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景》告訴我們:人的一切思維和行為皆是為了保持平衡

2020-12-23 小風殘夜說情感

01『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過去經歷的總和』

經歷清單的形成

"昨日種種,皆成今我",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過去經歷的總和。

我們的頭腦中存儲著過去重要的經歷,學習過的知識,技能,甚至包括一些無意識的傾向,統稱為"經歷清單",來源於兩個部分:親身經歷活動的第一手信息和外界輸入的第二手信息。

經歷的總結

經驗來源於對過去經歷的總結,過去的經歷中存儲著大量的信息,他們的冗雜的,低效的,需要去整合信息,尋找到相同的規律,從而形成經驗,往往經驗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源

決策的依據

在特定情況下,做出決策時人們往往會調用自己過往的經驗,從過去已有的經驗的角度出發,當利大於弊時,才會選擇行動。當你在大學畢業面臨繼續深造還是就業的選擇時,如果你調用"擁有高學歷會擁有競爭力和擁有高學歷會更受人尊敬"的經驗,也許你就會選擇深造。

價值觀的形成

對具體的經驗進行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形成高度抽象的概念,便是價值觀的形成。每個人的價值都是不完全相同的,很大程度上起源於環境的不同,不同環境造就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經歷清單和不同的價值感受最終塑造了每個人獨特的價值觀。

社會價值觀對個人價值觀的影響

當一些價值觀有利於整個群體時,它會被群體中的大部分人所推崇形成價值觀,這便是社會價值觀。個人價值觀可能與社會價值觀相符或相悖,當個人接受到負面的社會評價時,尤其是個人價值觀損害他人的利益時,個人必然會受到排斥,個人通常會感受到壓力和不安全感,導致失衡,在平衡態的驅使下,他必須解除壓力,改變自己的行為和觀念,向群體靠攏。

比較---激發鬥志或陷入深淵』

·比較無處不在

也許在童年的時候,父母拿你和別人家的小孩做比較,比學習成績。

其實比較可以分為主動比較和被動比較,當別人超過你的時候,會使你感到失落,其實在潛意識裡面已經進行了被動的比較,會使你感受到壓力,不得不去面對這個結果。

比較的三種形式

自然比較,自我比較,社會比較。

自然比較是我們生存的本能,用來評價環境的危險程度,是一種時間緯度上的縱向比較。

自我比較存在於自我境況的變化,時時刻刻進行著自我比較,判斷自己的境況是否向好的方向發展。

社會比較通過與他人的橫向比較來評價自己。在生存角度上,我們通過比較來判斷自己是否安全。

當我們發現自己跟周圍的人差不多甚至比大部分人好的時候,便會順理成章的得出結論,未來自己能生存下來的概率就會增大,如果自己輸了,意味著自己可能會失去資源。

『彈簧人---頭腦中的補償機制』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明知道熬夜不好,可是還是會在深更半夜的時候刷手機,而且還會"自我安慰",偶爾熬一兩次夜沒有有影響的,之後早睡早起就行了,在生活中我們習慣這樣的"自我安慰"。

在生活中,我們每天可能遭遇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如意,比如上班遲到,和同事因為工作上的事情發生爭執。我們的平衡被反覆的打破。羞愧,憤怒等負面情緒不斷衝擊著我們,我們往往會通過自我補償機制來恢復平衡,來說服自己。

