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中的「禮不下庶人」意思就是「你配姓趙麼?」

2021-01-07 AI公子

【儒家經典中的「禮不下庶人」意思就是「你配姓趙麼?」】

儘管儒家早從五四運動以來,就慢慢從國家指導思想的位置上跌落了,直到新中國成立,儒家基本上就淪為了一種極為平常而普通的學術思想,主要見於歷史學家與哲學家的研究文獻當中,當然,社會上也偶爾會出現女德班與公知之類的怪物,就是它的變種。

但是,在中國人的頭腦中,儒家的東西依然存在,舉手投足之間,儒家無處不在,著實讓人痛苦,所以,如果你仔細地觀察四周的人,總有偽君子存在,那就是儒家魂魄再現了。

說實話,就現在的中國人來講,往上數三代,甚至更多代,基本上是農民佔絕大多數,為什麼?因為在舊社會的革命鬥爭中,昔日的貴族地主,要麼被殺了,要麼逃到灣灣或國外去了,要麼變成農民了,要麼他們當中的有識分子思想也完全轉變了,漏網之魚佔極少數。現在的公知,多半就是當時的舊貴族舊官僚的孽種。

也就是說,按道理來講,應該大多數人對儒家沒有好感才對,因為儒家真的跟老百姓沒有關係!

今天的老百姓的概念,放在古代的話,他們就是:氓民、佃客與奴婢。連庶人都排不了,與古代的黎民有類近似。古代的黎民指的是有黎氏蚩尤的後代,也就是黃帝的戰俘,是俘虜,古代的黎民專指有黎氏的俘虜。

「禮不下庶人」出自儒家經典《禮記》,「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人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

大意就是:有車一族,如天子、國君、大夫,開著車子在路牌逍遙的時候,面對面遇上了,怎麼辦呢?這要放在今天,就互相開過去,各回各家,各辦各事即可,但是儒家的規矩不同,國君必須扶著方向盤向大夫行注目禮,而大夫如果看到國君朝自己行禮了,馬上就得把車停下來,走下車,站在路邊上向國君行禮;如果大夫與士在路上開車時遇見,也照此辦理。

而庶人則不同,因為,庶人不準有車!怎麼下車呢?所以,你一個庶人看見國君大夫士的車過來了,馬上跪在路邊,頭不要抬,或者遠遠地看到,馬上滾蛋就好。這套禮節跟你們無關,明白了嗎?

那麼,我們要問,庶人是什麼人呢?

庶者,乃儒家封建宗法制度中,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產物是也乎或矣!小老婆生的仔子,稱之為庶,與嫡相對。顯然,雖然庶沒有車,但是比在儒家士族莊園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佃客,比在士族家中端屎端尿的奴婢,比在皇家莊園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氓要高貴得多,因為,他們有作官的權力,佃客、奴婢與氓是沒有的。

在儒家士族的眼中,佃客、奴婢與氓,需要學「大夫撫式,士人下之」這個禮節嗎?不需要!

並且不是因為他們在挖土,在端屎,沒有這個空閒;而是不配,明白了嗎?

你一個祖宗十八代都是農民的人,喜歡儒家什麼?它希望你喜歡它了嗎?你跟「主人公」有仇嗎?

有人會說,在科舉時代,難道農民不可以讀書,通過科舉變成貴族嗎?

說實話,極少!因為在封建時代,家中能夠提供資費供子女讀書的,恐怕99%都不是農民,至少是小地主或者富農了。農民很少有出頭的日子,這就是儒家封建思想的惡,大封建社會,階層固化甚至遠遠超過現在的歐美,農民唯一有可能出頭的日子,只有一種:就是起義。

黃巢,通過科舉本來是中了的,卻被士族貴族刷了下來,他能夠扭轉自己前途的唯一方式就是:黃巢起義,所以,當我們看到黃巢的軍隊殺進長安時,為什麼會將儒家士族門閥屠殺殆盡,原因就在於此。因為他無法改變階層固化的現狀。

而農民起義,因為沒有先進的思想指導,無法改變儒家封建思想控制整個民族的現狀,只能夠走向下一個輪迴,直到五四運動出現,直到1921年,這一切才徹底改變。

你仔細想一想,儒家對整個中華民族帶來了什麼樣的災難,就會明白,為什麼現在國家不把儒家做為指導國家前進的思想!

