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文運動,唐代知名大V們的文化自覺,我們要留給歷史什麼?

2020-12-16 秦思君

唐代以楊炯開始的,韓愈,柳宗元為代表人物的新古文運動,在我國文學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這種知識分子自救一般的文化革新,是對南北朝時期興起的駢文壟斷文壇的反擊,他是務實的,深刻的秦漢文風的鳳凰涅槃。

另一方面,文章是知識份子心中大道的體現,新古文運動是對儒家社會主流思想的再肯定,是安史之亂後文化界的反思

新古文運動表明了知名大V們憂國憂民的情懷,在政治活動被高度束縛的封建王朝,他是文人情操的體現。讀書人儘自己所能在文化界糾正安史之亂後腐朽,渾濁的社會氛圍,以文體為載體重塑秦漢那種昂揚,向上的社會風氣。它表明文學是服務於民族的,是服務於人民的,它除了與生俱來的美感以外,還包含著沉重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這在今天的文化界,也具有巨大的借鑑意義

從文學上來講,新古文運動必要性

1.駢文初單:華麗而不接地氣

文學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一直是社會發展重要的體現。晉代興起的,在南北朝達到極致的駢文華麗空泛的文風,對平仄韻律苛刻的要求,對典籍無處不在的暗喻,已經嚴重的損傷了文學本身的美感。

我們不可否認滕王閣序那樣出眾的駢文的優美,但是大量空泛的駢文讓文學最重要的作用之一,體現社會真實的面貌淪為了空談。讀書人為了駢文中的每個音節絞盡腦汁,為了暗合古代典籍而徹夜不眠,精巧的雕琢的文風除了自我陶醉,毫無現實的意義。

新古文運動提倡的對音律和典籍的淡化處理,文學的根本意義在於對於社會現象的反思和大道的勾勒,無疑是更接地氣的,更先進的理念。他將文學的馬車拉回了務實的軌道,為唐以後散文的興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文體爭執的背後實則體現階級對立

相較於表達內心真實感受的古文,駢文無疑對作者基本的史料功底,音律功底要求的更高,他是富人的文學,是士族的文學。

駢文這種讀書人自我優越感的體現,是晉代開始士族對庶族壓迫的體現。因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充滿了天生的文採卻知識儲量不夠的文人,在文學創作上完全被平庸的,卻讀書稍多的庸才所壓制。

以現在社會的理解,輿論權是重要的統治權力之一,來源於腐朽僵化的士族階層的士族文人,使用的駢文除了歌功頌德就是粉飾太平。

在中華民族遭遇巨大劫難的西晉到唐時期,這種華美的文風具有巨大的諷刺意味,越是虛弱的,外強中乾的王朝,越依賴文化上這種淺薄的優越感。當中原被異族騎兵一遍遍蹂躪踐踏的時候,又有哪一篇傳世的駢文反映了民族的苦難的呢?

3.文章體式遭質疑,社會科學遭碾壓

早在初唐時期,包括魏徵,王勃在內的文人就對華美卻毫無實際意義的駢文提出過質疑。中唐的韓愈和柳宗元將這種質疑發展成了文學界的的變革,真實的,深刻的文風回歸了文學的本源。

秦漢那樣強大的王朝,各方面對周邊民族的碾壓,產生的卻是充滿了自省精神的文學,這其中是有深刻的道理的,王朝的興衰昌盛更多的在於內部的調控和管理,在這一方面,古文學是有巨大的實際意義的。

韓愈柳宗元將文學歸本溯源,歸還了文以載道的文學本來作用,將風骨的塑造豎立成了文學創造的基礎。這就為以後宋代散文的興起,甚至明清小說的興起打下了堅實的地基。文學不再是高高在上,輕飄飄的社會科學,他成為了老百姓生活狀態的寫照,成為了激烈的社會矛盾的印像。

新文學運動政治上迫切性

1.安史之亂後社會陷反思,文學運動為反思表現

唐朝當然是開放兼容的王朝,然而安史之亂中安祿山的胡人身份,大量異族士兵對中原戰局的介入,無疑讓人民對唐的整個政策產生了反思。初唐雖然儒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哲學流派,很多皇帝卻對道教更感興趣。不能說清衝無為,強調水到渠成的道教對唐的政策沒有影響。

