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儒學復興運動領導人柳宗元,辯證儒家思想,被歐陽修評為韓門罪人

2020-12-16 騰訊網

眾所周知,唐代的「古文運動」是儒學思想復興的運動,韓愈作為儒學思想復興「古文運動」倡導者在宋代被排在了孟子之後,地位尊崇。可是同為古文運動的領導者柳宗元卻成為了北宋文壇領先歐陽修口中的「子厚與退之...道不同,猶夷夏也」與「韓門罪人」。歐陽修又在《唐南嶽彌陀和尚碑》說「自唐以來言文章者惟韓柳,柳豈韓之徒哉?直韓門之罪人也。」作為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這番話讓柳宗元逐漸成為宋人口中的「韓門罪人」。其實柳宗元在唐朝儒學復興中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只是柳宗元對儒家思想迂腐部分的批判,是韓愈、歐陽修等儒家思想狂熱推崇者所不能接受。

柳宗元

在中唐的儒學復興中,涉及了對儒學思想的復興方式和對其他文化的態度的爭論。韓愈提倡對先秦孔孟儒學思想全盤復興,對於其他思想一蓋攘除;柳宗元則認為應該對儒家思想辯證的接受,對於其他文化思想,應該汲取柔和,建立以儒學思想為主導的多元價值體系。柳宗元這種辯證思想和多元價值體系是怎麼形成的呢?又為什麼會被變為韓門罪人呢?一起來看看吧!

韓愈

唐朝儒釋道多元文化發展

從東漢末年佛教傳入我國,儒釋道三家思想經過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發展,三家思想逐漸在相互鬥爭中呈現融合跡象。例如南北朝盛行的「玄學」是由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融合發展而來。中國式佛教「禪宗」則是道家思想與佛教思想的融合產物。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國封建王朝價值體系。南北朝時以後思想融合讓儒家思想價值體系受到兩派思想影響,逐漸脫離孔孟之道。這種跡象在唐朝初年越發明顯。

儒家經典

李唐王朝因為道教始祖「李耳」姓氏緣故,大力扶植道教發展。在思想上封老子為「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在行動上「高宗鹹亨五年(674)以《道德經》為官吏考試的科目之一。到了唐玄宗時候,唐玄宗更是親自為《道德經》做注,並且數次加封老子。李唐王朝統治者雖然大力太高道家地位,卻也對儒家、道家功用做出了歸類:「以儒為基,為人倫之本,而以道為精神層面的追求」在儒家和道家之外,佛教在這期間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唐太宗貞觀年間於京師和諸州郡渡僧17000人,天下有寺 3700餘所,這一數量已經遠超「南朝四百八十寺」。佛教的盛行一方面促進了中國佛學思想的發展,豐富了唐朝的文化,另一方面則維護了唐王朝的政權。到唐高宗時更是明確提出:「先老次孔末後釋,凡有功德僉向釋」。由此可見唐朝前期統治者對於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發展採取的並行、開放、多元化思想。

老子畫像

唐朝前期的這種儒釋道三家思想並行的多元化思想,實質上都是唐朝統治者為維護國家統治進行的政策調整。但是三種思想的碰撞,都沒有改變以「儒家思想」為人倫之本的思想價值體系,這是唐朝統治者對儒家思想的一次改造。試圖用多元化思想體系,來改變文人對儒家思想教條主義的解讀和奉行,代之以更為靈活的策略和闊大的心胸。這種改革讓儒家思想逐漸脫離了「孔孟」思想的範疇。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和平局面被打破,多元化價值體系也開始被上層知識分子懷疑。同時道家、儒家的無為、遁世思想也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狀況。由此中唐時期爆發了儒學復興運動,其代表人物就是韓愈、柳宗元。

佛教思想傳播

儒家思想復興方式之爭

兩人都認為中唐以後出現的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現象是由於儒家思想衰微造成的,意圖通過儒學思想復興來拯救亂世、收拾人心。在這場儒學思想的復興中,韓愈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狂熱崇拜者提倡獨尊儒學思想,恢復孔孟思想,並且對於孔孟思想不論內容,全盤接受,對其他思想文化的存在一概否定。而柳宗元則在提倡儒家復興的同時,允許諸多思想共存,並對儒家思想迂腐部分進行批判,追求思想潮流為現實服務。從現代觀點來看,韓愈思想屬於唯心主義思想,出於對儒家想的狂熱而全盤接受;而柳宗元則屬於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對待任何思想都是以辯證方式看待,希望復興儒學思想中「益於世用」部分,然後建立一個以儒學思想為主導的多元思想體系。柳宗元的這種思想與中唐之前統治者提倡的三教並存思想有相似之處,同時這種辯證觀念與韓愈思想的巨大偏差,成為柳宗元被歐陽修口中「韓門罪人」主要原因。

