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清音」中國畫作品展是國家大劇院與北京畫院合作,聚焦當代山水畫創作的專題系列展覽。從2016年開始,每兩年舉辦一次,今年已是第三屆。回首三屆展覽的策劃與舉辦過程,圍繞著「山水清音」四個字,策展團隊做了多方面多層次的討論與研究:既要展示以北京畫院畫家為代表當代山水畫創作面貌一隅,還要凸顯在國家大劇院舉辦此展覽的特殊性,更不能脫離中國山水畫本身建造空中樓閣,三次展覽均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新方式表達,不僅展示出了畫家們守正創新、筆耕不輟的豐富成果,也將兩個機構的文化內涵與氣質契合於展覽中。
展覽策劃的出發點是在視覺藝術與表演藝術這對姊妹藝術之間尋求一種具有「通感」意味的契合點。山水畫作為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凝聚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智慧,體現了藝術家們追慕高遠、寄情山水的思想觀念。在歷次展覽中,策展團隊在貫通無聲的「山水」與「有聲」的音,賦予無聲的畫以音樂美的韻味,尤其是將中國山水畫,這種歷史悠久且獨特的藝術形式在「山水清音」的語境下加以表達方面,做了大量的思考與討論,並通過實踐逐漸梳理摸索出策展思路。
中國山水畫的美學意蘊,在筆墨、情趣和意境之外,還有一種獨特的「音樂性」。這體現在畫面的主題內容上,也表現在畫家對「有聲畫,無聲詩」之「聲畫」情趣的追求。比如徐衛國的作品色澤舒雅,意境幽深,在他筆下,山峰、溪流、蒼松、小橋,每一筆無不清清楚楚,點染拿捏處處留心,使觀者極易被帶入畫中,身臨其境。每每立於畫前,似乎都能聽到一曲由唧唧鳥鳴、淙淙溪水、簌簌松濤組成的大自然交響……山水畫的音樂美,還因描繪對象的不同而顯現出情趣和意境的不同。如果說徐衛國描繪的大山大河是一區曲氣勢磅礴的交響樂,那麼,郭寶君本次展覽中的「蘇州園林」「皖南寫生」和「居隱圖」三個系列,則著重表現秀美的南方景致,畫面傳遞的「音樂性」更加婉轉悠揚。郭寶君的作品以粉牆灰瓦、假山、太湖石、水榭涼亭等園林局部景觀作為自己的落腳點,樹木掩映下的房屋若隱若現,太湖石與湖水相映成趣。
音樂,這一表演藝術可以通過聽覺觸發人們無盡的想像,從而被具體化、圖像化;而繪畫,這一視覺藝術可以將表演藝術轉化為相對具象的畫面,從而被人們的視覺所感知。縱觀我國繪畫史,畫面主題與歌舞、音樂相關的題材不勝枚舉,例如高士古琴圖像,便是常見主題之一。元代朱德潤繪有《松下鳴琴圖》,畫面描繪三人悠然對坐於水畔蒼松之下,一人正在操琴,兩人凝神傾聽,不遠處有一漁夫似聞聲趕來。蒼松之下琴音嫋嫋,松濤陣陣伴流水潺潺,把文人的逸興演繹得淋漓盡致。畫家牛朝是位古琴藝術的愛好者,他不僅自己會彈琴,也在自己的作品中繪製了大量古琴相關的圖像。他的琴畫系列作品取材古琴外形,就形行畫,將古琴的意境與山水畫結合起來,創作出具有特殊美感的琴畫。此外,他還創作了如《攜琴訪友》《幽澗對琴》《雪霽閒琴》等古琴題材的山水畫作品,畫面清麗脫俗,透著一種空靈疏淡的意境。
針對畫家作品與「音樂性」關聯的不同特性,我們在展覽的視覺效果、聽覺效果兩個方面進行了策劃和布置,讓展覽更具觀賞性,更加契合「山水清音」的展覽主題。在莊小雷展覽版塊,我們將他欣賞音樂、外出寫生的現場畫面做成視頻在展廳播放,呈現他對於古典音樂的如痴如醉和對山水畫創作一絲不苟的狀態。在展廳內還設置了兩處小型景觀,一處側重山水景觀,以將山水的輪廓噴繪在紗幔上懸掛在展廳內,紗幔下方鋪設白沙石,並點綴幾塊雪浪石,以形取意。通透的紗幔不會對展線造成完全的阻擋,而是營造一種若隱若現的視覺效果。另一處側重園林景觀,由木條拼成隔斷,中間留一圓形空白,此處擺設小型觀賞石,石頭後方設有翠竹。兩處景觀一指自然之景,二塑人造之景,比喻「造化」與「心源」是山水畫創作的兩大要素,畫家探索於其間,努力開拓山水畫音樂美之佳境。此外,在互不幹擾的前提下,為空間配置不同的環境音樂,或播放古樸典雅的古琴曲,或讓蟬鳴鳥啼、流水潺潺、風吹樹葉、落雨滴答的大自然之聲環繞在展廳中。在觀賞展覽時,一首松沉曠遠的古琴曲會把觀眾的思緒帶入畫境之中,引起他們的追遠之思;或讓他們產生宛如置身於山河碧野之感,飄渺入境,回味悠長。展廳的視頻、景觀與音樂意在營造典雅和諧、和平泰然的氣象,讓人雪躁靜心,收穫內心的祥和喜樂。
(作者系國家大劇院副研究員)
責編:楊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