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拱和張居正的齟齬中,有個人顯得特別重要,他就是大太監馮保

2020-12-10 蕭家老大a

在高拱和張居正的齟齬中,有個人顯得特別重要,他就是大太監馮保

張居正是個神人。中國歷史上,象張居正這樣的神人沒幾位,他是從小神到老神一輩子。小時候,是神童,十二歲考中秀才,江陵知府李士翱因此很喜歡他。十四歲,他就去考舉人了。那個年代,年過半百還在考秀才的都大有人在。這次鄉試,張居正受到湖廣巡撫顧璘的器重。顧璘認為,他這麼小年紀,考中舉人實在不是一件好事,這個意見確實很中懇。顧璘甚至解下自己的腰帶送給張居正,說這個腰帶配不上你將來的地位,你要好好努力,做一位名臣、賢臣。實際上顧璘也算一介名臣,當時他已經是以三品侍郎巡撫湖廣,沒兩年又升為二品尚書,在明代,已是位極人臣,且素有政聲。不得不說,顧璘還是有眼光的,張居正後來果然不負顧璘所言。三年後,再一次鄉試時,就中了舉人。緊接著又考中進士,名次很靠前,二甲第九名,授翰林,升庶吉士。庶吉士的品秩不算高,但是內閣大臣,幾乎都是從庶吉士升上來的,也就是說,庶吉士就是內閣候補團。這一年,是嘉靖二十六年,張居正才二十三歲。

張居正當官的時候,正是明朝內閣首輔鬥爭最激烈的時候,嚴嵩跟徐階鬥得死去活來,明裡暗裡不知道多少個回合。嚴嵩耳目遍布天下,還有一個自稱「天下第一聰明」的兒子嚴世蕃。嚴嵩防著徐階周圍所有的人,可就是不防著張居正,很賞識他,呼為小友。徐階更不用說了,他是張居正的恩師,張居正入翰林,徐階提拔的;張居正選為庶吉士,徐階提拔的;張居正入閣,還是徐階提拔的。徐階謀劃扳倒嚴嵩,除掉嚴世蕃,跟誰商量,張居正;嘉靖帝臨終的時候,身為首輔的徐階負責寫皇帝遺詔,跟誰商量,還是張居正。

徐階跟後來的高拱,也是龍爭虎鬥。高拱自命清高,眼裡沒幾個人。可跟張居正相交莫逆,兩人暢談人生理想,政治抱負,互為傾心知已,而且,兩人也幾乎同時先後入閣。

俺答封貢之初,張居正以獨到的眼光,主張跟俺答和談,明朝自詡天朝上國,跟外邦和談,還只是一個蒙古的部落,誰都反對,沒哪個頭這麼大支持張居正,只有高拱。俺答封貢幾乎是他們倆雙人主角的對手戲,鐵一般的政治同盟。事實證明,這個同盟的結果,奠定了明朝北邊土默特等部落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是明朝的鐵桿藩籬。張居正是怎麼弄的?簡直如有神助。

在政治上,從來沒有永遠的同盟,只有永遠的利益,政治同盟再鐵,也終究會產生分歧的。

他倆開始是怎麼鬧崩的呢?這跟徐階有關。高拱當了首輔後,對徐階仍不放過,徐階的兒子有兩個都獲罪了,就剩下第三個。張居正替思師出面多方斡旋。高拱倒也最後手下留情,卻拿這事情開了張居正一個玩笑。一次早朝時,高拱當面問張居正,你是不是收了徐家三萬兩銀子的賄賂啊?為官當正,賄賂是一個多麼敏感的問題。三萬兩銀子是多少啊,就算貪如劉瑾、嚴嵩之類,賣個一省巡撫也不到一萬兩。他倆熟歸熟,這種話,是身為一個閣臣能問得出來的嗎?張居正指天劃誓,堅決沒有。高拱趕緊賠罪說,是我沒有審察清楚,但是他不知道,這事情已經把張居正得罪得不輕。

在高拱和張居正的齟齬中,有一個人顯得特別重要,他就是大太監馮保。明朝的奏事體制,內閣票擬只是內閣幫著皇帝擬一個批示的稿本,最後,要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皇帝硃批才能算數。司禮監裡,最大的就是司禮掌印太監,內官的第一把手。這制度註定了內閣外臣要跟內臣司禮監勾結,以往的慣例也都是如此。

隆慶元年,馮保就已經是東廠提督,還兼掌御馬監事,內官裡的二、三把交椅他一人坐,可就坐不上司禮掌印,這頭把交椅。隆慶二年,司禮掌印太監出了缺,本來輪也該輪到他的,但高拱是隆慶皇帝的老師,深受帝寵,他推薦了陳洪。到了隆慶五年,陳洪下臺,高拱又推薦了孟衝。孟衝只是尚膳太監,級別是一樣,可排隊他得排在後面好幾號,兩次司禮掌印太監換人,就是沒馮保什麼事。馮保跟高拱就是不對味,那就得在外臣裡另外找人勾搭,誰呢?張居正。

