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楊炯開始的,韓愈,柳宗元為代表人物的新古文運動,在我國文學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這種知識分子自救一般的文化革新,是對南北朝時期興起的駢文壟斷文壇的反擊,他是務實的,深刻的秦漢文風的鳳凰涅槃。
另一方面,文章是知識份子心中大道的體現,新古文運動是對儒家社會主流思想的再肯定,是安史之亂後文化界的反思。
新古文運動表明了知名大V們憂國憂民的情懷,在政治活動被高度束縛的封建王朝,他是文人情操的體現。讀書人儘自己所能在文化界糾正安史之亂後腐朽,渾濁的社會氛圍,以文體為載體重塑秦漢那種昂揚,向上的社會風氣。它表明文學是服務於民族的,是服務於人民的,它除了與生俱來的美感以外,還包含著沉重的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這在今天的文化界,也具有巨大的借鑑意義。
從文學上來講,新古文運動必要性
1.駢文初單:華麗而不接地氣
文學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一直是社會發展重要的體現。晉代興起的,在南北朝達到極致的駢文華麗空泛的文風,對平仄韻律苛刻的要求,對典籍無處不在的暗喻,已經嚴重的損傷了文學本身的美感。
我們不可否認滕王閣序那樣出眾的駢文的優美,但是大量空泛的駢文讓文學最重要的作用之一,體現社會真實的面貌淪為了空談。讀書人為了駢文中的每個音節絞盡腦汁,為了暗合古代典籍而徹夜不眠,精巧的雕琢的文風除了自我陶醉,毫無現實的意義。
新古文運動提倡的對音律和典籍的淡化處理,文學的根本意義在於對於社會現象的反思和大道的勾勒,無疑是更接地氣的,更先進的理念。他將文學的馬車拉回了務實的軌道,為唐以後散文的興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文體爭執的背後實則體現階級對立
相較於表達內心真實感受的古文,駢文無疑對作者基本的史料功底,音律功底要求的更高,他是富人的文學,是士族的文學。
駢文這種讀書人自我優越感的體現,是晉代開始士族對庶族壓迫的體現。因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充滿了天生的文採卻知識儲量不夠的文人,在文學創作上完全被平庸的,卻讀書稍多的庸才所壓制。
以現在社會的理解,輿論權是重要的統治權力之一,來源於腐朽僵化的士族階層的士族文人,使用的駢文除了歌功頌德就是粉飾太平。
在中華民族遭遇巨大劫難的西晉到唐時期,這種華美的文風具有巨大的諷刺意味,越是虛弱的,外強中乾的王朝,越依賴文化上這種淺薄的優越感。當中原被異族騎兵一遍遍蹂躪踐踏的時候,又有哪一篇傳世的駢文反映了民族的苦難的呢?
3.文章體式遭質疑,社會科學遭碾壓
早在初唐時期,包括魏徵,王勃在內的文人就對華美卻毫無實際意義的駢文提出過質疑。中唐的韓愈和柳宗元將這種質疑發展成了文學界的的變革,真實的,深刻的文風回歸了文學的本源。
秦漢那樣強大的王朝,各方面對周邊民族的碾壓,產生的卻是充滿了自省精神的文學,這其中是有深刻的道理的,王朝的興衰昌盛更多的在於內部的調控和管理,在這一方面,古文學是有巨大的實際意義的。
韓愈柳宗元將文學歸本溯源,歸還了文以載道的文學本來作用,將風骨的塑造豎立成了文學創造的基礎。這就為以後宋代散文的興起,甚至明清小說的興起打下了堅實的地基。文學不再是高高在上,輕飄飄的社會科學,他成為了老百姓生活狀態的寫照,成為了激烈的社會矛盾的印像。
新文學運動政治上迫切性
1.安史之亂後社會陷反思,文學運動為反思表現
唐朝當然是開放兼容的王朝,然而安史之亂中安祿山的胡人身份,大量異族士兵對中原戰局的介入,無疑讓人民對唐的整個政策產生了反思。初唐雖然儒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哲學流派,很多皇帝卻對道教更感興趣。不能說清衝無為,強調水到渠成的道教對唐的政策沒有影響。
更強調加固統治者權威的,對上下尊卑界定更嚴厲的儒家。在安史之亂後,迅速利用人民和統治者反思的心理,試圖奪回絕對主導的地位。
文學,只是一個聲音,人們更在意的這個聲音背後的思想,韓愈,柳宗元對儒家傳統思想的再宣傳,是古文運動背後深刻的原因,這樣的思想在中晚唐藩鎮割據,節度使橫行的大環境下,是皇帝樂於見到的,這可能也是古文運動推行的非常順利的原因之一。
2.新興地主階級需輿論宣傳實現對士族反擊
士族由於更優越的教育基礎,從魏晉以來牢牢掌握了話語權,這是庶族中新興的地主階級不願意看到的。
對文風的批判只是這個階級爭奪文化主導權的行動之一,駢文深刻的士族烙印成為了它的原罪,批判駢文就是打擊士族,就是爭奪文化霸權,韓愈和柳宗元的改革迫切的滿足了地主階級的需要,同時儒家綱常體系的塑造,是迥異於血統論的門閥體系的,它必然更受到強力地主階級的推崇。
3.思想三足鼎立,儒家思想的反攻
唐代中期,儒釋道三足鼎立,儒家以文載道,文以明志變的非常迫切。新古文運動從這個角度去看待,又具有濃厚的傳教性質。
他提倡的風骨和作家本身的人格魅力,就是儒家思想的體現,這其實從根本上確立了儒家思想上的壟斷性,一個人不明白儒家大道,自身不正,又怎麼可以寫出感化世人的好文章呢?
