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

2020-12-14 生活裡點點的句號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

"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從儒家"聖賢之書"中正可以發現"已備"的道理,而儒家"聖賢之書"中最重要者莫過於"五經四書"。"五經四書"在儒家經典序列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儒家基本的思想理念大都蘊含其中,而儒家家庭教育思想作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五經四書"所確立的儒家基本精神的影響:"學問當以《孝經》、《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為本,熟味詳究,然後通求之《詩》、《書》、《易》、《春秋》,必有得也。"說的是教育子弟學習經典應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子弟年十六以上,許行冠禮,須能暗記四書五經正文,講說大義方可行之。"則是要求家中子弟年齡達到一定界限者,都要習讀儒家經典。這些都說明以"五經四書"為主要代表的儒家經典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是特別重要的。

"五經四書"的集結

儒家家庭教育的目的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內容,家庭教育的內容服務於家庭教育的目的。古代官學以外的私塾、家塾、義學、社學等都將"四書五經"奉為習讀指南。儒家"五經四書"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孔子最早用來教育門人的文本是《易》、《書》、《詩》、《禮》、《樂》和《春秋》,這些書籍成為了最早的儒家典籍。這些典籍的形成並非始於孔子,早在孔子之前的貴族階層家庭教育中,便用《詩》、《書》、《易》等來教育國子和貴胄子弟,後來有了所謂的"六藝",即《禮》、《樂》、《書》、《詩》、《易》、《春秋》,後被尊為"六經",但並非為儒家獨有。《樂》後來焚於秦火,到漢代只剩下"五經"。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大力褒揚儒家經典,"五經"逐漸成為顯學,並且在傳承方式上自成系統,形成了所謂的"家法",在社會上形成了經學世家,乃至於當時有"遺子黃金,不如遺子一經"的說法,以"五經"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在社會範圍內逐漸產生了重要影響,其所宣揚的人倫道德理念也逐漸深入社會各個層面。儒家經典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了所謂的"九經"、"十二經"、"十三經"等各種說法,大都是各個時代根不同的歷史背景對經典的序列所做的調整。南宋時期,程朱理學形成,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單獨抽出來,以服務於理學思想的建構,伴隨著理學思想的完善和社會影響的擴大,在原有經典的基礎上,就逐漸形成了"五經四書"的經典體系。

"五經"指《詩》、《書》、《易》、《禮》、《春秋》,"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後來的元明清大都推崇程朱理學,就使得"五經四書"成為了數百年間上至帝王將相下至百姓人家所熟知的內容,都無不將之作為修身、齊家、治國理政的思想之源,也成了帝王宗室教育和普通百姓家教教育的重要依據。明代楊繼盛在《給子應尾、應箕書》中說:"習舉業,只是要多記多作。四書、五經、記文一千篇,談論一百篇,策一百問,表五十道,判語八十條。"康熙在《庭訓格言》中就說:"凡人養生之道,無過於聖人所留之經書。故朕惟訓汝等熟習五經、四書,性理誠以其中,凡存心養性立命之道,無所不具故也。看此等書,不勝於習各種雜學乎?"這些家庭教育表明"五經四書"對傳統家庭教育影響之巨。

"五經四書"確立了儒家家庭教育的基本格局

儒家以"五經四書"為代表的經典奠定了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格局,為儒家家庭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基本的思想依據,後世家庭教育也以此為尊。

首先,"五經四書"確立了儒家家庭教育的指導思想。先秦時期家教思想就已萌芽,有"群經之首"之稱的《周易》是古人認識自我與外部世界智慧的結晶,《周易》中的有關內容開了重視家庭教育的先河。《周易》明確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周易·序》中有:"家道窮必乖",認為家庭的興盛榮辱同家庭成員的行為處事方式有必然的聯繫;《周易·蒙》中所載的"蒙以養正,聖功也"和"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就已明確提出要重視童蒙教育,並強調了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幼童的重要性。"閒有家,志未變也",則是說家庭教育可防患於未然,故要對家人及早施教,家中長輩尤其責無旁貸,家長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和感化實現對家庭成員的教育。《周易》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家庭教育的思想,《家人卦》就是專門論述家庭教育的,連同《彖傳》的解釋性文字一道,系統地表達了《周易》的家庭教育及角色分工等思想。該卦卦辭說:

