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藏族人心目中的「第二佛陀」,顯密並重的修行法門

2020-12-16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63篇

這一篇咱們繼續來聊密宗。

密宗的源頭其實在盛唐,當時唐玄宗李隆基開啟的「開元盛世」將整個大唐推向了巔峰,當時的長安不僅是國家的中心,而且還是世界的中心,其地位猶在如今的紐約或者洛杉磯之上。

而唐朝對於文化的態度也是十分開明的,不管是佛教道教甚至是博斯那邊的文化都兼容並包,佛教的十宗最鼎盛的時候也幾乎都出現在這個時期。

當時的「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三位法師就把密宗傳到了東都洛陽,後來又輾轉傳到了日本——就是東密,而另外一支則到了西藏——也就是西密。

其實所謂的「密宗」是和「顯宗」相對而言的,這也是藏傳佛教的兩個組成部分,互為補充。

這一篇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顯密的區別,紅教,花教,最重要是黃教以及被藏族人稱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師,最後再略微提及一下一世班禪和一世達賴——這其實都是他的弟子。

02顯宗和密宗

其實顯宗和密宗是相對而言的,它們都看重「身口意」的修煉方式,但具體法門又有所不同。

也許有朋友問了,如今延續下來的三大宗派中,禪宗講究「戒定慧」,由戒入定,又由定生慧;而淨土宗講究「信念行」,有信仰才有念力,然後才能指導行動;那密宗的「身口意」又是什麼呢?

其實這「身口意」說直白了指的就是你的身體,言語和思想,藏傳佛法認為只有這三點都修行圓滿了,你也就成佛了

不管顯宗還是密宗對於這個根本都是一致的,只是他們強調的方向不同,顯宗比較注重理論,要求信徒多學習佛經,然後按照佛經中的去做,也講究公開的弘揚佛法,這也就是「顯宗」這個名字的由來。

而密宗則認為沒有人傳授指導很難修行,因此他們非常看重上師的引導,並有一套秘密的方式來進行傳承,而且非常看重儀式——比如灌頂,真言,密咒等等,充滿了神秘感,所以才叫做「密宗」。

而要修行密宗,你必須想要找一位上師來供養,而且要對上師絕對服從和信任,否則是無法進行下去的,此外修習密宗還需要許多外物——比如各種香油,燈花,鏡子,醍醐等等,而且還不是隨便找來就行的,比如一定要指定的某種雪山白牛等等,否則就不夠殊勝。

也正因如此,才有「富密宗,窮淨土」的說法,修行淨土宗只要絕對虔誠,然後開口念「南無阿彌陀佛」,直到一心不亂最後就能往生極樂,而密宗就沒那麼容易了,上述的那些準備可都是要真金白銀才行,光是念佛可供養不起上師。

03黃教宗喀巴

而密宗又分為了若干個宗派,比如蓮花生大師創建的寧瑪派,也叫紅教,這個宗派對於戒律不是很看重,甚至提倡男女雙修之類;此外還有薩迦派也叫花教,這個教派強調勇猛無畏,勇於精進,另外還有噶舉派也叫作白教,但是其中影響最大的,還是黃教。

黃教也叫格魯派,它的創造者太有名了,就是藏族人所稱的「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師,基本上每個黃教的寺廟之中都供奉。

宗喀巴大師生於元朝末年與青海,他出生的地方藏語叫做「宗喀」,故而得名,意思就是宗喀出生的聖人——類似於釋迦摩尼佛的意思就是「釋迦族的聖人」一樣。

宗喀巴僅僅3歲的時候就由第四世活佛若白多傑灌頂加持,入了佛門,7歲的時候送到一座噶舉派的寺廟中進行學習,在此學習了九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後來又去西藏拜訪各家高僧,博取眾長。

但是當時不少教派如噶舉,薩嘎派上層都在互相爭鬥,爭權奪利,宗喀巴看到極為痛心,當他38歲的時候就改戴黃色桃形僧帽,表示區別於其他教派,這也就是為什麼被稱為「黃教」了。