更強調加固統治者權威的,對上下尊卑界定更嚴厲的儒家。在安史之亂後,迅速利用人民和統治者反思的心理,試圖奪回絕對主導的地位

文學,只是一個聲音,人們更在意的這個聲音背後的思想,韓愈,柳宗元對儒家傳統思想的再宣傳,是古文運動背後深刻的原因,這樣的思想在中晚唐藩鎮割據,節度使橫行的大環境下,是皇帝樂於見到的,這可能也是古文運動推行的非常順利的原因之一。

2.新興地主階級需輿論宣傳實現對士族反擊

士族由於更優越的教育基礎,從魏晉以來牢牢掌握了話語權,這是庶族中新興的地主階級不願意看到的。

對文風的批判只是這個階級爭奪文化主導權的行動之一,駢文深刻的士族烙印成為了它的原罪,批判駢文就是打擊士族,就是爭奪文化霸權,韓愈和柳宗元的改革迫切的滿足了地主階級的需要,同時儒家綱常體系的塑造,是迥異於血統論的門閥體系的,它必然更受到強力地主階級的推崇。

3.思想三足鼎立,儒家思想的反攻

唐代中期,儒釋道三足鼎立,儒家以文載道,文以明志變的非常迫切。新古文運動從這個角度去看待,又具有濃厚的傳教性質。

他提倡的風骨和作家本身的人格魅力,就是儒家思想的體現,這其實從根本上確立了儒家思想上的壟斷性,一個人不明白儒家大道,自身不正,又怎麼可以寫出感化世人的好文章呢

這種霸道的文學壟斷,對舊文體的宣戰是如此的貼近實際又恰到好處,思想的種子在唐朝被種下,和散文因為新古文運動而萌芽一樣,程朱理學也因為新古文運動而埋下了爆發的種子。

唐代文學大V本身的歷史意義

1.重新定義古文,使其對立於駢文

我們長篇累牘的敘述了新古文運動在文學和政治上的意義,還是有必要總結一下古文的定義的。

廣義上來講,秦漢的古文包括了史料,先秦的秦篆,和古代石碑石壁上的題字,而具體到唐朝的新古文運動,古文就是對立於駢文的三行單列文字,是一種靈活排列的文字技巧。

他可以不拘形式的闡述作者內心的思想,不拘泥於韻律和典籍,是貼近地氣的文學形式。

2.新文風萌芽,新風骨代表

駢文淪為格律文,早在初唐就被無數文人所唾棄。楊炯就曾經在《王勃集序》中批判道「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陳子昂也做出了「文章道弊五百年矣。」的感慨,他們最早提出了風骨的理論。

李華,元結等更是創造了大量古文題材的,貼近社會生活的散文,元結的《惡圓》《惡語》《七不如七篇》,更是篇篇揭露民生困苦,顯露官場昏暗,簡直是唐代魯迅一般的文人。

這種寫實的文風大大迥異於魏晉體小說,成為了新古文運動的萌芽。

3.新文道關係舉旗人:韓愈與柳宗元

無論多麼拔高韓柳對新文學運動的意義,筆者看來都是可以接受的,他們作為中唐大V中的大V,嘔心瀝血的推崇新古文運動。

這兩位共同的特點是極佳的筆力文採創作的文章,成為新古文運動天然的廣告,他們體系的抨擊了駢文的弊端,鮮明的提出了文與道之間辯證的哲理關係

他們尊崇儒家修身立文的理念,堅信沒有大道寫不出好文章,韓愈在年邁後積極參與政治,到鎮江遊說叛軍反正,甚至進諫唐憲宗迎佛骨,以個人行為堅定的貫徹自己的道。

《永州八記》《師說》等文章更是膾炙人口,成為了傳誦千年的佳篇。

結語:

新古文運動,是文化界在唐朝的一股清流,是知識份子社會責任感的迸發。他貼近當時的社會狀態,從文學裡開啟了王朝自救的序篇,他第一次從根本上表明了文學存在的意義絕不是歌功頌德和體現統治者文化上的優越性。他雖然有儒家傳道的意義,客觀上還是埋下了優秀的,反映社會疾苦的文學誕生的種子。

這些唐代大V們留給當代作者很多帶來啟迪的環節,文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在現在的歷史政治環境下,文字應該帶來怎樣的力量?文學是一門特殊的學說,他可能是無力的軟弱的,也可能是狂暴而剛健的。一個個漢字的排列組合可以喚起我們精神深處最真摯的共鳴

