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維一生忠於蔣介石,臨終前告誡臺灣人:以中華文化為重

2021-01-08 歷史客棧

在抗戰時期,中國以孱弱之國力對抗現代化之強國日本,人力、物力損耗巨大,但仍能夠抵抗外辱,為中華民族爭得人格尊嚴,這就離不開當時大後方的槍彈供應。

而要說起槍彈供應,也離不開一個人——俞大維,被稱為「中國兵工之父」。

【少年天才,家世顯赫】

俞大維1897年出生於湖南長沙,但是祖籍在浙江紹興,跟蔣介石是浙江老鄉,這也為他後來的發展提供了便利。

不僅如此,俞大維的家世也非常顯赫,父親俞明頤曾任湖南陸軍小學總辦,湖南著名將領程潛、唐生智等人都是他的學生。

俞大維的母親曾廣珊是晚清名臣曾國藩的孫女,姑媽俞明詩是國學大師陳寅恪的母親,後來俞大維又娶了陳寅恪的妹妹陳新午為妻,俞大維的妹妹俞大絪嫁給了著名化學家曾昭掄 (曾國藩胞弟曾國潢之曾孫) ,另一個妹妹俞大綵則嫁給了五四運動學生領袖傅斯年。

到這兒還沒完呢,俞大維的長子俞啟德,娶了蔣經國的女兒蔣孝章,俞大維還有個堂侄叫俞啟威,又名黃敬,是我黨的一名功勳人物,也是俞正聲的父親。

看到了吧?俞家的家世就是這麼顯赫!

俞大維幼年的學業偏重儒家經典,廣泛涉獵《穀梁傳》《左傳》《四書》《禮記》等等,還廣泛閱讀史書,對《史記》尤為推崇。這些學習經歷,一方面使他有了很深的傳統文學功底,同時也增強了他的學習能力,為日後學貫中西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俞大維在學習上有很高的天分,他曾自嘲說,自己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在哈佛大學留學時,俞大維主修的是哲學。當時,數理邏輯學算是哲學中最深奧的學問,連大師吳宓都望而生畏,但俞大維在哈佛短短三年時間,就拿到了哲學博士學位。

學完哲學後,俞大維又去了德國,進入柏林大學深造,這回他對數學和物理更感興趣,而且還在業餘時間掌握了梵文,這對他後來前往印度打下了一些文化基礎。

除此之外,俞大維在柏林還旁聽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並發表了一篇專業論文,讓柏林大學的物理學教授都自愧不如。

另外,俞大維還研究過音樂,學制樂譜,可謂學一樣會一樣,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感嘆道:「俞大維就是一個天才!」

但是,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俞大維的憂國憂民之心被逐漸激發出來,當看到中國因軍備落後而備受強國欺凌時,他立下了一個志願,就是為國家造槍炮。

於是,俞大維開始學習兵器學與彈道學,以便回國後能一展所長,報效祖國。

【為國造槍炮】

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後,致力於國防現代化建設,1928年3月,陳儀奉命前往西歐各國考察軍事。

當時,俞大維正在德國柏林大學深造,與陳儀一見如故,俞大維向他重點推薦了德國的軍事工業,並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因而當蔣介石詢問陳儀時,陳儀便竭力推薦俞大維,讓其擔任中國駐德商務調查部主任, 負責採購德國的武器。

1930年,俞大維再次赴德國考察,此行仍是為了考察德國軍事,並採購軍備。俞大維在德國又待了兩年,一方面與德國軍事家學習,同時利用自己在柏林大學的關係,與克朗茲教授廣泛討論學習彈道學知識,得到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資料,最後他用德文寫了40多本筆記,圓滿回國。

回國後,俞大維便向國民政府建言,建議全面與德國進行軍事合作,以抵禦日本的侵略。

俞大維認為,中國若想快步邁入國防現代化,一方面需大量採購德國軍事準備,進一步聘請更有名望與能力的德國軍事專家,如塞克特等人,同時還需大量學習德國軍工技術,建造兵工廠,致力於軍事武器國產化,這樣雙管齊下,才能增強國防實力。

