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陳立勝:《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

2020-12-22 讀創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魏沛娜

《大學》如何變為儒家的聖經?8月16日,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受邀為「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的學員講授「《大學》升格為聖經的歷程」。據了解,「人文講壇·儒家/道家文化研習社」由深圳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深圳圖書館主辦,中山大學禪宗與中國文化研究院、深圳市雲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協辦。

陳立勝介紹,「四書五經」事實上是一個廣泛的稱呼,本來「四書」是宋代才開始形成的,所以在宋之前只有「五經」之說,沒有「四書」之說。到了宋代特別是元代以後,《四書章句》變成了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從此之後,「四書五經」的說法就變成了耳熟能詳的一個詞,「四書」排到了「五經」之前,而《大學》在「四書」裡面通常是被列為第一部,故此變成了儒家的一部聖經。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立勝

在宋之前,《大學》的地位是什麼?《大學》如何變成了「四書」之首?誰做了哪些工作,導致了本來是《禮記》中非常普通一篇的《大學》,變成了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乃至有學者認為,這是中國近700年來最重要的一部哲學文獻。如何看《古本大學》的問世?到了晚明的時候,偽書《石經大學》的影響很大,為什麼會有偽《石經大學》的出籠,說明了什麼問題?儘管《大學》在宋開始受到歷代士大夫的重視,參加科舉考試必須要考《大學》,但是也不乏有人置疑《大學》的地位,特別是在宋代開始,就有人懷疑《大學》到底是不是儒家的經典,那麼對《大學》經典地位持懷疑態度的觀點有哪些?最後,《大學》為何如此重要?何以變成「四書」之一? 當天講座上,陳立勝主要圍繞上述六大問題展開層層深入的剖析。

其中,談及《大學》的重要性時,陳立勝從作為全體大用之學的《大學》,以及《大學》與宋明理學宗旨之演進兩個方面予以分析。「惟有儒學方是內聖外王、全體大用之學。」「內」是指正心誠意工夫之次第,可以和佛老競爭;「外」是指修齊治平,則有別於佛老。陳立勝認為這是《大學》在唐宋不斷升格的根本原因。「《大學》既提供了一個內在的精神修煉的實體,同時又提供了一個政治、倫理、社會的外王的向度,它具備了全體大用的義理結構,所以它不僅可以和佛教、道教相抗衡,還可以超出佛道兩教。所以《大學》的地位如此之重要,是和這本書的結構聯繫在一起的。」

《大學》與宋明理學「宗旨」之演進也有很大關係。何謂「宗旨」?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之「凡例」裡面有一明確規定:「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學之得力處,即學者入門處,天下義理無窮,如不以一二字定之,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故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線也。」近代梁啓超也說過:「所謂『宗旨』者,標舉一兩個字或一兩句話頭,包舉其學術精神之全部,旗幟鮮明,令人一望而知為某派學術的特色。」陳立勝說,宋明理學也喜歡用「宗旨」。宋明理學家提出的宗旨,大多都和《大學》文本有關係。他們從《大學》裡面選字擇詞,以此表明自己的宗旨,表明自己的獨家特色。