相關焦點

  • 《人的全景》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動機來源,都可以歸結為要保持平衡
    《人的全景》這本書為我們介紹了一套全新的思維模型。這個思維模型能幫助我們從一個新的視角,來剖析人的行為,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改變自己。這套思維模型叫做「全因模型」。就是說,人的全部行為都是有原因的,都可以追根溯源到這個最基礎的模型。全因模型的核心觀點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動機來源,都可以歸結為一點,那就是為了保持平衡。
  • 古特雷定理告訴我們:有希望,一切皆有可能
    很多時候,我們會迷茫,會彷徨,會不知所措。其實,人生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與無奈,目標與理想也不是那麼遙不可及、高不可攀。只要我們弄清楚我們要過什麼樣的人生,然後把這個終極目標拆分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一步一步地去實現每一個小目標,你會發現在不知不覺中,你曾經認為怎麼也無法完成的目標,竟然莫名其妙地完成了。
  • 一切都是因果,一切皆有定數,該我們遇見的人
    人生路上,我們會遇見誰,會碰到什麼事,其實早就註定好了,早都安排好了,這是我們的命運,也是我們的因果,更是我們的定數。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一切都是因果,一切皆有定數,該我們遇見的人,一定會遇見,該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一定會發生,我們都躲不過,也逃不了。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在於認知思維
    同樣是擺在地上的幾塊磚,大眾看到的是一堆亂石頭;精英看到了它的組成和作用;王者看到了它正在構建起的摩天大樓。思維差距,是在認知差距基礎增加了行為和習慣元素。如果說在不同認知的人眼裡,世界是完全是不同的。
  • 外界環境和人與人思維的不同,形成每個人對忠誠的不同理解
    外界環境和人與人思維的不同,形成每個人對忠誠的不同理解圖:外界環境和人與人思維的不同,形成每個人對忠誠的不同理解1、發覺環境的不良影響社會中不良環境對人有很大的影響,受「酒色財氣」所累,很容易同他人起比較、計較心境,產生兩相對待的局限,也是生存中最大的局限障礙,究其根源,一般都是因為自身無法深入了解應擔負的責任而造成的!
  • 兩個經典佛句,告訴你一切皆空!
    佛教中講空,雖然讓人積累功德,但是真正目的,是讓人明白世間一切,皆是因緣所化,最終成龍。只要真正懂得了這一點,就會真正地生出出離心,如法修行。佛經的內容晦澀難懂,佛教讓人去悟。有大慧根的人,一看佛經,立即明白其中意思。作為普通受眾,很多人對佛經中所說的內容「悟」不透,甚至不知如何「悟」起。今天,就讓本文與大家一起參悟,佛教中的兩個經典佛句。
  • 丹麥人首次用「陸上風能」保持電網平衡
    但在「創新」世界,「一切皆有可能」。據英國ReNews網17日報導,丹麥輸變電系統運營商TSO Energinet和丹麥能源(Energi Danmark)貿易集團,在TSO的DK2區,利用陸上風能成功地實現了電網供-需平衡。還說,初步試驗表明,「各項試驗結果......能履行事先承諾的目標」,裝置還具有需要的「監管屬性」。但外行人看「熱鬧」,內行能看出「門道」。
  • 天道思維告訴我們: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從來不是能力和智商
    還是背景和地位?能力和智商可以影響一個人,但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格局決定未來,思維決定行動。真正決定你命運的,正是這種天道思維。在影視劇《天道》裡,劉冰,有很多小聰明,辦事靈活。這是一種思維方式,掌握它的人都是商界高手,明白這些思維模式的人都可以倍增時間,倍增效率,並且能讓你看清一切布局中隱藏的秘密。一個沒有目標思維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永遠漂流不定,只會到達失望、失敗和喪氣的海灘。
  • 佛說:一切皆有因,一切皆成緣
    被人尊敬的人,必然也尊敬別人。被人唾棄的人,必然是因為不尊重別人。得到別人寬容的人,必然也寬容待人,受到別人排擠的人,必然不懂寬容。一切的果皆有因,不要妄圖做因果循環的漏網之魚。緣,妙不可言,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莫名的存在。你現在所經歷的一切,到最後皆幻化成一場緣分,有緣則聚,無緣則散。
  • 心口不一,言行不一是為了統一內心和現實,我們在撕裂中尋找平衡
    「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都是貶義詞,描述一個人或者一群人想的和說的不一樣,說的和做的又不一樣,往往指的是說得高,做得低,想的又是另一套。實際上,我們在指責別人的時候,自己往往也是這樣,言不由衷是常態。