他可以是無病呻吟,可有可無的幾百個字,也可能是觸及靈魂,改變某人一生軌跡的人生真諦。掌握文學的武器是精神力量強大的具體表象。在我國現在物質建設越來越豐富的時期,熟練的了解使用文學的武器不但是作家,知識份子的責任,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一個真正的文學大V應該從唐代的新古文運動中汲取足夠的養分,把它使用在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中。

參考資料

《全唐文》

《中國文學史》

《韓愈全集》

相關焦點

  • 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蕭穎士
    輸入對應關鍵詞可查詢:家譜、各地譜序、各地家譜簡介、各地支系、各地古地名、源流、遷徙、班文、堂號、先祖、尋親、糾肖復蕭、蕭氏帝王、蕭氏將相、蕭氏家風、蕭氏組織、蕭氏之歌、蕭氏文化、蕭氏文化研究等等。
  • 唐宋古文運動本質是復興傳統文化
    今日再談唐宋八大家,不僅是要從文學角度上去看,更要從傳統文化的主線上來了解他們的重要性。"遼寧大學教授畢寶魁介紹說," 唐宋八大家,都是在社會迎來大變革時,站在了時代高度,倡導復興傳統文化,堅持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 【二輪論述】——原因類(唐代古文運動)
    試答唐代古文運動興起的背景。
  • 【經典論述】——試答唐代古文運動興起的背景
    試答唐代古文運動興起的背景。
  • 韓愈對後世影響深遠,所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新的文學世界
    韓愈,唐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代表人之一,他出生於河南河陽,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或「昌黎先生」,他是個極其優秀的文學才人,為我國的文學詩壇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韓愈是唐代中期的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 房本文《唐代古文運動發微》出版
    》主要將以唐代古文運動時期的駢散關係以及唐代士族與古文運動的關係為中心,圍繞士族興衰對文壇駢散格局的影響,分4個板塊展開論述:第1個板塊是對「古文運動」本身進行反思,重新審視古文家對待駢文的態度,並進一步探討造成唐代文人寫作時駢散選擇差異的原因,以及文體對駢散選擇的制約;第二個板塊考量中唐學術對古文運動的影響,主要討論唐代古文家在經史子學方面的建樹及其與古文寫作之關係;第三個板塊是對古文家的出身背景進行考察
  • 唐代新樂府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當時誕生了哪些代表作?
    唐代新樂府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當時誕生了哪些代表作?在中國古代文化藝術聖殿中,陳列著很多源自歷朝歷代的文化珍品。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唐詩與宋詞。唐詩作為引領古代文化潮流的重要文學體裁之一,在唐朝289年的國家歷史中,一直都佔據著非常關鍵的文化導向作用。
  • 針對古文不興的局面,唐宋八大家提出了什麼改革方針,取得了什麼效果?
    有不少歷史文化愛好者紛紛慕名而來,欣賞這些千年之前的文物,去感受當時的文化氣息。 我們常說的唐宋八大家指的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以及曾鞏八人。他們被人們並稱的原因是他們在散文發展上都作出了十分卓越的貢獻。自從他們之後,古文便成為了散文中的絕對主流,為之後千年的文言文發展奠定了方向。
  • 延續兩個朝代人的努力 為抑制「浮華」的唐宋古文運動
    導語唐代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人民對現實社會絕望,不曾想過未來世界怎樣,從文化上,紛紛投入了研究辭藻華麗的寫作方式,可以說,是回溯了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想法或者說,魏晉、隋朝的駢文風到唐中期還沒有消散。相似的儒家思想,是《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不必要做到個個人平天下,但是我們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韓愈這樣做,是為了將魏晉以來儒家不再處於統治地位、儒家思想被注入不該有的東西中,解放出來。唐代古文運動的鋪墊復興新古文,應該有一個依託體。
  • 淺談由唐朝時期掀起的「古文運動」
    到了唐憲宗元和時期,又得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的業績更著,影響更大。從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間,古文曾成為一時文壇的主要風尚,這就是文學史上所謂的「古文運動」。但是這個運動,並非突如其來,而是有其發展過程的。散文的駢儷化,原是兩漢以來散文和辭賦發展的結果。六朝時代,士族文人以駢辭儷句掩蓋他們生活內容的空虛,駢文逐漸成為文壇的統治形式。但在駢文鼎盛的同時,也就萌發了對立的復古思想。