蔣介石聞聽大喜,便任命俞大維擔任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署長,軍銜為中將。自此,俞大維也從一名學者正式步入了軍界,開始了報效祖國的光輝歷程。

執掌兵工署後,俞大維可謂是嘔心瀝血,無論大小事都事必躬親。

在俞大維看來,日本的武器裝備整體上領先於中國,但日本的坦克火炮在面對中國複雜的地形時,往往適配度不高,而且,在他看來,戰端一開,弱國想要爭勝,必須要迎合地形的優勢,而造價相對低廉的迫擊炮、步槍和輕重機槍,都是優先考慮國產化的武器裝備。

在當時,國產步槍僅有晚清張之洞所建造的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漢陽造步槍,這種晚清步槍無論是質量還是實用性,都無法滿足現代戰爭的要求,俞大維就利用自己在德國考察的機會,重點研究了德國毛瑟式步槍,再結合中國人的使用習慣加以改進,製造出了「中正式步槍」,很快就加以量產。

中正式步槍是俞大維親自指導研發的第一款國產步兵輕武器,而且是為應對日本三八式步槍而製造的,以24式步槍為樣板,其有效射程可以達到500米,且穿透力十分強勁。

當時,俞大維每隔3個月就會去兵工廠一次,檢驗步槍的性能,當他分別用三八式步槍和中正式步槍射擊鋼板時,中正式步槍的穿透能力明顯比日本三八式步槍要強得多。

除此之外,俞大維還引進了馬克沁機槍圖紙,生產出了民24機槍,這種機槍的性能完全不輸於當時進口的馬克沁機槍。

作為支援戰場的重要火力點,民24機槍在當時大放異彩,以至於抗戰勝利後,一位曾任日本軍械處長的日本軍官對中國兵工廠廠長李待琛說:「你們的輕武器殺傷力比我們的好,中正式步槍打得遠,可射鋼彈頭,三八式不能。你們的輕重機槍槍管打紅了,澆澆水還能繼續打,了不起!」

俞大維在通讀了蔣百裡先生的《國防論》之後,敏銳地感覺到,之後中國的反攻之地將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因而早在國防工業布局時,俞大維即側重於雲貴川等地,籌建了以漢陽鋼鐵廠設備內遷為主的大渡口鋼鐵廠。

另外,俞大維還將中國沿海和中部地區的金陵、廣東、鞏縣、漢陽、太原等綜合性大型兵工廠,紛紛轉移到大後方,保住了國防工業,有利於持久抗戰。

抗戰八年,兵工署所屬各廠共生產步槍 (中正式) 433700支,捷克式輕機槍57545挺,馬克沁重機槍2800挺,60、82、120毫米迫擊炮12809門,步機槍彈113055萬發……,有力地支援了抗戰。

因此,在抗戰勝利後, 蔣介石盛讚俞大維領導的兵工廠對國家的貢獻無可估量,特地授予其青天白日勳章。

俞大維不僅是一位理論家,也是一位神槍手,一次在重慶靶場,俞大維與美國軍官比試槍法,12發子彈均命中目標,讓美國人稱讚不已。

在與尼赫魯會面時,俞大維一行人前往打獵,一行人均未有收穫,只有俞大維打到了32隻獵物。從此以後,外國人都知道國民政府高官裡有一位「神槍手」。

俞大維不僅槍法準,膽子還大,在淮海戰役時,杜聿明被圍陳官莊,糧草斷絕,完全依靠空投補給,時任交通部長的俞大維接到任務後,不顧自己50多歲的年齡,親自帶著人坐著飛機去空投。

