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6日電 Metro雜誌每年都會做一期「奧克蘭最佳學校」系列文章,今年的最佳學校排行就刊登在最新一期的雜誌上。家住奧克蘭的李女士家歸屬的學校Albany高中在排行榜中的表現卻不盡人意。對此,紐西蘭天維網刊文稱,看著明年就要上中學的兒子,李女士愈發糾結了。到底是讓孩子讀看起來成績不佳的所屬公校,還是上旁邊成績不錯的私校?亦或者找個好點的公立學校學區換房子搬家?
文章摘編如下:
李女士是從北京搬到紐西蘭的,她萬萬沒想到擇校的選擇題就這樣突然的擺到了自己面前。
紐西蘭也有「高考」
在紐西蘭,學生想要升入大學,方式和中國的「高考」有很大不同,他們不用參加統一的考試,大學需要看的是學生的NCEA。
NCEA即Nation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的簡稱,翻譯成中文為全國教育成績證書,分三個級別:一級、二級和三級。
它是紐西蘭學生高中成績的認證證書,代表著紐西蘭中學學歷。紐西蘭11-13年級的中學生必需在高中三年間分別取得一級、二級和三級證書,才能算完成高中學業,並且NCEA的三級證書也是進入紐西蘭或者一些海外大學的最低入學要求。
紐西蘭中學生想要進入大學,除了需要NCEA三級證書外,紐西蘭中學生還需要達到「大學入學標準」(University Entrance,簡稱UE)。以奧克蘭大學建築學學士學位課程為例,學生必須要拿到NCEA的230學分,才能達到入學要求。而取得NCEA三個等級證書,最低僅需要200學分。
除了NCEA,紐西蘭還有另外兩種主流教育體系,一種是國際公認的劍橋CIE,由英國傳入,另一種是由美國傳入的IB。這兩種體系也有不同的入學要求。
如何評價學校優劣
有考試就會有學習成績的比較,而對於學校的教育質量,卻並沒有明確的排行。
在紐西蘭,教育部每三年會對學校進行評估,並出具相關的報告(ERO),全面評價該學校各方面的表現。不過這個報告不涉及橫向比較,因此對於將擇校看的尤為重要的中國家長來說,只能作為基礎參考資料。
除了ERO之外,教育對學校還有一個評分機制,即大家都非常熟悉的Decile評分。這個評分與學校的教育質量無關,僅是教育部對學校所在社區經濟情況的評分,分數越高代表該學校所處社區越富裕,而教育部分配給該學校的資金補助則越少。
雖然教育部稱Decile與教學質量並無關係,但從結果上來看,位於經濟條件較好社區的學校,的確更容易培養出表現出色的學生。這不排除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更為重視,而孩子也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學習的原因。
也正因為如此,Decile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購房者(特別是家裡有學齡兒童的購房者)選擇房產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房產中介也拿捏了購房者這種心理,在銷售時將Decile評分高列為學校好的標識。
然而,Decile到底能否代表一個學校的好壞?
高評分不等於高成就
回到文初介紹的李女士的故事。
先來看看Metro列出去的NCEA三級通過率和大學入學考試通過率兩個榜單。
這些學校中,並沒有李女士家所屬的Albany高中。
事實上,Albnay區是奧克蘭近幾年房產交易的熱門區域,除了周圍便利的生活環境之外,從小學到高中三所學校均為Decile評分為9-10的學校也成為房產中介高調宣傳的賣點。
可這些學校的實際表現到底如何?
從Metro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出,Albany高中在所有Decile評分為9-10分的學校中屬於學術表現並不理想的幾所學校之一,其大學升學率僅為64.1%,而這一梯隊學校的平均升學率為71.6%。
不過,Albany高中並不是該梯隊表現最差的學校。
與高Decile並不代表高教學質量同理,低decile也不意味著低教學質量。在Decile評分為1的梯隊中,近幾年一直表現搶眼的MCAULEY HIGH SCHOOL勢頭不減,大學升學率達到了61.8%,不僅高處該梯隊的平均升學率(27.5%),更是超過了Decile為9的Whangaparaoa College的升學率。
學區房的真與假
從上面列舉的幾個學校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處於同樣Decile評分梯隊的不同學校,在學術成績方面也是參差不齊。買學區房時一味的考察Decile勢必會「誤入歧途」。
比如Long Bay一直是近幾年房產交易的熱點地區,隨著數十棟新房拔地而起,該地區的房價也一再攀升。
然而如果單從Long Bay College的表現來看,這個地區似乎並不能算合格的學區房。但隨便翻一條Long Bay的上市房源就可以看到中介對Long Bay College的高評價——出色的10分學校。
當然,也有非常名副其實的「好」學區房。比如我們從地區分布分析了Metro兩組排名前25的學校,結果令人非常驚訝——兩個榜單中均有超過一半的學校位於中區(13所),特別是Epsom地區。這也從側面解釋了該地區房產常年維持高位的原因。
學區房還是私校?
Decile不能作為完全參考,但學區房卻永遠存在。華人房地產數據網站Relab甚至根據學校的學術表現自行製作了一套評分系統,對學校進行了分類,供購房者作為參考。
其中「學習評分」為10分的學校共有6所,分別是ACG Senior College、Auckland Grammar、Carmel College、Diocesan School For Girls、St Cuthbert's College和St Kentigern College。這份排行,與Metro列出的結果大同小異,至少證明在學術成就方面,好學校有哪些大家已經達成了共識。如果家長在意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學術成就,勢必要向這些學校靠攏,買學區房勢在必行。
因此,雖然Metro雜誌明確指出,學術表現(升學率)並不能代表學校的質量,也不能作為選擇學校的主要根據,但這份由AUT Media+Experience Lab(Max Lab)分析得出的數據至少是比decile更靠譜的擇校和選擇學區房的風向標。
不過,在紐西蘭,除了分區劃片的公立學校之後,還有很多沒有片區限制的私校。而據metro的數據顯示,不管是在哪種考試體系中,私校的表現都遠高於公立學校。
那麼,李女士的糾結就近在眼前了:到底是選擇「一次性投入」購買學區房,還是每年支付高額學費送孩子讀私校?
其實除了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還有另外一個容易讓家長陷入糾結的方面——選擇單性別學校,還是混合性別學校?而根據Metro的數據,單性別學校不論在NCEA三級通過率方面(83.1%),還是在大學升學考試通過率方面(65.9%),均優於混合性別學校。
在很多朋友眼裡,這些問題似乎都非常好解答——既然帶孩子生活在國外,為什麼還要拿學習成績來要求孩子和自己?即便不上大學,孩子也可以過正常的幸福生活。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坦然面對。當面對這樣的選擇題時,你是否也會和李女士一樣左右為難?又會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