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
"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從儒家"聖賢之書"中正可以發現"已備"的道理,而儒家"聖賢之書"中最重要者莫過於"五經四書"。"五經四書"在儒家經典序列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儒家基本的思想理念大都蘊含其中,而儒家家庭教育思想作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五經四書"所確立的儒家基本精神的影響:"學問當以《孝經》、《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為本,熟味詳究,然後通求之《詩》、《書》、《易》、《春秋》,必有得也。"說的是教育子弟學習經典應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子弟年十六以上,許行冠禮,須能暗記四書五經正文,講說大義方可行之。"則是要求家中子弟年齡達到一定界限者,都要習讀儒家經典。這些都說明以"五經四書"為主要代表的儒家經典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是特別重要的。
"五經四書"的集結
儒家家庭教育的目的決定著家庭教育的內容,家庭教育的內容服務於家庭教育的目的。古代官學以外的私塾、家塾、義學、社學等都將"四書五經"奉為習讀指南。儒家"五經四書"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孔子最早用來教育門人的文本是《易》、《書》、《詩》、《禮》、《樂》和《春秋》,這些書籍成為了最早的儒家典籍。這些典籍的形成並非始於孔子,早在孔子之前的貴族階層家庭教育中,便用《詩》、《書》、《易》等來教育國子和貴胄子弟,後來有了所謂的"六藝",即《禮》、《樂》、《書》、《詩》、《易》、《春秋》,後被尊為"六經",但並非為儒家獨有。《樂》後來焚於秦火,到漢代只剩下"五經"。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大力褒揚儒家經典,"五經"逐漸成為顯學,並且在傳承方式上自成系統,形成了所謂的"家法",在社會上形成了經學世家,乃至於當時有"遺子黃金,不如遺子一經"的說法,以"五經"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在社會範圍內逐漸產生了重要影響,其所宣揚的人倫道德理念也逐漸深入社會各個層面。儒家經典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了所謂的"九經"、"十二經"、"十三經"等各種說法,大都是各個時代根不同的歷史背景對經典的序列所做的調整。南宋時期,程朱理學形成,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單獨抽出來,以服務於理學思想的建構,伴隨著理學思想的完善和社會影響的擴大,在原有經典的基礎上,就逐漸形成了"五經四書"的經典體系。
"五經"指《詩》、《書》、《易》、《禮》、《春秋》,"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後來的元明清大都推崇程朱理學,就使得"五經四書"成為了數百年間上至帝王將相下至百姓人家所熟知的內容,都無不將之作為修身、齊家、治國理政的思想之源,也成了帝王宗室教育和普通百姓家教教育的重要依據。明代楊繼盛在《給子應尾、應箕書》中說:"習舉業,只是要多記多作。四書、五經、記文一千篇,談論一百篇,策一百問,表五十道,判語八十條。"康熙在《庭訓格言》中就說:"凡人養生之道,無過於聖人所留之經書。故朕惟訓汝等熟習五經、四書,性理誠以其中,凡存心養性立命之道,無所不具故也。看此等書,不勝於習各種雜學乎?"這些家庭教育表明"五經四書"對傳統家庭教育影響之巨。
"五經四書"確立了儒家家庭教育的基本格局
儒家以"五經四書"為代表的經典奠定了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格局,為儒家家庭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基本的思想依據,後世家庭教育也以此為尊。