  • 唐宋古文運動的文學維度
    《唐宋八大家類選》「古文運動」這個詞是中國現代文學史敘述的一個建構,在「五四」之前是沒有的。最早公開見於1923年4月《小說月報》,胡適致顧頡剛函:「大運動是有意的;如穆修、尹洙、石介、歐陽修的古文運動,是對於楊億派的一種有意的革命;大傾向是無意的,是自然的,當從民間文學白話文學裡去觀察。」
  • 文史知識|古文運動
    古典文學與詩詞獨具一格的古典文學公眾號|古典文學|詩詞|古文|國學|
  • 我們的時代坐標與歷史自覺_時政_中國西藏網
    作者: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同舫  我們應該在時代坐標中把握新徵程的開啟,甚至應該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思考中國現代化道路、中國現代化理論繼承了什麼、發展了什麼,以中國現代化道路、中國現代化理論影響世界,並在此基礎上形塑並發展認識人類歷史命運的歷史自覺
  • 深度解析「韓柳古文運動」,對當代文章寫作的現實意義
    美籍史學家黃仁宇認為中國歷史整體上看是一個基於治亂衰敗的循環,隨著人思想的啟蒙,這個循環的周期在逐漸延展。1000年後,再看韓愈和他的古文運動,雖然當前,不管是駢文還是諸子散文都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瑰寶被束之高閣。
  • 柳宗元在「古文運動」中有著怎樣的作用,他的散文有著怎樣的特點
    「唐宋八大家」中的前兩位是韓愈和柳宗元,他們倆都是唐代人,而且兩人都是中唐文壇上「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倡導的文學革新,其實就是散文復興運動,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名詞,歷史上也稱稱「古文運動」。「古文運動」之所以由韓愈和柳宗元倡導,並能得到廣泛的支持和認可,是由於唐代文學自身的發展和社會歷史條件的。首先,有韓愈和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是中國散文發展到唐代的必然結果。
  • 韓立平︱韓愈不通石鼓文乎:唐代古文運動的一個側影
    韓愈雖不善書,然唐代書學自歐虞褚薛百年涵養,積蘊深厚,韓愈於此道自然會有體悟,其《高閒上人序》一文是唐代書論的名篇,揭櫫了張旭草書的抒情特質:韓愈對筆法也有研究,據林蘊《撥鐙序》,其師盧肇(唐會昌三年狀元)曾親炙韓愈學「撥鐙」之法。韓愈還寫了與文房四寶有關的作品,如《瘞硯銘》《毛穎傳》等。唐代用紙的生、熟問題,韓愈文章留有可貴資料。
  • 詩與禪:禪宗革新運動與唐代文學發展
    神秀圓寂後,其弟子普寂、義福亦為唐代王公貴族普遍禮重。這是中國宗教革新運動的大事,標誌著適應本土思想文化的新宗派正式誕生。與在民間謀求生路提倡新宗風的「東山法門」同聲相應的,是唐王朝初期在大變動中成長起來的政治上積極進取,思想上富有革新意識的庶族士大夫。以「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和陳子昂為代表,中國文壇掀起一股強烈要求變革的新風。
  • 雜談歐陽修:文如其人,他是北宋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人們再不會發出像李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那樣的感慨,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地去欣賞名山大川、名勝古蹟,可以身心愉悅地去欣賞沿途的風景,可以在旅遊景點品嘗到當地的特色美食,感受當地的特色文化。其實「旅遊」這個詞已經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南北朝齊梁時的文學家沈約在《悲哉行》中就已經說道:「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將人們在美好的季節裡去旅遊的快樂說得很清楚了。
  • 歷史在進步,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古文?
    學習歷史,可以治國是可以肯定的。歷史的意義在於學習與借鑑,在學習中借鑑,在借鑑中進步。且不單說李世民,縱觀中華五千年,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哪個不讀史治國?就連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都曾自詡以一部《孫子兵法》打天下,自稱與「歷史無用論」勢不兩立。
  • 唐朝反佛背後的古文運動
    這種與近體文對抗的古文運動,從唐初開始時,便和儒家據經義反佛教的反佛運動相結合,比夏侯湛蘇綽仿效經文語調反近體文,方式大有改進。佛教徒採取各種方法宣揚教義,例如用俗講變文等形式,都起有很大影響。不管俗講變文起於何時,在唐初傅奕用比較接近口語的古文反對佛教,應該說是傅奕的卓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