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武漢抗疫日記》幕後操刀者:新浪讀書董事長呂廷斌

2020-12-27 長江商學院

以下文章來源於長江創創社區

「你們沒有去過武漢,就不知道什麼叫封城!」

「沒人生而英勇,只是選擇無畏。」

「經過這次疫情,我們就是生死之交了」

「醫者,此去欲何?戰病疫,救蒼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

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封城」到「解封」,武漢一共經歷了76天。

新浪微博聯合新浪讀書、央視新聞共同發起#武漢抗疫日記#話題,1008位醫護、235位患者、79位志願者、15位疫苗志願者等武漢一線同胞們以第一視角實名記錄了抗疫的親身經歷,由新浪讀書彙編,與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聯合出版為《武漢抗疫日記》一書。

書的收益將全部捐贈「醫護後盾」公益計劃,計劃目前已資助李文亮醫生、民警尹祖川、宋英傑醫生等共計169位抗疫英雄。

近日,我們在新浪讀書的辦公室裡採訪了新浪讀書董事長、長江創創學員呂廷斌。2個多小時裡,我們聊了聊《武漢抗疫日記》發起的初衷,聊了聊出版行業的那些事兒,還有一個企業家、抑或是一個個體的人生使命。

以下文字儘可能真實地記錄下我們的談話內容,希望對你會有啟發。

來源 | 長江創創社區

長江創創:《武漢抗疫日記》發起的初衷是什麼?

呂廷斌:原來我在日本,去年正式決定回國再次創業,做出版。

再次創業我是帶著一些理想回來的。我想通過出版推動大眾修養和知識水平進一步提升,讓社會變得更好。新浪讀書的願景也是希望通過出版讓國人好讀書、讀好書,變成更優秀的自己。

疫情期間,我在朋友圈和群裡見到太多的爭吵,憤而退群的事兒見了幾次。而微博上吵得更厲害,因為微博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對所有人都是可見的,各種觀點集中,衝突就比較厲害。當時我們就想,怎麼去改變這個現狀?

我和微博的CEO王高飛探討這些問題時,我們覺得,微博也好,微信也好,都是碎片的,不成系統,我們為什麼不沉澱成一本書?這也是引發出版《武漢抗疫日記》的最直接緣由。因為疫情終將會過去,而人群撕裂,才是對這個社會最大的次生傷害,所以我在做這本書的過程中,特意在裡邊寫了一句話,「疫情終會成為回憶,而融洽共處才是眾望所歸的美好未來」。

很多東西是沒有對錯的,不要把時間空耗在爭論上,把精力放在對社會、對國家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事情上。不空談,少說多做,我覺得這才是最有意義的。

在這次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一批人是不說話,默默做事,比如武漢抗疫的志願者、醫生、護士們。所以,我們就想發起一個號召,向他們學習。所以,才有了這本書。

長江創創:這本書內容上有怎樣的特點?

呂廷斌:

真實。

寫這本書的作者都是來自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患者、志願者,他們在記錄抗疫日記的時候並不知道這些內容將來會被出版。

而且整本書的內容,除了錯別字和標點錯誤之外,我們沒有做任何改動,儘可能的讓真正該說的人發聲,我們覺得這是抗疫一線的人自己寫的,如果我們修改了,就不能做到真實。

書裡有很多的話,從文學這個角度看是沒有很高價值的;但恰恰就是這種沒有文學價值、不帶著任何目的、也沒有過多技巧的質樸文字,才是最打動人的。

就像湖北省文聯主席劉醒龍序言中所說:

「身在2020年春天最危險的第一現場,時間沒有留下一分鐘讓他們去尋找深刻思想、美妙藝術。像他們這樣,將內心的句子聯通身心的苦痛一起,每天層層疊疊地包裹在防護服中,用血、用汗、用淚水、用眩暈、用患者的噴濺物、用逝者的沉寂與起死回生者的淺嘆,混合攪拌在一起,一天一拼命,一夜一平安」。

長江創創:看到你在策劃《武漢抗疫日記》時,還會讓長江創創班裡同學一起出點子,很多人不太會在一開始就廣泛徵求大家的意見,你當時怎麼想的?

呂廷斌:我出版別的書是不會這樣的。但是在疫情期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咱們VC STAR班同學的社會使命感,他們讓我覺得這件事雖然是我在做,但我只是一個行動的發起者。抗疫這件事情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事兒,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參與進來。

長江創創:之前你說希望改變出版行業,《武漢抗疫日記》對於出版行業意味著什麼?