首先,"五經四書"確立了儒家家庭教育的指導思想。先秦時期家教思想就已萌芽,有"群經之首"之稱的《周易》是古人認識自我與外部世界智慧的結晶,《周易》中的有關內容開了重視家庭教育的先河。《周易》明確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周易·序》中有:"家道窮必乖",認為家庭的興盛榮辱同家庭成員的行為處事方式有必然的聯繫;《周易·蒙》中所載的"蒙以養正,聖功也"和"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就已明確提出要重視童蒙教育,並強調了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幼童的重要性。"閒有家,志未變也",則是說家庭教育可防患於未然,故要對家人及早施教,家中長輩尤其責無旁貸,家長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和感化實現對家庭成員的教育。《周易》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家庭教育的思想,《家人卦》就是專門論述家庭教育的,連同《彖傳》的解釋性文字一道,系統地表達了《周易》的家庭教育及角色分工等思想。該卦卦辭說:
家人:利女貞。
初九:閒有家,悔亡。
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
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六四,富家,大吉。
九五:王家有家,勿恤。吉。
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卦辭開宗明義講《家人》卦表徵了一家人,是利於女子守持正道的。《彖傳》解釋說:"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這奠定了後世家庭關係中男主外而女主內的基本原則;《彖傳》還指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認為父母(即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起著主導作用,"有嚴君而後家道正",是說家長首先嚴以律己才能進一步理順家庭關係。《彖傳》還說:"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則指出家庭成員要各行其位,各盡其責,實現家門內的和順,以家庭的和睦來實現國家的安定有序。
卦辭表達的具體內容依次為:"初九"是說"防止邪惡才能保全家人",教人要防惡於初,即強調要及早施教;"六二"認為女子主管家中炊飲之事,家人就可以得到吉祥,表達了對女性的角色定位;"九三"認為家長要嚴以律家避免出現過失,婦女要節制行為以免給家人帶來不幸;"六四"是說家庭內部關係和諧秩序井然,就能使家庭富裕起來家人幸福;"九五"是說君王(在家則指父親)以美德正己正家,家無憂患因而得福;"上九"是說家長誠實守信,嚴以律家,終使家人獲福。從家庭教育的角度看來,《家人》認為家長要嚴肅治家,提倡以柔順為核心的婦女行為處事理念,認為婦人、女子行為的放縱會給家庭帶來災難,要家庭成員嚴肅行事,強調家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其自身的道德素養有關,認為只有躬行身教才能培育出健康融洽的良好家風。
《周易·家人》確立了儒家家教教育的基本理念,後世家教大都尊此而行。如司馬光《家範》第一卷《治家》篇首全文引用《周易·家人》以立說。範仲淹遵循《周易·家人》亦著有《家人》一文專門闡釋家庭教育重要性,並對之作了一定的演繹。他說:
《家人》,陽正於外,謂五也。陰正於內,其二也。陰陽正而男女得位,君子理家之時也。明乎其內,理則著焉。內掛明也。順乎其外,孝悌形焉。外掛順也。禮則著而家道正,孝悌形而家道成。成必成也,正必成也。聖人將成其國,必正其家。一人之家正,然後天下之家正。天下之家正,然後孝悌大興焉,何不定之有!故曰'刑於寡妻,以御於家邦'。然則正家者,貴閒其初也。故初九有悔,閒得其道,乃首得'悔亡'。至於九五'王家有家',則天下化成,故勿悔而吉也。
可以看出,範仲淹所論是對《周易·家人》卦義理的高度凝練。
明代姚舜牧在所著家《藥言》中也以《家人》的內容為施教的圭臬。他說:
凡出家不可不讀《家人》卦。卦本風自火出,文王只系"利女貞三字,周公初爻即系"閒"之一字。"閒"從門從木,門有拱木,內外始有關防。二爻系"無攸遂,在中饋。"申"利女貞"之意,然大綱卻在男子身上。故三爻系"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媳嬉,終吝。"嗃嗃
固似太嚴,而嬉嬉可稱家節哉?言婦則責夫,言子則責父,是不可不身任其責者。如是始稱有家。故四爻系"富家"以志順,五爻系"假家"以志愛,然又須誠實而威嚴,可以常保得,故上爻系"是孚威如"之辭。《象》申之曰:"反身之謂也。"反身者何?言有物、行有恆而已。聖人論家政綱紀節目曲折無遺蓋如此,有家者尚三復於此哉!