家人:利女貞。

初九:閒有家,悔亡。

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

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六四,富家,大吉。

九五:王家有家,勿恤。吉。

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卦辭開宗明義講《家人》卦表徵了一家人,是利於女子守持正道的。《彖傳》解釋說:"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這奠定了後世家庭關係中男主外而女主內的基本原則;《彖傳》還指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認為父母(即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起著主導作用,"有嚴君而後家道正",是說家長首先嚴以律己才能進一步理順家庭關係。《彖傳》還說:"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則指出家庭成員要各行其位,各盡其責,實現家門內的和順,以家庭的和睦來實現國家的安定有序。

卦辭表達的具體內容依次為:"初九"是說"防止邪惡才能保全家人",教人要防惡於初,即強調要及早施教;"六二"認為女子主管家中炊飲之事,家人就可以得到吉祥,表達了對女性的角色定位;"九三"認為家長要嚴以律家避免出現過失,婦女要節制行為以免給家人帶來不幸;"六四"是說家庭內部關係和諧秩序井然,就能使家庭富裕起來家人幸福;"九五"是說君王(在家則指父親)以美德正己正家,家無憂患因而得福;"上九"是說家長誠實守信,嚴以律家,終使家人獲福。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看來,《家人》認為家長要嚴肅治家,提倡以柔順為核心的婦女行為處事理念,認為婦人、女子行為的放縱會給家庭帶來災難,要家庭成員嚴肅行事,強調家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其自身的道德素養有關,認為只有躬行身教才能培育出健康融洽的良好家風。

《周易·家人》確立了儒家家教教育的基本理念,後世家教大都尊此而行。如司馬光《家範》第一卷《治家》篇首全文引用《周易·家人》以立說。範仲淹遵循《周易·家人》亦著有《家人》一文專門闡釋家庭教育重要性,並對之作了一定的演繹。他說:

《家人》,陽正於外,謂五也。陰正於內,其二也。陰陽正而男女得位,君子理家之時也。明乎其內,理則著焉。內掛明也。順乎其外,孝悌形焉。外掛順也。禮則著而家道正,孝悌形而家道成。成必成也,正必成也。聖人將成其國,必正其家。一人之家正,然後天下之家正。天下之家正,然後孝悌大興焉,何不定之有!故曰'刑於寡妻,以御於家邦'。然則正家者,貴閒其初也。故初九有悔,閒得其道,乃首得'悔亡'。至於九五'王家有家',則天下化成,故勿悔而吉也。

可以看出,範仲淹所論是對《周易·家人》卦義理的高度凝練。

明代姚舜牧在所著家《藥言》中也以《家人》的內容為施教的圭臬。他說:

凡出家不可不讀《家人》卦。卦本風自火出,文王只系"利女貞三字,周公初爻即系"閒"之一字。"閒"從門從木,門有拱木,內外始有關防。二爻系"無攸遂,在中饋。"申"利女貞"之意,然大綱卻在男子身上。故三爻系"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媳嬉,終吝。"嗃嗃

固似太嚴,而嬉嬉可稱家節哉?言婦則責夫,言子則責父,是不可不身任其責者。如是始稱有家。故四爻系"富家"以志順,五爻系"假家"以志愛,然又須誠實而威嚴,可以常保得,故上爻系"是孚威如"之辭。《象》申之曰:"反身之謂也。"反身者何?言有物、行有恆而已。聖人論家政綱紀節目曲折無遺蓋如此,有家者尚三復於此哉!

姚舜牧以《周易·家人》為本,強調了區別家庭內外之重要,突出了男性家長在治家過程中的地位,認為治家要嚴寬相濟以身作則。

清代張英在《聰訓齋語》中也說:"治家之道,謹肅為要。《易經·家人》,義理極完備。……常以自警,亦願吾子孫共守也。"這些都是後世家教對《家人》在治家過程中的指導地位的強調,說明了《周易·家人》確立的家庭教育理念對儒家家庭教育的深遠影響。

其次,"五經四書"確立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儒家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是人倫教育,也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妻賢"、"長幼有序",這些要求在"五經四書"中就已經初具形態,且對有些內容的表述已經噹噹完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就說:"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如關於父子關係,《尚書·大禹謨》中記載:"帝出於歷山,往于田,日號泣於旻天,於父母。負罪引慝。祗載見瞽叟,夔夔齋慄,瞽亦允若。"說的是"伯益向大禹稱頌虞舜能以誠心孝敬父母而使父母為之感化的事跡。"《尚書·康誥》中說:"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於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

