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牡丹的興盛期。唐代牡丹經過初唐、盛唐百餘年的發展,到中唐貞元、元和時期在國都長安掀起了規模空前的欣賞高潮。唐朝李肈的《唐國史補》裡說:「京城貴遊,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專家認為大約在盛唐時牡丹作為商品開始進入流通領域,且價格昂貴。天寶十五年(756)岑參《優羅花歌》序曾提到「牡丹價重」。進入中唐,牡丹雖有較大發展,但仍是達官顯貴、富裕人家「互比豪侈」的東西。唐代詩人王建在《閒說》詩中提到「王侯家為牡丹貧」,說明那時的社會風尚,有錢人家為買牡丹炫耀富貴,不惜傾家蕩產。牡丹貴到什麼程度?柳渾《牡丹》詩云:「進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顆(棵)。」白居易《買花》詩:「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古時,帛五匹為一束。素,白綢子。唐代的賦稅制度,按百姓家產多少分為上中下三種戶等,各等再分為上中下三品,以確定不同的賦稅量。百朵牡丹花與二十五匹娟等值,頂得上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據《新唐書》卷五十一《食貨志》有關糧價記載,與卷五十二《食貨志二》有關絹價記載折算,每朵牡丹合六百文錢,而唐代宗時,中等戶的戶稅每年2000文,十戶2萬文,如加上賦稅中的其它項目就更大了。因而「數十千錢買一顆」,確非虛語。這與《唐國史補》中所說,當時牡丹「有一本至數萬者」,可以互相印證。即使到了晚唐,牡丹仍很珍貴。牡丹花雖美,但由於當時種植栽培技術低下繁殖係數低,難以滿足社會需求,這可能是唐代牡丹一直價高不下的原因。
自隋唐以來人們崇尚牡丹,王公貴族、紈絝子弟更是賞花作樂,不分晝夜,甚至揮金如土。「長安豪貴惜春殘,爭玩街西紫牡丹」(唐·盧綸《牡丹》)。「牡丹嬌豔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唐·王毅)。可見,那個時候能玩得起牡丹的必定是有錢有地位之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富貴之人,有牡丹之家必定是富貴之家。
首先說牡丹「富貴」這個詞的,應該始於唐代詩人薛能《牡丹四首》中「富貴助開筵」句。「富貴助開筵」句的大意是牡丹「富麗華貴的姿容正好給筵席上的食客助餐」。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寫下了聞名遐邇、經久不衰的美文《愛蓮說》,本意是讚揚蓮花,但他在文中說:「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他無意中客觀地說出了當時人們喜歡牡丹的實際狀況和人們對牡丹雍容華貴本質的認識。特別是用擬人筆法將菊稱之,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進行比較,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後人均認為周敦頤為牡丹富貴的發端。我認為不僅是是周敦頤的名氣大影響力強,唐代詩人薛能「富貴助開筵」中的「富貴」有描寫牡丹富麗端莊、雍容華貴的意思,不全是牡丹代表有錢有地位,而周敦頤講的「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則是牡丹代表富貴之人。後人將牡丹稱之「富貴」則是一發而不可收。元代詩人吳澄《次韻楊司業牡丹二首》直接寫牡丹「風前月下妖嬈態,天上人間富貴花」。可見,也就是從那時起牡丹在人們的心目中漸漸地樹立起富貴的象徵,吉祥的象徵,繁榮昌盛的象徵,且這一象徵意義也逐漸為中國人民群眾所接受,並溶化在血液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印記。
牡丹雍容華貴,端莊典雅,國色天香,契合了人們祈盼美好,富貴的心願和對平安、祥和的嚮往,是國人興旺發達、吉祥如意、繁榮昌盛的象徵。其色、姿、香、韻具佳。花開時節、萬紫千紅、千姿百態、花香怡人。花凋之後,依然氣宇軒昂,婀娜多姿。寒冬葉落,更現枝幹蒼奇、挺拔,鐵骨錚錚。從表面現象看,是牡丹超凡脫俗的美豔吸引人們的眼光;從實質看,應是牡丹所特有的那種與「富貴」緊密聯繫的「雍容華貴」的氣質讓人們所傾倒。細究起來,把牡丹作為富貴的象徵和標誌,應是牡丹所持有那種「富貴端莊」的氣質,「四色變而成百色」固有的特性,得以雅俗共賞,並為社會各階層廣泛接受。追求富裕、富貴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人們通過對牡丹的喜愛,寄託對富裕美好生活的追求!現在,牡丹又成為國家興旺發達、繁榮昌盛的美好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