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外交特徵:看似招攬了很多「小弟」,實際卻被人加以利用

2020-12-14 南書房

編者導讀:

公元17世紀,是一個西方殖民主義瘋狂對外擴張的年代。在這樣一個亂世,國與國之間如不能通過某種恰當的方式去交流、溝通或是建立合作關係,那麼等待它的便是一柄懸在頭頂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隨時成為被兼併或是被殖民的最佳對象。

清朝統治中原之後,統治者在處理西方國家的事務中基本沿襲了明朝時期的舊政策。順治四年六月(公元1647年7月),一道給西班牙駐福建省使臣的敕諭被公開下發,其具體內容如下:

朕撫定中原,視天下為一家,念爾呂宋自古以來世世臣事中國,遣使朝貢,業有往例。今故遣人敕諭,爾國若能順天循理,可將故明所給封誥印,敕遣使齎送來京,朕亦照舊封賜。——《明清史科》

這道敕諭首先向西班牙方面闡明了此刻的中原局勢,即:中國已由當年的大明王朝過渡到了如今的大清王朝,同時也非常明確地表示新朝將繼續一如既往地執行故朝的對外政策,希望各國能夠遵循往例,按照宗主國與屬國的關係照舊進行朝貢、接受封賜。顯然,處在這一時期的清政府仍是以傳統的宗藩觀念以及一代代流傳下來的「華夷秩序」去看待這些正處於快速發展中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殊不知,此刻世界格局正悄然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進程逐漸趕超中國。

在本篇文章當中,筆者就從清代初期的外交政策入手,來對外部殖民勢力對清朝封建統治秩序的衝擊做一番深入的探討。

01「禁海」政策遏制了對外貿易的發展

正如文章前面所講,清朝的對外政策基本上是沿襲了明朝,而貿易作為外交的附屬「籌碼」,因此在理論上清朝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途徑只能通過「朝貢」去加以解決,這既能彰顯清朝作為宗主國的大國風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他小國「求貿心切」的需求,同時還能進一步凸顯出以清王朝為中心的國際秩序。然而,隨著西方殖民勢力對外擴張的步伐加快,「朝貢貿易」顯然不能滿足其他國家自身的經濟發展需要,因此與經濟體量龐大的中國建立可靠的自由貿易關係是諸如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國等西方國家多年的夙願。而另一方面,為了自身的利益著想,清朝統治者也會適當開放沿海地區自由貿易通道。

順治四年八月(公元1647年9月),時任兩廣總督的佟養甲向朝廷建議,禁止外國人入廣州城貿易,但令商人載貨至澳門貿易,最終這一建議成功得到清政府的批准。由此可見,在對外政策方面清朝雖沿襲明制,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還是會根據自身需求進行若干變通的。

明清葡萄牙人到澳門的泥人塑像

清政府之所以允許外商在澳門貿易,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補充當地統治經費不足以及解決沿海一帶因連年戰爭而造成物質匱乏的困難,這在當時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切合實際的,有點符合「通商裕國」的發展戰略。不可否認,「通商裕國」在清代初期的對外政策中能夠有幸得以體現,確實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對於清朝這樣的泱泱大國而言無異於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致富之路」(即:利用對外貿易來解決國內所面臨的各種經濟問題)。然而,遺憾的是這條難得的「致富之路」在清代前期的歷史上僅僅是曇花一現,隨後便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順治十三年六月(公元1656年8月),清政府認定「明鄭政權」勢力的存在與沿海地區人民的支持有關,便悍然下令在東南沿海實施「禁海」政策。其具體史料記載如下:

嚴禁商民船隻私自出海,有將一切糧食、貨物等項與逆賊貿易者,……不論官民,俱行奏聞正法,貨物入官,本犯家產盡給告發之人。該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盤詰擒輯,皆革職,從重治罪;地方保甲通同容隱,不行舉首,皆論死。——《清史稿》

「禁海」政策的實行儘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明鄭政權」與內地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但對於沿海地區的百姓而言無異於是一場災難,特別是繼「禁海」之後「遷界」政策的實施。除此以外,清朝禁海也使葡萄牙、荷蘭等西方國家打開中國貿易大門的夙願更難實現了,而清朝本身「通商裕國」的發展戰略也隨之「流產」。

02外交淪為西方殖民勢力獲取「對清貿易權」的工具

清代初期,儘管清政府所實行的「禁海」、「遷界」政策限制了中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發展和文化交流,而西方殖民勢力在亞洲的進一步發展卻逐步地影響和制約著中國在整個亞洲地區的地位。毫無疑問,「華夷秩序」已不再適用於17世紀以後的亞洲格局。