正因為俞大維大膽務實的作風,贏得了將士們的尊敬,也得到了蔣介石的信任,一個非黃埔出身、從未帶過兵的學者,竟擔任「國防部長」長達11年之久。

【謙虛好學的學者】

俞大維一生好學,在擔任國府高官後依然不改初心,在重慶,他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是鄰居,兩人經常一起探討數學問題,有一次俞大維解不出來一道數學題,還專門跑到華羅庚家中請教。

在抗戰時期,俞大維聘請了德國彈道學權威克朗茲教授,兩人經常討論彈道問題,俞大維更是表示,自己只是他的一個學生。

到臺灣後,俞大維工作時常和自己的妹夫傅斯年住在一起,兩人經常討論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哲學。

在俞大維看來,學習西方科學思想是為了救國,而搶救中國傳統文化也是為了救國,如果過度西方化而捨棄了傳統文化,就是丟掉了自己的根,又何談救國?

晚年時,俞大維卸任後,開始全身心地讀書,常常讚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並說道:「幼年讀線裝書,中年讀英文、德文書,現在又讀線裝書,讀來讀去還是中國書深奧。」

不僅如此,俞大維還很注重培養下一代,對於人才更是盡力愛護。

早在抗戰爆發前,俞大維就頒布了《軍政部兵工專門學校暫行簡章》,設造兵、製藥兩科,制定各學科課程計劃。抗戰爆發後,為了加快培養人才,俞大維又頒布了《修軍政部兵工學校條例》,還積極為學員編纂教材,並親自講課,在兵工學校大學部講授《兵器與戰術》。

當時有很多外國工程師在中國索要高薪,但俞大維與他們接觸後,發現有很多都是濫竽充數、尸位素餐者,於是就以署長的身份頒布了《兵工署奉頒新進人員試用辦法訓令》,規定對原聘請人員一律重新進行考察,考察不通過者一律解除合同,此後招攬人才,也一律需要考核,務必不能使不懂軍工技術的人進入兵工署。

但對於真正的人才,俞大維也是想盡辦法提高他們的政治和經濟待遇,對於那些有著較高學歷或從海外學成歸來的兵工人才,俞大維更是非常重視,大多都委以重任,成為機關各處室、科室,各兵工廠及科研機構的領導,在兵工署內佔據重要位置。

為了提高這些人才的經濟待遇,以應對大後方日益增長的物價,俞大維多次去軍政部奔走,要來經費,技術人員每月一律額外補充120元,而且還規定,各級領導必須要保證補貼發到每個人的手裡,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剋扣!

俞大維在兵工署任職11年,其重視人才、尊重科學的做法,深深地影響了那一代技術人才,因此,俞大維也被譽為「中國兵工之父」。

在俞大維看來,中國近代屢屢受制於西方列強,正是因為技不如人,因此,當抗戰勝利後,俞大維即建言國府研製核武器,並敲定名單,派遣人才前往美國學習。

正是在俞大維的大力支持下,李政道、朱光亞、唐敖慶、孫本旺等人得以赴美學習,後來都成為海峽兩岸的棟梁之才,其中李政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朱光亞參與了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唐敖慶有「中國量子化學之父」之稱,孫本旺也是國防科技大學的著名數學家。

【一生忠於蔣介石】

俞大維幼年時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影響,因此尤為看重儒家倡導的忠孝仁義,在他看來,自己一生抱負得以施展,正是因為蔣介石的提攜,因此他對蔣介石也是忠心不二。

蔣介石生性多疑,但對於俞大維卻是非常信任,俞大維在擔任交通部長期間,三年只接到一次蔣介石的詢問電話。

那是在淮海戰役期間,杜聿明的部隊被圍困,幾乎彈盡糧絕,只能靠空投補給。有一天,蔣介石給俞大維打電話,問:「今天的空投物資,部隊收到沒有?」

俞大維說收到了。

蔣介石又問:「你怎麼知道一定收到了?」

俞大維說:「因為是我親自去空投的。」

從此,蔣介石再也沒有過問空投的事。

也正因如此,當年撤離大陸時,周總理曾幾次派人勸說俞大維能留在大陸,但俞大維最終還是跟著蔣家父子去了臺灣。

不僅如此,俞大維與蔣經國還是兒女親家,俞大維的長子俞啟德,娶了蔣經國的女兒蔣孝章。有了這層關係,俞大維對蔣介石忠心耿耿,也在情理之中了。

1975年蔣介石去世後,俞大維悲痛不已,從那以後,每當蔣介石的誕辰和忌日,俞大維都會攜家人前往陵園祭拜,每次祭拜時,俞大維都會行跪拜禮。他曾表示過,這輩子只有祭奠雙親和蔣介石時,才會跪拜。

