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是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奮鬥史,是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復興史。
「四史」是中國共產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增強底氣骨氣正氣,提升黨性修養的內生動力。紮實學習「四史」,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方能知來路、明方向,不忘初心,與時俱進,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我們開設《「四史」記憶》專欄,與大家一起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歲月……
△三灣改編――「支部建在連上」(來源:新華社 資料圖)
2018年10月28日,《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開始施行。《條例》開篇強調:「要弘揚『支部建在連上』光榮傳統,全面提升黨支部組織力,強化黨支部政治功能,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作為共產黨建黨、建軍的一項基本原則、制度安排,「支部建在連上」讓黨在軍隊建起了完整的黨組織體系,形成了基層黨的戰鬥堡壘,打牢了黨領導軍隊的組織基礎。這已經在黨史發展中成為一個傳統。
那麼,「支部建在連上」這一傳統是怎麼來的?又是如何發展的?這要從共產黨建軍史上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三灣改編說起。
為何要進行三灣改編?
大革命失敗以後,蔣介石、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這背後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共產黨是「赤手空拳」,沒有軍隊。為此,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提出了「槍桿子裡出政權」的著名論斷。隨後,共產黨也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武裝起義,但都失敗了。其中,南昌起義就是共產黨自己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領導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發動了秋收起義。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攻打長沙的計劃受挫。在秋收起義的隊伍向井岡山進軍途中,由於敵軍前堵後追,部隊一路艱苦作戰,部分指揮員犧牲,傷員增加;連續行軍,長途跋涉,有些人感覺前途無望,中途逃跑;加之瘧疾流行,病員增多,傷病員因缺醫短藥而犧牲。原有5000多人的起義部隊,只剩下不足1000人和48匹戰馬。一種失敗的情緒籠罩著整個部隊。
賴毅將軍在回憶到當時的情況時說:「部隊中瀰漫著一股消沉的情緒,許多知識分子和軍官出身的人,看到失敗似乎已成定局,紛紛不告而別。有些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共產黨員,也在這時背棄了革命,走向叛變或者消極的道路。一營一連的一個排就在排長的唆使下,利用放哨的機會全部逃跑了,並且帶走了所有的武器。那時,逃亡變成了公開的事,投機分子互相詢問:『你走不走?』『你準備上哪兒去?』這真是—次嚴重的考驗。」種種跡象表明,即使沒有敵人來襲,這支隊伍也隨時會一鬨而散,絕無擔起中國工農革命重任的可能。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毛澤東在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他一路上不停找人聊天,交換意見。他發現善於做思想工作的第一團黨代表何挺穎所帶連隊竟無一人逃跑。整個連隊軍紀嚴明、士氣高昂。何挺穎曾在北伐軍中擔任過團指導員,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很強,他所在的連隊政治氣氛濃厚。毛澤東多次找何挺穎談話,聽取他對如何帶好部隊的看法。何挺穎認為,軍隊連續吃了些敗仗,軍事力量驟降並不致命,致命的是這支部隊失去靈魂。當時軍隊中黨組織很少,共產黨員人數也很少,這樣就難以抓住士兵,就難以抓住部隊。最重要的是黨對隊伍的領導權問題。何挺穎的想法與毛澤東不謀而合,也就是要加強黨對軍隊的領導,把黨組織建到連上去。
之後,毛澤東又與宛希先、張子清、陳浩等交流了意見。當他了解到,北伐軍只在團一級建立了黨組織,營、連一級並沒有建立黨組織,更加堅定了把黨組織建在連上的決心。這就是毛澤東想要的答案,也是三灣改編的要解決的問題。
把黨支部建到連上
1927年9月29日下午,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到達江西永新縣三灣村。當晚,在三灣村泰和祥雜貨鋪,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會上,深入分析了南昌、秋收起義相繼失敗的原因。毛澤東認為,缺乏革命中心力量、缺乏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導致革命失敗的血的教訓,並決定對部隊實行整頓和改編。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
三灣改編決定主要推行三項舉措:
一是組織縮編。把原來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縮編為一個團。在改編時,尊重士兵們的選擇,根據自願原則,願意留下幹革命的就留下來,不願意留下來的發三到五元的路費,將來願意回來還歡迎。改編後的部隊只有700餘人。雖然人數減少了,但是部隊更精悍了,戰鬥力更強了。
二是全軍由黨的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最重要的措施是把黨的支部建在連上。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時,部隊中黨的組織是支部建在團上。起義軍英勇作戰,艱苦卓絕。但黨的組織系統沒有紮根基層,難以切實掌握士兵、掌握部隊。為改變這種狀況,決定在班、排建立黨小組,連隊建立黨支部,營、團建立黨的委員會;連以上各級設黨代表,由同級黨組織的書記擔任;全軍由黨的前敵委員會統一領導。部隊的一切重大問題,都必須經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
三是在部隊中實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規定長官不準打罵士兵,士兵有開會說話自由,連以上建立士兵委員會。士兵委員會有很大的權力,參加對部隊的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長官要受它的監督。通過在軍隊中實行民主制度,士兵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增強了凝聚力,革命熱情被大大激發,責任感明顯加強。在部隊中出現了官兵一致、上下平等的新型官兵關係。
顯然,三灣改編的核心是將支部建立在連上。這樣,就確立了黨組織和軍隊的關係,將一支成分複雜的舊軍隊改造成了有革命理想的人民子弟兵。支部建在連隊上,基層就有了核心。各連通過組建黨支部,積極培養發展新黨員,使黨在部隊裡迅速紮根。
毛澤東在《井岡山的鬥爭》中總結:「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它初步解決了「黨指揮槍」在軍隊基層落地生根、達於士兵的組織機制問題,為黨從思想政治上建軍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後來,羅榮桓元帥在《秋收起義與我軍初創時期》一文中總結說:「三灣改編,實際上是我軍的新生,正是從這時開始,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這一傳統在歷史傳承中,逐步沉澱為共產黨加強軍隊建設、黨組織建設的好傳統、好制度,一直延續到今天。
(原載於2020年7月14日「澎湃新聞」,作者系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
來源:天津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