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鑑賞是初中語文學習中的重點題型,其中對詩歌鑑賞表現手法的考察又是高頻考點。從歷年語文中考詩歌鑑賞題答題情況來看,很多同學都因為不了解題型特點或沒有掌握相關技巧失分。
其實,詩歌鑑賞類的題型往往有很多規律可循。為了幫助同學們掌握此類考點,新東方在線語文老師特地為同學們分享幾種中學語文詩歌鑑賞常見的表現手法。希望大家能牢牢記住並學會判斷,在考試時遇到此類問題能迎刃而解。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法」是指在文學作品中,作者藉助客觀的外界景物去抒發強烈主觀感情 色彩的一種寫作手法。一般在詩詞中,作者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在此物此景中,以求創造物情一體的藝術境界。它的特點為:「景生情,情託景」。
新東方在線老師指出,通常在詩詞中作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通讀詩歌后的感受為見「情」卻不見景,並且詩詞中往往會含蓄曲折地表現出景物的形態、色彩、聽覺等。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段就通過對鳥鳴的描寫來抒發亡國感傷。此外,初中階段同學們在對詩歌進行鑑賞分析時,要特別注意松、竹、梅、明月、蒼松、清泉、微草等景物,這些常是作者藉以抒情的對象。同學們也可以通過作者寄託情感的物體形象來具體判斷詩歌情感。
「託物言志」
「託物言志法」也稱寄意於物,是指在文學作品中,作者運用象徵或起興等手法通過描寫或敘述客觀上的某件物品,來表達自己的志向與情感。一般作者在創作「託物言志」類作品時,會對現實景物進行細緻的觀察與悉心的體驗。它的特點為:常存「言志之物」。
新東方在線老師指出,「託物言志」屬於間接抒情,「託」為假借,「志」才是情思與理想,通讀詩歌后讀者往往有意猶未盡之感,並且整篇詩歌還留有無限的遐想空間。此外在內容上,作者會以特定的第一視角對景物進行細緻臨摹,且描寫中往往會運用動靜結合與虛實結合的描寫手法。如于謙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一詩,作者以石灰自喻,通過描寫石灰的清白形象來表達自己絕不同流合汙,勢要堅守高尚情操的決心。
「以動襯靜」
「以動襯靜法」是反襯手法中的一種,顧名思義,指在文學作品中,作者通過對動態景物的描寫來反襯靜態的景物,以此來渲染烘託靜謐的氛圍。它的特點為:「動靜相諧」。
新東方在線老師指出,通常在詩歌中作者會藉助視覺、聽覺、觸覺來細緻描寫動態景物,然後再筆鋒一轉來反襯描摹的環境或景物的「靜」。在「以動襯靜」為手法的詩詞中,「靜」不一定是萬籟俱寂的死寂,更多還是體現內心感受上的一種澹泊閒情之靜。「靜」顯心境,「動」傳精神,相互映襯才能形成情趣。如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景春山空」,通過花落的動景來突出傍晚春澗的幽靜,動靜場面相當和諧。
當然詩歌鑑賞除了掌握以上主要的表現手法外,同學們有時也要結合寫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去進一步理解和分析,既要從整體把握,也要從局部著手,這樣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同學們如果還想了解更多有關初中詩歌的賞析手法也可以下載新東方在線官方APP向專業的老師進行諮詢和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