實際上,早在西方殖民勢力東來之前,作為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均均首屈一指的中國在整個亞洲國家之間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一方面,它充當著「大哥」的身份,幫助和保護周邊弱小國家;另一方面又時常扮演「和事佬」的角色,調停各國之間的糾紛。在這種局勢之下,亞洲諸國都紛紛遣使進貢,以便尋求來自於中國的庇護。因此,這一時期的亞洲地區在中國的主導下可以說是相對穩定和諧的。

荷蘭擴張方向

然而,自西方殖民勢力東來之後,亞洲地區這一原本穩定和諧的格局便被徹底打破了。

為了獲取利益,他們(即西方殖民勢力)在亞洲地區強行搶佔領土、掠奪原料,甚至於幹涉弱小國家的內部事務,而在此期間,中國又正好處於明清易代、權力授受之際,從而逐漸喪失了對周邊弱小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庇護作用。最終,她(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因受影響而逐步下降。

其次,西方殖民勢力東來之後,迅速著手於在亞洲地區建立起殖民據點以加強對殖民地的統治。而這些弱小國家經殖民勢力的幹預後又基本喪失了各自的主權,以至於無法與中國進行正常的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取而代之的則是西方殖民勢力打著亞洲國家的「旗號」與清朝繼續往來,如荷蘭就曾以噶喇吧(即爪哇)的名義與清朝繼續交往。這樣一來,這些原本屬於亞洲國家對清朝的外交途徑(或者說是尋求庇護的途徑)在外部力量的破壞下逐漸淪為被殖民國家用作擴大自身貿易,以及為本國資本主義發展而服務的一個工具。從本質上講,這一時期的清朝與這些國家之間的交往性質其實已經發生了變化。

除以上所述,西方殖民勢力還會通過誘騙等手段將沿海地區的人口輸送至他們在亞洲佔領的殖民地從事耕種、貿易等活動。據相關史料記載,即便是在「禁海」政策實施期間,也有不少人曾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這些地方進行貿易耕種。其實,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除了某些政治因素外,這些被西方勢力佔領的殖民地區商品經濟相比內地更為活躍、貿易更加繁榮亦是一大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說白了,對於那些既沒有任何依附關係,又無任何生產資料的沿海地區底層百姓而言,「移居」海外在某種程度上或許更適合他們生存下去。而為了進一步加大力度吸引人口的流入,西方殖民主義者還採取了諸如優惠貸款、減免人頭稅等有利措施。這種跡象足以表明,清政府對此已難以控制,傳統的封建統治手段和秩序在西方殖民勢力的衝擊下逐漸開始「失靈」。

更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在以上所述的嚴峻形勢對清政府統治已構成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清朝當局統治者對此卻毫無警覺。

參考文獻:

