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這個人的一生,其實都可以用一個卦來貫穿始終,那就是《易經》中的豫卦。
我們先來看他名字,蔣介石,名中正,回顧他的一生,始終都是不偏不倚,搖擺不定,少年時期,尚有報國之志,投身日本學習先進軍事技術;到了成年,長袖善舞,在幾個帝國主義之間徘徊,誰支持他就投向誰。不能說他沒有愛國之心,但是始終不堅定。
蔣介石的字是「介石」,抗日戰爭前期,他就曾因為不想抗日被張學良楊虎城逼宮,被困西安14天,捉到的時候,就是躲在華清宮的一片亂石之中。而不管是「中正」還是「介石」都來自《易經》的卦辭。
淞滬戰爭失敗後,蔣介石為了避難,逃往山城重慶,終於躲過一劫。重慶地處成渝地區,簡稱為「渝」。巧不巧,《易經》豫卦的爻辭中正好有:「冥豫成,有渝無咎」的句子,似乎註定了蔣介石冥冥之中與成渝山水之間就有一段淵源。
01 鹽商之子的報國夢
蔣介石的父親也算是家裡有礦的人,他的祖上一直都是鹽商,他從小就子承父業,經營家族的鹽鋪,如果不出意外,蔣介石也算是一個富二代的命,至少也是中產之後,吃喝不愁。
不幸的是,在他八歲那年,父親病逝,母親從此一人靠著眾親戚的幫助將他拉扯長大。但是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家道中落,幼年喪父,但是湊吧湊吧,總還是個上得起學的人,母親很小就將他送入私塾,學習中國傳統經史之學。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蔣介石便與《易經》結下了不解之緣。
《易經》豫卦初六爻辭曰:「鳴豫,兇」,蔣介石在八歲的時候就死了爹,可是說是在他剛剛能說明白話的時候,「一鳴」則「兇」,童年時代就有悲慘的遭遇。
不過之所以能走上革命的道路,是因為在很小的時候,目睹中華之落後,他便有了報國之志。1906年,抱著學習先進文化的念頭,19歲的蔣介石東渡日本,進入「清華學校」學習,並在此期間認識了同盟會的大咖陳其美,深受他的影響,在心中種下一粒革命的種子。
日後的革命生涯中,蔣介石曾與陳多次有過交集,並與他成為基友(盟兄弟),得到過他的提拔和重用,陳其美毫無疑問可以算作是他的貴人。這正好應了豫卦中「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的大意。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能夠交到靠譜的朋友,獲得號召力,能夠有所成就。
02 混戰持久,終成一方諸侯
《易經》的豫卦,主卦象為坤上震下,坤為地,屬陰,有柔順之相;震為雷,有震蕩運動的特性,諸侯之相。所以豫卦的主卦辭就是「行師」「利建侯」。漢代鄭玄解釋說:「豫,王者功成作樂,以文得之者,作鑰舞;以武得之者,作萬舞」。
蔣介石正是通過武力革命最終成為一方諸侯,而他一生最高光的時刻,或者說最大的優點,就是「長袖善舞」,在幾個帝國主義之間「拉投資」,尋找庇護和支援。
從日本回國後,1907年,蔣介石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專業是炮兵;次年,他再次前往日本學習軍事,成為東京振武學校的一名學生,並加入了日本陸軍士官候補生,相當於軍校的準教官或者國防生。
後來又跟隨孫中山參加革命,所以,他的一生都離不開革命,也是因為參加過幾次討伐軍閥的戰爭立下戰功,逐漸一步步進入國軍的權力中心。
但因為他出身就是一個中產,有受過東洋和蘇聯的軍事教育,本性中就有些脫離群眾,所以終究無法與廣大的人民大眾打成一片,無緣成為共和國的元勳,只能算是一方諸侯。
03 一生搖擺,終究「無咎」
蔣介石的一生都處於搖擺之中,始終在「革命」與不革命之間來回擺動,對待孫中山的治國理念,他也是這樣的態度,一開始作為自己的敲門磚,虔誠奉行,等到孫中山去世後,馬上就拋棄了三民主義,開始另起爐灶。
蔣介石最初的革命種子是同盟會的陳其美在他心中種下的,同盟會是一個徹底的革命組織,反觀蔣本人,卻有過實行「綏靖政策」和「不抵抗政策」這樣的軟弱妥協,甚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舉動。
這就像他名字中的「中正」,不是堅持公平正義,而是虛與委蛇,圓滑亨通,左右騎牆的不偏不倚,是見縫插針的機會投機。貌似革命,其實內心只忠於自己的利益;看似要立志報國,不過是做做樣子,一旦有危險或者有損自身,馬上就會調轉槍口。
不過蔣介石最終能夠逃往臺灣,安享晚年,也算是得了善終。在淞滬會戰期間,蔣介石就因為怕被日軍一鍋端而逃亡重慶,這也正應驗了豫卦中「成,有渝,無咎」的卦象。
所以說,《易經》的豫卦,貫穿了蔣的一生,不管是巧合也好,是一種心理暗示也罷,他的命運都與這個卦象糾纏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