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發布,文中明確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
9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
「十四五」時期,媒體融合怎麼「融」?10月下旬,《傳媒茶話會》對話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高級經濟師郭全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研究員黃楚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凇,從融合關鍵詞、技術賦能、媒介形態和傳播、內容生產和分發、媒體自我迭代五個方面,對「十四五」時期媒體融合發展展開一次全面展望。
媒體融合走向縱深化
媒體融合自2014年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以來,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從「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到「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再到如今的「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融合進程不斷加快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研究員黃楚新認為,「十四五」期間,媒體融合將更加縱深化發展,從而推動現代傳播體系向全媒體傳播體系轉變,具體來說可能有三個關鍵詞。
一是「深度融合」。經過6年媒體融合實踐,我國媒體融合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機制體制這些深水區還需不斷改革、不斷創新,從而推動融合向縱深發展。
二是「移動優先」。《意見》要求「把主力軍放在主戰場」。未來,新興技術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將會發揮更大作用,因此強調網際網路思維,堅持移動優先是未來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
三是「跨界融合」。隨著新興技術的不斷發展,各行業間的邊界變得模糊,媒體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不斷向文旅、文創、遊戲、教育等領域拓展,實現媒體+政務、媒體+服務、媒體+商務等功能的延伸。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高級經濟師郭全中在此基礎上又提出「融媒體中心建設」「智媒體」「技術賦能」三個關鍵詞。
他告訴《傳媒茶話會》,融媒體中心建設將繼續深化,最終實現《意見》要求的「完善中央媒體、省級媒體、市級媒體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四級融合發展布局」。
2019年以來,在人工智慧等技術驅動下,「智媒體」蔚然成風,已經成為媒體升維轉型的必然選擇。郭全中預計,下一階段媒體融合將向智慧政務、智能生產、智能運營、智慧政務、智慧城市等領域發展、深化融合轉型。
抓住技術紅利
目前移動網際網路整體發展已由「增量模式」過渡到「存量模式」,傳媒業利用網際網路人口紅利拓展的優勢逐漸減弱,未來抓住技術紅利助力傳媒業發展顯得更為迫切。
採取各種措施提升媒體技術水平,支撐下一階段深化融合,得到了對話嘉賓的一致認同。
「下一階段需要媒體在理念上、機構上、機制上、流程上進行系統化改革:在理念上高度重視技術;在機構上,可以設置CTO(首席技術官)或CDO(首席開發官)或CAO(首席算法官)等崗位;還需要徹底按照技術的要求重構和優化媒體流程。」在郭全中看來,目前媒體整體技術實力仍遠遠落後於網際網路平臺,嚴重製約了媒體融合進展、影響融合效果。
黃楚新表示,5G時代,不僅能實現人與人、人與信息的連接,還能實現人與物、物與物、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連接。媒體應確立科學的技術建設和應用布局,抓住技術發展紅利。
首先,要擺脫對新技術、新要素簡單相加的淺層思維,確保技術在內容生產和傳播中起到推動作用,充分滿足網際網路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其次,要考量技術變化在帶來發展紅利的同時,將引發媒體渠道、經營等各方面的變革,因此,要注意防範技術風險,避免對於技術的過度依賴,讓算法凌駕於主流價值之上,確保技術能夠「管得住」「用得好」,帶來傳播「正能量」。
萬物互聯、萬物皆媒
當今傳媒生態中,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不同的媒介形態交雜融為一體,5G時代,萬物互聯將進一步創新媒介形態。
黃楚新認為,從媒介整體發展來看,未來以短視頻為主的視覺化傳播將更受用戶青睞。尤其是5G、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的進步,使短視頻平臺更注重垂直深耕,勢必會帶來新一輪的視頻發展突起。「以視覺化傳播為主的信息呈現方式會成為網際網路時代的主要方式,而文字閱讀,尤其是長篇幅的深度閱讀在年青一代中會變得少。」