《清史稿》、《明清史科》、《清世祖實錄》等

相關焦點

  • 清朝的歷史上,外交方面曾發生這樣事件,讓人啼笑皆非
    歷史上的唐朝曾經出現了非常繁華的景象,就連那些西方國家都特別羨慕,經常派出使者來進行貿易,到清朝的時候,由於一些閉關的政策,也導致經濟發展受到了限制,讓中國和世界之間有了一定的差距。在清朝的歷史上,還出現了很多特別可笑的事件,都是發生在外交上面的。
  • 美國共和黨的創始人之一,為何卻又是清朝的首任外交大使?
    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知道「蒲安臣」這個名字,但是在中美外交史上,這是個不能繞過的存在。蒲安臣既擔任過美國駐華公使,又擔任過中國的外交大使,還是美國共和黨的創始人,下面西蒙君就帶著大家,走進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
  • 清朝最忠實「小弟」,清朝都亡了100多年,它卻仍在使用清朝國旗
    清朝最忠實「小弟」,清朝都亡了100多年,它卻仍在使用清朝國旗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更替頻繁,往往一個封建王朝的建立之初,開創者會選擇一個國號,並啟用新的年號。在一個統一王朝,國號都只有一個,而王朝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統治者則會選擇不同的年號。因此,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會看到,皇帝出徵和戰役發起的時候,都會有一面旗子,上面書寫著國號,唯獨沒有王朝的「國旗」。
  • 看起來很單純,實際心機很深的人,往往都有什麼特徵
    看起來很單純,實際心機很深的人,往往都有什麼特徵表面單純實則心機的女人,差不多都有下面這些特徵。從一個人的外表可能很難推斷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因為有些人特別會偽裝,所以他會把自己偽裝成一個心地很善良的人,因此總是在別人面前裝得特別可憐。
  •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清朝?其實是清朝自己種的因
    昨天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清朝?其實,作為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清朝在歷史上也是有其自身的貢獻的,比如它奠定了中國如今的疆域等。但既然出現很多人不喜歡它,總歸是有原因的,縱觀清朝入主中原後的二百多年裡,打著「反清復明」口號奪地造反的也不在少數,雖然有一部分個人野心膨脹的因素存在,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了清朝歷來不太遭人們喜歡,而如今的人們也同樣如此,甚至在網文界出現「穿清不造反,菊花套電鑽」的話語。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其實是清朝自己種的因。
  • 清朝收復新疆時,英國人是什麼態度?
    阿古柏政權成立後,英國人從中看到了契機,那就是利用阿古柏所佔的地理位置和國家仇恨以抗衡俄國人在中亞和新疆的勢力,從而使阿古柏政權地區成為他們跟俄羅斯最好的緩衝帶,於是在1868年英國人承認了阿古柏政權的合法性。英國人披著開發新疆市場的外衣,實際上是以支持阿古柏來控制新疆地區,進行經濟掠奪。
  • 清朝疆域為什麼能保留下來?除了清朝軍力強盛之外,還有西方的鍋
    因此,在中國人眼中,縱然西方列強的入侵並不立即意味著清朝主權的喪失,能夠在體制上加以容忍,但對這種喪失主權的遲來的反應卻表現得更加有力。這種反應最後終於摧垮了清朝政權,並導致中國人對主權一詞的概念作出了重大的改變。
  • 為啥清朝官員下跪前要拍兩下袖子?其中的含義有很多
    清朝時代特徵明顯,而且距離我們較近,很多東西方便我們理解。但在清朝的電視劇裡面常常出現一些奇怪的現象,比如官員向皇帝下跪的時候,往往要拍兩下袖子才會跪下,這其中又有著什麼說道呢?這和他們平時穿的衣服有關,清朝的官員大都穿著馬蹄袖。
  • 把妹神車,看似百萬級別,實際價格卻很低廉的兩款車
    今天我們不聊低調豪車,我們來聊一聊那些看似豪華實際卻很低廉的偽豪車。第一款,眾泰SR9,網友戲稱為保時泰,還有很多網友調侃:這輩子能不能開上豪車就看中泰了。眾泰SR9這款車就不用小編過多的贅述了,這是讓眾泰車企「名揚全國」的一款車型,這款車和保時捷卡宴可以說一模一樣,但實際價格卻低得嚇人。
  • 非洲一國家曾與清朝籤訂不平等條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與清朝籤訂不平等條約的是剛果民主共和國,也就是現在的剛果(金),很多人都會納悶,剛果(金)為什麼會跟清政府籤訂條約,都是因為剛果(金)後面有一個宗主國。1884年,列強在柏林會議上商討瓜分非洲,而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野心勃勃,雖然國家實力還不怎麼樣,可是比利時的外交做的好,最終利奧波德二世將剛果(金)化為自己的「私人採地」,稱之為「剛果自由邦」或「剛果自由國」,後改稱「比屬剛果」《中剛天津專章》規定:中國與各國所訂條約規定之人身、財產與審案之權,剛果亦得享有;中國民人可隨意遷往剛果,買賣動產、不動產,經營工商業,均得享受最惠國待遇