如果儒家再次成為國家的指導思想,那麼,中國將再次面臨亡國滅種的境地,像偽滿洲國一樣,在學校的語文是日文。

而在現在的中國,還有多少人想把儒家的帽子戴在自己的頭上,然後以君子自居,一如下面的情形:

趙太爺聽說阿Q也姓趙了,大罵起來:

「阿Q,你這渾小子!你說我是你的本家麼?」

阿Q不開口。

趙太爺愈看愈生氣了,搶進幾步說:「你敢胡說!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本家?你姓趙麼?」

阿Q不開口,想往後退了;趙太爺跳過去,給了他一個嘴巴。

「你怎麼會姓趙!——你那裡配姓趙!」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點擊此處添加圖片說明文字

相關焦點

  •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真實含義
    【話嘮】雲過無痕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在春秋後期之前,沒有制定或公布過成文法,大家共同遵守的是禮。
  • 《阿Q正傳》趙太爺為什麼說阿Q不配姓趙?
    趙太爺為什麼說阿Q不配姓趙呢?現在很多人不理解,我姓什麼和你有啥關係呢?趙太爺的表現也太蠻橫無理了吧?難道你姓了趙,別人就不能姓趙了?!趙太爺真的是大家想的這樣蠻橫嗎?其實不是的。這樣一想就很明白了,趙太爺不讓阿Q姓趙,是因為如果阿Q姓趙被大家知道了,那麼趙太爺就有了幫襯阿Q的道德壓力。不然別人看到趙太爺家這麼富有,但是阿Q這麼窮,就會覺得趙太爺為富不仁,連個本家人都不拉扯一把!對趙太爺的風評就會不好。所以,趙太爺才不讓阿Q姓趙。
  • 林衝,你也配姓趙?
    林衝,你也配姓趙?而且,林衝家裡還有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顏值很高的妻子。平時教禁軍傻大兵練練槍棒,下了班和三朋四友喝喝小酒,假期帶著老婆去契丹西夏七日遊,外帶女傭全程伺候,滿滿的幸福啊有木有。所以林衝就一標準中產,滿腦子大宋王朝好大宋皇帝好,趙家江山萬萬年,標準的大宋王朝正能量青年才俊,哪裡會想到有朝一日被逼上梁山?然並卵。大宋王朝遍地是坑,總有一款適合你。
  • 儒家三禮
    三禮,一指祭祀天、地、宗廟之禮;二指《儀禮》、《周禮》、《禮記》儒家經典。古代中國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是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三禮者,《周禮》、《儀禮》、《禮記》是也。昔人謂《周禮》、《儀禮》系周公所作,《禮記》則系漢戴德(人稱大戴)、戴聖(人稱小戴)叔侄所刪記也。按漢何休疑《周禮》作於六國之時,宋儒亦多疑之。
  • 梁濤:儒家道統是仁禮之學
    談到儒家復興的問題,梁濤提出,儒學創新與經學發展密不可分,新思想的創造源自對於經典的詮釋。他還解釋了何為儒家道統,強調應通過發展仁學、改造禮學、統合孟荀的方式,構建儒家的新道統。我對儒學的重建有比較多的思考,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是這樣的思路,很長一段時間裡看不清楚。其實如果回頭看一下歷史上儒學的復興或者發展,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儒學的基本表達方式就是經學,經學構成了儒學的基本學理。每一次儒學創新無不和經學的變革聯繫在一起,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通過對於經典的詮釋來創造自己思想體系的傳統。
  • 白屋|亂侃百家姓之——你也配姓趙!
    舊時交通主要靠馬車,作戰靠戰車,因而,「御」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能,成了孔子開辦的私學所設的六門課程之一:為禮、樂、射、御、書、數。看來中國很早就有考駕照的要求。其實在我看來,大約造父與相馬關係不大。一個造字透露了玄機。造者,製作、創建是也。造父,應為製造業的祖宗。於是我猜想,造父大約是打車的高手。趙字,繁體寫作趙,無論簡體還是繁體,都有一個走字,古字中是辵旁。
  • 儒家有「三禮」
    儒家「三禮」都有哪些「三禮」指《周禮》、《儀禮》、《禮記》這三本書,是儒家有關「禮」的三部經典。《周禮》是「三禮」之首,這部書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諸侯國的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減取捨彙編而成。《儀禮》主要是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階層的禮儀。《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的儒家學者為解釋說明《儀禮》而寫的文章選集。
  • 【儒道春秋】儒家思想中「禮」的概念
    著有《王陽明心學研究》、《荀子新論》、《將帥型企業家松下幸之助》等專著。2005年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開設國學講座,並常年為高校、政府各部委、大中型企業開設中國文化講座。本欄目內容摘自他的著作《儒家思想講演錄》。儒家思想中「禮」的概念關於制度層次,儒家特別注重挖掘「禮」所蘊含的文化。《禮記·仲尼燕居》載:「子曰:『師,爾過,而商也不及。
  • 教師招聘教育學備考:儒家教育思想簡介
    一、儒家思想來源(一)儒家為什麼稱"儒"家?儒是什麼意思?何時有儒這個名稱?1.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儒"為學者之稱——《四書直解》)——《論語·雍也》2.《墨子》《非儒》篇——儒者曰:"親親有術,尊賢有等"3.莊子概括儒家思想為"內聖外王"4.《荀子》《儒效》篇(儒者的作用)——大儒的社會價值5.
  • 說嶽飛可惡的楊毅老師,你也配姓趙?
    可趙構並不是一個正常人,前文我們說了,他就是一個變態。在敵弱我強的時刻,趙構竟然連下十二道金牌命令嶽飛撤軍。但在金國提出要送欽宗之子回宋,藉此削弱趙構政權合法性的時候,嶽飛已經改口,將來「二聖」稱為「天眷」,意思很明確:你爹和你哥已經不再是皇帝,而是天子您的親戚,接他們回來只是為了保全您的顏面而已。這樣的政治敏感性,飽讀正史的楊毅老師您看得出來麼?