呂廷斌:出版是一個傳統行業,我們想通過營銷的方式切入,從而讓國人好讀書、讀好書,最後在讀書過程中能提升自己。

解這個題的核心點就是有好書,怎麼才能有好書?現有這個產業鏈是一個負循環,書越賣越便宜,作者越賺越少,慢慢地沒人願意沉下心來創作好書了。

編輯也是,這個行業的人才是淨流出的。其實做圖書編輯的人綜合能力很強,方方面面都要懂,但是工資不高,這是這個行業的特點,跟網際網路沒法比,所以人才一直在流失。那怎麼改變這個行業?如果作者、編輯都賺不著錢,怎麼可能有好書?

所以我一直跟團隊說,要向創作者賦能,向創造者讓利。這兩項完成了,這個人才能持續生產。

如何賦能?

一方面需要工具上的賦能,就是如何讓編輯找到選題。原有的出版邏輯裡,編輯和作者之間是人脈驅動的。作者和編輯熟,信任你,所以把作品交給編輯。而現在我希望在國內創作者和編輯之間尋求一個最優解,希望通過平臺來讓最好的創作者與編輯產生對接,生產最好的書,把信息不對稱去掉。

另一方面,要把營銷加強。從作者和編輯角度來看,辛辛苦苦寫一本書,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但目前整個行業的問題是營銷附加值太低,被渠道壟斷之後沒有錢做營銷了,成為死循環。

因此破局很關鍵。我們希望通過新浪比較強的宣傳能力來破局,改變圖書低附加值的特點。流量當然必不可少,但是怎麼把流量用得最好?最需要的是策劃能力。怎麼能用1萬塊錢花出100萬的效果來,達到最好的傳播,策劃非常關鍵。

長江創創:如何擴大這本書的影響力?

呂廷斌:這本書是由新浪微博、新浪讀書與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共同出版的,自籌備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僅獲得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湖北省文聯第十屆主席團主席劉醒龍、卓爾公益基金會創始人閻志、微博CEO王高飛、著名時尚慈善人蘇芒等聯袂推薦,還得到了新浪新聞、新浪財經、有聲協會、QQ 閱讀、微信讀書、喜馬拉雅、克拉克拉、一路聽天下、夢競科技、卓爾書店、快手、網易文創、知乎等平臺的一眾響應。

除此之外,《武漢抗疫日記》還得到了包括首都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深圳圖書館、廣州圖書館、杭州圖書館在內的全國 33 家圖書館、20家博物館的收藏與推介,以及70餘家媒體宣傳曝光。

長江創創:在這本書的出版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呂廷斌:公益心,尤其是咱們長江的這種公益精神對我觸動很大。我在去年重新回國之後,有一個感悟,那就是你一定要做對的事情,你做對的事情時,每個人都會幫你。

長江創創:宇宙有一種力量去賦能你、推動你。

呂廷斌:對,就是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的事情就是對社會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這就是對的事情。

長江湖北校友會的故事,我看了之後很感動。他們一直在第一線,可以說幾乎是不顧個人安危,不眠不休地去調集物資。包括像VC STAR班裡的長江老校友,老校友不愧是老校友,在這個班的文化傳承上發揮了太大的作用。他們都是在默默地幹事兒,不會宣傳很多東西或者刻意怎麼樣,但是有什麼資源給什麼資源,去幫助疫區的人們。

我以前同時做了好多個項目,但後來我覺得一個人一定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這樣就很了不起了,其實沒有必要每件事都去試試。

長江創創:什麼引發了你的改變?

呂廷斌:我想分享一個小故事。去年十一我去日本旅遊,當時路過一個貧民窟,全是流浪漢住在紙殼子屋裡。

有一天晚上路過,我發現他們家裡有燈。很好奇,因為窩棚裡旁邊沒有電。後來我過去跟人聊天,才發現那裡面是充電檯燈。流浪漢在自己的紙殼屋子裡弄了一個充電檯燈,在看書,而且看的不是那種打發時間的漫畫、小說。

這對我當時觸動太大了。我在想,我們已經多久沒有完整的看完一本書了?以前我們一直說,倉廩實而知禮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說上層建築決定一個國家的上限,那麼大眾素質和修養以及知識結構決定的就是社會的下限。而閱讀顯然可以提升這些,於是去年底,我決定回國做出版。

長江創創:你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了嗎?