儒釋道三教多元思想

柳宗元儒學思想

家風對柳宗元儒學思想的影響

柳宗元出身於儒學世家,祖上世代為官,唐高宗時,其曾伯祖柳奭曾為宰相,柳氏家族也發展到巔峰時期「並居尚書省二十二人。」後來柳家因為得罪武后,導致柳家政治道路坎坷,但是柳家的家風卻是從這個時代傳下來的,此時的儒家思想傾向於三教並存。柳宗元誇讚自己家族說:「世德廉孝,於河滸,士之稱家風者歸焉」。這說明柳宗元深受家風影響,對傳承下來的多元並存思想很是贊同。

書童

柳宗元教育對儒家思想的影響

柳宗元的啟蒙教育是由柳宗元母親盧氏和父親柳鎮共同完成的。柳宗元母親盧氏出門河北大族。柳宗元誇讚自己外祖父家族說:「五世為大儒」,「其風之流者,皆好學而質重」。名門出身的盧氏也熟讀經史和諸子百家之書。柳宗元四歲時候,盧氏開始了對柳宗元的教育,先教古賦十四首,後又讀舊史及諸子之書。這種啟蒙教育對柳宗元影響很大,讓柳宗元對於諸子百家的思想有涉獵,受諸子百家思想薰陶。

先秦法家

等到柳宗元12歲的時候,柳宗元開始跟著父親學習,這一時期柳宗元接受的單純儒家思想教育。柳宗元對父親思想總結說:「先君之道,得《詩》之群,《書》之政,《易》之直方大,《春秋》之懲勸,以植於內而文於外,垂聲當時」。在父親的儒學思想教導下,柳宗元成年之形成了「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的儒家思想。並把追求儒家思想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幸而好求堯、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但是盧氏啟蒙教育中對諸子百家思想的教育,為柳宗元儒家思想體系當中增添了別樣的生機和活力。

孟子

佛教思想對柳宗元的影響

柳宗元曾經在《送巽上人赴中丞召序》中說:「吾自幼好佛, 求其道積三十年。寫這篇序時柳宗元39歲,也就是說了柳宗元在十歲左右就開始愛好佛教。這一時期的柳宗元對佛教思想愛好可能是源於母親盧氏的薰陶,有所沾染,算不上深究。而字12歲從父親學習到被貶永州之前,柳宗元受儒家思想薰陶,積極入仕,尋求改革以挽救大唐江山。這一時期柳宗元並沒有表現出對佛教的支持或明顯的信佛跡象。直到柳宗元被貶永州之後。

劉禹錫

被貶永州之後柳宗元深感仕途暗淡,再上柳宗元初到永州之時住所為寺廟,這段時間與僧人交往難免增加。也是在此期間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佛教也正式走進柳宗元的生活,在思想、創作、生活等方面影響著柳宗元。柳宗元在佛教教義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更是提出了「統合儒釋」的觀點。但這並不意味著柳宗元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是一位佞佛者。因為縱觀柳宗元一生我們會發現,柳宗元一直以儒家思想的價值體系人生價值指導。儘管柳宗元深感政治前途暗淡,卻依然沒有放棄「利安元元」的政治夢想。通過自己手中的筆倡導「古文運動」,以寓言小品文與世間黑暗鬥爭。

佛家

儒家思想主導的多元兼容思想

在韓愈為柳宗元寫的《柳子厚墓志銘》寫道:「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經史百子都可以作為柳宗元的論據出現,由此可見柳宗元對於先秦百家思想的融合。再加上柳宗元後期形成的「統合儒釋」思想觀念。柳宗元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柔和先秦諸子百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多元兼容思想。這種多元思想讓柳宗元對於各家學說的接受充滿了辯證思想。

柳宗元寓言黔之驢

由於當時韓愈等人把儒學的衰微歸結為佛教這一異域文化的入侵。因此針對佛教文化態度是「投諸水火,永絕根本」,達到復興儒學的目的。而以柳宗元為代表的「統合儒釋」思想則是希望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多元思想並存,並用外來思想對逐漸完善儒家思想的不足。達到復興儒家思想目的。歸根結底兩種形式的目的都是鞏固儒學思想的正統地位,不受其他思想影響,進而達到改變大唐王朝頹勢的目的。