1993年7月8日,俞大維病逝,享年96歲。臨終前,他曾竭力勸說當時的領導人,以中華文化為重,以大陸為根。

2015年,俞大維的雕像在四川成都的建川博物館落成,骨灰也安葬在博物館附近的小龍河,這位中國兵工之父,得以落葉歸根。

錢學森曾經對他高度評價道:「俞大維主持兵工廠業務長達十四年之久,有兵工之父的美譽。他是我國近代國防科技發展史上第一位大力開拓、耕耘、播種、灌溉、施肥的始祖園丁,我們不能忘記他。」

相關焦點

  • 宋美齡臨終前說她一生對不起三個男人,真正對不起的人只有張學良
    有民間傳言,說宋美齡在臨終前,曾說過她這一生對不起三個男人:丈夫蔣介石,哥哥宋子文,朋友張學良。這種說法沒有任何正式的出處,世人臆測的可能性更大。但是,站在宋美齡的視角分析,對於這三位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她真正對不起的,也許只有朋友張學良一人。
  • 國之重寶——蔣介石帶去臺灣的中華道統、教統和學統
    1949年,蔣介石倉皇辭廟,永別大陸退居臺灣,終其一生,再未踏上故土半步。兩岸跨海而治,終成定居,隨之改變的還有千千萬萬普通百姓的命運。蔣介石覺得道統不可廢,改封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世襲特任官。1937年,在曲阜入日軍之手前,蔣介石緊急派人將孔德成護送到武漢,隨後遷居重慶。而到1949年遷臺之時,蔣介石自然也帶走了孔德成,在臺北復建孔氏家廟。深受中華遠聖文化薰陶的蔣介石深知孔德成這個「道統象徵」的分量。
  • 老蔣唯一的孫女,被稱為臺灣第一美女,卻嫁給一個結過兩次婚的人
    蔣介石一生只有兩個兒子,分別是蔣經國與蔣緯國,其中蔣經國生了五個兒子一個女兒;蔣緯國只生了一個兒子。在蔣家的第三代中,蔣介石僅有一個親孫女,他的這個親孫女名字叫蔣孝章。
  • 《周易》密碼:蔣介石的一生,都應驗在這個卦象中
    蔣介石這個人的一生,其實都可以用一個卦來貫穿始終,那就是《易經》中的豫卦。我們先來看他名字,蔣介石,名中正,回顧他的一生,始終都是不偏不倚,搖擺不定,少年時期,尚有報國之志,投身日本學習先進軍事技術;到了成年,長袖善舞,在幾個帝國主義之間徘徊,誰支持他就投向誰。
  • 民國第一夫人宋美齡風雲一生,臨終前卻抱憾:此生對不起三個男人
    蔣介石和宋子文曾多次因為政見不同爭得面紅耳赤,宋子文不願為蔣介石籌集軍費搞內戰,讓蔣介石和宋子文的關係陷入僵局。1949年之後,蔣介石和宋子文徹底決裂。而宋美齡跟隨蔣介石去臺灣之後,也再也沒有見過宋子文。
  • 臺灣省資訊|1967年,此人被蔣介石請到臺灣,臨終卻交代妻:千萬別把...
    臺灣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1967年,此人被蔣介石請到臺灣,臨終卻交代妻:千萬別把我留這裡以上記載的人,曾在1967年被老蔣請到了臺灣,而在臨終時他卻交代妻子而在陳夢家的啟發之下,錢穆最終完成了著名的《國史大綱》,並於1940年6月正式出版,一反此前中國通史的西方化敘事傾向,展現出了「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並因「以中華文化民族意識為論旨」,從而引起了蔣的注意。當時,蔣突然問錢穆:你為什麼不從政?錢穆又說,讀書人一定關心政治,但我不願從政,各司其職就好了。
