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格物致知」來自於《禮記 大學》: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其次,王陽明認為自己只是把《禮記 大學》關于格物致知的本來意思表達出來。
下面詳細解釋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一、字面解釋
1、格:把不正的東西歸正叫做格。
2、物:在王陽明綱領性的文章《大學問》中,他指出,物不是指具體的東西,比如說杯子、車子、電腦,或者某一門學科,如經濟學、心理學,而是:我們的意識所在的地方就是物,比如我們做一個PPT,給父母打電話,開車,都需要用到我們的意識和心,都是物。
別看這個解釋很不起眼,但從根本上將我們的注意力從外界的物體轉移到自我意識上來,更進一步說,格物不再是搞清楚物體道理,比如學了經濟學又去學電腦,學了汽車又來學心理學,學來學去頭髮斑白,連道的影子都沒有摸到。
既然意識所在的地方就是物,也就包含了我們當下所關注的每件事,但是格物不是求知識,而是為了把不正的意識扶正,也即是把腦子裡私慾和惡意清除掉。
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感覺很熟悉,這不就是陽明心學的宗旨:在心裡為善去惡嗎?
答案是:確實是的。
3、致:陽明先生認為就是「到」的意思,但是到哪裡去呢,我相信你肯定猜到了。
4、知:非常直接的,陽明先生認為「知」就是「良知」。那麼上面的問題就有了答案,到哪裡去?到良知那裡去。
二、深刻含義
單個解釋完,現在連起來看,會更加通透。
格物,就是把我們的意識歸正,也就是在一念發動處,清除掉私慾和惡意。
致知,就是致良知。什麼叫致良知?就是回到良知的狀態。良知是什麼狀態?沒有私慾和惡意的狀態。
所以格物就是致知,致知也就是格物。陽明先生把這兩個概念都打通了。
他不但把這兩個概念打通了,而且把所有的概念都打通了。
打通了有什麼好處呢?一句話:方便操作和實踐。
我似乎看到陽明先生在說:《禮記 大學》裡有三綱八目,記都記不住,怎麼做?現在我告訴你們,他們都是一個意思,都是致良知。
所以,記住致良知三個字,其他時間和精力,都花到實踐上去吧。
這就好像「中國夢」三個字一樣,何其簡單,何其精煉,一聽就明白,剩下的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幹。
三、案例分析
《我不是藥神》中勇哥是如何格物致知的?
勇哥在事實的最高峰的時候退出倒賣藥品的事業,幹起了服裝廠。為什麼呢?
因為法律風險太大,隨時可能被抓,划不來。
但到了最後,即使賠錢,即使被抓,他也要撿起來重新幹,為什麼?
因為他的心變了。
以前單純為了賺錢,而經過了老呂去世的刺激之後,突然發現了這件事的意義所在:不再是為了謀取私利,而是為了別人。
他的良知發揮了作用,使得他不惜以自由為代價,給病友們買藥。
為他人的慈悲心代替了謀取私利,這就是格物,也即是致知。始終跟心有關。
最後,總結一下,格物和致知是同一個意思,都是清除內心的私慾和惡意。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歡迎您給我留言。 我是作者陳橋,堅持原創,傳播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