而在修行法門上,宗喀巴大師強調顯密並行,而且先顯後密,這個規矩一直流傳到現在,他們一般都從很小的時候就學習顯教的各種理論經典,等到二十多歲理論基礎打牢固之後再開始進行各種密宗的儀式,次第是非常分明的。

所以現在某些修行密宗的朋友毫無基礎,一上來就想著要「醍醐灌頂」成就神通,那只能說是被忽悠了,那個只存在於金庸小說裡面,無崖子一下子就把七十年內力灌輸給毫無根底的虛竹了,學佛法是斷然不可能的。

04達賴和班禪

大家都聽過幾世班禪幾世達賴之類的,只知道他們是藏傳佛法中的活佛,但是對於他們的來歷卻未必清楚——其實這都來自於宗喀巴大師。

宗喀巴大師收了許多弟子,其中最出名的就有八位,而其中兩位更是被後世尊為一世班禪活佛和達賴活佛,分管前藏後藏。

其中一世班禪原名格雷貝桑,如今已經傳到了第十一世,其影響範圍主要在後藏,以日喀則為中心,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順便多說一句,達賴喇嘛被看作是觀音菩薩的化身,蒙古可汗是金剛手菩薩的化身,而後來清朝的皇帝則被看做文殊菩薩的化身——從這個角度來說達賴和蒙古汗都是班禪活佛的左右侍從,不過實際情況就又另當別論了。

而一世達賴原名根敦朱巴,是宗喀巴最小的徒弟,主管前藏,以布達拉宮為傳教中心。

這裡多說一句,無論達賴還是班禪都是採取非常特殊的活佛轉世制度,藏傳佛法中認為「活佛」是不停在人間轉動的,類似於轉法輪一樣,因此每位活佛在圓寂前都會根據種種「徵兆」和「啟示」,來確定活佛轉世的方向和地點,然後再派人沿著一定方向尋找被認為是活佛化身的「轉世靈童」。

05紅塵說

以上就是藏傳佛教的種種簡介,我們重點了解了宗喀巴大師和黃教——其實這和最早的佛門十宗之一的密宗已經差別很大,但如今喇嘛教還是很盛行的,每年去西藏朝聖的人數不勝數。

最後紅塵君再多說一句,不管是班禪還是達賴都要清朝皇帝冊封,所以也都是政教合一,至於這是否合理我就不方便多說了,我只能說宗教就是宗教,引導信徒的精神世界和淨化世人靈魂中的五毒七苦就好,最好還是不要幹涉政治。