呂廷斌:未來的25年,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夠助力國內出版業更好發展,生產更多大家愛讀的好書,傳播美好的正能量,吸引每一個人都通過讀書去改變自己、提升自己,並找到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我把這當做我的使命。

25年可是1/4個世紀,很長了。我恰好生活在這個時代,正處在個人發展的黃金階段,還可以去把它實現。

我經常跟我們團隊說,我們不要去做湯藥,我們要做補藥。湯藥是治病的,但真的太難喝了。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做燕窩呢?它可能沒有那麼強的藥效,但是它首先能入口,不能入口的藥,再好也沒用。

這是我們想去改變行業的地方,就是把書變得讓人願意看,把湯藥變成補藥。

END

相關焦點

  • 《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在武漢舉辦
    新華網武漢8月20日電(楊宇)記錄抗疫故事的《武漢抗疫日記》新書發布會,19日在位於湖北武漢的卓爾書店舉辦。發布會正值中國醫師節,主辦方還將500本《武漢抗疫日記》作為一份特殊的禮物,贈予武漢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和麻醉科,以此向一直奮戰在武漢抗疫最前線的醫務工作者致敬。
  • ...網模式升級傳統出版行業,「新浪閱讀」獲4000萬天使輪融資-天王殿
    「新浪閱讀」是一個網際網路出版平臺,項目最初依託於「新浪讀書」展開,從2019年開始獨立出來開展出版業務,去年的營收在千萬級。呂廷斌表示,新浪過去十多年都是在做讀書媒體和數字閱讀,但其實微博用戶和小說在線閱讀用戶的重合度並不是很高。就算有一定的重合度,想要把碎片閱讀的用戶轉移成長期閱讀的用戶,留存率也不高。
  • 克拉克拉攜手眾多配音演員助力《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
    8月31日,《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正式版上線。這本《武漢抗疫日記》是新浪讀書聯合新浪微博,從新浪微博認證的武漢抗疫醫務工作者、患者、志願者中甄選出29名作者,收錄他們在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武漢「封城」期間發布的日記。
  • 有聲書《武漢抗疫日記》聲咖做客《克拉聲咖在線》,分享錄製背後暖...
    來源:北國網《武漢抗疫日記》是新浪讀書聯合新浪微博,從新浪微博認證的武漢抗疫醫務工作者、患者、志願者中甄選出29名作者,收錄他們在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武漢「封城」期間發布的日記。參與有聲書《武漢抗疫日記》錄製的配音演員紛紛做客《克拉聲咖在線》講述配音背後的故事,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共鳴。8月31日,《武漢抗疫日記》有聲書正式版上線。
  • 分享錄製背後暖心故事,有聲書《武漢抗疫日記》聲咖團做客克拉克拉
    《武漢抗疫日記》是新浪讀書聯合新浪微博,從新浪微博認證的武漢抗疫醫務工作者、患者、志願者中甄選出29名作者,收錄他們在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武漢「封城」期間發布的日記。參與有聲書《武漢抗疫日記》錄製的配音演員紛紛做客《克拉聲咖在線》講述配音背後的故事,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共鳴。
  • 《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
    《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王俊 2020-12-09 17:27 來源
  • 方方回應《武漢日記》在美國出版:是我授的權!稿費會全捐!
    近日,《方方日記》被傳出由美國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出版發行後,引起軒然大波。方方本人也為此捲入輿論的風口浪尖中。沉寂了幾天之後,4月11日,方方在某公眾號接受專訪,首次回應就日記在海外出版等相關細節問題。
  • 武漢大學師生「抗疫日記」(上):家國有難,當挺身而出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取得武漢大學同意,刊載這十五篇日記,上篇刊載前七篇。日記五:為抗擊疫情工作傳遞「中南聲音」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宣傳部 李晗從1月中旬開始,我幾乎每天跟隨中南醫院的醫護工作者,先後深入醫院本部及醫院接管的武漢市第七醫院、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採寫了大量鮮活、生動和科學的宣傳內容,為抗擊疫情工作傳遞「中南聲音」。
  •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的「抗疫日記」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3月17日8:22,記者如約收到了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發來的「抗疫日記」。  春節剛過,記者就通過微信聯繫採訪,但方勤說:「這幾天正吃勁,過幾天吧。」然而,這「勁兒」一直「吃」著,始終沒松下來。
  • 《武漢日記》:首部新冠肺炎治癒患者的日記,看得眼淚不自覺落下
    黎婧把她自己在方艙醫院治療時的經歷,以及出院後到酒店隔離的經歷,都畫了出來,成了《武漢日記》這本抗疫畫集。黎婧以一名普通患者的視角,記錄了住在方艙醫院的日常。在《武漢日記》可以看到患者在醫院的飲食、運動,日常做什麼檢查,醫生護士怎樣工作,還有其他志願者們做些什麼。