姚舜牧以《周易·家人》為本,強調了區別家庭內外之重要,突出了男性家長在治家過程中的地位,認為治家要嚴寬相濟以身作則。
清代張英在《聰訓齋語》中也說:"治家之道,謹肅為要。《易經·家人》,義理極完備。……常以自警,亦願吾子孫共守也。"這些都是後世家教對《家人》在治家過程中的指導地位的強調,說明了《周易·家人》確立的家庭教育理念對儒家家庭教育的深遠影響。
其次,"五經四書"確立了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儒家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是人倫教育,也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妻賢"、"長幼有序",這些要求在"五經四書"中就已經初具形態,且對有些內容的表述已經噹噹完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就說:"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如關於父子關係,《尚書·大禹謨》中記載:"帝出於歷山,往于田,日號泣於旻天,於父母。負罪引慝。祗載見瞽叟,夔夔齋慄,瞽亦允若。"說的是"伯益向大禹稱頌虞舜能以誠心孝敬父母而使父母為之感化的事跡。"《尚書·康誥》中說:"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於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
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惟吊茲,不於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這是周公在輔政期間對即將赴任的康叔所做的誥命,希望他"明德慎罰"重視以德化民,他將不孝父母不友兄弟的行為看做是最不可饒恕的罪行,希望康叔在封地對於類似的行徑要嚴懲不貸,以儆效尤化民導俗。《尚書·蔡仲之命》說:"懋
乃攸績,睦乃四鄰,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強調兄弟之間要和睦。《尚書·酒誥》說:"肇率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則是要求子女要"孝養"父母。《尚書》也注意到了人在家敦行人倫並進而施諸於社會的重要性,《尚書·君陳》中說:"君陳,惟爾令德孝恭。惟孝友於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茲東郊,敬哉!"這是明確地將家庭人倫與治國理政聯繫起來。這種理念後被《大學》發展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
《詩經》中有很多詩篇也是描述父母兄弟情義的。如《魏風·陟岵》就是表達行役在外的徵士感念家中父母兄長期盼家人團聚的詩作;《唐風·鴇羽》中反覆出現的"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嘗"等詩句,則表達了在外的軍士擔憂父母的生計、期盼早日回家孝養父母的人子之情;《邶風·凱風》中說的"棘心夭夭,母氏劬勞"、"有子七人,母氏勞苦"、"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等,則是對父母撫育子女辛勞的歌詠,與此主題相似的詩篇還有《小雅·蓼
莪》,其中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既表達了父母撫育兒女的艱難,也表達了子女回報孝養父母的天經地義。另外,《詩經》中的《小雅·斯幹》、《邶風·日月》、《小雅·小弁》、《邶風·谷風》等都涉及到對人倫親情的描寫。《詩經》中的這些內容是儒家家庭教育中"明人倫"思想的重要來源。
《尚書》和《詩經》中提到的家庭倫理到了孔子、孟子的時代已經成了系統化的倫理要求。我們知道"孝"是代際之間關係的指稱,"悌"是同輩之間關係的指稱,而將"孝悌"並稱則就意味著對這兩倫關係認識的深化。這種情況到了後來的《論語》、《孟子》中已經很常見。《論語》中雖然"孝悌"只出現了 1次(即"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但在《論語》中所佔的分量是很重的,聯繫到孔子所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等的表述,就可以看出孔子對家庭倫理的重視。
相較而言,《孟子》中"孝悌"出現了 6 次,如"是猶或軫其兄之臂,子謂之故徐徐云爾。亦教之孝悌而已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等。這就說明到了春秋戰國,家庭倫理已經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理論形態,成為了普遍的道德要求。如"孝"在《論語》中出現 19 次,在《孟子》中出現 29 次,在《大學》中出現了 3 次,在《中庸》中出現了 4 處。從"四書"對孝的具體表述可以看出,"孝"這一家庭倫理已形成了完備的理論形態。