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惟吊茲,不於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這是周公在輔政期間對即將赴任的康叔所做的誥命,希望他"明德慎罰"重視以德化民,他將不孝父母不友兄弟的行為看做是最不可饒恕的罪行,希望康叔在封地對於類似的行徑要嚴懲不貸,以儆效尤化民導俗。《尚書·蔡仲之命》說:"懋

乃攸績,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強調兄弟之間要和睦。《尚書·酒誥》說:"肇率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則是要求子女要"孝養"父母。《尚書》也注意到了人在家敦行人倫並進而施諸於社會的重要性,《尚書·君陳》中說:"君陳,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於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茲東郊,敬哉!"這是明確地將家庭人倫與治國理政聯繫起來。這種理念後被《大學》發展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

《詩經》中有很多詩篇也是描述父母兄弟情義的。如《魏風·陟岵》就是表達行役在外的徵士感念家中父母兄長期盼家人團聚的詩作;《唐風·鴇羽》中反覆出現的"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嘗"等詩句,則表達了在外的軍士擔憂父母的生計、期盼早日回家孝養父母的人子之情;《邶風·凱風》中說的"棘心夭夭,母氏劬勞"、"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等,則是對父母撫育子女辛勞的歌詠,與此主題相似的詩篇還有《小雅·蓼

莪》,其中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既表達了父母撫育兒女的艱難,也表達了子女回報孝養父母的天經地義。另外,《詩經》中的《小雅·斯幹》、《邶風·日月》、《小雅·小弁》、《邶風·谷風》等都涉及到對人倫親情的描寫。《詩經》中的這些內容是儒家家庭教育中"明人倫"思想的重要來源。

《尚書》和《詩經》中提到的家庭倫理到了孔子、孟子的時代已經成了系統化的倫理要求。我們知道"孝"是代際之間關係的指稱,"悌"是同輩之間關係的指稱,而將"孝悌"並稱則就意味著對這兩倫關係認識的深化。這種情況到了後來的《論語》、《孟子》中已經很常見。《論語》中雖然"孝悌"只出現了 1次(即"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但在《論語》中所佔的分量是很重的,聯繫到孔子所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等的表述,就可以看出孔子對家庭倫理的重視。

相較而言,《孟子》中"孝悌"出現了 6 次,如"是猶或軫其兄之臂,子謂之故徐徐云爾。亦教之孝悌而已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等。這就說明到了春秋戰國,家庭倫理已經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理論形態,成為了普遍的道德要求。如"孝"在《論語》中出現 19 次,在《孟子》中出現 29 次,在《大學》中出現了 3 次,在《中庸》中出現了 4 處。從"四書"對孝的具體表述可以看出,"孝"這一家庭倫理已形成了完備的理論形態。

《中庸》和《大學》較之前述更進了一步。《中庸》借孔子之口希望人們能夠盡力敦行人倫要求,所謂:"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中庸》還把踐行人倫道德看做是天下人需要共同遵循的公理,所謂:"天下之大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還對人倫關係間的聯繫作了規定,所謂:"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也就是說五倫關係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只有從踐行家庭倫理開始,才能進一步擴展到非血緣的社會關係領域,使之順暢。這種理念與《大學》宣揚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有著內在聯繫。《中庸》還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為人要以真誠的態度來協調各種關係,要人們效法天道真實無妄的特點,"至誠無息",不遺餘力地去理順人倫關係,做到人之為人應該盡的要求,並努力踐行"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行為處事準則,成己成物最終實現天人合一。

儒家家庭教育中對祖先的追念構成了重要的教育內容。《禮記·祭統》中就說:"夫祭,教之本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內則教之以孝其親";《禮記·郊特牲》則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返始也。"《禮記·禮器》還說:"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這種教育傳統的形成與"慎終追遠"的理念密切相關。《詩經·大雅·蕩》中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就教人們要敬始善終。《詩經·大雅·下武》中說:"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受天之祜",表達了對祖先的追念。《論語》中就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說法,說的是謹慎地對待死者牢記祭祀祖先,民風就會逐漸厚重起來,強調了家庭教育和社情民風之間的聯繫。

