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常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2021-01-08 天璣易學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記· 大學》中指出八目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文中並未對「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做出任何解釋。

古代主流的觀點來源於南宋的朱熹,他曾經在《四書集注》指出「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意寓著格物就是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致使知性通達至極。所以窮究事物的道理是學習的開始,而最後應該止於至善。所謂止,就是到達某個地方不動的意思。至善,就是事理當然的極點。

古本《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說文解字》對「格」這麼解釋:「木長皃」即木長貌,樹木生長的樣子。

一棵樹,有根,有末梢,一切都從根上生。

本:

末:

這兩個字都是小篆,都是一個「木」字,加上指事符號(就是那短短的一橫),告訴我們哪個是根本,哪個是末梢。

同樣,萬事萬物,有本有末,有始有終,知道什麼是根本、起始,才算是格物致知。

當然還有很多學者的觀點也是可取的,比如北宋司馬光就認為格物致知是抵禦外物誘惑,而後知曉德行至道。

如在《論語》中也有:「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篇第九)

一棵樹縱然有千萬枝杈,但總是從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孔夫子所謂「無知」,反倒更襯託了他的高明,反觀今日,讀書千萬,引經據典,具體讓做事卻手足無措者,實在算不得「格物致知」。

《大學》裡的「格物致知」就是對事物的分析方法。古聖先賢通過定靜安慮而得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這一基本律。用格物致知法對大學之道這一人生之最高理想進行分析而得出其實踐過程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格物致知就是格出事物的本末終始,格物致知的功底是定靜安慮。

所以,我們對格物致知的理解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聯繫《禮記· 大學》中章句來分析,並且結合現在背景才能更好的總結出真正的含義。

文中指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壹是,就是一切。每個大人都有能力,也應該修身。那麼修身必經的途徑必然也是每個人能做到的,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不應該是特別虛無縹緲的東西。

而「格物致知」不是向外面討道理,「知」是人心本有的,不再求於外。物本有理,心本有知。若不去做格物的工作,心知、物理都不會呈現,而在一點點格物的過程中,外在的「理」越格越明,心裡的「知」也越發顯現。這樣經歷「由物到理」,「心退知出」的二重融釋,格物的事也就完成了。內外、物我豁然貫通。

舉個例子,「格物」就是一個磨刀石樣的東西,最初,我們帶著心去石上把那些心、念、意、欲一類的東西磨掉,這是所謂「以我觀物」的過程,但格物到了最後,卻是要超脫出這個狀態,達到「以物觀物」,物如如顯現。格物時有物,格了便無物。又比如說,格物如撞鐘,致知如聽鐘聲。「格物」是事,是要下力氣去做的,而「致知」卻不是事,自然而來。

所以格物簡單說來,用自己學得的知識來分析和判斷周圍的人物和事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建立完善的三觀。致知就是懂得「本心」分辨是非真假,與此同時,在與別的人和事接觸時更進一步的了解自己,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而後才能誠意,就是實實在在不欺騙自己「本心」。其次才能正心,就是內心不存在虛妄和幻想。最後才能修身,做一個有德的人。

格物致知,知然後行。人生在世,除了權力金錢美色之外,還有很多更美好的東西。做毛毛蟲有毛毛蟲的樂趣,做蝴蝶有蝴蝶的樂趣。但是,從毛毛蟲到蝴蝶,卻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這個美麗的蛻變,真的很需要勇氣和毅力!

