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同舫
我們應該在時代坐標中把握新徵程的開啟,甚至應該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思考中國現代化道路、中國現代化理論繼承了什麼、發展了什麼,以中國現代化道路、中國現代化理論影響世界,並在此基礎上形塑並發展認識人類歷史命運的歷史自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昭示中國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從哲學層面而言,我們應該深入探討新徵程開啟的問題邏輯,也就是要弄清當今中國現代化發展所處的時代坐標問題,即現代化新徵程開啟的時代坐標應置於何處?新徵程的開啟具有怎樣的歷史規定性?我們應該如何形成清醒和高度的歷史自覺?從現代性發展的歷史大背景和大系統來看,我們可以對新徵程進行時空上的坐標定位,至少在世界歷史視野中,有三個坐標值得我們思考。
第一個坐標是從經典現代性到新型現代性。一般認為,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是經典現代性的重要奠基者,而在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等人看來,經典現代性是一種剛性、固體化和簡單化的現代性。新型現代性作為對經典現代性的豐富、延展和提升,已經超越了經典現代性,成為一種全新的、開放的和有待創造的現代性,當然它也是一種流動的、複雜的現代性。其複雜性體現在,西方的現代性發展邏輯基本上是線性的,即從前現代、啟蒙現代到經典現代乃至後現代的發展邏輯。而中國的現代性出場邏輯是共時態的,即現代性在時空上呈現出多層次疊加的複雜情況。如從現代性發展的地域而言,有些大城市依靠自身優勢和良好發展條件已基本實現現代性,有的地區則還比較滯後。
現代性是指現代世界的本質根據與理念。現代化具有過程性,側重於現實實踐。現代性是現代化的結果和結晶,是現代化過程所形成的特徵和屬性,但同時現代性意識的覺醒和現代性意蘊的深度追問又是現代化不斷發展的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全面開啟,充分表明中國方案在複雜現代性條件下的可行性。我們一定要站在歷史的制高點看待小康及其與現代化之間的複雜關係。小康社會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十分重要的發展階段,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第二個坐標是從被動輸入型現代性到自主輻射型現代性。有的學者認為我們的現代性經歷了從被動輸入型到自主輸入型再到自主輻射型階段的轉變。1949年以前,是世界走向中國的歷史,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國家強制性地把西方元素輸入中國,利用中國重塑西方世界版圖,在中國建立了經濟霸權、政治霸權、文化霸權。新中國成立後經過艱難探索,尤其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積極地學習吸收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自主性、主動性越來越強,人們的眼界越來越開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愈發自信從容地站在世界舞臺之上,展現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時代賦予我們更高的歷史使命,中國正在用自己的制度、價值、文化影響世界,這才是我們的氣派。
從認識上看,要影響世界,以思想影響全球是第一要務。現代化地位的改變決定了中國思想不僅要在中國適用,還應當讓世界認同並逐漸接受。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為推進全球治理提供新動力。要從「拿來主義」到「中國貢獻」,從「理論辯護」到「理論引領」,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理論中的中國」。
從心態上看,培養大國心態具有緊迫性。大國心態的核心是全體國民必須樹立自信心態,既堅決維護本國利益,也積極承擔應盡的國際責任;要不卑不亢不傲,有定力,按原則辦事而不意氣用事,講理性而不是被激情綁架。拒絕擔當的自保心理是小國心態;缺乏自信的畏手畏腳是弱國心態。大國之間的博弈,取決於一個國家政治上的生命力、經濟上的活力和文化上的吸引力。選擇與各國人民一道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心態,是當代大國應有的基本心態。
從研究上看,如果說以往我們的研究主要著眼於中國實踐與矛盾的特殊性,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中國化理論;那麼,在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今天,研究取向需要從特殊轉化為一般、個性轉化為共性,研究中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超越性,強調中國道路是一種能夠超越資本主義、引領世界文明的新的文明樣態。確定中國道路、中國理論背後的普遍性意義,創造出走向世界的中國理論,是我們應有的世界視野和國際胸懷。
第三個坐標是由當前向未來不斷發展。舞臺在變、格局在變、坐標在變,新時代的中國在實踐中的問題也會不斷產生。任何思想、理論,即使在一定的實踐階段被證明為真理,在其發展過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實踐檢驗而得到補充、豐富。「真理是過程」是馬克思主義真理論的一個重要思想。伴隨主體認識能力的提高、社會實踐的進步、客體的變化,理論應當不斷豐富和發展。
思想在發展、理論在創新,把未來的所有問題都想好、都規劃好,這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切實際的。只有從未來願景出發進行當下定位,又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調整實施戰略,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不斷開闢新的天地。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從勝利走向勝利,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終在時代變化的緊要關頭,梳理發展脈絡、總結髮展經驗、聚焦發展「路線圖」、明晰發展「坐標系」,準確判斷發展走向並作出戰略部署。
我們應該在上述三個時代坐標中把握新徵程的開啟,甚至應該在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思考中國現代化道路、中國現代化理論繼承了什麼、發展了什麼,以中國現代化道路、中國現代化理論影響世界,並在此基礎上形塑並發展認識人類歷史命運的歷史自覺。
所謂歷史自覺,是一種對人類社會歷史運行規律的深刻領悟並主動營造發展前景的重要素養。「歷史自覺」中的「歷史」,既包括從過去到現在的變化,也包括從現在到將來的發展;「歷史自覺」中的「自覺」不僅包括理論創新的自覺,也包括實踐創新的自覺。我們對歷史發展的把握要從不自覺、半自覺走向真正自覺。
強烈的歷史自覺要求我們與人類發展進程同向,高瞻遠矚地把握人類文明,從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中汲取發展的正能量;也要求我們運用歷史思維、把握歷史規律、辨析歷史方位、判斷歷史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從歷史發展進程中增強方位意識和使命意識,從多重歷史坐標中認識道路和方向,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走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系統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歷史規律,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現代化銳不可當,我們應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中書寫新篇章、創造新輝煌。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