隆慶帝病得快不行的時候,張居正秘密處理了十幾件事情,密封以後,讓小官送給馮保,被高拱察覺,想去追的時候,東西已經進宮了。高拱當面質問張居正,「天下的大事,你不跟我商量,卻跟內豎謀劃,你什麼意思啊?」張居正也被問得臉紅,賠罪了事。以高拱的清高,他其實是看不起這些內官的,不管是誰。

隆慶帝臨終前,託孤內閣高拱、張居正、高儀以及內監。怎麼會有內監呢?高拱沒注意,當時沒寫這個內監的名字,他覺得應該是孟衝吧。但是,隆慶帝卯刻死了,不到兩個時辰,已刻傳出聖旨,罷孟衝,司禮掌印太監換成馮保。是不是馮保做了活動,改了遺詔。禮科給事中陸樹德,就上疏說了這個事,而且似乎很有道理,「如果先帝真有換司禮掌印的意思,那為什麼幾天前不說?到要斷氣了,那有多少事情要交辦,怎麼可能顧及到內宮任命誰?」可是,這又為什麼不可能呢,朱翊鈞才十歲,外朝有託孤重臣,內宮呢?司禮掌印當然也很重要。重點是,怎麼就換成了馮保了呢?誰能說得清。

隆慶帝剛剛駕崩,高拱悲痛之極,在內閣房裡喊了一嗓子,「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高拱的意思是,十歲的太子,怎麼有能力治天下。但是,馮保拿著這句話,向兩宮和小皇帝匯報的時候,變成「拱斥太子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字句差不多,意思已經變成,十歲的小孩子,怎麼有資格做天下之主。可以想見,年輕的太后和朱翊鈞小朋友聽了以後,是如何大驚失色的。他沒有資格,難道就你高拱有資格?

為了驅逐馮保,高拱上疏,請求罷斥司禮代皇帝批紅的權力,政歸內閣。這要是成功了,那就一反明朝一百多年來內官壓制外臣的政治,這是一個極大的德政。高拱有自信的理由,皇帝才十歲,哪知道臧否對錯,九成九還是他說了算。高拱還找來張居正和高儀兩位內閣託孤大臣聯名,這就更增加了勝算。高拱犯了一個錯誤,這個錯誤一般人不仔細想,還真看不出來,可張居正看出來了。張居正聯名也聯名,但同時把奏疏的內容派人告訴了馮保。

罷斥司禮批紅,是可以驅逐馮保,但同時把孟衝等人的機會也剝奪了,那就意味宮裡面是沒有一個人會替高拱說話,就算想說,你都要罷斥了他們的權力了,也沒有機會說了。試想馮保告狀的時候,如果有別人內官幫著高拱說話,那高拱說不定還有救。高拱此疏,相當於自斬了與內宮裡的政治同盟。而且,他甚至不知道馮保已經告了他的狀,這種奏疏只會有一種結果。那就是,更加證實了高拱自以為只有他才有資格治理天下。

張居正四兩拔千斤,僅就一個小小的動作,高拱就已經踩進了自己挖的坑。過不幾天,大臣們朝會的時候,高拱看到馮保仍然站在皇帝身後,就意識到,壞了。真的壞了,司禮監宣布聖旨,原文如下:「告爾內閣、五府、六部諸臣:大行皇帝賓天先一日,召內閣三臣御榻前,同我母子三人,親受遺囑曰,『東宮年少,賴爾輔導。』大學士拱攬權擅政,奪威福自專,通不許皇帝主管,我母子日夕驚懼。便令回籍閒住,不許停留。爾等大臣受國厚恩,如何阿附權臣,蔑視幼主!自今宜洗滌忠報,有蹈往轍,典刑處之。」

細心讀一下這個原文,字句雖然很嚴厲,但是字裡行間都透露著孤兒寡母的怨訴。

高拱聽到這個聖旨,一下子就癱倒在地,還是張居正扶他出來。接著,張居正還幫他請求到乘驛回家的待遇。以高拱的精明,他不可能想不到,是誰在背後對他下了黑手,他將用自己全部的後半生,來仇恨眼前這個以往的政治盟友,如今看似還在幫扶他的人。

(本篇完)

