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Lens WeLens
《深夜食堂》第五季播出後,打分依然在9以上。
這一季增加了很多中國元素,月餅,大閘蟹,掃碼支付,就連總在角落裡打醬油的西裝小哥也被發現是個中國通。還有張孝全與小田切讓同框。
快速識別中國人的方法即便是這一季整體碳水化合物超標,但就連熱狗夾炒烏龍麵,或者咖喱拉麵加米飯這種「主食+主食」,都能讓人看得垂涎欲滴。
這一切都離不開幕後工作人員對食物造型和餐桌布置的苛刻要求。
比如,為了「拍攝食物接觸鐵板後滋滋作響的樣子」,必須提前反覆測試鐵板的溫度和用油量。
第一季的招牌紅色香腸。而對於早它幾周播出的《孤獨的美食家》來說,難度最大的則是找店。
幾乎所有飯館都是劇組工作人員以」不吃剩「為原則親自找到的。
「一人一天可能要吃4~5家飯店,多的時候為了一集總共會吃上大約50家店。「該劇製作人小松幸敏說。
」如果是需要跑到東京以外的地方拍攝,可能一個人一天要跑10間店。「
正因如此,每季結束後,工作人員大多會變胖。
另一位製作人菊池武博表示,自己最多的時候胖了20公斤,即使努力瘦了回來,等到下一季還是會變胖。
但為了更好呈現食物的美味效果,主演松重豐卻經常要餓肚子。
比如在第八季第一集品嘗中華料理,他從前一天夜裡開始就沒吃什麼東西,當天也沒吃早飯和午飯,只有這樣,拍攝時臉上綻放的滿足感才格外飽滿真實。
美食劇是日本人拍的最多的類型劇之一。最常見的場景之一就是,用餐者吃一口食物,然後停頓一下,最後長長的呼喊一句:「おいしい(美味)!」
即便是在其他主題的影視劇裡,美食的細節也總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四重奏》裡討論炸雞要不要淋檸檬汁。
《紅鱂魚》裡把芝士蛋糕扔進燉菜鍋做咖喱。
《凪的新生活》裡,女主樓上撿垃圾的奶奶會用討來的麵包邊,蘸著巧克力醬自製Pocky。
日本人為何如此熱衷於拍美食劇,我們又為何這麼喜歡看呢?
待客之道的精髓「有兩個詞定義了日本文化。一種是『monozukuri』,即『日本的製造方式』。另一個是『omotenashi』或『日本的待客之道』。」美國作家伊萊·戈特利布如此寫道。
在日劇裡,展示待客之道,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美食橋段。
美食會成為含蓄的日本人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如果你認可了這頓飯,就相當於你認可了這個人。
拯救世界要靠美食如果說在美國人的理念裡拯救世界需要依靠超級英雄,那麼日本人則是對美食拯救世界深信不疑。
對他們來說,料理是通往幸福的途徑,勾連著人生百態、成長的記憶。
做料理的過程,則仿佛一場自我的修行,蘊藏著平淡生活的道理。
可以用5個小時細緻地煮熟白蘿、挑選黃豆製作味增要一顆一顆撿……
外界越是快速、浮躁,料理的世界便越是安寧,專注,讓人感到一種療愈的力量。
《小森林》早在上世紀90年代,霓虹國湧現出的多部美食劇就有一個共同的套路:與RPG單機遊戲類似,主人公需要在攢經驗升級的過程中遇敵打怪,最後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鐵板少女小茜》如今各大影視劇裡廚藝對決的橋段,就是起源於當年日本最熱門的綜藝節目之一——《料理鐵人》。
比賽的賽制很簡單,挑戰者與常駐廚師每人用1小時準備一道菜,最後由評審小組宣布獲勝者。
但是誇張的服飾,光彩奪目的燈光,再加上超燃的解說,那種激烈的對決氣氛卻莫名讓人有種看球賽的錯覺。
隨後,英國,澳大利亞,以色列,泰國,乃至美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這種節目的仿冒品。
《中華小當家》則是改編自漫畫《中華一番!》和《真·中華一番!》。
《真·中華一番!》大量融入了功夫元素,廚房化為戰場,做菜變成鬥法,甚至出現了超自然的八大傳說廚器和妄圖控制天下的黑暗料理勢力。
事實上,廚藝競賽在日本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早在1970年的始祖級美食漫畫《突擊拉麵》中,就出現了廚師競技的內容。
1973年的漫畫《包丁人味平》中則形成了「美食加文字解說」的風格。
《中華一番!》也是延續了既成的風格。
日本人痴迷於廚藝競賽,即便是一碗簡單的雞蛋羹,要想脫穎而出,也需付出很多的心血。
某綜藝節目裡還用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壽司片,以比較大米與空氣的比例。
這種精神引申至其他職業,道理依舊相通。
對食物懷有最大的敬意日式料理的精髓,終其奧義是對食物的敬意。
「在日本,人們打開便當盒,拿起筷子時會說『itadakimasu』。這句話一般譯成『我開動了』,而其原意是『我從您那裡領受'生命'了」。《四季便當》裡這樣寫道。
日本近代以前的國土,主要是現在的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季分明,造就了日本人對四季物候的敏感,這種感受力很大程度上,都是保存在了飲食當中。
《中華小當家》裡把燒賣也比喻為一個有生命體的宇宙。像《孤獨的美食家》中的五郎那樣,享受美食的表情,被做成表情包流傳,就在於他讓人感受到美食帶來的幸福之感。
如果一頓不夠,那就兩頓吧!