  • 淺談正向思維和正向思維的力量
    由前述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思維脈絡:正面的思維,會帶來正面的情緒,正面的情緒會帶來積極的行為。反之,負面的思維,會帶來負面的情緒。負面的情緒帶來消極的行為。無論什麼人,都具備思考力。而遭遇挫折和困難時表現出悲傷、消沉、嫉恨以及憤怒的情緒時,負面思維更易於控制人的思維表現。這時候,正向思維往往更難以佔據人的意識和思維範疇。
  • 用思維導圖,幫孩子全景圖解百科全書
    由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審定推薦《全景圖解百科全書:思維導圖啟蒙典藏中文版》1月9日在北京圖書訂貨會上舉行首發儀式。該套叢書從西班牙引進,自發行以來,已譯有西班牙語、英語、喬治亞語、印度尼西亞語、中文5種語言,累計銷售超過100萬冊。此次通過中國農業出版社引入中國。
  • 面對逆境和繁榮,曾國藩告訴我們如何應對,這樣一切都可以做到
    經歷了起起落落,曾國藩學會了一切都必須隨形勢而變化,無論環境如何,首先要保持力量是最重要,這也是與人打交道並為智慧做貢獻的方式。如何面對逆境和順境,曾國藩說:順境不偷懶,逆境不氣餒,用心去控制局面,一切都可以做到。
  • 《天道》:他永遠不會跟人吵架,知道丁元英思維,你也會變得淡然
    人為什麼會吵架?由於人與人之間有不同的立場、環境、背景、經驗,因此,在交流的過程中會發生偏差。但是人有一個基本的屬性,就是"自我價值保護"的原則,每一個人都期待別人對自己的認可,這也成了我們大多數人奮鬥的精神動力,當我們的行為被別人誤讀或者是蔑視時,出於我們內心對自己的保護,吵架就便產生了。
  • 天道:人能否成功,除了和人生態度息息相關,也離不開思維方式
    人這一生能不能成器成功,那可是和自己的人生態度有關,自己不是幹那塊的人,註定不會成功,但是靠自己就能發家的人,也是比較多的,主要就是看自己有沒有這個本事,一個人開始轉運的2個預兆。所以在任何時候,都應該保持一顆赤誠之心,只有這樣才能更快遇上屬於你的伯樂。二、思維作家史鐵生曾經說過一句話:「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大於人與豬的差別」。人與人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思維的不同。
  • 從亞歷山大到所羅門的故事,或許可以告訴我們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令人深思!因為每個人,從一出生,到慢慢長大,直到成年,最後老去,人作為一個有思想的最高等生命!我們總在思想:我們為什麼會存在?我們的存在是為了什麼?我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或許每個年齡段的人,時常都會思考,我們時常在內心深處吶喊,我們為什麼而活?
  • 平衡車是如何保持平衡的,看到內部結構豁然開朗
    電動平衡車是一種靠電力驅動,具有自我平衡能力的個人運輸工具,有兩輪和單輪車,又叫體感車,攝位車,思維車等,聽它的名字就具有智能科技感,適用於短途代步及日常娛樂。2001年美國DEKA公司開發出兩輪平衡車「塞格威」,並成功進行了商業化量產和銷售。2003年美國人開發出了新的平衡車,不但可以在平坦的路面上行走,還可以適應崎嶇的山路。2005年日本村田發布了自行車機器人,它利用陀螺儀,不僅能在超低速騎行,而且在完全靜止的狀態下也能原地保持平衡。
  • 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
    由於現在的社會壓力劇增,因此大多數人都出現了心理不平衡的的情況,心理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是一種沒有束縛的一種自由輕鬆的狀態,當人們心中有執著的念頭的時候,如果這種執著一直控制著我們的內心,人們就會失去平衡,那麼到底該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要怎麼做呢?
  • 易經起名中平衡思維的重要性
    這種陰陽運動與轉化的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本力量。按照易經的規律,無論是自然萬物,人類社會,還是動物植物,都是在陰陽的消長中維持著動態的平衡。陰陽平衡就能正常的成長,發展,當失衡到一個極端,導致極陽或極陰,事物就會消失,寂滅。
  • 人與人的差別,總是來自思維和認知
    不要害怕與眾不同小時候,父母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不會進行多少思考。而隨著年齡增長,你會發現自己的老師擁有和父母略有不同的法則,而在學校裡結交的朋友可能擁有另一套價值觀和觀念。於是你開始修正自己的早期觀點,將從同學和朋友那裡接收到的、與父母不一樣的觀點都整合與消化。在形成價值觀的過程中,你會尋找其他具有類似思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