這樣的訴求就使得"慎終追遠"具有了雙重的意義,"親祖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符合禮制,而且通過祭祀祖先使後人常存追念先人之孝思。……一方面表達後人的孝意,體現著孝的倫理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教民以孝的作用。"這一理念在儒家家禮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也使得"事死如生"具有了社會意義:"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狀乎無形影,然而成文。"也就是說家庭教育和社會教化緊密相關。

"四書"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家庭倫理要求,如《孟子》中有"五不孝"的提法,即:"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這種理念被認為是十分適合於小農經濟社會和宗法社會的,亦受到人們的推崇。

孟子提倡的"父子不責善"也成了儒家家庭教育的重要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孟子》還發展了孔子提倡的"親親"思想,使之具有了更廣泛的社會意義。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事,孰為大?事親為大。事親,事之本也","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這些是對儒家"親親"原則的理論升華。孟子還說:"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統楚之堅甲利兵矣。"表明孟子注意到了家庭教育的社會意義,這是《孟子》家庭教育中的突出特點。

如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強調從具有血緣性的"親親"走向具有社會化意義的"泛愛";孟子提出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也是強調家庭教育要超越自身血緣性的局限。這些理念為後世家庭教育中提倡"親宗族"、"睦鄉鄰"、"愛國家"等提供了《中庸》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獨到的地方。《中庸》提倡"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這種"君子素其位而行"的觀念為家庭教育形成合理的消費理念提供了思想資源。《中庸》還引《詩經》中的話說:"妻子好合,如

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強調家庭內部關係的

和順對於家庭的重要性,並將之看做是長輩對晚輩最大的希望。《中庸》還提出"父作之,子述之"的理念,這被看成是"孝"的重要內容,也就是《中庸》說的"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在"親親"之外,還使"尊尊"成為了基本的家教原則。《中庸》說:"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這是《中庸》繼承了《禮記》中的"親親"和"尊尊"原則,並對其重要性所做的強調,《中庸》使這兩項原則成為了基本的人倫理念。《中庸》中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這樣的表述提升了"親親"、"尊尊"原則的義理化程度。《中庸》說:"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認為尊重賢人就不會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令親族叔伯們怨恨;認為只要是人就一定要踐行"親親"、"尊尊"的理念,認為"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把這兩項原則看作是天道對於人道的要求。

宏觀的家庭教育理念之外,"五經四書"還提出了諸多的為人處世的具體道德要求。如《易經》倡導的"自強不息"(謙卦),"厚德載物"(坤卦),"艱難困難育新生"(屯卦),"正己守道無憂懼"(履卦),"謙虛"(謙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豫卦),"善於改過自新"(復卦),"人貴有恆心"(恆卦),"百折不撓"(明夷卦),"循序漸進"(漸卦),"依禮行事"(歸妹卦),"適可而止知節制"(節卦),"講誠信善待人"(中孚卦),"遜順容人成大器"(旅卦)等,這些理念是家庭教育中培養子弟優良品德的基本要求。此外,《論語》中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直、敏、剛、忠、謙、敬等的道德要求;《孟子》中的仁、義、禮、智(即"四心"");《中庸》中的"誠";《大學》倡導的"明德"等,則還是後世家教進德修身教育環節的主要內容。

再次,"五經四書"確立了家庭教育的原則方法。儒家家庭教育主張施教者要以正確的方式施教,以正施教、教子以正是必須要遵循的原則方法。這種思想在《論語》中被多次提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庭教育的施教主體要在家施之以"正"教,一則是要求家長自身要嚴以律己,正己正人、正家;再則是要求家長教育子弟要以正道,教子修德以敬業,走正途不投機取巧。班固在《漢書》中記載了一個"教子諂媚"的故事,很好地詮釋了"以正施教"的理念。故事內容如下:陳鹹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為郎。有異材,抗直,數言事,刺譏近臣,書數十上,遷為左曹。父嘗病,召鹹教戒於床下,語至夜半,鹹睡,頭觸屏風。父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鹹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鹹諂也。"父乃不復言。

這則家教故事說的是說西漢權臣陳萬年位高權重,其子陳鹹受蔭遷為郎官,陳萬年在生病期間將陳鹹叫到病榻旁邊對其進行"為官之道"的教育,內容卻大都是教子如何溜須奉迎以取悅君上。陳鹹性耿直,拒斥父親的功利化的教育內容,對其不以為然,竟不受父教打起了盹,並直言其所教之誤。看來陳萬年官運亨通離不開其善言迎合的功夫,這種教育之所以受到陳鹹的主動反對,就是因為其父所行非正,所教亦非正。

