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一位自己坑自己的大明首輔,曾調整朱元璋定下的用人制度

2020-12-23 騰訊網

高拱,是大明隆慶年間的著名首輔,歷史上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此人雖頗有政績,但最終卻被自己狹隘的性格害慘了。

早年的高拱,因嚴嵩的推薦,成為了裕王的講師,當時嘉靖帝朱厚熜有三位皇子,分別是皇長子太子、皇次子裕王、皇三子景王,只可惜後來太子不幸夭折,東宮一位空缺,按照朱元璋留下來的《皇明祖訓》,繼任東宮的當屬裕王,但朱厚熜呢,此人迷信,有道士說「二龍不得相見」,意即此時不能立太子,再加上朱厚熜本身對這二兒子也沒啥好感,所以東宮一位一直懸而未立,可大臣們不幹了,屢屢進諫,但朱厚熜仍是不同意。

既然太子未立,那就仍有變數,畢竟除了裕王外,還有景王,但不久,景王也死了,就剩下裕王一個皇子,此時即便他不被立為太子,也仍然不影響他未來能否繼承皇位。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前朝受寵,並不代表在後一朝也受寵,而那些受寵的大多數是皇帝在做皇子時的府邸舊臣。

因而當時擔任首輔的嚴嵩、次輔徐階,就特意提拔擔任裕王老師的高拱,不久高拱就幹到了禮部尚書,成為了朝廷大員

禮部尚書在嘉靖朝可是個了不起的職位,受寵的嚴嵩、徐階都是幹過這個職務才升任首輔的,不過與嚴、徐不同的是,高拱是靠著這二人的舉薦,而前者完全是因為朱厚熜的寵信。

高拱能身居高位,這一切都得益於他有個好學生,徐階擔任首輔後,高拱還被提拔進入了內閣,進入了大明的權力核心。

朱厚熜死後,時任內閣首輔的徐階在起早遺照的時候,避開了高拱,而是找來了自己的得意門生密議,高拱知道後,非常地不開心,不顧徐階對自己的提攜之恩,而同他反目成仇。處處同徐階作對。但此時的高拱羽翼未豐,根本就不是徐階的對手,只好下野。

沉寂了一年之後,高拱迎來了他的人生轉機,此時徐階已退休,作為穆宗(裕王)生前最敬愛的老師,高拱直接被任命為了首輔。

為了報此前的徐階之仇,高拱推倒了徐階實行的一系列良策,特別是徐階假借世宗(朱厚熜)遺詔而廢除的嘉靖一朝的弊政,以及被赦免的冤臣,在高拱的一番操作下,一夜回到了解放前,由此可見高拱之狹隘程度,為了報一己私仇,不顧國家社稷。

不過話說回來,這高拱雖然心思狹隘,但在政績上也是可圈可點,他最值得稱頌的政績有兩件:

其一,便是同蒙古修好關係

可以說,自明初開始蒙古同大明的關係就一直不好,兩邦是時有衝突,即便是到了嘉靖年間,蒙古俺答部仍時南下兩次侵犯北京城,不過在隆慶年間,在高拱等人的努力下,蒙古與大明恢復互市通貢,關係得到了極大改善,這對維護邊疆安全,已經減少戰爭開銷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其二,是改革吏治

高拱除了擔任首輔,還兼任吏部尚書,可謂是一手掌權,一手管人,高拱在吏部很有建樹,比如朱元璋就曾定下不得在本鄉做官的國策,當然朱元璋的出發點自然是從皇家的利益考慮,但這對部分基層幹部極為不利,一者基層幹部本就俸祿比較少,還有背井離鄉,往往很多人棄而不就,有的呢,任期到了,但因為沒多少錢,又回不去家鄉。

鑑於此點,高拱上市請求對於一些基層幹部不予實行這一國策,得到了穆宗的贊同。除此之外,高拱還改良了邊官制度,以及專才專用,都對國家起到了很好的良性作用。

高拱在吏治上有一套,在整人上也有一套,高拱在內閣裡是出了名的獨斷專行,當時在內閣只有張居正的關係還可以,不過後來二人,因徐階而產生了嫌隙。

徐階倒臺後,高拱還乘機處罰他的三個兒子,雖然徐階的三個兒子不端,但高拱對他們的處罰的確過重,張居正就曾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

後來,有一天,高拱的門客在高拱面前誣告張居正拿了徐家的錢財,這本就是子虛烏有之事,但高拱二話不說,把張居正臭罵了一頓,二人自此心生嫌隙。這也使得,在穆宗死後,張居正和神宗的貼身太監馮保共同聯手組成了政治聯盟將自己推下了萬劫不復之地。

其實這二人原本同高拱也沒有太多的仇怨,比如張居正一開始還是同高拱是同黨,但因為自己的狹隘而同張居正結怨,馮保也是如此,馮保早年不知如何得罪了高拱,高拱一直耿耿於懷,阻礙馮保的升遷。