《中庸》和《大學》較之前述更進了一步。《中庸》借孔子之口希望人們能夠盡力敦行人倫要求,所謂:"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中庸》還把踐行人倫道德看做是天下人需要共同遵循的公理,所謂:"天下之大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還對人倫關係間的聯繫作了規定,所謂:"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也就是說五倫關係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只有從踐行家庭倫理開始,才能進一步擴展到非血緣的社會關係領域,使之順暢。這種理念與《大學》宣揚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有著內在聯繫。《中庸》還講:"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為人要以真誠的態度來協調各種關係,要人們效法天道真實無妄的特點,"至誠無息",不遺餘力地去理順人倫關係,做到人之為人應該盡的要求,並努力踐行"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行為處事準則,成己成物最終實現天人合一。
儒家家庭教育中對祖先的追念構成了重要的教育內容。《禮記·祭統》中就說:"夫祭,教之本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內則教之以孝其親";《禮記·郊特牲》則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返始也。"《禮記·禮器》還說:"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這種教育傳統的形成與"慎終追遠"的理念密切相關。《詩經·大雅·蕩》中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就教人們要敬始善終。《詩經·大雅·下武》中說:"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受天之祜",表達了對祖先的追念。《論語》中就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說法,說的是謹慎地對待死者牢記祭祀祖先,民風就會逐漸厚重起來,強調了家庭教育和社情民風之間的聯繫。
這樣的訴求就使得"慎終追遠"具有了雙重的意義,"親祖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符合禮制,而且通過祭祀祖先使後人常存追念先人之孝思。……一方面表達後人的孝意,體現著孝的倫理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教民以孝的作用。"這一理念在儒家家禮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也使得"事死如生"具有了社會意義:"哀夫!敬夫!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狀乎無形影,然而成文。"也就是說家庭教育和社會教化緊密相關。
"四書"還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家庭倫理要求,如《孟子》中有"五不孝"的提法,即:"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養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這種理念被認為是十分適合於小農經濟社會和宗法社會的,亦受到人們的推崇。
孟子提倡的"父子不責善"也成了儒家家庭教育的重要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孟子》還發展了孔子提倡的"親親"思想,使之具有了更廣泛的社會意義。孟子說"仁之實,事親是也","事,孰為大?事親為大。事親,事之本也","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這些是對儒家"親親"原則的理論升華。孟子還說:"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統楚之堅甲利兵矣。"表明孟子注意到了家庭教育的社會意義,這是《孟子》家庭教育中的突出特點。
如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強調從具有血緣性的"親親"走向具有社會化意義的"泛愛";孟子提出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也是強調家庭教育要超越自身血緣性的局限。這些理念為後世家庭教育中提倡"親宗族"、"睦鄉鄰"、"愛國家"等提供了《中庸》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獨到的地方。《中庸》提倡"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這種"君子素其位而行"的觀念為家庭教育形成合理的消費理念提供了思想資源。《中庸》還引《詩經》中的話說:"妻子好合,如
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強調家庭內部關係的
