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諸葛亮和曹操 司馬懿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2021-01-15 看見側面

司馬懿相對於諸葛亮或者說三國另外的一些英雄,曹操,關羽,魯肅,周瑜,包括荀彧,賈詡這樣的人,他最大的優勢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三國最終的結局是魏國統一了,而魏國的成功的果實又被司馬懿給獲取了,建立晉朝司馬懿這個人到底有什麼能耐?

司馬懿的第一個成功秘訣就是能忍。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把劉備寫得非常好,曹操寫得壞一點,因為曹操的基調是壞的,所以把司馬懿也給醜化了,其實司馬懿不好不壞,畢竟是一個亂世,太好太壞都不至於成為最後的真正的統治者,他在歷史上真正的形象,如果論才能才幹,在三國當中可能並不突出,如謀士裡面像諸葛亮,荀彧,包括吳國的魯肅,周瑜,他們的才智都是在司馬懿之上的。

而司馬懿本人也非常了解這一點,所以他在年輕並沒有急於去輔佐誰,而是一直不出山,等到曹操發現了他,他也一直當一個小官兒,好像沒有進取心一樣,別人也都不知道他的心思,曹操可能是知道一點的,因為他很有城府,看不出來他在想什麼,特別的偽善,特別能裝,沒有人知道他的心思。

司馬懿自己按兵不動,等到他們都耗死了,自己就可以上位了。而事實上,最後的結局也正如他所預料的一樣,他也首先看透了曹操的兒子,曹丕最後可以成大事。

司馬懿第二個成功的原因就是他活得特別長。要把這些比他厲害的人都耗死,就需要自己的壽命特別長,司馬懿活了72歲,可能在現在72歲沒什麼,可是那是在三國時代,72歲絕對是非常高壽的年齡,我們可以對比諸葛亮,曹操,劉備都是五六十歲就死了。至於他為什麼這麼長壽,直到現在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只是現在的科學家知道長壽這個東西好像只有遺傳,雖然這有點「宿命論」的味道,但也可以說是司馬懿的運氣是相當的好。

歷史的趨勢,得人心:三國演義非常地精彩,群雄逐鹿,我們現代人看得十分過癮,但在事實上三國是非常殘酷的,人民流離失所,戰亂不斷,人們都渴望和平,人們都希望有一個有能力的人來把三國給統一了,而這件事情曹丕做到了,但是曹丕不得人心,之所以不得人心,跟他實行九品中正制有關。

曹丕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的文章雖比不上曹植或者曹操,但是在文學上也成就非常高,他本人也是非常有胸襟,有謀略的一個人。九品中正制的就是當官的保證自己的孩子以後也可以當官,就形成了這樣一種畸形的選官制度,所以人民怨聲載道,而這也並非曹丕想這樣做,他想統一天下,就必須拉攏當時的世家大族,保證他們的權利,才會幫助他來奪得天下,奪得天下之後,就要給他們論功行賞,實行這樣的制度,是在安撫他們。人們自然是不願意,所以在那個時代,沒有科舉制,科舉制最大的作用是形成了科學的,系統的,比較垂直的選官制度。人民沒有參與政治的權力,導致人民的怨氣無法發洩,統治者太腐敗。實際司馬懿代替曹丕建立晉朝,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人心支持。

所以最後總結一下:歷史上的司馬懿成功的三個要素:忍耐,長壽,得人心。

關於司馬懿,你有什麼看法?