這種霸道的文學壟斷,對舊文體的宣戰是如此的貼近實際又恰到好處,思想的種子在唐朝被種下,和散文因為新古文運動而萌芽一樣,程朱理學也因為新古文運動而埋下了爆發的種子。
唐代文學大V本身的歷史意義
1.重新定義古文,使其對立於駢文
我們長篇累牘的敘述了新古文運動在文學和政治上的意義,還是有必要總結一下古文的定義的。
廣義上來講,秦漢的古文包括了史料,先秦的秦篆,和古代石碑石壁上的題字,而具體到唐朝的新古文運動,古文就是對立於駢文的三行單列文字,是一種靈活排列的文字技巧。
他可以不拘形式的闡述作者內心的思想,不拘泥於韻律和典籍,是貼近地氣的文學形式。
2.新文風萌芽,新風骨代表
駢文淪為格律文,早在初唐就被無數文人所唾棄。楊炯就曾經在《王勃集序》中批判道「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陳子昂也做出了「文章道弊五百年矣。」的感慨,他們最早提出了風骨的理論。
李華,元結等更是創造了大量古文題材的,貼近社會生活的散文,元結的《惡圓》《惡語》《七不如七篇》,更是篇篇揭露民生困苦,顯露官場昏暗,簡直是唐代魯迅一般的文人。
這種寫實的文風大大迥異於魏晉體小說,成為了新古文運動的萌芽。
3.新文道關係舉旗人:韓愈與柳宗元
無論多麼拔高韓柳對新文學運動的意義,筆者看來都是可以接受的,他們作為中唐大V中的大V,嘔心瀝血的推崇新古文運動。
這兩位共同的特點是極佳的筆力文採創作的文章,成為新古文運動天然的廣告,他們體系的抨擊了駢文的弊端,鮮明的提出了文與道之間辯證的哲理關係。
他們尊崇儒家修身立文的理念,堅信沒有大道寫不出好文章,韓愈在年邁後積極參與政治,到鎮江遊說叛軍反正,甚至進諫唐憲宗迎佛骨,以個人行為堅定的貫徹自己的道。
《永州八記》《師說》等文章更是膾炙人口,成為了傳誦千年的佳篇。
結語:
新古文運動,是文化界在唐朝的一股清流,是知識份子社會責任感的迸發。他貼近當時的社會狀態,從文學裡開啟了王朝自救的序篇,他第一次從根本上表明了文學存在的意義絕不是歌功頌德和體現統治者文化上的優越性。他雖然有儒家傳道的意義,客觀上還是埋下了優秀的,反映社會疾苦的文學誕生的種子。
這些唐代大V們留給當代作者很多帶來啟迪的環節,文學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在現在的歷史政治環境下,文字應該帶來怎樣的力量?文學是一門特殊的學說,他可能是無力的軟弱的,也可能是狂暴而剛健的。一個個漢字的排列組合可以喚起我們精神深處最真摯的共鳴。
他可以是無病呻吟,可有可無的幾百個字,也可能是觸及靈魂,改變某人一生軌跡的人生真諦。掌握文學的武器是精神力量強大的具體表象。在我國現在物質建設越來越豐富的時期,熟練的了解使用文學的武器不但是作家,知識份子的責任,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一個真正的文學大V應該從唐代的新古文運動中汲取足夠的養分,把它使用在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中。
參考資料:
《全唐文》
《中國文學史》
《韓愈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