  • 蔣介石逃往臺灣,帶走的這兩個人比黃金和國寶重要,但是鮮為人知
    大家都知道,蔣介石敗退大陸時帶走了大量黃金和國寶級文物。據一份資料顯示,蔣介石當年帶到臺灣的黃金大約700萬兩。蔣經國在日記中也提到了從上海把黃金運往臺灣的情況,「今日父親派我赴上海訪問俞鴻鈞先生,希其將中央銀行現金移存臺灣,以策安全。」
  • 蔣緯國臨終前,為何宣稱「蔣經國也不是蔣介石兒子」
    世人都是以蔣介石的二兒子、蔣經國的兄弟看待蔣緯國,歷史也如此記載,蔣家的晚輩們都尊稱他為「二叔」。蔣緯國在人前愛開父兄的玩笑說:「他的哥哥爸爸真偉大!」可見蔣緯國對偉大的哥哥蔣經國還是充滿畏懼,特別是偉大的爸爸過世後,靠山沒了,安全感當然就沒了。蔣緯國臨終前,留下一卷錄音帶給中興大學教授範光陵,宣稱「蔣經國也不是蔣介石兒子」,因為蔣介石年幼時坐在炕上,不慎傷了生殖器,已失去生育能力,而且毛福梅在懷有蔣經國時,蔣介石人在日本。
  • 老蔣一生的夙願,臨終前都未完成,蔣家後人一句話,令人感動
    自解放戰爭失利後,蔣介石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傑出人物,他在臺灣島上退縮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對蔣介石來說是最痛苦的日子。新中國成立後,自己只能遠眺,大陸可能一輩子都沒機會踏上。對蔣介石來說,失去天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晚年不能落葉歸根。
  • 蔣介石為什麼告誡戴笠:誰敢傷害毛澤東,格殺勿論!
    眾所周知,蔣介石一生中最大的對手就是毛澤東。在蔣介石几十年的鬥爭生涯中,鬥敗過汪精衛、胡漢民,鬥敗過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但最終卻被毛澤東給趕到了臺灣。因此,在蔣介石心裡,自然對毛澤東充滿了恨意,直到逃去臺灣前一刻,還在懸賞通緝毛澤東。
  • 宋美齡看到蔣介石遺囑後,為何晚年選擇去美國,臨終留下5字遺言
    蔣介石,作為近代對中國影響極大的人物之一,他的成功當然是離不開他的夫人宋美齡的幫助。幾十年的婚姻生活,他們兩人被外界稱為模範夫妻,相濡以沫,甚至都很少聽到他們有爭吵。可就是這樣一對恩愛的夫妻,在蔣介石去世後,宋美齡的行為確實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
  • 蔣介石對宋美齡是真愛嗎?為何臨終前要蔣經國答應一個要求?
    眾所周知,蔣介石和宋美齡的結合其實是政治聯姻。蔣介石在遇見宋美齡之前已經有多位妻子和情人,原配是毛福梅,即蔣經國的生母。那麼通過政治聯姻走到一起的蔣宋二人之間有沒有真正的愛情呢?蔣介石又到底愛不愛宋美齡?這一切的答案其實都隱藏在他的臨終遺言裡。
  • 宋美齡為何在臨終前訴說:自己一生對不起三個男人?
    出生於1897年的宋美齡,父親宋嘉澍是民國時期有名的富商,家境殷實的她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在1910年,剛滿13歲的宋美齡便跟隨二姐宋慶齡前往美國留學,就讀於美國維斯裡安女子學院,在美國的學習生活中,宋美齡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她的思想也漸漸西化。
