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字、深意、案例分析: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到底是什麼意思?

2021-01-08 愛讀名著陳老師

首先,「格物致知」來自於《禮記 大學》: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其次,王陽明認為自己只是把《禮記 大學》關于格物致知的本來意思表達出來。

下面詳細解釋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一、字面解釋

1、格:把不正的東西歸正叫做格。

2、物:在王陽明綱領性的文章《大學問》中,他指出,物不是指具體的東西,比如說杯子、車子、電腦,或者某一門學科,如經濟學、心理學,而是:我們的意識所在的地方就是物,比如我們做一個PPT,給父母打電話,開車,都需要用到我們的意識和心,都是物。

別看這個解釋很不起眼,但從根本上將我們的注意力從外界的物體轉移到自我意識上來,更進一步說,格物不再是搞清楚物體道理,比如學了經濟學又去學電腦,學了汽車又來學心理學,學來學去頭髮斑白,連道的影子都沒有摸到。

既然意識所在的地方就是物,也就包含了我們當下所關注的每件事,但是格物不是求知識,而是為了把不正的意識扶正,也即是把腦子裡私慾和惡意清除掉。

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感覺很熟悉,這不就是陽明心學的宗旨:在心裡為善去惡嗎?

答案是:確實是的。

3、致:陽明先生認為就是「到」的意思,但是到哪裡去呢,我相信你肯定猜到了。

4、知:非常直接的,陽明先生認為「知」就是「良知」。那麼上面的問題就有了答案,到哪裡去?到良知那裡去。

二、深刻含義

單個解釋完,現在連起來看,會更加通透。

格物,就是把我們的意識歸正,也就是在一念發動處,清除掉私慾和惡意。

致知,就是致良知。什麼叫致良知?就是回到良知的狀態。良知是什麼狀態?沒有私慾和惡意的狀態。

所以格物就是致知,致知也就是格物。陽明先生把這兩個概念都打通了。

他不但把這兩個概念打通了,而且把所有的概念都打通了。

打通了有什麼好處呢?一句話:方便操作和實踐。

我似乎看到陽明先生在說:《禮記 大學》裡有三綱八目,記都記不住,怎麼做?現在我告訴你們,他們都是一個意思,都是致良知。

所以,記住致良知三個字,其他時間和精力,都花到實踐上去吧。

這就好像「中國夢」三個字一樣,何其簡單,何其精煉,一聽就明白,剩下的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幹。

三、案例分析

《我不是藥神》中勇哥是如何格物致知的?

勇哥在事實的最高峰的時候退出倒賣藥品的事業,幹起了服裝廠。為什麼呢?

因為法律風險太大,隨時可能被抓,划不來。

但到了最後,即使賠錢,即使被抓,他也要撿起來重新幹,為什麼?