與孤獨積極相處日本美食劇常在深夜播出,這是一個人最敏感脆弱的時段,這時的你迫切需要一個宣洩對象,除了性,這個對象非食物莫屬。
只是,同與人交往相比,美食就是與食物的交往。
一個人吃飯還能「由食物帶來思想轉變」,在美食裡忘掉生活的煩惱。
《忘卻的幸子》日本法政大學的梅崎修老師提到,在《孤獨的美食家》中一貫描繪的是一種「不被打擾的孤獨」。
就像片頭所說的:「不被時間和社會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的時候,短時間他內變得隨心所欲,變得『自由』,誰也別打擾,毫不費神地吃東西的這種孤高行為,只是這種行為能夠與現代人平等,能夠最大程度得到治癒。」
《深夜食堂》裡,則是一群身份各異的人,走進夜幕裡,化身普通食客,點自己內心需要的食物。
那個食物之味,不僅在於食材,其中蘊含的「心意」尤為重要。
美味與人情雙管齊下,我們也就在夜晚獲得了拯救。
「還有什麼事沒有做完」日本人對待食物就像是有精神分裂症。
一方面如此熱愛,一方面又要壓抑。
(說的也是你)
這裡有大量的減肥節目和廣告宣傳的減肥藥來抑制你的食慾。
在東京,你會發現樓梯上標有每一步所對應的卡路裡;
在餐館裡,你還會發現特殊的「女性膳食」,其熱量比普通的套餐卡路裡要少得多。
日料本就清淡,連零食也清淡到沒有卡路裡。
不僅對年輕女性的體重苛刻,政府還鼓勵對40歲以上的人有腰圍限制。
日本醫生還會對孕婦控制體重予以鼓勵,哪怕低出生體重嬰兒(2.5公斤以下)的百分比急劇上升。
2008年,政府鼓勵對40-74歲成年人的腰圍進行限制,稱為「 metabo」法。
男性腰圍不宜超過33.5英寸(85釐米),女性腰圍不宜超過35.4英寸(90釐米)。
正如《臥虎藏龍》的臺詞所說:」壓抑只會讓感情更加強烈「,克制也只會讓欲望更強大。
很多人會將吃飯的欲望寄託給影視劇。
看到劇裡的人物大快朵頤,想像自己也吃了下去。
或許是出於同樣的補償心理,動漫裡的主角胃口總是很大,經常可以看到它們嘴裡被塞得鼓鼓的畫面。
《魔奇少年》對於餓著肚子也堅守底線的深夜靈魂,這無疑是一種「YY式解脫」。
無論如何,在越來越疏離的都市生活裡,美食扮演了生活的安慰劑,「食堂」猶如心靈的教堂,而美食節目和影視劇,也仿佛給你做了精神上的按摩。
《深夜食堂》中不斷重複的臺詞:「結束了一天,有匆忙趕回家的人們,也有人似乎覺得還有什麼事沒做完,而想要繞點遠路才回去」。
那繞出去的路,就是給內心沒有被滿足的東西,找一個出路吧。
原標題:《為什麼愛看日本美食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