相關焦點

  • 宗喀巴大師與燃燈節
    正由於此,朋友圈裡很多藏族朋友,把這天稱作:「燃燈日」,是因為這天是為了紀念和緬懷大師,而非燃燈「節」,並非慶祝的日子。庚子年(1420年,大師圓寂後的第一年)十月,拉薩甘丹寺諸位金剛阿闍黎,和數百名僧眾,各修多種密法,廣行供養。供養法會之當天和次日,天雨各種顏色的寶花,花色如真珠,晶瑩剔透,花分六瓣,花梗具全。十月二十五日,正是大師圓寂一周年的紀念日。
  • 格魯派與宗喀巴大師
    藏傳佛教格魯派於十四世紀由宗喀巴大師創立,他是格魯派的開山鼻祖。宗喀巴大師出生於青海塔爾寺,他被世人認為是偉大的第二佛陀,塔爾寺因宗喀巴大師出生地的淵源而聞名於世。宗喀巴大師7歲時在夏瓊寺出家,夏瓊寺坐落在青海一座美麗的山上,那時候的夏瓊寺相當於一所閉關中心。「敦珠仁欽法王」是當時一位修大威德金剛的大成就者、老修行人。
  • 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所做的貢獻
    >以因明的邏輯了解中觀以戒律為根本修行密法今年是宗喀巴大師圓寂600年,作為一個宗喀巴大師的弟子,想跟大家分享宗喀巴大師是什麼人、他如何修法,以及如何弘揚格魯派。有很多修密的人,覺得戒律是一種折磨,修密法得自在,衣服穿得佛裡佛氣,說話神神叨叨,行為亂七八糟。所以當時修顯宗戒的人對密法有很大意見,但反過來修密的人又看不起顯宗的出家戒,於是找個藉口,大吃大喝,娶三四個老婆,結果就亂了。宗喀巴大師提出,修任何法,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宗,戒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是佛法的根本。戒律從因果中發展而來,沒有戒律,就沒有規矩。
  • 宗喀巴簡介
    元順帝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10月25日,生於宗喀的一個佛教家庭,父親是蒙古族,名叫達爾喀且魯崩格(達魯花赤daruqaci蒙古語"長官、長"之意,魯崩格 ),母親是藏族,名叫馨茂阿卻,兩個人都是很虔誠的佛教徒。  宗喀巴大師出生於青海湟中縣,他的出生地藏語叫做"宗喀",所以稱他為宗喀巴,意為在宗喀出生的人,宗喀巴法名為羅桑札巴,意為善慧。他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也就是黃教的創始人。
  • 宗喀巴大師的一生
    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對西藏的安定和團結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的。在佛教中宗喀巴大師是集智慧,慈悲和堅強為一體的神的化身,眾多的佛教信徒也虔誠的認為宗喀巴大師是雪域高原大成就者—第二佛陀。
  • 宗喀巴的神通
    、持戒清嚴、修行認真的學者,認為大師並無什麼神通能力。   在《妙吉祥根本續》、《楞伽經》和《傳授教授王經》等經中,佛陀早已授記大師的出生及其弘法事業。在《迦登寶籍》及《蓮花遺教》等典冊中,亦見蓮花生、龍樹、阿底峽及其他多位大師對宗喀巴的降生示現早有授記。在大師出生時,他的生地出現天雨瑞花、大地震動及空中傳來異香撲鼻等祥兆。當時的大成就者義成寶法師早知宗喀巴並非凡人,在大師甫出生時,便遣人到訪贈以種種法寶。
  • 宗喀巴宗教改革,西藏活佛的由來
    此時噶當、寧瑪、薩迦等教派已充分發展而呈頹廢之態,格魯派以宗教改革為旗幟,得到廣大人民群眾以及西藏上層貴族封建主的支持在很短的一個歷史時期後全面取代了其它教派的地位,成為藏族社會長期佔統治地位的教派。格魯派的始祖宗喀巴,集藏傳佛教顯、密二宗之大成,一生強調大乘戒律、會通顯密,素來有「第二佛祖」之譽。
  • 佛陀對文殊菩薩的回答 就是對圓覺法門的開示
    在上一章,文殊菩薩首先向佛陀提出,禪修者如何才能在與外物一接觸時,就生起內心的清淨。要如何修行,才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佛陀在聽了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以後,感到非常高興。立即回答文殊菩薩,有無上的圓覺法門,能夠讓禪修者當下就生起清淨心。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 佛曰:一切法不可說,為什麼還講了八萬四千法門,佛陀錯了嗎?