對儒家思想的繼承與批判

中唐時期儒學式微,儒學發展引起有識之士的憂慮和重視。柳宗元從小熟讀儒家經典,學貫百家,以儒學貫而統之,另闢蹊徑,追尋儒學衰敗的原因,開闢儒學復興新篇章。柳宗元和韓愈等人高舉起「古文運動」的旗幟,掀起了一場復興、改造儒學的運運動。這次運動當中,韓愈主張恢復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攘除佛老。柳宗元則是主張恢復儒學「聖人之道」中「益於世用」或「有補於萬民之勞」的思想,對於儒學思想的繼承應該遵循「聖人之言,期明以道。學者務求諸道而遺其辭……道之及,及乎物而已耳。」的原則。著重強調對思想內涵的繼承,而不是咬文嚼字的計較。

周朝分封制

柳宗元對於儒學思想的辯證思想主要集中在天命論和封建論兩方面。天命論涉及儒家思想中君權天授的天命神學,而封建論是關乎社會制度政治體制的根本,兩者都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部分。針對於天命論,柳宗元以儒家思想「仁義」統治觀念辯證天命說。柳宗元認為:「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也就是說通過仁政德治去取得民心,這才是皇權屬於誰的真正符命。隨後又作《天說》、《時令論》、《斷刑論》等文章來論證天命論的迷信思想,提出仁義治國才是國家昌盛之根本。以仁義這兩個當時尚且大有可為的儒家思想核心,辯證的說明了於實事無意的天命論的荒謬。

孔孟之道

而封建論則是針對當時「藩鎮割據」局面而作的一篇論證文章。當時藩鎮割據脫離中央控制,職位父子相繼,宛若諸侯。而復興的儒家思想恰巧給藩鎮割據以思想上的支持。由此柳宗元創作了《封建論》,聽過巧妙的論證,否定分封制,提倡郡縣制。同時在文中說明了當前局勢下郡縣制表現不出來優勢的原因:郡縣制發揮優勢需要「使「天子之政」暢行全國,天下統一。」,但是現在藩鎮割據,導致「天子之政」不能暢行全國。給藩鎮割據以思想輿論上的攻擊。

從柳宗元對儒家思想的繼承與批判不難看出,柳宗元對於思想辯證基礎在於「益於世用」,因此在天命論、封建論於當時社會發展毫無益處,反而對當時的藩鎮割據提供思想支持情況下,採用辯證思想,批判了儒家思想的陳腐觀念,反對對儒家思想全盤接受。

唐末藩鎮割據

宋朝對柳宗元的批判

「古文運動」之後,韓愈的儒學復興思想,經過李翱、皇甫提、李德裕等人發展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這種思想在會昌年間,隨著李德裕主導滅佛運動達到頂峰。柳宗元等人辯證復興儒學思想和多元化思想逐漸被斥為異類,逐漸邊緣化。韓愈的儒學思想隨著朝代的更替,流傳下來。

歐陽修

宋朝建立之初就確定了文人治國的統治方針,作為新興的統一國家,在國內沒有軍事危機的情況之下,思想潮流的控制成為宋朝統治者首要任務,儒家思想中積極入仕和家國天下思想恰好契合了統治者的控制文人思想的需要。君權天授的思想也更加有利於統治的穩定性,於是經過韓愈復興之後的儒學思想在宋朝統治者的助推之下成為了文人士大夫的正統思想。韓愈作為儒學思想的復興者,地位被宋朝文人排在孔孟之後。而對儒學思想有所批判和提倡多元化思想的柳宗元則被宋朝文人打上「韓門罪人」和「佞佛者」的罪名。在宋朝之後千年時間內,柳宗元對於儒家思想發展所做的貢獻被埋沒在宋人的評價之中。

是非成敗轉頭空

是非成敗轉頭空

中唐的儒學復興雖然成功了,但是終究沒能挽救大唐帝國的衰落。柳宗元「益於世用」的思想也驗證了在封建社會時代,任何的思想意識形態都逃脫不掉為統治者服務的命運。無論是唐朝前中期提倡的三教並存思想,還是宋朝提倡的韓門儒學思想,都是為鞏固國家統治服務。而從文化的發展家度來看,柳宗元所提倡的以儒家思想為主多元文化並存觀念和辯證復興儒學思想更符合文化發展趨勢。柳宗元這種汲百家之長,為我所用的觀點,值得我們反覆思考學習。無論是為人處事,都應該學會從自身實際出發,汲取他人長處,為我所用。

