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相信不少家庭裡都是孩子對媽媽各種相親相愛,到了爸爸這裡,便立刻轉了畫風吧。要麼是孩子見爸爸猶如老鼠見了貓,在媽媽那裡活蹦亂跳,一見爸爸便縮脖縮腳。大一點的孩子,會幫助媽媽訓斥爸爸,什麼事都要站在媽媽這一邊;小一點的孩子,什麼事都要找媽媽,看見爸爸來就各種哭鬧不要。而爸爸們呢,在經歷了被孩子無視的「挫折」後,也樂得落個眼不見為淨,下班專心埋頭於電視劇和手機屏幕當中。
這時候媽媽心裡通常會冒出一句話「孩子不跟你親?活該!」再外加一句驕傲的感慨「不愧是我帶大的孩子,就是跟我親!」
孩子對媽媽黏黏膩膩,對爸爸愛答不理?寶媽可別驕傲,以下危害要知道。
容易影響孩子性別角色建立
三到五歲是孩子的性別意識建立時期。這時候的男孩女孩,會注意到家裡爸爸和媽媽的不同,從而確定自己的性別角色。
比如男孩,他會觀察到爸爸下巴上長著鬍子,說話聲音洪亮、做事乾脆有力度。最重要的是,他和爸爸一樣,都是站著小便的。這樣的發現會讓他覺得「男性就是如此」,從而受爸爸的影響,樹立起「男性應該威武陽剛」一類的性別印象。
而如果爸爸缺位,和孩子不親,互動不多,男孩更多地和媽媽黏在一起後,則會受媽媽的影響更多。母親因為心思細膩,在男孩的養育上會格外細心體貼,兒子摔跤了、做手工失敗了、鞋帶不會系了,會哭哭啼啼找媽媽,由媽媽代辦加安撫。長期下去,男孩會養成受不得挫折的嬌氣性格。
容易影響家庭成員關係
孩子只和媽媽親,不和爸爸親,最長遠的危害還在孩子成家後。一般而言,夫妻關係和睦、相親相愛的家庭裡,較少出現孩子特別偏向某一方父母的現象。而在那些夫妻關係不睦或者冷淡的家庭裡,媽媽會不自覺地將重心移向孩子,將孩子當作自己的情感寄託,導致孩子跟自己特別親。
孩子和媽媽的這種關係延續到孩子成年後,很容易讓孩子成為「媽寶」。男孩在成家生娃後,因為和媽媽天然地親,會不自覺地排斥自己的妻子,家裡什麼事都要向自己的媽媽拿主意。而媽媽在兒子結婚生娃後,也總會以小家裡的「女主人」自居,動輒幹涉小家事務,導致婆媳之間難相處,從而讓整個家庭都難以和睦。
因此,如果一個家裡孩子只和媽媽親不和爸爸親,作為媽媽一方,也別覺得這是自己付出的「回報」,而要審視,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原因。作為爸爸一方,也千萬別以為這是正常現象,要意識到,這大概率是因為自己和孩子互動不多造成的。多花些時間陪伴孩子,多和孩子溝通互動,更要注意經營好和妻子之間的關係。夫妻關係好了,孩子看到爸媽相處融洽,會不自覺地和爸爸開始互動。這樣才是一個身心健康、充滿幸福的家庭。
在你家裡,孩子和爸爸的關係是什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