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結帳比較忙,所以我又拖更了,實在抱歉。本來我準備了一篇技術培訓的文章,寫到一半自己覺得不滿意,改來改去思路又不好,所以決定暫時放下。今天給大家聊聊外企就業吧。
下圖是我們一個機械群裡聊天記錄,大家都在討論跳槽的事情。我講了半天,如果你從一個小私企跳入另外一個小私企,其被剝削的本質是相同的。年輕的時候是應該跳槽,但是得儘量跳一次就去換賽道,而不是只看眼前的一點錢。
但是我感覺很多人的原生家庭就決定了他的眼界。比如高考報志願的時候,很多家長沒有能力給孩子更多的職業建議,因為他們從事的都是最基礎的勞動。畢業後,孩子找個工廠上班就行了,不考慮職業發展方向和安家的問題。下圖這個工程師就是,人生第一套房子非要買在小城市,而人要在沿海地區才能找到高薪工作。勸了他半天,要珍惜去現場的機會,儘量多掌握人脈和渠道,將來自己做設備,這才是長久之計。說了半天都不行。就是認準了哪個老闆多給一點錢就去哪裡。
這也沒有辦法,可能對他來說也是很無奈的吧,但是如果認定打工這條路,可以試試外企。今天就介紹一下外企的利弊,對打工者而言,正規、薪酬福利都是有競爭力的。機械設計跳槽頻率和三十五歲之後的職業規劃
我剛開始就業的時候是在歐洲企業,世界五百強,接觸到的客戶有因特爾、空客、三星和豐田等等大型國際公司。後來幹銷售的時候又接觸到了很多外企的工程師,對於他們企業文化和薪酬待遇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下面我就簡單說一下我自己的分析,供大家參考。
機械設計進入外企的利與弊首先啊,最顯著的一點是收入高。外企在薪酬設計和福利待遇上都是比較規矩的,他們一般都會有專門的HR或者投資公司進行分析,薪酬福利都會比同地區其他公司同等職位的平均水平要高一些,可能是10%、20%甚至高達50%。雖然近些年外企有些日暮西山,但是在很多方面還是有優勢的。很多人幹些年當個中層經理,比如採購、HR、物流等等,但凡涉及到外包的,明的暗的收入怎麼也得弄個三四十萬甚至更多。其次是環境好。有人說外企特別忙特別累呀,你放心吧,好歹就比私企小作坊的工作量小,而且辦公環境好,人文素質高。錢多的地方或者行業,人的素質肯定是高的,你信不?請參考北上廣深和金融IT行業。你很容易交到高階層的朋友。相對穩定。當然企業裡最穩定的是國企,其次才是外企。資本家是無所謂做好事,也無所謂做壞事的,他們只是遵循資本的原則來追逐利益而已。去哪一類企業,完全得看你擅長什麼。比如家裡有門路,自己擅長搞人際關係,可以去國企熬幾年,也可能會有出路。外語好,口才好,可以去外企,混個中層也不錯。缺點是外企就有點相當於歐洲現在的情況,福利待遇完善但是人的發展有限,因為已經階層固化了。中國人最多也就能到個中層,或者極少高學歷的中國人入了外籍可能去高層,所以小康生活還是極為容易的,但是再高就不行了。我曾經和一個日本工具機廠的自動化部門打過交道,中國人說啥都不算數,不停地寫郵件,層層上報,最後一件事兒能拖很多天解決。收入是還行,也穩定,因為他們有行業核心技術啊。但是呢,啥事兒做不了主。而且很多外企的研發中心一般在本國,生產線在海外,所以一般的中國工程師是接觸不到核心技術的。說白了就是個待遇不錯的打工仔。如果你沒有太大野心那OK,可以在一家企業幹很長時間。即便是外企裁員也都是很規矩的,會給你不錯的補償金。而且有了大型外企的經驗,找工作會比較有優勢。但是再找同樣收入的不好找,心裡可能會有落差。比如我之前從外企到私企,就相當不適應。好在我是換了賽道,從技術轉到銷售,收入大幅度提高,內心才有了點小安慰。而私企呢,福利幾乎沒有,這有點像美國,但是也沒啥上線,你極有可能複製老闆的模式自己單幹,最終可能比在外企打工的高學歷白領們收入更高,活得更好。但是這條路比較崎嶇難走,要抗壓能力很強的人才行。外企分層這個在我之前的文章裡也講過,大家可以看一下。排序如下:歐洲企業、美資、日資、韓資、臺灣香港新加坡。主要是薪酬福利,人文關懷,工作文化等等吧,綜合排序就是這些,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說得很清楚了。
我也一再申明之前建議的職業規劃了。但是很多人都處於這麼一種情況:不是名牌大學畢業,有的甚至是三本,或者是不樂意去從事壓力比較大的銷售或者自己單幹當什麼老闆。總覺得一年十幾萬的收入還能過日子。主要是也沒啥風險,所以就寫了這麼一篇。怎麼說呢,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那麼優秀,大部分人還是要在企業打工。外企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大家可以考慮一下。寫給機械年輕人的一些忠告
歡迎點讚,收藏和轉發,你們的支持是我寫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