相關焦點

  • 領導古文運動的柳宗元,為何在宋朝,被歐陽修評為「韓門罪人」
    眾所周知,唐代的「古文運動」是儒學思想復興的運動,韓愈作為儒學思想復興「古文運動」倡導者在宋代被排在了孟子之後,地位尊崇。可是同為古文運動的領導者柳宗元卻成為了北宋文壇領先歐陽修口中的「子厚與退之...道不同,猶夷夏也」與「韓門罪人」。歐陽修又在《唐南嶽彌陀和尚碑》說「自唐以來言文章者惟韓柳,柳豈韓之徒哉?
  • 唐宋古文運動本質是復興傳統文化
    " 中華傳統文明,儒家思想是貫穿始終。今日再談唐宋八大家,不僅是要從文學角度上去看,更要從傳統文化的主線上來了解他們的重要性。"遼寧大學教授畢寶魁介紹說," 唐宋八大家,都是在社會迎來大變革時,站在了時代高度,倡導復興傳統文化,堅持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 「儒家民本思想的現代意義」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河北儒學論壇在...
    2019年10月12日,第七屆全國儒學社團聯席會議「儒家民本思想的現代意義」學術研討會在河北唐山舉辦,來自全國50餘家儒學社團負責人及近40所高校社科機構的專家學者150餘人參加了會議。
  • 儒學在歷史上,是某些時期主流意識形態,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和禮
    儒學在歷史上曾經作為中國奴隸社會某些諸侯國在某些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又是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思想儒學的核心是仁和禮。仁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成員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會的道德秩序,使社會成員對自身的社會地位都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
  • 唐朝反佛背後的古文運動
    儘管唐朝近體文無限止地趨於發達,但夏侯湛蘇綽以來的古文運動,依然起著對抗作用,未曾停止。這種與近體文對抗的古文運動,從唐初開始時,便和儒家據經義反佛教的反佛運動相結合,比夏侯湛蘇綽仿效經文語調反近體文,方式大有改進。佛教徒採取各種方法宣揚教義,例如用俗講變文等形式,都起有很大影響。不管俗講變文起於何時,在唐初傅奕用比較接近口語的古文反對佛教,應該說是傅奕的卓識。
  • 李白、歐陽修還是蘇軾?
    很多人腦子裡開始快速轉動,李白、歐陽修、蘇軾……一些耳熟能詳的大家的名字都浮現在眼前。其實歷史上的文章巨工、百代文宗是韓愈。蘇軾曾經說過「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文起八代之衰,是對韓愈文學成就的高度評價。
  • 儒家在中國(第五部分 新儒學的誕生)
    當歷史進入了唐代,太宗皇帝極重視文化與政治的發展,在他繼位第二年即公元628年就在長安太學內修建孔廟,這標誌著儒學仍是國家學說,除此之外他還修訂了官方版的「教材」,並通過「注、釋、箋、疏」各種形式為其給出官方解讀。自此儒學或者說中國哲學進一步發展的頂層設計已就位,此時需要的是有學者和政治家站出來,提出滿足新時代需要的新儒學思想。
  • 「一陽來復」:新軸心時代的儒學前景——杜維明新儒學思想簡論
    大陸學術界普遍將其視為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對杜維明新儒學思想,大陸學術界雖然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關注,如湯一介、鄭家棟、林梧生、郭齊勇、冷德熙、盛邦和、宋開芝、胡傳勝等學者,從各自的視域對其思想的某些層面進行了闡發,並作出了一些回應。
  • 春秋戰國,儒家和墨家是顯學?發展為何大相逕庭?思想和實踐矛盾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墨家為顯學毫無疑問,作為顯赫一時的學說,儒墨兩家自然是追隨者甚眾;以儒家為例,孔子是儒家的開山鼻祖,杏壇設下筵席講學,號稱弟子三千人,其中最傑出者有七十二人,而這群人又作為儒家思想的踐行者與傳承人;由此構成了一個正向循環,儒家弟子、追隨者的數量便呈指數增長,影響宏大。
  • 柳學研究 || 論柳宗元詩歌情感傾向及審美特徵(6)
    在柳宗元生活的中唐時期,唐王朝已走向哀落,但其以儒學為主導、儒釋道互補的多元文化結構卻沒有變。唐代的知識分子往往既讀儒家經典,又研習佛典和老、莊之書,他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隨著仕途的窮通,宦海的沉浮而採納某家學說,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
  • 朱熹是儒家的功臣還是罪人?儒學發展之路上朱熹的作用舉足輕重