顏之推也倡導"以正施教"的理念,他在《顏氏家訓·教子》中說: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俛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教育子女要導之以"正",培養其為人處世的能力素養,如若家庭教育單純以功利為目的則不如不教,一味偏重於應世接物,則可能會把子女導向"邪路",這也是顏之推引齊朝士大夫教子故事的目的所在。

《孟子》中也有關於"以正施教"的討論,《孟子·離婁上》中有一則關於"君子教子之難"的辯論。其文是: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認為家庭教育要以正相教,但在施教者本人"未出於正",或所教的內容不能為受教者接受的情況下,不僅教育目的不能實現,反而還會破壞父子之間的關係。所以,孟子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易子而教",也就是主張通過第三方來施教,即長輩不親自教授子弟。班固就贊同孟子提倡的這一原則,他認為:"父所以不自教子何?為其渫瀆也。又授受之道,當極說陰陽夫婦變化之事,不可以父子相教也"。班固認為涉及到陰陽男女交合之類的內容是不能父子相教的,否則是有違身教之本意的。

顏之推也繼承了這一觀點,並在闡釋孔子過庭之訓的教育思想時對之做了進一步的發揮。他在《顏氏家訓·教子》中說:或問曰:"陳亢喜聞君子之遠其子,何謂也?"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親授耳。"顏之推在這裡引述的故事出自《論語·季氏篇》,也就是"孔子家教"部分提到的"過庭之訓"。顏之推認為孔子之所以遠其子,就是因為有些事理是不能在父子之間教授的。如在顏之推看來《詩經》中有諷刺君主的言辭,《禮記》中有自避嫌疑的告誡,《尚書》中有違禮作亂的成事,《春秋》中有對淫亂行為的批評,這些內容大都有違正道,是不能在父子之間教授的。否則,就違背了代際之間關係的適度和融洽。因為,在他看來,只有"父子之間,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才能更好地施教,也才能更有益於教育效果的取得。