首發公眾號:天璣易學

相關焦點

  • 解字、深意、案例分析: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到底是什麼意思?
    首先,「格物致知」來自於《禮記 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其次,王陽明認為自己只是把《禮記 大學》關于格物致知的本來意思表達出來。下面詳細解釋王陽明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一、字面解釋1、格:把不正的東西歸正叫做格。
  • 心學大師王陽明為何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我們看這個名字,就知道他的父親希望他學習儒家的仁愛精神,做儒門中人。事實上,王陽明雖然接觸過佛家等思想,但他的一生信奉的還是儒家學說,雖然後來他強烈反對程朱理學特別是朱熹的「外心以求理」的哲學,建立了系統的心性一體的一元論體系,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由兩個重要的理論組成,一是致良知,二是知行合一。由於他的文治武功非常突出,也被稱之為聖人。
  • 佛教中常講的「所知障」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常講的「所知障」是什麼意思?佛教中存在「所知障」這種說法,那麼什麼是所知障呢?當你所知道的一切成為了你的障礙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的「所知障」。那麼反之,當你所知道的一切沒有成為你的障礙的時候,你所知道的一切就不會成為你的障礙,就會被轉化成智慧和方便。
  • 儒家的孝順是什麼意思
    孝是什麼意思?孝養父母。所以儘量能夠給父母一些吃喝等等,讓父母老有所養。不會忍飢受寒。安度晚年敬即尊敬父母,讓父母感到被尊重被需要。父母為根,子女為葉,護好了父母子女一般都會有所發展的。當然有人說現在自己工資都不夠,怎麼養父母。任何的德行,都包括心相和事相。你十分之一可以出的起吧,攢起來給父母買一些生活必需等等,這難道不是孝順嗎。
  • 人們常說「三教九流、八大江湖」,是哪三教哪九流?是什麼意思?
    引言古人的很多俗語,大多數人只知道其字面意思,並不知道背後的深意。其實有時候多了解一些俗語可以增加我們文學知識,提升文學素養。而這些俗語中也蘊含著很多知識,多了解一些對於我們來說也並沒有什麼壞處。比如古人常說的「三教九流八大江湖」很多人就不知道具體指的是什麼。
  • 美國人常說的"gotta"是什麼意思?
    gotta=have got to 不得不gotta 必須;不得不gotta是老外常說的口語縮略語,全稱就是have got to,這個縮略語的意思就是不得不。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到底什麼意思?可不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但儒家思想中的知並不是這個意思。儒家思想中所說的知,是指心的本體。它是超越能知(意識)和所知(概念)的。孟子說這個「心」是每個人都具有的,都是本善的。意識一動,就生出或善或惡的念頭來了。所以儒家說的「心」不是意識,更不是意識產生的念頭,而是產生意識的本體,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真心」、本性。
  • 最近人們常說的「盤他」是什麼意思呢?
    了解更多文玩手串知識,▲可以點擊關注我們最近人們常說的「盤他」是什麼意思呢?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盤他」出現在了很多地方,很多朋友動不動就可能會來一名「盤他」,把人說的一楞一楞的,那麼「盤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盤他」這個詞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 農村常說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的意思是什麼?有何講究?
    農村常說的「菜不擺三,筷不成五」的意思是什麼?有何講究?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的大國,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時間,有很多古老的習俗,你們知道多少,像這個「菜不擺三,筷不成五」,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在商周時期,禮儀制度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禮儀已經在宮中開始流傳了,後來到了民間,再後來,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也開始推動,禮儀制度就上升到了社會的高度了,一直至今日。
  • 算命常說的大運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影響?
    1、算命中的大運,流年是什麼意思?2、大運與流年對命局有什麼影響?很多朋友來向易火求測時,常常對大運與流年是什麼感到疑惑,今天易火給大家普及一下概念,不涉及大運流年的推導方式,因為沒必要,也太專業。本文只是想給大家一種大體的概念,知道是怎麼回事,不防礙理解即可!