  • 利用QQ群拉人招攬賭徒、涉案超700萬元……警方破獲一起跨境網絡...
    5月19日,撫松警方抽調網安、刑偵、治安、經偵、情報等警種部門趕赴遼源市,一舉抓獲犯罪嫌疑人4人,扣押現金20餘萬元、銀行卡6張,電腦1臺、手機12部。據查,這個網絡賭博犯罪團夥使用境外伺服器開設賭場,利用QQ群拉人招攬賭徒,通過猜大小、猜單雙押注賭博,歷時近1年時間,拉攏參賭人員100多人,涉案資金700餘萬元。
  • 皇甫崢崢:駐英使館與晚清外交轉型
    原因之一是地方督撫與英外部不在同一個外交級別上,但這些電報被公使直接作為友善的情報送達英外務部則不違背外交慣例。因此庚辛年間來自地方督撫的電報,收件人表面上是駐英公使,實際上是給英國政府看的。這種特別的通信方式一直持續到《辛丑條約》籤訂之後。第二,駐英使館在翻譯國內文件時,會對英文加以修辭潤色,加重對拳亂的譴責,強調對各國損失的歉意,以助其立即停戰的請求。
  • 曾國藩識人智慧:有些人看似低調,實則是人中龍鳳,有這3個特徵
    可以說,曾國藩能取得如此成就,他的識人之術功不可沒。曾國藩的識人術告訴我們,有些人看似低調,但其實,是人中龍鳳,他們都有這3個特徵,一起來看看吧!而真正有本事的人都知道為人低調謙卑,做事情冷靜思考,不與人爭,懂得換位思考,留給自己和別人一條退路。
  • 華遊志略:外交、遊歷與觀察
    據說,中國拒絕了一個外交使團想籤訂一個條約的意圖。這個外交使團,是現在的德意志帝國派遣來的。幸好英國官員從中斡旋,清朝政府才收回了拒絕的成命。然後,清朝政府一廂情願地認為,德國是一個值得尊重的民族,他們的國王與英國的女王是親戚。當然,他們之所以得出這一結論,自然是聽信於英國官員所提供的消息。正因為如此,中國政府決定與德意志帝國進行談判,並籤訂條約。
  • 顛覆維也納體系,俾斯麥如何利用外交手段助力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維也納體系在實際操作上仍然是體現了英國的大陸均衡政策。首先,其對戰敗國法國並沒有進行過多的懲罰,保留了法國的基本實力;其次,為了防止再次出現一個法蘭西第一帝國,該體系仍舊保持了義大利與德意志兩個地區的分裂狀態,同時通過波蘭問題激化了普奧與俄奧之間的矛盾。這就導致,在統一德意志的道路上,普魯士必然要面對英國、法國、奧地利甚至是俄國的強烈幹預。
  • 還在打總決賽就被招攬!熱火內線核心備受看好,有望聯手歐文小弟
    奈及利亞籃協在最近幾年動作頻繁,一直希望招攬在美國的奈及利亞後裔加入自己的國家隊。此前,奈及利亞籃協已經成功招攬了布魯克林籃網隊的後衛丁威迪。本賽季,籃網隊陣中傷病不少,除了杜蘭特,歐文也因傷缺席了很多比賽
  • 侯中軍|五四運動後的國民外交
    梁啓超曾經用「外交的國民運動」和「內政的國民運動」來加以區分,並提出究竟當時的國民運動應該拿什麼做主題的疑問。筆者的疑問,不在於將國民外交運動上升到民族主義運動是否合適,而在於如果國民外交運動已經成為政爭的工具,其主要性質與表現形式已與國民外交無關,那麼是否還有必要保留外交的外衣。
  • 人不可貌相的3大生肖,外表看似單純老實,實際內心深不可測
    導語:在我們生活中會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但是交朋友不能單看表面,有些人看似老實巴交,實際上他們心中的算盤打得比誰都好。所謂人不可貌相,眼見也不一定為識,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外表迷惑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12生肖中人不可貌相的3大生肖,外表看似老實本分,實際內心深不可測。
  • 我的小弟可是一個能打十個的人,《刺客信條 兄弟會》
    治好傷後艾吉奧發現整個羅馬城已經被波吉亞家族控制了,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而艾吉奧發現自己勢單力薄,想要推翻波吉亞家族的勢力幾乎不可能,於是艾吉奧從底層入手,招攬那些反抗或被陷害的人進入刺客兄弟會。重建組織,遊戲中也有這個進程,也是很重要的,你需要幫助他幹掉圍攻他(她)的人,之後他就加入你,十個人是最多了的,玩法多樣,有人救的全是女刺客,小編自然是一視同仁啦(女的多),然後給小弟們升級,等小弟們等級高后你會發現他們比你還能打,要知道《刺客信條2》代的攻擊體系是最強的防反體系,一擊必殺的,小弟們比導師都強,小編玩的時候把小弟們升到最高級,然後發現都沒我什麼事了,真的強。
  • 從「大戰略」重新思考清朝對外關係
    在地緣策略的展望中,有兩項因子推動了從邊疆政策到對外政策的調整:盛行的外在世界概念——即其基本實際形狀與清帝國和其他國家在世界中的配置,以及在此地緣政治情境下,設想如何在最大程度上確保帝國安全。這個世界秩序本質上為「一種中國本部(帝國政府之)行政體系的外延」,並設計來強化——或看似強化——以皇帝為中心對外族的分級階序。儘管理論上皇帝宣稱其為普世主宰,但與其說該體系之主要目的是為了掌控中國實際對外狀況之經濟與軍事利益,毋寧說是向國內大眾證明外國人承認且臣服於皇帝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