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出版資訊中,我們曾經關注過童書《裝在口袋裡的爸爸》因為自殺情節被下架的消息。隨後,沈石溪的《狼王夢》、曹文軒的《青銅葵花》、楊紅櫻的《天真媽媽》等童書,也被一些微博網友扒出了所謂「少兒不宜」的虎狼之詞。
部分網民要求下架的呼聲只停留在微博上,沒有如《了不起的爸爸》一樣觸發出版社的全面下架,楊紅櫻還公開回應「斷章取義是最壞的讀書方法」。然而,一些地方圖書館卻開始行動起來。
一張「佛山市學校圖書館審查清理工作一群」的聊天截圖顯示,管理員「根據上級領導的指示」,重點關註上述圖書,發現有館藏的,建議下架,另庫處理。事情到了這一步,恐怕是那些看到片段就跟風聲討的網民都沒有想到的。
實際上,近期還有一本書經歷了一場戲劇性的「下架」風波,那就是人民文學出版出版的《曾彥修訪談錄》。
曾彥修曾任人民出版社總編輯、社長,被譽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報人和出版人之一」。這樣一本出版史料本來是業內人士才會關注的小眾讀物,卻在一時之間洛陽紙貴。
6月12號開始,有網友在豆瓣「買書如山倒 讀書如抽絲」小組表示這出版不久的書被召回了,買書要趁早,這引起了「倒友」們的好奇,開始了「恐慌性搶購」,進而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孔夫子下架、淘寶賣家不發貨。搶購風潮中,這本書被炒到了好幾百一本,更有讀者給浙江省所有的新華書店都打了電話,才搶到了最後一本。
不僅書販子開始聞風而動囤積居奇,組內買到的讀者也紛紛曬出。一時之間,這本書在網上變得炙手可熱,雖然大部分跟風者可能沒有聽說過曾彥修這個人。
然而,不到半個月後,這場不知因何而起的鬧劇就落下了帷幕。在知情人士透露這本書解封的當天,各大電商平臺便紛紛上架,出版社也放出消息,表示此次庫存賣完之後,還會加印。因為這場風波,《曾彥修訪談錄》也小範圍火了一把,還登上了京東文化類暢銷榜第八名。
近些年來,因為種種一本書因為種種「不可抗力」而被下架,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一本書一版即是絕版,更是數不勝數,還有景凱旋《在經驗與超驗之間》這樣只短暫上架了十幾天的「漏網之書」,以及《長樂路》這樣下架幾個月後,就從譯文紀實系列書目中消失的情況。所以,「書倒組」這場集體性恐慌完全是一種不自覺的條件反射。
這種現象也滋生出一條灰色的產業鏈,甚至出現了把賣書當作理財產品的讀者。一位網友就在「書倒」組曬出了自己的理財收益,理想國的《耳語者》和《古拉格之戀》都賣出了700塊的高價。他只是這條產業鏈上的散兵遊勇,但孔網上才是專業「操盤手」。
當然,面臨如《曾彥修訪談錄》這樣重新上架的情況,也會出現理財產品的瞬間跳水,所以對於躍躍欲試者還是要提醒一句「炒書有風險,跟風需謹慎」。
除了這些炒作絕版書的販子之外,淘寶上還有大量堂而皇之銷售影印版的賣家。正版已經全線下架,盜版卻可以通行無阻,也算是一大怪象。
比如疫情期間火爆全網的《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正版已經無處可尋,淘寶上卻有幾十家店在賣20多塊錢的影印版,銷量最好的能有數百本。
這些影印版自然有他們的消費客群,在這些人看來「為了下架書、絕版書四處花大價錢,實無必要,一有風吹草動就緊張兮兮,累死個人。」也正是因為有下架書的存在,讓購買盜版書、電子書資源的讀者有了自我辯護的理由。
近兩年來,目睹音樂、電子書、影視劇、App等數字內容動輒下架,一些人又開始感嘆起實體產品的「安全感」來。在他們看來,「實體書買到了就永遠是你的,沒有人可以奪走。」
我們曾經提到過亞馬遜向海外 Kindle 用戶召回喬治·歐威爾的《1984》和《動物莊園》,一位讀者把這形容為「書店潛入你家,把你床頭桌上買的書搶走,在旁邊留下一張退款支票。」至少在目前,沒有人能夠闖進你家,讓一本書從你的書架上「下架」。
微博博主@李天飛大話西遊更是構想出了一個「能源出現危機,電能會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裡,普通人根本用不了電子產品的」的暗黑未來,紙質書則因為遠遠落後於信息科技的發展,而成為用不起電的窮人們的救命稻草。
我們希望,無論是書店裡的書、電商網站的書還是家中書架上的書,都有免於「被下架」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