  • 從古至今人們常說的「五服」到底是什麼意思
    很多文化,現代人不怎麼說起,也不會用到,但潛移默化中,人們都是知道的。在外國人看來,中國人很熱情,其實中國人不僅熱情,還特別的認親。只要沾親帶故的,都特別的親。在過去,甚至一個村子裡,住的都是一大家族的人,門內門外都是親戚,不像現在,親戚都各奔東西。說到親情這個東西,古代有種說法,就是一個人得罪了皇帝,跟幾百人得罪了皇帝一樣,被滅九族。
  • 佛家常說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漫談品禪》第26回我們常常看到影視劇中,僧人們常說:「出家人四大皆空,出家人六根清淨等」,在《心經》中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分別是什麼意思?之間是否有聯繫?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
  • 儒家的「修齊治平」到底是一種怎樣的人生境界
    我們現在的年輕人其實很少說這個話題了,估計能看到這句話的地方只有在高中課本上了。其實「修齊治平」是儒家做學問的追求,也是做人的一套處世哲學。「修齊治平」主要分為: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
  • 印光大師:聖人與凡夫,到底有什麼區別?
    那聖人和凡夫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印光大師在《袁了凡四訓序文》中講得非常精彩: 「聖賢之道,惟誠與明。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 聖賢之道,講的就是「誠」、「明」二字。「誠」是真誠,是一切眾生的真心本性;「明」是智慧,也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外來的。
  • 瓜娃子什麼意思什麼梗? 四川人常說的口頭禪之一了解下
    瓜娃子什麼意思什麼梗? 四川人常說的口頭禪之一了解下時間:2020-04-24 14:08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瓜娃子什麼意思什麼梗?四川人常說的口頭禪之一了解下 瓜娃子通常是四川地區範圍內,人們一種常說的口頭禪之一,貶大於褒,一般指罵人傻瓜,或對親近之人的戲稱(多用長輩對晚輩或者情侶之間),同時,在四川話裡,瓜也可以做形容詞,相當於傻,笨。 成都人說誰   原標題:瓜娃子什麼意思什麼梗?
  • 見面常說「唐突」,是什麼意思,有何典故?
    有朋友問:見面常說唐突,見外了,請問:唐突是誰?有什麼典故嗎?「唐突」不是個人,也沒有什麼典故在裡面,這是一個簡單的本意詞語。何為「唐」?「唐」,從庚從口。「庚」字本意不明,但大多以樂器、採果實、篩糠器為原型,在古代實有繁盛殷實的意思。
  • 單推和d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常出現在B站彈幕中
    單推和d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常出現在B站彈幕中時間:2020-09-01 12:25   來源:八寶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單推和d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常出現在B站彈幕中 吳亦凡不知道單推什麼意思,還被蔡明老師進行科普,並不是一個人推塔的意思,作為重要的網絡用語,單推和DD是意思相對的詞語
  • 儒家經典中的「禮不下庶人」意思就是「你配姓趙麼?」
    【儒家經典中的「禮不下庶人」意思就是「你配姓趙麼?」】儘管儒家早從五四運動以來,就慢慢從國家指導思想的位置上跌落了,直到新中國成立,儒家基本上就淪為了一種極為平常而普通的學術思想,主要見於歷史學家與哲學家的研究文獻當中,當然,社會上也偶爾會出現女德班與公知之類的怪物,就是它的變種。
  • 《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真相是什麼,明白這3點很重要
    唐代大學問家韓愈,在《師說》中從前這樣點評李氏子蟠,說他「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六藝"之經一般指儒家的六部經典之作:《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之傳是指對這六部儒家經典所作的註解。《周易》的研究闡述以儒家最為積極,傳聞孔子研究《易經》「韋編三絕」,便是屢次翻看,以致把穿竹簡的牛皮編繩也磨斷了屢次。周易從什麼時候開端被愛崇為儒家的經典呢?
  • 老人常說:「男要常趕集,女要常坐席」,啥意思?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老人常說:「男要常趕集,女要常坐席」,啥意思?當我們聽取到不同種類的俗語後,就能夠發現,在如此多的老話俗語當中,對於日常生活的描述是最多的,畢竟那時候的農村,一點都不發達,不管是什麼事情,都總喜歡總結出不同說法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