相關焦點

  • 明朝最有爭議的太監馮保:題跋《清明上河圖》,成全名相張居正
    在明朝眾多的專權太監中,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太監馮保似乎是個另類——他對皇室忠心耿耿,盡職盡責督促小皇帝(明神宗即位時只有10歲)學習進步,並嚴格約束家人遵紀守法,頗受時人稱道。他是張居正最堅定的政治盟友,沒有他的支持,就沒有張居正改革和明朝後期短暫的"萬曆中興"局面。
  • 高拱與張居正的差距,也許就在這裡
    >只是很可惜,據說高拱和馮保向來不和(看不起太監?),馮保此時正任秉筆太監,而且是看著小皇帝長大的,被小皇帝親切的稱為「大伴」,更要命的是,高拱在內閣曾感嘆:「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就這句話,傳到了馮保的耳朵裡,那還不添油加醋的匯報給小皇帝母子?隆慶帝剛死,這孤兒寡母最擔心的就是大臣弄權,你高拱這時說這句話,是幾個意思?
  • 萬曆皇帝封張居正為太師後,為何對張居正的後代大肆抄家殺戮呢?
    他決定繼續對這位自己崇拜的帝師進行更深入的調查。上有所好,下必有行。張居正私生活被人全部揭露出來。張居正言行不一,他滿口節儉,而自己的私生活極其奢侈,他聚集了許多珠玉和書畫名跡,還蓄養了許多絕色佳人。特別張居正回湖北老家,竟然坐著三十二人轎夫抬著的轎子,轎子分臥室和客室,裡面還有兩名小僮在內伺候。隨行的隊伍除了儀仗隊,還有鳥銃手前面開路,一路上比皇帝出行都風光。
  • 究竟是盟友還是敵人:明重臣徐階、高拱、張居正關係考略
    高拱,(1515-1578),字肅卿,號中玄,河南新鄭人,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嚴嵩在位期間,與其子嚴世番打壓異己、扶持個人勢力,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等人為了拉嚴嵩下馬,一度有長時期的合作,這時候,他們的共同敵人是嚴嵩。經過他們的艱辛布局和長期努力,嘉靖四十一年(1562),權傾朝野的嚴嵩終於倒臺。
  • 大太監正邪兼有,還是一位書法家、音樂家
    馮保心思縝密,為人乖巧,聰敏好學,宮裡的人都挺喜歡他。1536年,馮保時來運轉,被選入明朝專門培訓宦官的機構「內書堂」學習,他學得很刻苦、很有長進。知識改變命運,馮保的人生從此與眾不同。他在「內書堂」學習期滿後,被調入司禮監的六科廊寫字,一直幹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升到內書房聽差。在內書房幹了7年後,馮保升任司禮監秉筆太監,成為宦官中的二把手,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
  • 大明王朝歷史上最著名也最具爭議的內閣首輔張居正
    所以,張居正在這種背景下成為了裕王的侍讀,還是存在極大的政治風險的。期間,有一個人比他的賭注更大,這個人就是高拱,和朱載垕建立了「如師如父」的關係。1565年,隨著景王朱載圳的過世,裕王的繼位之路已經一馬平川,再無險阻。
  • 高拱:一位自己坑自己的大明首輔,曾調整朱元璋定下的用人制度
    高拱,是大明隆慶年間的著名首輔,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此人雖頗有政績,但最終卻被自己狹隘的性格害慘了。 高拱能身居高位,這一切都得益於他有個好學生,徐階擔任首輔後,高拱還被提拔進入了內閣,進入了大明的權力核心。 朱厚熜死後,時任內閣首輔的徐階在起早遺照的時候,避開了高拱,而是找來了自己的得意門生密議,高拱知道後,非常地不開心,不顧徐階對自己的提攜之恩,而同他反目成仇。處處同徐階作對。
  • 為什麼高拱要對他「趕盡殺絕」?
    他出任內閣首輔後的心情是複雜的,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即日局面似有更新之機,但人心陷溺已久,非有重望不能轉移;諸務廢弛已極,非有高才不能整頓。而僕皆無之,此昔賢所以有『有時無人』之嘆也」。他還說:「天下事,非一人所能為,惟是倡率則有所在。僕不肖,幸夙聞父師之教、朋友之切磨,而又濫荷聖明之誤眷,所謂倡率,不敢辭其咎矣。」
  • 與張居正的教育密不可分,難怪被清算
    此刻,張居正為了一舉奪取內閣首輔高拱權力,他聯合司禮監太監馮保,密陳高拱數罪,取得陳太后和神宗母親李貴妃同意後,下發皇帝聖旨、太后懿旨、貴妃令旨:「今高拱擅政,專制朝廷,我母子驚懼不寧,高拱即回籍閒住,不得遲留。」(《國榷》卷六十八)小皇帝神宗即位剛7天,白髮蒼蒼的高拱即在權力鬥爭中,黯然離場。 內閣經過鬥爭後,張居正終於浮出水面,取得了內閣絕對權力地位。
  • 《張居正評傳》:三十年生死之交,一旦遂成永隔,刺心裂肝,痛何可言