黃楚新認為,未來媒體形態變化趨勢會向融合化、視覺化和具象化的方向發展,媒體會變得越來越省力和高效。
從信息生產流程來看,一次採集、多元生產、多元傳播的生產方式會成為主流;從信息呈現的廣度來看,媒介會變得無處不在,受眾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場景中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從信息呈現的形式看,受眾可以通過更為融合的媒介形態,通過更高效的傳播渠道看到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交疊,人們會進入到萬物皆媒的傳播時代。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凇看好短視頻和微信公眾號發展,他認為報業進軍短視頻有一定優勢,一直以來報業的標題、導讀、摘要都非常凝練,而速讀時代吸引用戶點擊新聞與否的最大理由恰恰就是標題好壞。「轉型窗口期永遠都在,關鍵在於報業有沒有掌握關鍵人才,因為無論時間如何推移,優秀新聞選題人才、調查人才、研究人才仍是報紙的富礦。」
郭全中期待「十四五」時期沉浸式新聞的發展前景。「5G將使VR、AR、MR在新聞業的應用門檻進一步降低,公眾對這類新聞的接受度也必然隨之降低。」郭全中也提示,VR等新技術的應用需要較高投入,媒體機構想用其服務新聞傳播難度較大,尤其是智能頭顯、智能眼鏡等硬體需要藉助技術公司實現產品落地。
內容生產、分發進入新時代
人聯網的天花板是全世界70多億人口,5G時代智能聯網的設備和終端數量將幾何級增長,屏幕數量一併暴增,對媒體來說內容生產、分發將迎來嶄新時代。
在黃楚新看來,隨著5G技術發展成熟,雲採訪、雲錄製、雲訪談等線上內容採集方式將成為常態。此外,5G有助於數據上傳、在線編輯和審核等環節提高採編效率,推動新聞生產全時段、多形態、多角度呈現。
傳播技術賦權將使新聞生產突破專業壁壘,5G時代,內容生產逐漸從以傳播者為中心的媒體人的「自我選擇」,走向以用戶為中心的「用戶偏好」,出現信息內容的定製化生產和自製化生產。「5G背景下,媒體信息的傳播將逐漸走向智能化、場景化和沉浸化,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和差異化選擇成為信息能否高效傳播的重要判斷標準。」黃楚新表示。
冷凇看到了5G將實現媒體從廣譜性「超級宣推」到垂直社群「精準到達」的轉變趨勢。傳統媒體內容分發邏輯呈現泛眾化特徵,且內容分發具有時效性差別,5G技術使內容分發精準高效。
郭全中提出,雖然5G給媒體帶來機遇,但也需要更審慎地認識5G,「不是所有傳統媒體都能抓住這次技術機遇」。萬物皆屏時代,硬體廠商才是屏幕的所有者,媒體發展機會的大小,取決於能否生產出適應各種屏幕的內容,即使媒體與智能音箱等硬體廠商合作投身大潮中,最大獲益者仍是廠商,因為他們提供了平臺。
媒體自我迭代
《意見》從重要意義、目標任務、工作原則三個方面明確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總體要求。對傳統媒體來說,「十四五」時期仍然需要繼續提升自身發展水平,從人才、技術、資金、管理等方面全面迭代。
冷凇認為「十四五」時期傳統媒體找準自身定位是第一要義,做好從「內宣」到「外宣」的轉變,與企業、用戶深刻綁定在一起,找準主要服務對象。「可以通過進行詳細畫像來研究受眾需求。好的行業報一定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以往賣廣告版面的方式將不復存在,傳統營銷方式變成整合營銷、社會化營銷,講究傳播效果。」
「商務課」也是傳統媒體需要儘快補齊的短板,「把思想裝在腦子裡」和「把錢裝到口袋裡」是一回事兒,用市場化的方式做行業報是深化融合的有效路徑。
冷凇總結說,媒體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既要著眼於中央指示,更應立足自身發展的小格局,規劃中應該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對本地媒體、同類媒體的競爭環境分析。
此外,他還建議多與有實踐能力的主流企業、媒體合作,打造培養實操人才的培訓機制,提升記者的媒介素養。甚至,每一份報紙都應該有一個新媒體學院,通過請專家講座、每季度評優、比稿等形式,積累好的內容樣板,從而逐漸摸索出導向正確的高流量優質內容模板。
黃楚新也表示,全媒體人才是支撐媒體深度融合不可或缺的力量,未來媒體人除了需要堅持自身的新聞專業主義、做好優質內容傳播之外,還需要提高自身的綜合業務能力,使自己成為「又專又能」的「全能型選手」。
郭全中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認為寫稿機器人、虛擬主持人替代不了需要鮮明觀點、深度分析的內容。傳統媒體從業人員,一方面想辦法使自己成為某一個行業的專家,生產非流水線的內容,提供帶有創意性的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斷迭代、提高自身能力,具有獨特價值就不會被替代。
本文圖片由花瓣美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