和順對於家庭的重要性,並將之看做是長輩對晚輩最大的希望。《中庸》還提出"父作之,子述之"的理念,這被看成是"孝"的重要內容,也就是《中庸》說的"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在"親親"之外,還使"尊尊"成為了基本的家教原則。《中庸》說:"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這是《中庸》繼承了《禮記》中的"親親"和"尊尊"原則,並對其重要性所做的強調,《中庸》使這兩項原則成為了基本的人倫理念。《中庸》中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這樣的表述提升了"親親"、"尊尊"原則的義理化程度。《中庸》說:"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認為尊重賢人就不會困惑,親愛親族就不會令親族叔伯們怨恨;認為只要是人就一定要踐行"親親"、"尊尊"的理念,認為"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把這兩項原則看作是天道對於人道的要求。
宏觀的家庭教育理念之外,"五經四書"還提出了諸多的為人處世的具體道德要求。如《易經》倡導的"自強不息"(謙卦),"厚德載物"(坤卦),"艱難困難育新生"(屯卦),"正己守道無憂懼"(履卦),"謙虛"(謙卦),"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豫卦),"善於改過自新"(復卦),"人貴有恆心"(恆卦),"百折不撓"(明夷卦),"循序漸進"(漸卦),"依禮行事"(歸妹卦),"適可而止知節制"(節卦),"講誠信善待人"(中孚卦),"遜順容人成大器"(旅卦)等,這些理念是家庭教育中培養子弟優良品德的基本要求。此外,《論語》中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直、敏、剛、忠、謙、敬等的道德要求;《孟子》中的仁、義、禮、智(即"四心"");《中庸》中的"誠";《大學》倡導的"明德"等,則還是後世家教進德修身教育環節的主要內容。
再次,"五經四書"確立了家庭教育的原則方法。儒家家庭教育主張施教者要以正確的方式施教,以正施教、教子以正是必須要遵循的原則方法。這種思想在《論語》中被多次提及,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庭教育的施教主體要在家施之以"正"教,一則是要求家長自身要嚴以律己,正己正人、正家;再則是要求家長教育子弟要以正道,教子修德以敬業,走正途不投機取巧。班固在《漢書》中記載了一個"教子諂媚"的故事,很好地詮釋了"以正施教"的理念。故事內容如下:陳鹹字子康,年十八,以父任為郎。有異材,抗直,數言事,刺譏近臣,書數十上,遷為左曹。父嘗病,召鹹教戒於床下,語至夜半,鹹睡,頭觸屏風。父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鹹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鹹諂也。"父乃不復言。
這則家教故事說的是說西漢權臣陳萬年位高權重,其子陳鹹受蔭遷為郎官,陳萬年在生病期間將陳鹹叫到病榻旁邊對其進行"為官之道"的教育,內容卻大都是教子如何溜須奉迎以取悅君上。陳鹹性耿直,拒斥父親的功利化的教育內容,對其不以為然,竟不受父教打起了盹,並直言其所教之誤。看來陳萬年官運亨通離不開其善言迎合的功夫,這種教育之所以受到陳鹹的主動反對,就是因為其父所行非正,所教亦非正。
顏之推也倡導"以正施教"的理念,他在《顏氏家訓·教子》中說: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俛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教育子女要導之以"正",培養其為人處世的能力素養,如若家庭教育單純以功利為目的則不如不教,一味偏重於應世接物,則可能會把子女導向"邪路",這也是顏之推引齊朝士大夫教子故事的目的所在。
《孟子》中也有關於"以正施教"的討論,《孟子·離婁上》中有一則關於"君子教子之難"的辯論。其文是: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認為家庭教育要以正相教,但在施教者本人"未出於正",或所教的內容不能為受教者接受的情況下,不僅教育目的不能實現,反而還會破壞父子之間的關係。所以,孟子認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易子而教",也就是主張通過第三方來施教,即長輩不親自教授子弟。班固就贊同孟子提倡的這一原則,他認為:"父所以不自教子何?為其渫瀆也。又授受之道,當極說陰陽夫婦變化之事,不可以父子相教也"。班固認為涉及到陰陽男女交合之類的內容是不能父子相教的,否則是有違身教之本意的。
顏之推也繼承了這一觀點,並在闡釋孔子過庭之訓的教育思想時對之做了進一步的發揮。他在《顏氏家訓·教子》中說:或問曰:"陳亢喜聞君子之遠其子,何謂也?"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親授耳。"顏之推在這裡引述的故事出自《論語·季氏篇》,也就是"孔子家教"部分提到的"過庭之訓"。顏之推認為孔子之所以遠其子,就是因為有些事理是不能在父子之間教授的。如在顏之推看來《詩經》中有諷刺君主的言辭,《禮記》中有自避嫌疑的告誡,《尚書》中有違禮作亂的成事,《春秋》中有對淫亂行為的批評,這些內容大都有違正道,是不能在父子之間教授的。否則,就違背了代際之間關係的適度和融洽。因為,在他看來,只有"父子之間,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才能更好地施教,也才能更有益於教育效果的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