相關焦點

  • 講座|中山大學教授陳立勝:《大學》是如何成為儒家經典的?
    【編者按】近日,中山大學陳立勝教授做客人文講壇·儒家文化研習社,梳理了《大學》經過韓愈、李翱、二程和朱子的不斷表彰而上升為四書之首的過程,細數了圍繞《大學章句》《古本大學》《石經大學》以及《大學》「聖經」地位所產生的爭執,闡釋了《大學》「全體大用」言說架構在儒學與佛道「對話」中的重要性,揭示了《大學
  • 聊聊儒家和道家的根本區別
    聊儒家繞不開孔孟,聊道家離不開老莊,拿兩家進行比較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首先需要說的是,不同時期的儒家是不一樣的,道家同樣如此,但凡一概而論的,都是帶節奏,這裡僅就初期的儒家和道家做個簡單比對。儒家和道家都是先秦時期出現較早的思想流派,都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而春秋時期的文化思潮的主流就是復古,儒家、道家皆是如此。儒家的復古形成了一個階梯式,在孔子的心目中,最理想的上古帝王是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 【書香北京】太廟國學講壇——韓田鹿:四大名著中的儒家文化
    本期《太廟國學講壇》的主題是四大名著中的儒家文化。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說到中國文學,我們不能不提到《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與《三國演義》這「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中的經典作品,是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
  • 人文初祖黃帝與中國儒家文化
    陝西則是黃帝與儒學攜手共進,推動中華文化走向輝煌的重要地區。現實是歷史的延續。現在我們傳承黃帝文化和儒學優秀思想內容,涉及如何對待和處理黃帝文化和儒學的關係問題;科學認識和正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從歷史上尋找借鑑。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道家為什麼反對儒家的「仁義」?
    「仁義」是儒家最重要的倫理範疇。自漢代獨尊儒術以來,「仁義」乃成為傳統道德的最高準則,是謂「仁義道德」。然而在先秦,對儒家提倡的「仁義」,道家卻是反對的。老子對「仁義」,基本採取了一種批評和攻擊的態度。
  • 中國歷史上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道家
    裡根的自由主義與道家治國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家治國理念在中國歷史上也取得過輝煌的成績,舉世聞名的漢唐盛世就離不開道家治國的貢獻。有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儒家而不是道家呢?
  • 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一個字總結中華文化,精闢
    在中國,這種情況是不存在,源遠流長的五千年文明,讓華夏大地既誕生了儒家、道家這種土生土長的哲學宗教流派,也吸納改進了佛教這樣外來宗教。歷經千年,這三教雖有著不同的學說思想,有過一些爭議,但這種爭議也僅僅停留在哲學範疇,並未上升為矛盾衝突。
  • 太極圖:匯聚了道家的智慧,儒家的思想|百家故事
    我們看到只要是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幾乎所有標誌或者所有場合,都不約而同地選擇這個圖案。《太極圖說》則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哲學著作,全文只有249字。受《周易繫辭傳》的啟發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闡釋了其宇宙觀,「無極而生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 揚州講壇2020年度最後一講 徐小躍暢談國學與人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昨天下午,揚州講壇邀請南京大學教授、國學專家徐小躍,與觀眾們暢談《國學與人生》。本報整理錄音,以饗讀者。什麼是國學?
  • 【儒道春秋】儒家文化中「孝」的概念
  • 美國總統裡根懂得「治大國若烹小鮮」,為什麼儒家是正統思想而道家...
    有個問題就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正統思想,為什麼選擇的儒家而不是道家呢? 儒家在兩千多年中居於社會思想文化的正宗和主導地位,是官方的正統思想;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與社會現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在大部分歷史時期處於在野的地位。
  • 守中序跋 | 「儒家文化是開放的」 ——左克厚《大學中庸通講》序
    這三本書互為參照和補充,大體形成了作者對儒家經典解讀的整體面貌。就我並不全面仔細的閱讀來看,左克厚在這三部書的講述和寫作中,日益調整了自己和儒家文化的緊張關係,完成了從對儒家文化的批判繼承到對儒家精神的現代擔荷這樣一個角色轉換。換言之,通過對孔孟儒學及其經典的體貼與涵融,左克厚完成了對以孔孟為核心的原始儒學和後世逐漸被權力滲透、利誘和豢養的政治儒學的剝離和切割。
  • 儒家學說:中華文化的基因所在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連綿不斷的戰火燒起,迫使著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進行各方面的深度思想,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學術派別,有儒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墨家學派、兵家學派等,其中以儒家學派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其所主張的學說深深地烙印在了中華文化的基因裡。
  • 哲學家黑格爾對易經、儒家和道家的一些評論
    但黑格爾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並非空洞地貼標籤,而是的確進行了一定的學習了解,尤其是對易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內容有過具體評論。因為這些在一切有文化的民族裡都會浮現。更重要的是,它們只有表示思想和喚起思想的便利,卻找不到經過思想的必然性證明了的原則。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儒家思想,一個存世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既能使中國走向昌盛,也能帶給中國人痛苦。那麼儒家思想文化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儒家思想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呢?儒家思想的形成首先看下儒家思想是怎麼形成的,春秋時期是正值西周政治體系崩潰,諸侯群起而爭雄的時期。天下由治而亂,如何才能使天下由亂而治是這個時期思想家共同面對的難題。傳說以來,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一直到文王序《易》,中國的人普遍信仰都是天。最高統治者是周天子,是天的兒子,代替天來照顧百姓。
  • ※ 中國文化的三大源流:儒家雅量,道家氣量,佛家心量
    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中國文化的精髓,毫無疑問是「道」。 什麼是道?張三丰的一句話說到了根本上:「夫道,中而已矣。」 道就是中。儒釋道之所以是一家,是因為它們從根本處,說的都是這個「中」字。 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氣;佛家的中,叫中觀。
  • 道家守拙,名墨取巧,儒家持中——國學的三大基調底色
    現在重新去理解先秦諸子的學說著作,發現其思想脈絡深邃而龐雜,很難從複雜的思想體系中歸納總結出一條清晰脈絡出來,筆者花費了多年時間熟讀先秦諸子,發現其思想總共有三個基本基調:道家守拙、名墨取巧、儒家持中。
  • 嶽麓書院講壇第431期:儒學的現代轉化與當代價值
    紅網時刻12月15日訊(通訊員 陳永豪)12月16日(周三)晚19:00,嶽麓書院講壇第431期將邀請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教授和武漢大學文明對話高等研究院院長吳根友教授會講,主題為「儒學的現代轉化與當代價值」,講述儒學在現當代的處境、儒學現代轉化的體現及其價值等內容。
  • 佛家和道家以及儒家這三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你來說說看!
    從而產生了道家和儒家。進而發展成為了後世的道教和儒教。有的人不認可「儒教」一說,其實,孔子終其一生,以教化萬民以聖智,開萬世太平為己任,儼然「儒教」大行了!在我們中華大地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草民百姓無人不受儒家學說之影響;大到治國安民,小到居家瑣事無不有儒家學說之蹤跡。只要你是中國人,只要你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之上,你就不可能不受儒家思想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