相關焦點

  • 兩個原因,導致孫權熬倒了曹操劉備司馬懿和諸葛亮卻仍難一統天下
    說到孫權他可不簡單,他爸孫堅和魏國曹操、蜀國劉備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對,沒錯就是年輕,年輕就是資本,無論三國怎麼爭鬥,年輕優勢孫權可以慢慢熬,熬到曹操和劉備都掛了,他的機會就來了。不過事實往往並不如人意,曹操、劉備以及最強'鰲拜'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掛了,孫權還是沒辦法一統天下。那這是為啥呢?首先就得說是因為對手太強大。
  • 空城計的真相|空城計|諸葛亮|司馬懿|三國演義|曹操|三國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裡非常精彩的一計,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內容大概講的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命馬謖駐守街亭,然而馬謖只會紙上談兵,失了街亭,導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無奈下諸葛亮只好命大軍退回漢中,並親自斷後。等到司馬懿率軍前來時,諸葛亮命人大開四個城門,找了幾個老兵在門口掃地。
  •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的軍事才能略勝一籌?
    主要是諸葛亮北伐和司馬懿對決,諸葛亮作為進攻的一方,司馬懿只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要知道在軍事方面,進攻方要比防守方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當時蜀國綜合國力不如魏國,可以說諸葛亮是以弱擊強,魏國面積最大,人口達到了400多萬,蜀國人口只有90多萬,在封建社會人口就是資源。
  • 司馬懿到底有沒有看破諸葛亮的空城計?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劇中的諸葛亮能夠料敵先機,一步三算,似乎什麼棘手的問題到了他手裡都能夠變得迎刃而解,有點被神話的嫌疑。
  • 難怪諸葛亮會敗給司馬懿,原來司馬懿明白一個道理,龐統也很無奈
    諸葛亮則趁機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計策,後來出山後,竭儘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先後幫助劉備拿下荊州、益州兩地,建立蜀漢政權,實現了三分天下的預言。其次,我們再聊一下龐統,有「鳳雛」之稱,本是吳國的謀士,但是沒有得到孫權的賞識和重用。後來被劉備賞識,在劉備帳下做軍師,同樣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因為水鏡先生司馬徽曾有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足可見龐統的智謀並不輸與諸葛亮。
  • 諸葛亮,司馬懿,郭嘉為什麼不直接輔佐正統漢獻帝?
    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權力,誅殺曹爽。251年,司馬懿病逝,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 為何司馬懿的兒子很聰明,諸葛亮的兒子是草包?諸葛亮:問題在我
    既然說到了謀士,就不能不說曹魏陣營的司馬懿和蜀漢陣營的諸葛亮,因為他們是這個階層的「代表」。 這兩個人的智謀其實不分伯仲,如果一定要分出個高低的話,想必不少人會說諸葛亮更牛更聰明,畢竟他在去世後,還差點把司馬懿給嚇得靈魂出竅。
  • 司馬懿與諸葛亮,到底誰更強?歷史告訴你真相!
    三國時期,曹操曾多次授予司馬懿官職,但皆被司馬懿拒絕,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司馬懿認為曹操出身不好,認為其出身「贅閹遺醜」。但最後還是被曹操強行闢為文學掾,曹操生性多疑慮,素有「寧可負天下人,勿天下人負吾」的性情,因此,懂得審時度勢的司馬懿一直暗藏鋒芒,韜光養晦。而求賢若渴的劉備聞知諸葛亮此人,「三顧茅廬」邀請諸葛先生出山相助。
  • 諸葛亮外號是臥龍,龐統的外號為鳳雛,那麼司馬懿的外號是什麼?
    諸葛亮雕像既然諸葛亮外號是臥龍,龐統的外號為鳳雛,那麼司馬懿的外號是什麼?叫冢虎。——《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出身官宦之家,並不是我們認為的諸葛亮從一開始就是一個種田的農夫,諸葛亮的祖上在漢元帝時期曾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在東漢末年也做到郡丞。不過諸葛亮的童年是不幸的,因為他三歲喪母,八歲喪父,本該被寵愛的年紀,卻承受了人世間最為痛苦的生離死別,痛苦歸痛苦生活還得繼續,於是他和弟弟諸葛均就投靠了叔父諸葛玄。
  • 在三國的亂世中,為何司馬懿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呢?