神宗繼位後,馮保因為是貼身太監的緣故,而受得寵信,高拱於是想扳倒馮保,沒想到捉雞不成反蝕把米,最後自己把自己坑了,不得已只得下野,可以說,高拱最後的悽慘下場完全是因為自己的狹隘性格所導致的,性格決定命運這話果然沒錯。

相關焦點

  • 大明滅亡後,假如16位皇帝在地府相聚,誰會遭朱元璋痛打
    四、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朱瞻基總體來說是一個不錯的皇帝,他很勤政,還是個善於用人、善於納諫的好皇帝,他當皇帝時期,大明出現了「仁宣之治」,這個時期的大明是比較繁榮的,不過明宣宗有個小毛病,就是喜歡鬥蟋蟀,所以他還有蟋蟀皇帝之稱,但瑕不掩瑜,明宣宗是一個有作為的仁君。
  • 縱觀大明一朝,朱元璋的後代中,誰才是明亡的第一責任人?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一朝,他為了老朱家的天下,甚至不惜與功臣翻臉,一個個誅殺了他們,其目的就是防止這些功高震主的文臣武將不能危機自己後代的地位。可是,大明最終並沒有按照朱元璋的意願發展,在經過兩百多年後,還是滅亡了。
  • 大明第一首輔,死於不拿自己當外人
    解縉很是興奮,次日即呈上《萬言書》,不久又呈《太平十策》,備言簡明律法、賞褒善政之策。君不見百花扎堆兒開什麼噠……解大才子也可能深受老朱同志之言感動,不把自己當外人,以為自己也成了妥妥的朱家人。別說你還沒被賜為朱姓,就算已是國姓,那又如何?唐初名將徐世勣,因功被賜為李姓,即李世勣,後又因避李世民諱改為李勣,死後還不是被掘墳曝屍,恢復本姓徐氏。說好聽點,你解大才子恃才傲物;說不好聽的,你小解同志還是年輕,鍛鍊太少,沒有基層工作經驗。
  • 徐階曾提攜高拱,又都輔佐隆慶帝,為什麼高拱卻將徐階趕盡殺絕?
    明朝能臣徐階曾有恩於高拱,為什麼高拱掌權,卻要置徐階於死地?徐階、高拱在嘉靖、隆慶年間曾同朝為官,並且都有經天緯地之才。徐階機敏過人,權謀老道,大奸臣嚴嵩的倒臺就是徐階的手筆。高拱性格耿直、有見識有魄力,開啟了隆慶新政,令帝國發展走回正軌。
  • 高拱傳說
    高拱坐像高拱,字肅卿,號中玄子,河南新鄭人,為明代中後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生於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卒於明神宗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享年67歲。高拱出身於官宦世家,十七歲魁於鄉。嘉靖二十年登進士,任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隆慶時為首輔,萬曆時為顧命大臣。晚年,受誣陷被罷官,回新鄭東街八卦垌故居閉門著書立說。
  • 朱元璋曾收養一位小乞丐,乞丐成開國功臣,家族守衛大明百年江山
    人生的奇妙之處就在於你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在大多數人的一生中,能夠成功的人,他們也大多數都是有貴人相助,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對於大明來說,他是皇帝,而對於朱英來說,朱元璋是自己的養父,也是自己的貴人。
  • 從《朱元璋》到《大明劫》,影視劇中大明王朝的面孔越來越清晰
    他不僅演了洪武(《大腳馬皇后》)、建文(《永樂英雄兒女》)、永樂(《鄭和下西洋》)、嘉靖《嘉靖風雲之亂世情殤》、隆武(《鄭成功》)五個皇帝,還主演了《萬曆首輔張居正》,在《傳奇皇帝朱元璋》中客串郭子興,甚至自己當導演,拍了一部《袁崇煥》。
  • 劉邦最屈辱的定國之策,結果被朱元璋反過來執行,網友:大明霸氣
    在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看來,漢高祖劉邦是值得敬佩的人,且不說兩人家鄉相距很近,而且兩人都是從社會底層一路打拼,最終問鼎九五之尊。早在朱元璋剛起兵時,謀士李善長就向他獻計學習劉邦,「公濠產距沛不遠,法漢高所為,天下不足定也。」
  • 為什麼朱元璋沒文化卻有雄才大略統一天下?
    朱元璋之所以能夠成功,其一,是會用人,李善長,劉伯溫,宋濂,呂昶,徐達,常遇春都是當時有才的人,有的還是元朝的官員,但是朱元璋懂得籠絡人心,讓這些人為他所用。其二,朱元璋不是沒文化,是沒接受正規教育,當和尚時,跟隨一位和尚學習過,起義後,李善長,劉伯溫,宋濂,呂昶等都教過他。
  • 站在大明王朝政治頂峰的男人,首輔張居正!
    引子筆者為大家講述一下明朝的一位政治家,他為了大明的江山可謂是鞠躬盡瘁,小編個人也是對這個人物很喜歡,他就是萬曆時期的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他出生於江陵縣的一位秀才的家裡,在他出生的時候他的祖父曾做了一個夢,夢見了一輪月亮落入了水翁當中,而後一隻白色的小龜從水中浮起,於是他的曾祖父就給他取了一個乳名叫做「白圭」來解自己的那個夢,同時也是希望將來有一天他能夠光宗耀祖!後來的白圭也確實位極人臣,不知道這與當年他曾祖父夢中的那隻白龜是否有關係呢?