  • 他臨終遺言:棺材不落土,等到將來有一天葬到浙江奉化母親身邊去
    1975年元旦,蔣介石發表了一生中最後一個「復國」文告。春節前後,回臺任「總統府資政」的國民黨元老陳立夫接受蔣秘密使命,經秘密渠道向共發來了邀請毛主席訪問臺灣的信息。
  • 蔣介石臨終前留下「4字遺言」,眾人才得知為何他至死不肯釋放張學良!
    『西安事變』時,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很多人都勸他南京不能去,蔣介石為人氣量狹小,睚眥必報,此去兇多吉少。然而張學良還是去了南京,正如眾人所說,蔣介石一到南京就將張學良軟禁。張學良扣留蔣介石13天,而蔣介石軟禁張學良54年。
  • 蔣介石在日記寫道:一生最後悔不是退到臺灣,而是答應史達林這一要求
    蔣介石在日記寫道:一生最後悔不是退到臺灣,而是答應史達林這一要求 【導語】:大多數之所以會十分了解蔣介石的原因就是,因為蔣介石在當時把槍口對準了我們的同胞,所以做出了很多傷天害理的事情,其次就是蔣介石的功勞,在當時抗日戰爭的時候,蔣介石才停止了內戰,開始聯手抗日,但是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後,蔣介石竟然又開始捲土重來
  • 蔣介石一生愛做「校長」 家中創辦武嶺中學
    蔣介石祖屋會原配 毛福梅為前夫做家鄉點心休養生息、回鄉祭祖、清明掃墓,溪口鎮上的一切,幾乎是蔣介石一生的精神創可貼。在離文昌閣不遠的祖屋裡,毛夫人以女主人的身份繼續為蔣介石操持著家務,對於這個被他拋棄了的結髮妻子,蔣介石心中不免有所愧疚。
  • 紅頂商人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後代勿近白虎,白虎是什麼?
    「勿近白虎」,這句話是胡雪巖臨終前囑咐自己子孫後代的,那為什麼晚清富豪臨終前要囑咐這麼一句話,白虎究竟又是什麼呢?胡雪巖是誰?胡雪巖於1923年出生於安徽,小時候的名字叫順官,是近代著名的徽商。本以為胡雪巖勝券在握,誰知天不由人,當年義大利突然宣告生絲豐收,這給高價收購的胡雪巖當頭一棒,後又遇上中法大戰,國內經濟一落千丈,胡雪巖手握的生絲也無從銷售,最後在1883年夏天開始低價拋出,據說當地的損失近1000萬兩。
  • 宋美齡臨終前說她此生對不起三個男人?孔令儀:她死前已不能說話
    網上一直有一種傳聞,說她臨終前曾說自己一生對不起三個男人,第一個是蔣介石,因為她沒有為蔣家誕下子嗣,作為民國的女性,有這種思想也可以理解;第二是哥哥宋子文,因為種種原因,她未能參加宋子文的葬禮。這也是實情,宋家三姐妹因為各種原因,都未能參加宋子文的葬禮,宋美齡也確實為此悔恨;第三個對不起的是張學良,她與張學良是好友,卻未能儘自己之力,將張學良釋放,以至於張學良被關押了50多年。
  • 宋美齡活到106歲,臨終前含淚說對不起3個男人,他們都是誰?
    宋美齡活到106歲,臨終前含淚說對不起3個男人,他們都是誰?眾所周知,宋美齡作為民國政圈的一位傑出女性代表,相貌魅力,才華橫溢,之後與蔣介石結為夫妻,他們不但是恩愛有加的夫妻,也是同甘共苦的戰友,丈夫手握國民黨大權,而她則在全球各國進行外交,在蔣介石敗退臺灣時,宋美齡毅然決然的隨他而去,兩人間的愛情令無數人感動不已,但在宋美齡臨終前,卻表示今生對不起3個男人,他們都是誰呢?其一: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