    司馬懿為什麼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呢?雖然司馬懿所做的是軍師,但是他有梟雄的胸懷和野心,事事小心謹慎,才會讓他的才能充分發揮出來,故而能得天下!曹操死後曹魏政權沒有形成合力給了司馬懿一個歷史性機遇,司馬懿的成功是避開了強大的對手曹操臥薪嘗膽,當機遇來臨的時候審時度勢及時出手,成功不可能是拍腦袋做決定而是持之以恆的努力得來的。 在和諸葛亮的對抗中,他審時度勢,充分認識到了自己和諸葛亮的差距,利用魏國強大的人口和經濟優勢拖垮了西蜀,拖死了諸葛亮這個心腹大患。從而最終奠定了自己在魏國得不可撼動的地位。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最後一計,司馬懿窮盡一生也沒有破解!
    比如曹操早期的謀臣郭嘉,當時曹操還是兗州地區一個不起眼的小諸侯,郭嘉使用驅虎吞狼、二虎競食之計讓周邊諸侯鷸蚌相爭,曹操漁翁得利奪下中原。還有東吳謀臣周瑜,他巧妙利用東吳地方豪強和東漢官僚的對立,藉助豪強的力量殲滅官軍,成功為東吳奠基。而三國公認的頂級謀士則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他們兩人在三國中期針鋒相對,兩人比拼結果也影響天下格局。
  • 借諸葛亮的刀殺死張郃,司馬懿是怎麼想的?
    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後任蕩寇將軍。219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張頜是魏軍五虎將之一,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在後曹操時代是首屈一指的魏軍名將。
  • 諸葛亮和司馬懿臨死前,各留一計相鬥,1700多年後,諸葛亮贏了
    諸葛亮和司馬懿臨死前,各留一計相鬥,1700多年後,諸葛亮贏了 導語:我國有幾千年歷史文明,每個時代總會出現兩個旗鼓相當的人,比如春秋時期的孫臏和龐涓,他們一人是魏國的大將軍,一人是齊國的軍師,兩人之間的鬥智鬥勇直接決定了兩國的成敗。
  • 是空城計逼退了司馬懿,還是司馬懿故意放走諸葛亮?
    諸葛亮巧施空城計,嚇退司馬懿15萬大軍,成為千古美談,司馬懿卻為人恥笑至今。歷史上,街亭之戰發生在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那時司馬懿正在忙著智取孟達,而且當時拒蜀漢的主帥其實是曹真。曹真病死後,司馬懿才有資格與諸葛亮較量,他倆正式狹路相逢是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
  • 為什麼諸葛亮、司馬懿、郭嘉沒有直接輔佐正統皇帝漢獻帝呢?
    首先需要對漢獻帝、諸葛亮、司馬懿、郭嘉進行了解。漢獻帝(劉協,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河南洛陽人,東漢王朝末代皇帝(189-220年在位),漢靈帝劉宏次子,漢少帝劉辯異母弟,母為靈懷皇后王榮。
  • 司馬懿原是文官,為何能成曹魏權臣?諸葛亮是他的「恩人」
    有一次曹操想要徵召司馬懿入職,但司馬懿以生病無力輔佐為由拒絕了曹操,曹操是一個疑心病重的人,自然沒有完全相信司馬懿,於是曹操想了一個計謀,如果司馬懿真的是得了重症,遇到緊急情況必不能動,然後派了個刺客去試探司馬懿是否真的生病。
  • 三馬食槽:曹操猜到司馬懿不可靠,什麼沒有留下後手制約?
    後面雖然有曹操崛起,大殺四方,平定了北方,但是就在曹操準備考慮繼承人的時候,他做了一個夢,夢到三匹馬在一個槽裡吃草。槽和草讀音都通曹,這是不是象徵著有三個姓馬的會對曹氏不利呢?於是曹操對于姓氏、名字中帶個「馬」字的人都非常警惕,什麼馬騰、馬超都被曹操殺的殺,滅的滅,唯獨剩下個曹丕身邊的親信司馬懿。
  • 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和龐統,為何不推薦司馬懿?
    三國時期誕生很多名人,最知名的當屬諸葛亮、司馬懿、龐統三人。諸葛亮和龐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的高徒,水鏡先生感嘆兩人的才學和能力,特意授予"伏龍"、"鳳雛"稱號併到處為兩人打廣告。而司馬懿作為河東青年才俊,他在當地同樣有著"冢虎"的稱呼,當地人也認為他可以安定天下。
  • 曹魏大將:諸葛亮都忌憚他,司馬懿卻設計害死他,最後被亂箭射死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歷史背景設置的是東漢末年,在這個天下混亂的時期,很多的勢力開始浮現並且參與到爭霸的鬥爭中,經過多年的戰亂之後,最終形成了魏國、蜀國和吳國三個國家鼎立的局面,三國國家都想吞併對方完成統一,但是最後三個國家都沒有完成真正的統一,被魏國的司馬懿撿了一個大便宜,建立了後來的晉朝。那麼司馬懿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圖謀想要篡權呢?
  • 臥龍冢虎之戰,諸葛亮輸給司馬懿,原因究竟是什麼?
    不過令後世感到奇怪的是,劉皇叔既有臥龍亦有鳳雛,最終還是丟了天下,相信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對決,這兩個人的對決決定了蜀國最終走向,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輸給司馬懿?諸葛亮號稱臥龍,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這樣洞察局勢的眼光,在三國當中無人能夠出其左右。司馬懿號稱冢虎,絕對是三國當中第一政治陰謀家,隱忍狠毒,最終生生拖死了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