    即位之明年,因太常博士聶崇義上《重集三禮圖》,詔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學之士詳定之。"是而儒家最大的缺點就是,在亂世之中儒家沒有思想可以應對。到了後世甚至有儒家知識分子曾經說過:"儒家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飯桶"。這是話糙理不糙,到了魏晉南北朝之後,漢代的儒學已經沒有辦法應對現實問題了,所以魏晉南北朝之後,佛教開始興盛,儒家開始衰落。
  • 宋理學又稱儒家哲學,都有哪些代表人物?這一時期新思想影響深遠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與道教盛行,儒學思想有所弱化,唐宋以來,儒家為振興崛起,在其學說思想層面有了新發展,另外,儒道佛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那麼宋代又有哪些新發展呢?一、儒家理學代表人物宋代哲學的主流,是儒家哲學的特殊形式,又可稱為道學。
  • 陳來:宋明理學致力復興儒學並實現價值重建
    有關這些問題我們今天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教授,他來為我們解讀《儒學的復興與價值的重建—宋明理學概說》。《世紀大講堂》系列節目「儒學與當代中國」為您解讀《儒學的復興與價值的重建》。 田桐:學術前沿,思想對話,歡迎收看《世紀大講堂》系列節目「儒學與當代中國」。漢代以來作為中國本土主流思想的儒學發展似乎出現了某種中斷,而宋明理學被看做是先秦儒家學說的復興,那麼先秦儒學為什麼會在宋明時期出現復興呢?先秦儒學和宋明理學有哪樣的內在的聯繫?
  • 柳河東:論河汾道統與河東儒學
    「五子」之一、提出「三教可一」的理學先驅、文中子——王通,隋河東郡龍門縣(今山西萬榮)人,諡「文中子」,「年十五為人師」,挺立儒家王道理想,開創了「河汾之學」,有「王孔子」、「河汾道統」之美譽;在三字經中,與老、莊、荀、楊並稱為「五子」。「唐宋八大家」之一、大唐文儒——柳宗元,字子厚,祖籍蒲州解縣(今運城解州),倡導「文以明道」,在文學與思想史上樹起了一座豐碑,與韓愈並稱「韓柳」。
  • 柳河東:國學興盛的歷史必然與儒學現代化
    亂世時百家爭鳴,盛世時儒家文化昌興,由此可見儒學對當下和諧社會建設、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性。國學興盛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柳先生認為,國學的興盛,實質上是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復興,表明我們民族文化自信的增強。國學興盛是歷史的必然、現實的需要,是時代的呼喚。
  • 韓愈對後世影響深遠,所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新的文學世界
    韓愈是唐代中期的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可見,韓愈在當時文學地位真的很高。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曾鞏,王安石,歐陽修,蘇軾,蘇轍,蘇洵,韓愈。
  • 唐朝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這推動了儒學在唐代的發展
    唐朝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這推動了儒學在唐代的發展,主要表現為統一儒學的形成以及儒學由漢學向宋學的轉變。統一儒學的形成由官修《五經定本》、《五經正義》及幾部私修經書共同完成。這些書也對儒學的統一做了貢獻。儒學由漢學向宋學的轉變完成於唐後期。啖助、陸質師徒創自由解經之學屬。賧助著有《春秋統例》,陸質著有《春秋微旨》、《春秋集傳纂例》、《春秋辨疑》。他們著述的特點是不受《春秋三傳》的束縛,專憑己意說經,不對《五經正義》之類的書隨意駁斥,即使對《春秋三傳》本身也敢於提出異議,在學風上開啟了宋學「空言說經,任意附會」的先河。
  • 新古文運動,唐代知名大V們的文化自覺,我們要留給歷史什麼?
    文學,只是一個聲音,人們更在意的這個聲音背後的思想,韓愈,柳宗元對儒家傳統思想的再宣傳,是古文運動背後深刻的原因,這樣的思想在中晚唐藩鎮割據,節度使橫行的大環境下,是皇帝樂於見到的,這可能也是古文運動推行的非常順利的原因之一。
  • 儒家思想既構建了宋代道德價值體系,也起到了政治教育功用
    在中國幾千年的儒學發展中,宋代可以說是儒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轉型期。宋代儒家,不僅實現了復興儒學的目的,而且一改多年來儒學思想在政治教育領域沉寂的局面,將儒學思想推向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因此,這時候的儒學又被稱為新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