相關焦點

  • 《四書五經》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其中《四書》指什麼?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等四部先秦儒家典籍。但在最初,《四書》並不具有目前的地位,《論語》雖已然是儒家經典的地位,但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孟子》長期以來並非經書,《大學》、《中庸》依附於《禮記》而未被彰顯。在宋代才形成了《四書》的經典地位。
  • 理雅各將多部儒家經典譯成關文,在西方引起轟動,為什麼?
    17世紀來華傳教士曾將《論語》《大學》等譯為拉丁文在歐洲出版,19世紀中期傳教士理雅各將多部儒家經典譯成關文,在西方引起轟動.這表明(  )相關知識:理雅各(James Legge,1815年-1897
  • 教師招聘教育學備考:儒家教育思想簡介
    教師招聘教育學備考:儒家教育思想簡介 http://ningxia.hteacher.net 2019-03-29 11:37 寧夏教師招聘 [您的教師考試網]
  • 郭曉東教授講座第一講:《大學》的升格運動:從「五經」系統到...
    「人文經典小型課程」作為讀書工程的子系列,邀請滬上名師,每月圍繞一部中國人文經典或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展開話題,讓大家在工作、學習之餘拉近與經典的距離。判斷古代著作是否受到重視,可以看這本書是否被後人注釋過。《大學》本是《禮記》中的一篇,自漢唐以來它只被注釋過一次,可見它的地位並不顯赫。它的地位在後世有了明顯的提升,與宋明理學的興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今天為何要讀經典
    「五經」基本上是文王、周公的創造。現在看到的《尚書》,主要內容還是《周書》。《詩經》大部分應該還是周代的東西。《周易》為文王、周公所作,也是周人的東西。《春秋》由《魯春秋》來,《魯春秋》應該源於周公。孔子及儒家諸子主要是闡釋經典的價值,他們所作一般都稱為「傳」或「記」。孔子有《易傳》,今本《易傳》雖然不能說都是孔子寫的,但基本精神來自孔子。
  • 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陳立勝:《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聖經?8月1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受邀為「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的學員講授「《大學》升格為聖經的歷程」。據了解,「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由深圳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圖書館主辦,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 3萬多字的《孟子》,講了兩個思想精髓,讀懂了才算理解儒家思想
    前面我們分享了《孟子》的全部七篇內容,《孟子》是儒家經典,是「四書」之一,那究竟《孟子》講了什麼內容呢?我今天為大家簡要回顧孟子一書的精華。首先,簡要來了解一下孟子,孟子出生在公元前372年,是山東鄒城人,他是子思的學生,也是孔子第五代傳人,孟子一生學習孔子儒家思想,也實踐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孔子一樣,後半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遊歷各國,希望他們能接受自己「仁政」的治國理念,但實際上在戰亂紛飛的戰國末期,仁政思想很難得到大家的真正實踐,所以可以說終身不得志。
  • 梁濤:儒家道統是仁禮之學
    其實如果回頭看一下歷史上儒學的復興或者發展,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儒學的基本表達方式就是經學,經學構成了儒學的基本學理。每一次儒學創新無不和經學的變革聯繫在一起,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通過對於經典的詮釋來創造自己思想體系的傳統。
  • 儒家思想6位代表人物
    -儒家經典著作-儒家代表人物介紹即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孔子為春秋末期魯國陬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開創儒家之風,仁學派創始人,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仁愛」「愛人」的儒家思想體系內涵
    因此,「仁」所傳達的就是一種愛人的思想情感,而這種思想情感也更多地貫徹到人們的行動和言語之中。儒家所講的「愛人」始於「愛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是人自身所具備的的一種優秀品質,以愛與自己血緣關係最近的親人為尊。「愛親」明確的指向人們所熟知的日常親情,即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以及兄弟之間的愛。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
  • 四書之《大學》,若是心中沒有方向,看儒家經典給心定個「乾坤」
    這篇文章雖然篇幅不長但卻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大學》裡主要論述人的「修養」,儒家思想認為一個人當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的最高目標,以這個為目標去「修心」來「養性」,人這一生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價值如何體現,這裡說一說「朱熹」的思想。對於「朱熹」很多人給以負面評價,個人對他不了解,但他的《大學章句序》初讀下來,醍醐灌頂。
  • 孔祥林:儒家思想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十六朝和北朝是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時期,分析其原因,不難發現,是儒家思想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進入中原的少數民族原來大多是逐水而居、以放牧為生的遊牧民族,基本處於原始部落時期,文明程度遠遠低於中原漢族。
  • 講座|中山大學教授陳立勝:《大學》是如何成為儒家經典的?
    【編者按】近日,中山大學陳立勝教授做客人文講壇·儒家文化研習社,梳理了《大學》經過韓愈、李翱、二程和朱子的不斷表彰而上升為四書之首的過程,細數了圍繞《大學章句》《古本大學》《石經大學》以及《大學》「聖經」地位所產生的爭執,闡釋了《大學》「全體大用」言說架構在儒學與佛道「對話」中的重要性,揭示了《大學
  •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被稱為至聖先師,他到底做出過什麼貢獻?
    孔子雖然出身士族家庭,但是其父叔梁紇娶其母顏徵在,於當時的婚俗禮法不合。所以,叔梁紇一去世,孔子和母親,被逐出了孔家,過著清貧的生活。孔子因此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而孔子的教育理念,不僅僅影響了東亞、東南亞的國家,也得到了世界上其他眾多國家學者的認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不可磨滅。而文化教育正是人類傳承知識,不斷創新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其次、孔子留下了重要的文化著作。
  • 溥儀把四書五經翻譯成英文,從小學帝王之術,但戶口只是初中水平
    對於溥儀這個學歷水分還是很大的,雖然溥儀自己說的是私塾,但是作為皇帝受到的教育想想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溥儀年幼時和狀元陸潤癢學習帝王之術,陸潤癢的學問是非常的淵博的,在他的教導下溥儀四書五經都熟讀了很多遍。
  • 儒家思想既構建了宋代道德價值體系,也起到了政治教育功用
    新儒學以儒家的倫理綱常為理論基礎,針砭時弊,不空談心性義理,發揚了傳統儒學的務實精神以及創新精神,注重建設社會道德價值體系,為統治者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因此,宋代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 「儒家文化」的人生價值觀,在傳統文化的發展進程如何體現?
    儒家是由孔子所創立、孟子發展、荀子集其大成,儒家最開始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儒家在先秦時期與諸子百家地位平起平坐,但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讓儒家遭受重創。後來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聽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這才讓使儒家重新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