  • 大明建國後除了南京,朱元璋還在北方建了一個國都,合稱「兩京」
    從洪武元年(1368年)在應天稱帝,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收復遼東,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一,在這20年間,朱元璋的統治的疆域由東南一角擴大了數倍,成為了舉世矚目的大明帝國。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大,應天這個吳王時代定下的國都,已經不能更好地適應時局的發展。元帝雖然潰逃到了北面荒漠,但仍是蒙古大汗,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隨時有南下恢復元朝的可能。
  • 明朝歷史上結局最完美的一位內閣首輔李春芳
    他是徐階之後大明王朝的第三十四位內閣首輔,也是繼顧鼎臣之後又一位有「宰相」之名的內閣首輔。1511年,李春芳出生於南直隸的揚州。李家雖談不上是多麼顯赫的名門望族,可在當地也是書香門第。他很小時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加之接受了正統的封建教育,這些都為他今後的人生經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朱元璋立國號為「大明」竟然有九重意思,重點參考了劉伯溫的意見?
    當皇帝,當萬歲,不光是自己想不朽,還想讓自己的皇子皇孫一代代一輩輩就這麼坐擁江山,享受人世間頂級榮華,不起個響噹噹的名字,那怎麼行?人的小名可以阿貓阿狗,一個堂堂國家的大名,不管你的國家是偷來的搶來的,那也必須得有個冠冕堂皇的名字,名不正則言不順嘛。大家都知道,大明的初義是出於明教,明教當中本有明王出世的傳說,到朱元璋這一輩已經公開和秘密地傳了五百年了。
  • 朱元璋把兒子分封各地為藩王,個個手握兵權,這種制度究竟如何?
    朱元璋當皇帝之後,把他的兒子們都分封到邊疆去當王爺,沒有聖旨不允許進京。這種分封制度究竟好不好呢?那麼,朱元璋為什麼明知道分封藩王會造成天下大亂,還要採取分封制度,把他的兒子們都派往邊疆呢?一朱元璋堅持把20多個兒子,侄子都分封到各地為王。但是為了防止他們造反,做出了一些重要的措施。
  • 《大明王朝1566》劇中到底誰最聰明?不是嘉靖,是大家想不到的他
    只討論《大明王朝1566》電視劇,最聰明的人莫過於呂芳。《大明王朝1566》一直被奉為近10多年來的經典神劇,這是一部男人必看的電視劇,裡面都是一群聰明絕頂的人在互鬥心機,如果要評論誰最聰明,沉墨認為莫過於呂芳。
  • 看大明風華:權貴妃原型是誰?淺析明成祖時期朝鮮貢女制度
    導語:大明風華,權貴妃的原型是誰,朱元璋時期有朝鮮貢女嗎?朱棣選多少貢女,淺析朝鮮貢女制度《大明風華》是一部歷史正劇,在劇情上本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都是有歷史原型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明朝的朝鮮貢女制度。朝鮮貢女制度始於元朝,雖然中、朝兩國宗藩關係時間長達1200多年,幾乎在歷朝歷代中,中、朝兩國都有不同形式的交往,到了元朝時期,以強大的武力使高麗臣服,並迫使高麗向其納貢女,並且通過聯姻制度構建兩國的宗屬關係。
  • 朱元璋為何將國號定為大明?真的和《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有關嗎
    舉例來說,我國歷史上有許多沿用國號的例子,如春秋戰國時期田氏代姜,卻仍然使用"齊"這一國號、劉備稱帝時保留漢的國號等等,他們使用舊政權國號的行為,目的都是宣揚自己的正當性。明朝是我國封建制度達到頂峰的王朝之一,它的國號也引發了許多爭議。畢竟,那麼多的漢字,為何朱元璋偏偏選中"明"字作為國號呢?
  • 明朝16帝聚在一起,以朱元璋的暴脾氣,哪些皇帝會挨他的揍
    朱元璋雖然為人殘暴,殺了很多功臣,但他勤政,也算一個好皇帝。他這樣一位脾氣暴躁的皇帝,假如見到他之後的16位明朝皇帝,他會揍誰? 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朱允炆,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是個仁慈善良的君主,雖然他即位後,就揮起了削藩的大棒,逼死了朱元璋的一個兒子,但為了鞏固皇位,朱元璋也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