  • 儒家中常說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禮記· 大學》中指出八目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文中並未對「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做出任何解釋。古代主流的觀點來源於南宋的朱熹,他曾經在《四書集注》指出「格,至也。物,猶事也。
  •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
    五經四書"在儒家經典序列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儒家基本的思想理念大都蘊含其中,而儒家家庭教育思想作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五經四書"所確立的儒家基本精神的影響:"學問當以《孝經》、《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為本,熟味詳究,然後通求之《詩》、《書》、《易》、《春秋》,必有得也。"說的是教育子弟學習經典應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 日本在儒家思想的揚棄方面做得最好?「禮」什麼時候回歸?
    有人稱讚說,日本與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但在對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傳承方面,日本與韓國,還有我國的臺灣地區都做得遠比中國大陸要好。日本人的彬彬有禮,高素質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他們的禮貌和謙恭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上。比如:你遞給一位日本人名片,他如果剛剛在忙,那他一定會把手在工作服上擦乾淨,或者洗了手後再接你的名片,而且一定是雙手奉接。日本人不會因為環境的不同而忽略禮節。
  •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核心思想,也是做人原則,你是否認可呢?
    「禮義仁智信」是儒家五常,也是中國人做人的原則,非常光偉正,但同時儒家經典《論語》中又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似乎有著愚民的味道,這兩句話是否矛盾呢?古代竹簡著書,沒有標點符號,這對後世研究者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因為漢語斷句非常重要,一句話斷句不一樣,表達的意思就可能有天壤之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的爭議,便從此而來。只要高清其本意,就不會覺得有愚民思想了。仁義禮智信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儒家的誕生,正是為了「復禮」,於是孔子提出了「仁、義、禮」。
  • 儒家的孝順是什麼意思
    孝敬就是一個德,分為孝和敬。孝和養有關,敬和禮有關。所以提倡該德行的,一般是既要做到孝,又要做到敬。孝是什麼意思?孝養父母。所以儘量能夠給父母一些吃喝等等,讓父母老有所養。不會忍飢受寒。安度晚年敬即尊敬父母,讓父母感到被尊重被需要。
  • 儒家經典起名:精選200個辭約義豐、安然向暖的哲學女孩名
    儒家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更是我國許多朝代的正統思想,在千年後的今天,依然對我們有著極為深刻的啟發,如果能夠將儒學的精粹融入到寶寶的名字中,不僅彰顯寶寶的文雅氣質,還能體現江南易林從儒家的四書五經等經典之中精選挑選了200個辭約義豐的女孩名字,個個富有哲理,希望寶寶能夠在哲學美名的薰陶下,安然向暖。
  • 儒家講究孝道,為何孔子會罵「老而不死是為賊」?和你想的一樣麼
    那麼,有多少人知道,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什麼呢?它真的就是在罵所有的老者麼?如果你要是這樣理解,那可真就大錯特錯了。要知道,這句話是出自孔子之口。孔子說這話的時候,年紀也已經不小了。如果單純是罵老年人的話,那豈不是把孔子自己也帶進去了?所以,這句話的應用是要有前因後果的,並不是泛罵所有的老者。
  • 姓趙女孩起名比較流行詩意的名字
    家長們都知道,給自家女孩起一個好名字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少的家長們,為了讓女孩名字顯得有詩意,就會大量去參閱一些經典的詩詞、文言文等,以追求名字的文雅度。那麼,姓趙的女孩名字,怎麼取才能有詩意呢?這裡就為大家分享一些姓趙有詩意的女孩名字,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 《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真相是什麼,明白這3點很重要
    唐代大學問家韓愈,在《師說》中從前這樣點評李氏子蟠,說他「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六藝"之經一般指儒家的六部經典之作:《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之傳是指對這六部儒家經典所作的註解。意思是說,孔子對老子說,我開端研究六部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自以為已經很久了。這是將儒家經典稱為「六經」的最早記載。有專家以為,在歷史上,把《易經》列為儒家經典之首的人是西漢末年的劉歆。
  • 何為禮 儒家的禮是什麼意思
    禮法,在中國封建制時代,禮法有著廣泛的約束力,不僅庶民,而且君主,均在禮法的約束之內,君若不君,諸侯可發兵徵伐,以武力恢復禮的秩序,所謂「凡君不道於其民,諸侯討而執之」是也。君臣關係也是禮法關係,即使貴為君主,若違背禮法,臣可以提起訴訟,可以自行解除君臣關係。顯然禮治更接近現代法治之精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