    這個時候,張居正才四十二歲,是內閣中最年輕的副宰相。 可以說徐階很會識人用人,他除了看中了張居正,他還看中了另一個人——高拱。 雖然他年紀大,可心裡一直是懷著「重頭收拾舊山河」的志向,他心裡頭也消停不下來,讓他一個人去欣賞山中美景,他寧肯在家裡和當時的裕王朱載垕聊天。 於是他約了張居正,一起登上香山,來到最高處的是香爐峰。景色宜人,是個不錯的地方。高拱和張居正都可以算是明代政壇上兩位有膽識的英雄,看到如此江山,感慨就來了。
  • 【走近鄭州歷史名人】明代名臣高拱
    說到高拱,首先他必須是一棵勤奮好學、立志學以經世致用的好苗子,出生官宦世家的他29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初任翰林修編。不得不說,優渥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自負凌人」的性格,除了皇帝誰都不給面子,包括嘉靖時期人人巴結的嚴嵩,官場老狐狸、首輔大臣徐階,都曾當庭叫板、秋風掃落葉,這種彪悍的作風這也為他以後的政治鬥爭失敗埋下了隱患。
  • 張居正如何精心策劃丁憂「奪情」的?
    所以他接到呂調陽、張四維的奏疏後, 隨即下旨:只準許張居正在京師的家中服喪「七七」 (四十九天) , 然後「照舊入閣辦事」, 這就是所謂「奪情」起復。 如果事情是神宗的真是意圖想法無可非議,然而這件事情的背後卻是張居正與馮保的一場精心策劃。
  • 中國歷代變法(三)張居正改革
    他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遺詔,糾正了世宗時期的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復宮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認同。在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崩,年僅十歲的神宗即位。時任首輔的高拱,因口無遮攔觸動了萬曆生母李太后神經,加之司禮監太監馮保對高拱不滿向李太后進讒言,最終被貶為原籍。於是張居正得已在這一年六月擔任首輔。
  • 嚴嵩與張居正:所謂忠奸賢佞,實為皇權的犧牲品
    嚴嵩的「奸臣」形象已經成為一個固化標籤,畢竟一部三百三十二卷的《明史》,記載其269年間無數人物歷史人物,但有資格進入《奸臣傳》的只有六個人,他們是胡惟庸、陳瑛、嚴嵩、周延儒、溫體仁和馬士英。誠然,嚴嵩是個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貪官,可人們在讀歷史的時候往往會忽略他背後那個放權者——王朝的至高統治者嘉靖皇帝。易中天在書中是這樣評價嘉靖皇帝的:「這是個極端自私又精通權術的傢伙。明朝皇帝中,他是最長袖善舞的,既能保證大權在握,又不像朱元璋明成祖那麼辛苦,倒黴的便只有他的臣僚和帝國。」
  • 徐階曾提攜高拱,又都輔佐隆慶帝,為什麼高拱卻將徐階趕盡殺絕?
    明朝能臣徐階曾有恩於高拱,為什麼高拱掌權,卻要置徐階於死地?徐階、高拱在嘉靖、隆慶年間曾同朝為官,並且都有經天緯地之才。徐階機敏過人,權謀老道,大奸臣嚴嵩的倒臺就是徐階的手筆。高拱性格耿直、有見識有魄力,開啟了隆慶新政,令帝國發展走回正軌。
  •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知道陳洪的為人為什麼還重用他?
    嘉靖皇帝多年不上朝,朝廷運作竟然這麼井井有條,這就需要說到他們完善的內閣制度了,在嘉靖朝,這個內閣制度卻分為兩派,一是以嚴嵩和嚴世藩為代表的嚴黨,一是以徐階,高拱,張居正為代表的清流。嚴黨算是貪官汙吏一派,而清流則自詡為兩袖清風,一心為國家著想的人。
  • 馮保為何會被清算?原因之一他對萬曆皇帝的妹妹做了件很噁心的事
    馮保,明朝著名太監,歷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有「內相」之稱,在司禮監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筆太監之上,負責完成國家決策中「批紅」部分最後的審核蓋印),被萬曆皇帝稱為「大半」,身受重用。原因之一,就是他對萬曆皇帝的妹妹做了件很噁心的事。怎麼回事呢?萬曆皇帝的妹妹叫朱堯媖,為一母所生。1582年,萬曆封15歲的妹妹朱堯媖為永寧長公主,並為其選駙馬。按明朝規矩,駙馬由宦官從民間挑選而來。此舉雖能很好地避免外戚勢力增長,卻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許多富豪為提升家族地位,往往會不惜重金賄賂負責挑選的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