因為他的心變了。

以前單純為了賺錢,而經過了老呂去世的刺激之後,突然發現了這件事的意義所在:不再是為了謀取私利,而是為了別人。

他的良知發揮了作用,使得他不惜以自由為代價,給病友們買藥。

為他人的慈悲心代替了謀取私利,這就是格物,也即是致知。始終跟心有關。

最後,總結一下,格物和致知是同一個意思,都是清除內心的私慾和惡意。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歡迎您給我留言。 我是作者陳橋,堅持原創,傳播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明朝王陽明創立心學,知行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
    知行合一的真正內核同樣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王陽明所創立的心學是中國封建歷史上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理論研究成果。而且它的創立者王陽明通過自己研究得出的這個理論成果指導了自己的實踐活動而且立下了很大的功勳。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王陽明最初是程朱理學的忠實信徒,在他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之後,不僅茫然無所知,還生了一場大病。在歷經了九死一生的挫折生涯之後,王陽明在貶謫地貴州的龍場悟道,建立了自己的龐雜博大的心學體系。要弄清楚知行合一的關係,我們先要搞清楚,王陽明為何要反對朱熹的學說。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禮記 大學》格物致知!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話了,通過格物,就能夠證得這個良知,也就是本心。那怎麼是格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程朱理學是影響了歷史的重要理論。什麼是理學呢?就是把明「理」作為根本的學說。
  • 儒家中常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所謂止,就是到達某個地方不動的意思。至善,就是事理當然的極點。古本《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說文解字》對「格」這麼解釋:「木長皃」即木長貌,樹木生長的樣子。一棵樹,有根,有末梢,一切都從根上生。
  • 三論王陽明「龍場悟道」到底悟到了什麼?
    >陽明先生震古爍今的「龍場悟道」到底悟到了什麼03:49來自陽明悟行學宮陽明先生的「龍場悟道」震古爍今,而天下修學者最關心的是陽明先生「龍場大悟」到底悟到了什麼?我們先來看《年譜》的說法:「始知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 王陽明心學|心即理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
    文/飛仙王陽明心學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麼是心即理呢?什麼是心?什麼又是理?朱熹與王陽明1、什麼是心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心的功能是思考。王陽明說:「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汝心之視發竅於目。汝心之聽發竅於耳。汝心之言發竅於囗。汝心之動發竅於四肢。」
  • 王陽明的人生目標
    常常有人問;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卻不問我到這裡幹什麼,有什麼任務。 人生目標的不選擇:可以看看豬是沒有選擇的,牛是沒有選擇的。
  • 王陽明龍場悟道的釋經學意蘊
    王陽明龍場悟道既是王陽明內在精神世界發生自我更新、自我轉變的突破性事件,也是中國思想史上「劃時代的事件」1。有此一悟,王陽明解開了纏繞在內心已久的程朱一系的《大學》解,並把所悟「格物致知之旨」印證於他所默記之《五經》,在「莫不吻合」之後,開始創造性地詮釋經典,遂著《五經臆說》,而後展開對《四書》的詮釋。
  • 中華五千年,王陽明憑何成為「兩個半聖人」之一?這4個字是答案
    幼年勵志成聖王陽明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親是狀元公,祖父的學識也很淵博,所以王守仁的家庭教育條件很好。王陽明在私塾讀書的時候,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天下第一等的事情是什麼?」探求「格物致知」之道追求聖賢之道,王陽明是十分認真的。當時儒學界盛行的還是朱熹的「理學」,講究格物致知,即通過觀察事物,得出理論。為了在竹子身上格出世間大道,他茶飯不思地對著竹子格了整整七天,最後不省人事,口吐鮮血才作罷。
  • 王陽明「從凡至聖」,一生經歷四大階段:立志、懷疑、專注、圓滿
    王陽明在12歲的時候,就問自己的老師,「人生第一等事是什麼?」老師回答:「惟讀書等第耳」。王陽明反駁自己的老師道: 「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從王陽明的這一點我們就能看出,王陽明在小時候就已經立志要做一名「聖賢」了。
  •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道?原來就是簡單的四個字
    王陽明想過自己的日子,但偏偏還是無意得罪了人,被貶至貴州龍場驛當驛臣,王陽明即使在被貶之地,也仍然在思考著人生和萬物、人性和宇宙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時常縈繞在他腦中的問題,究竟自己所謂的「吾心」和「物理」二者之間看似簡單,實則紛繁複雜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 王陽明的龍場頓悟到底悟出了什麼?這四大人生天機不可不學!
    史上最有名的頓悟要算是王陽明的龍場頓悟了,因為,自那一刻起,王陽明奠定了自己心學集大成者的地位。之所以說王陽明是心學的集大成者,而不是說王陽明是心學的奠基者,主要是因為,沒有一種學說是從天而降而沒有任何痕跡和因循。王陽明是儒家的學者,他所因循的,正是先秦儒家的大師,孟子。因此,我們可以說,孟子才是心學的奠基者。
  • 王陽明:懂得了良知二字,就掌握了心學要義,就明白了我的學說
    王陽明說:"從龍場後,聖人之道不出良知二字,只是當時概括不出。在這事件之後,特別糾結的內心,在困苦中才真切地領悟到二字的價值,這是在百死千難中體會出來的。" 03從三個方面來理解良知
  • 王陽明理解的「格物所致」,如何理性看待事物,學者的正確態度
    王陽明是明代的大理學家,尤其喜歡精研朱熹的理學,歷史上有一段關於他的格竹子事件(即格物所致),你是否聽說過呢?首先需要弄清「格物」是什麼意思?《大學》裡講「格物」是指防止人心被物所役,所以要「格物」,要對物有所止,有所限制。
  • 王陽明:人最怕一個字!這個字念什麼?
    王陽明認為,人生大病,只是一個「傲」字。王陽明說,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麼愚蠢也會變成聰明,柔弱也會變成剛強。人貴有自知之明。 嘴巴閉關,身體力行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用言論詆毀他人,這種詆毀是膚淺的。
  • 王陽明告誡:人後半生運勢,靠的不是錢和人脈,需牢記七字真言
    王陽明的父親是明成化17年的狀元,官至吏部尚書,而王陽明從小就聰明,屬於老天爺賞飯吃的那一類,學什麼都特別快,王陽明除了是一流的政客外,還是可怕的軍事家,在江西時,僅用35天就解決了寧王準備了10年的叛亂。
  • 王陽明的臨終遺言,到底是什麼意思?
    當弟子問要說點什麼,王陽明留下這一句話後,溘然長逝。至此,以陽明心學照亮後世,同時開啟中國文藝復興的王陽明,走完了他探索、艱難、光輝而偉大的一生。後世把他稱為「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他也被儒家稱為儒家四聖之一: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這短短的八個字,是寓意最深、感情最濃的臨終絕筆。我認為它至少包含了三層含義。
  • 自古聖賢多寂寞,吾心光明的王陽明格竹到底格出了什麼
    自古聖賢多寂寞,吾心光明的王陽明格竹到底格出了什麼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期間湧現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其中最出名的要數「三不朽」聖人。三不朽大家應該很熟悉了,但歷史上能做到的寥寥可數,其中明代王陽明就是三不朽中的一位,在歷史上留下了精彩的足跡和璀璨的精神財富。
  • 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斷言:二十一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這半個聖人的評價就這麼高,那麼一個聖人的王陽明又是什麼樣的呢?1、天賦過人的少年王陽明,他原本的名字叫做王守仁,在會稽山修行的時候,居住在陽明洞,自己起號為陽明,因此世人把他稱為王陽明。他的仕途可以算得上是曲折,幾乎每次都夾雜著冤屈,但王陽明始終恪守為臣者的本分,沒有隨波逐流,沒有放棄治國救世的雄心。3、致良知說完了王陽明在仕途上的發展,來說說他到底為何如此出名。
  • 易經到底在講什麼?9個字可全部概括,讀懂後64卦的智慧迎刃而解
    正如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的「知行合一」,實際上學習易經,也是不斷地總結和實踐的一個過程。可是易經又並非那麼容易理解,一是上面的文字皆為上古時代的文言文,又極為的精簡,再加上易經需用充分的想像力,義理和象數融合在一起,又增加了易經學習的難度和成本。那麼什麼叫義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