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長江創創社區
「你們沒有去過武漢,就不知道什麼叫封城!」
「沒人生而英勇,只是選擇無畏。」
「經過這次疫情,我們就是生死之交了」
「醫者,此去欲何?戰病疫,救蒼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
2020年1月23日至4月7日,「封城」到「解封」,武漢一共經歷了76天。
新浪微博聯合新浪讀書、央視新聞共同發起#武漢抗疫日記#話題,1008位醫護、235位患者、79位志願者、15位疫苗志願者等武漢一線同胞們以第一視角實名記錄了抗疫的親身經歷,由新浪讀書彙編,與北京聯合出版公司聯合出版為《武漢抗疫日記》一書。
書的收益將全部捐贈「醫護後盾」公益計劃,計劃目前已資助李文亮醫生、民警尹祖川、宋英傑醫生等共計169位抗疫英雄。
近日,我們在新浪讀書的辦公室裡採訪了新浪讀書董事長、長江創創學員呂廷斌。2個多小時裡,我們聊了聊《武漢抗疫日記》發起的初衷,聊了聊出版行業的那些事兒,還有一個企業家、抑或是一個個體的人生使命。
以下文字儘可能真實地記錄下我們的談話內容,希望對你會有啟發。
來源 | 長江創創社區
長江創創:《武漢抗疫日記》發起的初衷是什麼?
呂廷斌:原來我在日本,去年正式決定回國再次創業,做出版。
再次創業我是帶著一些理想回來的。我想通過出版推動大眾修養和知識水平進一步提升,讓社會變得更好。新浪讀書的願景也是希望通過出版讓國人好讀書、讀好書,變成更優秀的自己。
疫情期間,我在朋友圈和群裡見到太多的爭吵,憤而退群的事兒見了幾次。而微博上吵得更厲害,因為微博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對所有人都是可見的,各種觀點集中,衝突就比較厲害。當時我們就想,怎麼去改變這個現狀?
我和微博的CEO王高飛探討這些問題時,我們覺得,微博也好,微信也好,都是碎片的,不成系統,我們為什麼不沉澱成一本書?這也是引發出版《武漢抗疫日記》的最直接緣由。因為疫情終將會過去,而人群撕裂,才是對這個社會最大的次生傷害,所以我在做這本書的過程中,特意在裡邊寫了一句話,「疫情終會成為回憶,而融洽共處才是眾望所歸的美好未來」。
很多東西是沒有對錯的,不要把時間空耗在爭論上,把精力放在對社會、對國家更有意義、更有價值的事情上。不空談,少說多做,我覺得這才是最有意義的。
在這次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一批人是不說話,默默做事,比如武漢抗疫的志願者、醫生、護士們。所以,我們就想發起一個號召,向他們學習。所以,才有了這本書。
長江創創:這本書內容上有怎樣的特點?
呂廷斌:
真實。
寫這本書的作者都是來自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患者、志願者,他們在記錄抗疫日記的時候並不知道這些內容將來會被出版。
而且整本書的內容,除了錯別字和標點錯誤之外,我們沒有做任何改動,儘可能的讓真正該說的人發聲,我們覺得這是抗疫一線的人自己寫的,如果我們修改了,就不能做到真實。
書裡有很多的話,從文學這個角度看是沒有很高價值的;但恰恰就是這種沒有文學價值、不帶著任何目的、也沒有過多技巧的質樸文字,才是最打動人的。
就像湖北省文聯主席劉醒龍序言中所說:
「身在2020年春天最危險的第一現場,時間沒有留下一分鐘讓他們去尋找深刻思想、美妙藝術。像他們這樣,將內心的句子聯通身心的苦痛一起,每天層層疊疊地包裹在防護服中,用血、用汗、用淚水、用眩暈、用患者的噴濺物、用逝者的沉寂與起死回生者的淺嘆,混合攪拌在一起,一天一拼命,一夜一平安」。
長江創創:看到你在策劃《武漢抗疫日記》時,還會讓長江創創班裡同學一起出點子,很多人不太會在一開始就廣泛徵求大家的意見,你當時怎麼想的?
呂廷斌:我出版別的書是不會這樣的。但是在疫情期間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咱們VC STAR班同學的社會使命感,他們讓我覺得這件事雖然是我在做,但我只是一個行動的發起者。抗疫這件事情是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事兒,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參與進來。
長江創創:之前你說希望改變出版行業,《武漢抗疫日記》對於出版行業意味著什麼?
