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記· 大學》中指出八目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文中並未對「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做出任何解釋。
古代主流的觀點來源於南宋的朱熹,他曾經在《四書集注》指出「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意寓著格物就是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致使知性通達至極。所以窮究事物的道理是學習的開始,而最後應該止於至善。所謂止,就是到達某個地方不動的意思。至善,就是事理當然的極點。
古本《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說文解字》對「格」這麼解釋:「木長皃」即木長貌,樹木生長的樣子。
一棵樹,有根,有末梢,一切都從根上生。
本:
末:
這兩個字都是小篆,都是一個「木」字,加上指事符號(就是那短短的一橫),告訴我們哪個是根本,哪個是末梢。
同樣,萬事萬物,有本有末,有始有終,知道什麼是根本、起始,才算是格物致知。
當然還有很多學者的觀點也是可取的,比如北宋司馬光就認為格物致知是抵禦外物誘惑,而後知曉德行至道。
如在《論語》中也有:「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篇第九)
一棵樹縱然有千萬枝杈,但總是從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孔夫子所謂「無知」,反倒更襯託了他的高明,反觀今日,讀書千萬,引經據典,具體讓做事卻手足無措者,實在算不得「格物致知」。
《大學》裡的「格物致知」就是對事物的分析方法。古聖先賢通過定靜安慮而得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這一基本律。用格物致知法對大學之道這一人生之最高理想進行分析而得出其實踐過程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格物致知就是格出事物的本末終始,格物致知的功底是定靜安慮。
所以,我們對格物致知的理解不應該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聯繫《禮記· 大學》中章句來分析,並且結合現在背景才能更好的總結出真正的含義。
文中指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壹是,就是一切。每個大人都有能力,也應該修身。那麼修身必經的途徑必然也是每個人能做到的,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不應該是特別虛無縹緲的東西。
而「格物致知」不是向外面討道理,「知」是人心本有的,不再求於外。物本有理,心本有知。若不去做格物的工作,心知、物理都不會呈現,而在一點點格物的過程中,外在的「理」越格越明,心裡的「知」也越發顯現。這樣經歷「由物到理」,「心退知出」的二重融釋,格物的事也就完成了。內外、物我豁然貫通。
舉個例子,「格物」就是一個磨刀石樣的東西,最初,我們帶著心去石上把那些心、念、意、欲一類的東西磨掉,這是所謂「以我觀物」的過程,但格物到了最後,卻是要超脫出這個狀態,達到「以物觀物」,物如如顯現。格物時有物,格了便無物。又比如說,格物如撞鐘,致知如聽鐘聲。「格物」是事,是要下力氣去做的,而「致知」卻不是事,自然而來。
所以格物簡單說來,用自己學得的知識來分析和判斷周圍的人物和事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建立完善的三觀。致知就是懂得「本心」分辨是非真假,與此同時,在與別的人和事接觸時更進一步的了解自己,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而後才能誠意,就是實實在在不欺騙自己「本心」。其次才能正心,就是內心不存在虛妄和幻想。最後才能修身,做一個有德的人。
格物致知,知然後行。人生在世,除了權力金錢美色之外,還有很多更美好的東西。做毛毛蟲有毛毛蟲的樂趣,做蝴蝶有蝴蝶的樂趣。但是,從毛毛蟲到蝴蝶,卻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這個美麗的蛻變,真的很需要勇氣和毅力!
首發公眾號:天璣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