  • 武漢女婿拍攝百集《武漢日記》,「我們拍下的是武漢精神」
    他是武漢女婿,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時,他正在武漢與家人團聚,決定拿起手中的攝像機,拍下真實的《武漢日記》。《武漢 記:決戰江城之巔》是唯 部在武漢疫情期間保持了 更、並在疫後紀錄武漢重啟、復工復產的全程全景的紀錄 。
  • 新浪新聞App聯合觸電新聞寫實最新抗疫動態
    近日,新浪新聞App聯合廣東廣播電視臺觸電新聞App推出了"齊心戰疫,眾志成城"專題,以短視頻的形式持續挖掘"抗疫前線"、"權威消息"、"暖心瞬間"、"復工復產"等有價值的疫情新聞,紀實全民團結一致的戰"疫"景象,幫助大眾深刻了解全面、即時的抗疫進程。
  • 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承啟:敢於扛起超大...
    長江網12月8日訊 12月7日上午參加武漢百裡長江生態廊道工程開工儀式,下午參加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核心示範項目——武漢·中法半島小鎮首批項目籤約活動,武漢生態環境投資發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承啟在活動間隙接受長江網記者專訪。
  • 《面對——錢捍的抗疫生活影像日記》收藏展在泰山體育博物館開幕
    錢捍先生向泰山體育博物館捐贈100幅抗疫攝影作品;泰山體育產業集團董事長卞志良向錢捍先生頒發收藏證書。(攝影 談媛) 山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山東畫報社總編輯谷永威,山東省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軍,樂陵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劉德傑,山東省體育產業聯合會會長、泰山體育產業集團董事長卞志良分别致辭。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發來賀電錶示祝賀。卞志良董事長代表泰山體育博物館向攝影家錢捍頒發收藏證書。
  • 蘭大二院院長王琛的武漢「抗疫"日記
    本刊特稿|武漢「抗疫」前線日記  武漢「抗疫」前線日記  王琛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第二醫院  2020年2月19日  今晚20點多,我們甘肅省第五批援助湖北醫療隊乘坐東航專機抵達武漢天河機場
  • 只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辜負大家的殷切期望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充實的忙碌也是一種快樂2月24日 武漢協和醫院西院 多雲轉陣雨段洪超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援武漢醫療隊我們科護士長王軍曾對我說過:「重症護理人只要看見患者有危險,就會義無反顧投入工作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我相信這樣一群有信念、有實力的醫務人員凝聚在一起,一切困難都是紙老虎,抗疫勝利,山河回春,這樣的春天一定更美。我仍舊非常清晰地記得情人節那天,伴著夜空下的星星,我像往常一樣來到了武漢協和醫院的病房開始夜班工作。
  • 醫護者的抗疫實物入藏上圖,包括日記、食譜、隊旗、指示牌等
    上海圖書館向多家單位、集體和個人徵集抗疫實物,力爭留下特殊時期具有歷史文獻價值的實物文獻,拉近公眾與各崗位上為抗疫工作付出心血的工作者們的距離,向社會傳播更多更好的能量。近日,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抗疫文獻及實物捐贈儀式、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抗疫文獻捐贈儀式陸續在上海圖書館舉行。
  • 作家方方和她的「武漢日記」
    (抗擊新冠肺炎)作家方方和她的「武漢日記」中新社武漢2月22日電 題:作家方方和她的「武漢日記」中新社記者 夏春平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封城」中的武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世人關注,著名作家方方每天一篇的「武漢日記」也因此走紅網絡。
  • 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開啟英文版全球預售
    Zha’s Diary of Fighting the COVID-19》近期在全球著名網絡書店亞馬遜上架,意味著全世界第一本由一線醫生撰寫的抗疫日記《查醫生援鄂日記》英文版正式開啟全球預售。英文版出版方、加拿大Naturalogic出版社社長彼得·加維奧爾(Peter Gaviorno)表示:「《查醫生援鄂日記》告訴我們,全人類必須要團結起來與COVID-19作鬥爭,對抗病毒的傳播。
  • 這部真實武漢日記第二次加印,英文版預計6月初預售
    上市不到兩周時間,國內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支援湖北醫生抗疫日記《查醫生援鄂日記》已經開始第二次加印、第三次印刷。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了解到,應上海多家實體書店、圖書館、學校之請,出版方計劃陸續舉辦多場《查醫生援鄂日記》讀者見面會,讓更多人從這本日記和一線醫護工作者的奮鬥與擔當中汲取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