呂廷斌:出版是一個傳統行業,我們想通過營銷的方式切入,從而讓國人好讀書、讀好書,最後在讀書過程中能提升自己。
解這個題的核心點就是有好書,怎麼才能有好書?現有這個產業鏈是一個負循環,書越賣越便宜,作者越賺越少,慢慢地沒人願意沉下心來創作好書了。
編輯也是,這個行業的人才是淨流出的。其實做圖書編輯的人綜合能力很強,方方面面都要懂,但是工資不高,這是這個行業的特點,跟網際網路沒法比,所以人才一直在流失。那怎麼改變這個行業?如果作者、編輯都賺不著錢,怎麼可能有好書?
所以我一直跟團隊說,要向創作者賦能,向創造者讓利。這兩項完成了,這個人才能持續生產。
如何賦能?
一方面需要工具上的賦能,就是如何讓編輯找到選題。原有的出版邏輯裡,編輯和作者之間是人脈驅動的。作者和編輯熟,信任你,所以把作品交給編輯。而現在我希望在國內創作者和編輯之間尋求一個最優解,希望通過平臺來讓最好的創作者與編輯產生對接,生產最好的書,把信息不對稱去掉。
另一方面,要把營銷加強。從作者和編輯角度來看,辛辛苦苦寫一本書,希望讓更多人知道,但目前整個行業的問題是營銷附加值太低,被渠道壟斷之後沒有錢做營銷了,成為死循環。
因此破局很關鍵。我們希望通過新浪比較強的宣傳能力來破局,改變圖書低附加值的特點。流量當然必不可少,但是怎麼把流量用得最好?最需要的是策劃能力。怎麼能用1萬塊錢花出100萬的效果來,達到最好的傳播,策劃非常關鍵。
長江創創:如何擴大這本書的影響力?
呂廷斌:這本書是由新浪微博、新浪讀書與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共同出版的,自籌備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僅獲得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湖北省文聯第十屆主席團主席劉醒龍、卓爾公益基金會創始人閻志、微博CEO王高飛、著名時尚慈善人蘇芒等聯袂推薦,還得到了新浪新聞、新浪財經、有聲協會、QQ 閱讀、微信讀書、喜馬拉雅、克拉克拉、一路聽天下、夢競科技、卓爾書店、快手、網易文創、知乎等平臺的一眾響應。
除此之外,《武漢抗疫日記》還得到了包括首都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深圳圖書館、廣州圖書館、杭州圖書館在內的全國 33 家圖書館、20家博物館的收藏與推介,以及70餘家媒體宣傳曝光。
長江創創:在這本書的出版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呂廷斌:公益心,尤其是咱們長江的這種公益精神對我觸動很大。我在去年重新回國之後,有一個感悟,那就是你一定要做對的事情,你做對的事情時,每個人都會幫你。
長江創創:宇宙有一種力量去賦能你、推動你。
呂廷斌:對,就是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的事情就是對社會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這就是對的事情。
長江湖北校友會的故事,我看了之後很感動。他們一直在第一線,可以說幾乎是不顧個人安危,不眠不休地去調集物資。包括像VC STAR班裡的長江老校友,老校友不愧是老校友,在這個班的文化傳承上發揮了太大的作用。他們都是在默默地幹事兒,不會宣傳很多東西或者刻意怎麼樣,但是有什麼資源給什麼資源,去幫助疫區的人們。
我以前同時做了好多個項目,但後來我覺得一個人一定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這樣就很了不起了,其實沒有必要每件事都去試試。
長江創創:什麼引發了你的改變?
呂廷斌:我想分享一個小故事。去年十一我去日本旅遊,當時路過一個貧民窟,全是流浪漢住在紙殼子屋裡。
有一天晚上路過,我發現他們家裡有燈。很好奇,因為窩棚裡旁邊沒有電。後來我過去跟人聊天,才發現那裡面是充電檯燈。流浪漢在自己的紙殼屋子裡弄了一個充電檯燈,在看書,而且看的不是那種打發時間的漫畫、小說。
這對我當時觸動太大了。我在想,我們已經多久沒有完整的看完一本書了?以前我們一直說,倉廩實而知禮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說上層建築決定一個國家的上限,那麼大眾素質和修養以及知識結構決定的就是社會的下限。而閱讀顯然可以提升這些,於是去年底,我決定回國做出版。
長江創創:你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了嗎?
呂廷斌:未來的25年,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能夠助力國內出版業更好發展,生產更多大家愛讀的好書,傳播美好的正能量,吸引每一個人都通過讀書去改變自己、提升自己,並找到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我把這當做我的使命。
25年可是1/4個世紀,很長了。我恰好生活在這個時代,正處在個人發展的黃金階段,還可以去把它實現。
我經常跟我們團隊說,我們不要去做湯藥,我們要做補藥。湯藥是治病的,但真的太難喝了。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做燕窩呢?它可能沒有那麼強的藥效,但是它首先能入口,不能入口的藥,再好也沒用。
這是我們想去改變行業的地方,就是把書變得讓人願意看,把湯藥變成補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