    佛陀在開悟之後,理解到眾生的苦楚,要發源傳出自己的正見佛法來救度沉迷的眾生,他認為人之所以有煩惱,就是因為無法認知自我,而這個自我究竟是什麼眾生的腦海裡也是一片空白的。佛曰:我有一切法,能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
  • 證道歌|宗喀巴大師自傳
    宗喀巴大師自傳宗喀巴大師著嗡 願成樂善!能見善趣解脫眼,倦遊有道休憩處,樂善根本具恩師,至尊智藏足前禮!雖勤苦學顯密典,若於甚深義講修,任何不學亦不知,於正見理難深入,見已別於龍猛論,分析深義細理路,引導正見諸扼要,善加研習斷疑惑,善思此理計策妙,至尊智藏恩大哉!據說此中成佛道,甚深金剛波羅蜜,共有二乘密咒乘,較波羅蜜極超勝,猶如日月共稱頌,雖許此語為諦實,彼甚深乘究為何,未作探求充智者,如是之輩若具慧,較彼根鈍更有誰?
  • 顯密圓融 見行並重
    宗喀巴大師說:「教者正為抉擇修行之法軌,證者如抉擇而起修」[1]。有教無證,不足以成佛果;有證無教,則成邪法。宗喀巴大師23歲時(1379年),「閉關靜修,兼閱《釋量論》之廣釋《正理藏論》,以見第二品(成量品)道建立為緣;於法稱論師之著述理路,引起無量不可壓服之猛利信心;發毛佔堅,雨淚驚垂。後凡閱《釋量論》等時,無不爾也。」大師在靜修中,徒因明諸論中領悟了修習、成佛的階位學說,所以驚喜交加。
  • 佛陀天降日的故事
    這個節日對於藏族人有著特殊的意義,衛藏和康區的很多藏傳佛教寺院在藏曆九月二十二這天舉行規模盛大的佛事法會,而安多地區是在農曆的九月二十二。進入藏曆九月,拉薩布達拉迎來了換裝季,藏族人懷揣虔誠自發來到布宮粉刷宮牆,不辭辛勞不求回報,只為今天這一刻。藏傳佛教中有很多關於諸佛菩薩誕辰日、成道日、涅槃日等等,每逢這些特殊的日子,信眾們都會鄭重紀念。
  • 即身成就與三大阿僧祇劫之修行
    正如印度著名阿闍黎巴雪在其所著的《中觀寶燈論》中所說:「利根者經三大劫現前佛果,中根者經七大劫,鈍根者經三十三大劫。」 關於利根者所需的三大劫,《經莊嚴論》中云:「三大劫圓滿,修行趨究竟。」對此,《般若八千頌廣釋》中解釋道:「第一大劫從資糧道開始至一地之間圓滿;第二大劫從二地至七地之間圓滿;第三大劫從不動地至佛地之間圓滿。」
  • 宗喀巴大師所開示的「四力懺悔法門」(附:皈依的發心儀)
    在《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中,曾專門開示過「四力懺悔」的修持法門。佛弟子如能夠如實修持四力懺悔,能夠淨治罪障,積集福德。修行最大的障礙,是往昔所造的罪障習氣,這種習氣覆蓋了清淨本心,障礙著菩提道的殊勝功德的生起。佛子如果缺乏廣大的福德資糧,即便再奮力勤修,也難以證得清淨善果。
  • 佛陀天降日:生活在佛陀的覺悟裡
    「佛陀天降日」。前段時間「十二羅生門」發布了「布達拉宮年度換新裝」的文章,當中提到西藏為迎接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宗教節日「神降節」,藏族人懷揣虔誠自發來到布宮粉刷宮牆,不辭辛勞不求回報,只為今天這一刻。如聖地塔爾寺,為紀念佛陀降凡,每年的農曆九月二十二,該寺會舉行盛大的「九月祈願大法會」,寺院那些平日難得一見的聖物都會被迎請出來供僧眾頂禮膜拜,如醫明學院的開口吉祥天母像、宗喀巴的法衣僧帽、還有大威德金剛大成就者熱洛巴大師的金剛鈴等等,這個儀式俗稱"亮寶",也就是頂禮佛寶儀式。
  • 佛陀到底是什麼概念?
    三世多傑羌佛的成就是最頂尖的,所展顯的顯密和五明智慧、證量的實際證明材料在佛法界中,也是沒有哪一個聖德能與之相提並論的。佛陀規定以「顯密俱通,五明具足」為衡量佛法成就高低的標準,但是,自佛史至今,真正完整、全面展顯「顯密圓通,妙諳五明」的只有頂聖如來三世多傑羌佛!
  • 天台宗音聲修行法門樣貌
    想要了解天台宗的音聲修行法門,可以從天台宗的清規《國清百錄》當中可以看出。《國清百錄》不僅規定了天台宗最重要的寺廟,國清寺的日常生活儀規,也同時規定了天台宗門人修行內容。《國清百錄》有四卷,其中在卷一〈立製法第一〉提到了寺院在音聲修行上的重要規定:1. 第一條規定,若依眾者當修三行:一依堂坐禪,二別場懺悔,三知僧事。2. 第二條規定,依堂之僧,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此為恆務。而第三條則規定六時禮佛當中不得違犯事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