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中的「禮不下庶人」意思就是「你配姓趙麼?」】
儘管儒家早從五四運動以來,就慢慢從國家指導思想的位置上跌落了,直到新中國成立,儒家基本上就淪為了一種極為平常而普通的學術思想,主要見於歷史學家與哲學家的研究文獻當中,當然,社會上也偶爾會出現女德班與公知之類的怪物,就是它的變種。
但是,在中國人的頭腦中,儒家的東西依然存在,舉手投足之間,儒家無處不在,著實讓人痛苦,所以,如果你仔細地觀察四周的人,總有偽君子存在,那就是儒家魂魄再現了。
說實話,就現在的中國人來講,往上數三代,甚至更多代,基本上是農民佔絕大多數,為什麼?因為在舊社會的革命鬥爭中,昔日的貴族地主,要麼被殺了,要麼逃到灣灣或國外去了,要麼變成農民了,要麼他們當中的有識分子思想也完全轉變了,漏網之魚佔極少數。現在的公知,多半就是當時的舊貴族舊官僚的孽種。
也就是說,按道理來講,應該大多數人對儒家沒有好感才對,因為儒家真的跟老百姓沒有關係!
今天的老百姓的概念,放在古代的話,他們就是:氓民、佃客與奴婢。連庶人都排不了,與古代的黎民有類近似。古代的黎民指的是有黎氏蚩尤的後代,也就是黃帝的戰俘,是俘虜,古代的黎民專指有黎氏的俘虜。
「禮不下庶人」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人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
大意就是:有車一族,如天子、國君、大夫,開著車子在路牌逍遙的時候,面對面遇上了,怎麼辦呢?這要放在今天,就互相開過去,各回各家,各辦各事即可,但是儒家的規矩不同,國君必須扶著方向盤向大夫行注目禮,而大夫如果看到國君朝自己行禮了,馬上就得把車停下來,走下車,站在路邊上向國君行禮;如果大夫與士在路上開車時遇見,也照此辦理。
而庶人則不同,因為,庶人不準有車!怎麼下車呢?所以,你一個庶人看見國君大夫士的車過來了,馬上跪在路邊,頭不要抬,或者遠遠地看到,馬上滾蛋就好。這套禮節跟你們無關,明白了嗎?
那麼,我們要問,庶人是什麼人呢?
庶者,乃儒家封建宗法制度中,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產物是也乎或矣!小老婆生的仔子,稱之為庶,與嫡相對。顯然,雖然庶沒有車,但是比在儒家士族莊園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佃客,比在士族家中端屎端尿的奴婢,比在皇家莊園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氓要高貴得多,因為,他們有作官的權力,佃客、奴婢與氓是沒有的。
在儒家士族的眼中,佃客、奴婢與氓,需要學「大夫撫式,士人下之」這個禮節嗎?不需要!
並且不是因為他們在挖土,在端屎,沒有這個空閒;而是不配,明白了嗎?
你一個祖宗十八代都是農民的人,喜歡儒家什麼?它希望你喜歡它了嗎?你跟「主人公」有仇嗎?
有人會說,在科舉時代,難道農民不可以讀書,通過科舉變成貴族嗎?
說實話,極少!因為在封建時代,家中能夠提供資費供子女讀書的,恐怕99%都不是農民,至少是小地主或者富農了。農民很少有出頭的日子,這就是儒家封建思想的惡,大封建社會,階層固化甚至遠遠超過現在的歐美,農民唯一有可能出頭的日子,只有一種:就是起義。
黃巢,通過科舉本來是中了的,卻被士族貴族刷了下來,他能夠扭轉自己前途的唯一方式就是:黃巢起義,所以,當我們看到黃巢的軍隊殺進長安時,為什麼會將儒家士族門閥屠殺殆盡,原因就在於此。因為他無法改變階層固化的現狀。
而農民起義,因為沒有先進的思想指導,無法改變儒家封建思想控制整個民族的現狀,只能夠走向下一個輪迴,直到五四運動出現,直到1921年,這一切才徹底改變。
你仔細想一想,儒家對整個中華民族帶來了什麼樣的災難,就會明白,為什麼現在國家不把儒家做為指導國家前進的思想!
如果儒家再次成為國家的指導思想,那麼,中國將再次面臨亡國滅種的境地,像偽滿洲國一樣,在學校的語文是日文。
而在現在的中國,還有多少人想把儒家的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然後以君子自居,一如下面的情形:
趙太爺聽說阿Q也姓趙了,大罵起來:
「阿Q,你這渾小子!你說我是你的本家麼?」
阿Q不開口。
趙太爺愈看愈生氣了,搶進幾步說:「你敢胡說!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姓趙麼?」
阿Q不開口,想往後退了;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
「你怎麼會姓趙!——你那裡配姓趙!」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