未來,該鎮將把家居建材作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逐步形成家居建材產業集群,致力於將該鎮建設成為博羅乃至惠州市現代健康家居專業鎮、名副其實的省級中心鎮、特大鎮。
鼓勵和支持現有企業提標升級,博東各鎮怎麼做?公莊鎮是傳統的建材鎮,近年來,該鎮關閉了一批水泥廠和礦山企業,目前全鎮有4家水泥廠。公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何庭宏說:「傳統建材企業有其短板,我們將做好現有企業的服務,在發展的同時,保護好公莊的綠水青山。」泰美鎮將做好對新譜、康佳、統實企業等三大龍頭企業的發展服務。目前,博羅康佳正在現廠區擴產改建,分三期建設「博康PCB產業園」。
推動差異化發展,該縣還探索建立產業共建機制,推動博東地區與沿東江經濟帶、環羅浮山「三生」融合產業經濟圈通過扶持共建、合作共享、託管建設等多種模式開展產業共建,實現功能互補、產業分工、市場對接和錯位發展。
穩農業,轉型改革
用工業化思維謀劃發展農業
「博東地區雖然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但是農業、生態等資源是不可多得的優勢。」林志華說,博東地區將緊緊圍繞惠州高水平打造粵港澳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的目標定位,堅持「跳出農業看農業」,用工業化思維來謀劃農業,用工業化手段來發展農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同時,著力建設博東魅力鄉村先行區,打造展示粵港澳大灣區鄉村振興新風貌的重要窗口。
在泰美鎮,惠州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的落戶引人注目。該項目計劃總投資50億元,規劃服務農產品年物流總額300億元。項目建成後,將成為整合農產品批發集散、農產品精深加工、智能冷鏈倉儲等優勢業務,打造成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集農產品批發交易、倉儲冷鏈配送、生鮮加工、信息發布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現代化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泰美鎮黨委書記黃海聰透露,該鎮將藉助「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這一平臺打造全產業鏈發展融合模式。從建設種植基地,到農產品加工製作,到倉儲智能管理、市場營銷體系打造,再到農業休閒、鄉村旅遊、品牌建設、行業集聚等,一步步規劃,形成全產業鏈,做好本地農產品「三產融合」。
在觀音閣鎮,順南食品(惠州)有限公司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項目計劃分兩期建設,預計投產後年產值為4億元左右。建成投產後將主要為榮華月餅提供蓮蓉、豆沙等傳統月餅餡料,明年中秋消費者可品嘗到含有觀音閣元素的榮華月餅。項目建成後不僅能提供就業崗位,還將為當地的農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將依託公司的優質企業資源、強大的倉庫物流發貨體系和先進的食品生產技術,引導當地農民種植附加值較高的經濟作物。
觀音閣鎮黨委書記範志軍說,順南食品項目的落戶將改變當地相對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打造更加集約、高效、和諧、綠色的現代化循環經濟。接下來,該鎮將計劃通過成立專業農業合作社,打造「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為企業提供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的農產品原料。
大型現代農業企業的落戶為博東地區的綠色發展、現代農業發展增加了新動力。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博東地區還將立足資源稟賦,加快構建「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產業體系,每個鎮培育壯大1~2個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旅主導產業,著力打造一批名特優新產業。
智庫觀察
惠州學院大灣區惠州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餘學軍:
堅持新發展理念 推動六個「一體化」
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具有新的內涵,從一味縮小地區差異向推動區域差異化高質量發展轉變。博羅區域差異化發展戰略正向縱深推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平臺加速形成,對推動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博羅應繼續堅持新發展理念,立足各鎮(街、管委會)區位優勢、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努力推動博羅與周邊地區、博羅內各鎮(街、管委會)、城鄉之間的市場一體化、要素流轉一體化、交通設施一體化、產業協作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生態環保一體化。
在大力推動沿東江經濟帶建設和環羅浮山「三生」融合產業經濟圈建設時,也要優化提升博東片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努力推動實現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和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將博羅建設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同時,圍繞助推高水平打造惠州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的目標定位,博東片區應推動農業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特色化轉變,推動農業與網際網路、農業與科技、農業與旅遊、農業與文化、農業與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格局。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袁暢 賀小山
採寫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朱麗婷
劉煒煒 賀小山
通訊員李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