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過去經歷的總和』
經歷清單的形成
"昨日種種,皆成今我",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過去經歷的總和。
我們的頭腦中存儲著過去重要的經歷,學習過的知識,技能,甚至包括一些無意識的傾向,統稱為"經歷清單",來源於兩個部分:親身經歷活動的第一手信息和外界輸入的第二手信息。
經歷的總結
經驗來源於對過去經歷的總結,過去的經歷中存儲著大量的信息,他們的冗雜的,低效的,需要去整合信息,尋找到相同的規律,從而形成經驗,往往經驗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源
決策的依據
在特定情況下,做出決策時人們往往會調用自己過往的經驗,從過去已有的經驗的角度出發,當利大於弊時,才會選擇行動。當你在大學畢業面臨繼續深造還是就業的選擇時,如果你調用"擁有高學歷會擁有競爭力和擁有高學歷會更受人尊敬"的經驗,也許你就會選擇深造。
價值觀的形成
對具體的經驗進行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形成高度抽象的概念,便是價值觀的形成。每個人的價值都是不完全相同的,很大程度上起源於環境的不同,不同環境造就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經歷清單和不同的價值感受最終塑造了每個人獨特的價值觀。
社會價值觀對個人價值觀的影響
當一些價值觀有利於整個群體時,它會被群體中的大部分人所推崇形成價值觀,這便是社會價值觀。個人價值觀可能與社會價值觀相符或相悖,當個人接受到負面的社會評價時,尤其是個人價值觀損害他人的利益時,個人必然會受到排斥,個人通常會感受到壓力和不安全感,導致失衡,在平衡態的驅使下,他必須解除壓力,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觀念,向群體靠攏。
『比較---激發鬥志或陷入深淵』
·比較無處不在
也許在童年的時候,父母拿你和別人家的小孩做比較,比學習成績。
其實比較可以分為主動比較和被動比較,當別人超過你的時候,會使你感到失落,其實在潛意識裡面已經進行了被動的比較,會使你感受到壓力,不得不去面對這個結果。
比較的三種形式
自然比較,自我比較,社會比較。
自然比較是我們生存的本能,用來評價環境的危險程度,是一種時間緯度上的縱向比較。
自我比較存在於自我境況的變化,時時刻刻進行著自我比較,判斷自己的境況是否向好的方向發展。
社會比較通過與他人的橫向比較來評價自己。在生存角度上,我們通過比較來判斷自己是否安全。
當我們發現自己跟周圍的人差不多甚至比大部分人好的時候,便會順理成章的得出結論,未來自己能生存下來的概率就會增大,如果自己輸了,意味著自己可能會失去資源。
『彈簧人---頭腦中的補償機制』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明知道熬夜不好,可是還是會在深更半夜的時候刷手機,而且還會"自我安慰",偶爾熬一兩次夜沒有有影響的,之後早睡早起就行了,在生活中我們習慣這樣的"自我安慰"。
在生活中,我們每天可能遭遇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比如上班遲到,和同事因為工作上的事情發生爭執。我們的平衡被反覆的打破。羞愧,憤怒等負面情緒不斷衝擊著我們,我們往往會通過自我補償機制來恢復平衡,來說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