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上,真正能決定你走多遠的,是你的成長型思維方式

2020-12-22 峽谷有聲

請點擊上方關注「峽谷有聲」,為你寫溫暖文字,陪你看世事繁華。

1. 起起伏伏

Tom 好多年酗酒成性,心理醫生使用ACT 接納與承諾療法幫他治療後,Tom戒酒了一段時間。

不料,3個月後,他酒癮又犯了。

Tom 很沮喪,去找心理醫生:「我戒不了,我完了!醫生,我就是個徹頭徹尾的 loser (失敗者),你放棄我吧。」

醫生說:「放棄與否是你的自由。但這之前我要提醒你,Tom,你目前仍有兩個選擇:

選擇1,努力戒酒-- 失敗 -- 決定放棄嘗試。

選擇2,努力戒酒-- 失敗-- 決定再來一次。

Tom考慮再三,決定選擇再來一次...... 反覆嘗試幾次之後,終於,他戒酒成功了。

回顧我們的生命旅程,幾乎所有人都不是一帆風順,都經歷著不同程度的起起伏伏。

失敗和挫折、問題和困難都是兵家常事。

當遭遇挫折時,你當下選擇放棄?還是面對失敗,決定再來一次呢?

2. 思維模式

當我們還是嬰童時,開始學習走路、吃飯、說話......常常會跌倒、常常掉飯粒、常常說錯話。

可那時,我們不會覺得丟臉,不會定義自己為失敗者;我們只會再來一次、繼續嘗試、持續成長。

後來,我們長大成熟了,懂得了更多人生道理,反而畏手畏腳,止步不前了。這背後,思維模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固定型思維傾向者,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的評估非好即壞,發生的事件就是衡量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標尺。

頭腦中的固定思維讓他希望確保自己永遠成功,很難接納自己「失敗」的樣子。

倘若他在某件事中沒達成期待的結果,就給自己貼標籤為「失敗者」、「我無能」、「我不行」。

他將這一次的失敗事件,從一種行為,轉變成了一種身份;從此一邊極力掩飾自己的不足,一邊放棄成長和進步。

而在成長型思維傾向者看來,即便失敗是讓人感覺痛苦和不舒適的,但它不能對你下定義或貼標籤。

成長型思維者認為,一次失敗,只是一個需要面對、接納和解決的問題。挫折賦予人的,還有無價的動力、經驗和教訓。

他欣賞天賦,更崇尚努力。他接受失敗,努力改進,優化方法,自我提升,與此同時,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成功的機率也大大提升。

你持有什麼樣的思維模式,你給自己貼什麼樣的標籤,你的下一個日子的結果就是怎樣的輪迴。

3. 信念聚焦

任何事情,本身就是思維、信念和努力綜合的結果。

思維模式,決定你的信念;信什麼,念什麼,你就會聚焦什麼;努力專注什麼就會放大什麼,就會產生不同價值的結果。

一個人之所以常常體驗失敗,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在頭腦裡給自己貼上了「失敗者」的標籤,並且內心深信不疑,不斷聚焦。

比如創業失敗一次,就認定自己「無能」、「廢物」。下次機會來臨,他也以過去的失敗經歷警示自己,「已經失敗過了,這次也不可能成功」。

這樣,他的人生就一直在那個「失敗」的劇情裡,反覆感受,反覆加強!

然而,一個鼻塞的人是聞不見花香的,所以不是花的問題,一轉念,轉乾坤。

反觀那些事業取得成功的人,當初,馬雲、馬化騰、李彥宏他們被貼上「騙子」的標籤時,他們難道就放棄了嗎?

沒有。除了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外,他們非常篤定自己的信念:自己在做一件非常偉大的、利他的事業。

經營事業,不是為了突顯優越,而是為了促進自己、員工、企業甚至整個民族的成長。

遇到挫折時,他們認定自己,只不過摔了一跤,我要爬起來的,我知道,我始終是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因為100%篤定的信念和穿透一切的勇氣,所以心無旁騖,勇往直前,直到彼岸。

4. 持續行動

但凡在某個事件上取得成功的人,都是聚焦目標、積極嘗試、持續行動,終身成長的人。

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他們,無論看待自己或他人,都相信人具有無限發展潛能。

遇到挫折後,他吸取教訓,及時調整心態和方法,永不言棄,最終,他能夠取得自己期待的結果。

固定型思維模式傾向者,注意力集中在成敗得失上,對人的評估非好即壞,難免失真。

他們恐懼改變,害怕冒險,害怕經驗失敗。對持續學習提升的信息沒有興趣,因此成長和行動的空間很有限。

到底害怕失去什麼呢?事實是,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我們都是兩手空空,身無一物,就來了。

眼下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之後賺到的!我們所有的經歷,都是賺到的!幸福是用來感受的,傷痛是用來成長的。

在曲線中成長,在起伏中上升,是人的生命常態。成長型思維理念,能決定你在夢想的路上走多遠。

想讓自己活出精彩,請你走出思維和信念的限制,斬斷命運和無明的鐐銬!

趁你今天還有活力,請盡情折騰,持續成長,綻放自己!

成為別人,遙遙無期;成為自己,當下即是!

相關焦點

  • 五大思維模式,決定你的人生能走多遠
    在這篇文章裡,我將跟大家分享五個思維模式,讓你在漫長的人生路上走得更遠,也更從容。同樣,如果你天生貧窮,肥胖或是遭受到了不公的待遇,這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你選擇如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如何去回應生活給你的難題。除非你擺脫抱怨,選擇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否則沒有任何其他人可以幫你解決生活裡的難題。好和壞,也就是一念之間。
  • 人生模式決定你能走多遠,真正厲害的人,都會優化這三種人生模式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一個人能走多遠,更多來自內在的人生模式。如果我們想要走得更遠,最重要是去持續優化自己的模式,這樣才能幫助你走得更遠。什麼是人生模式,從某種角度上來說,人生模式乃是從許多名人身上提取精華思維習慣,這種模式造就一個人,也可以複製到我們人生成長經歷中去。好的人生模式並不是鼓勵你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因為真正的成功從來不是特別刻意去複製的。
  • 你的思維層次,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遊戲,也是現實生活的隱喻,要想過上高層次的人生,也需要進行這樣的降維攻擊。具體怎麼做呢?就是提升我們的思維層次,站在更高的認知維度上,擊敗下面三種低層次的思維,人生才能加速升級。其實,永遠盯著眼下的工作而不顧全大局的人,和認為下班了就不能工作的人類似,都是抱著打工者思維在做事。《個體賦能》這本書中提到:打工者思維就是抱著為別人做事,而不是為自己做事的心態在工作。
  • 自愈能力決定你能走多遠,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大都擁有自愈能力
    自愈能力決定你能走多遠,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大都擁有自愈能力。何謂自愈能力,自愈能力是我們自己治癒自己的能力。有一句俗話叫做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我們沒有自愈能力,往往我們就無法走下去,擁有強大自愈能力是我們能夠對抗生活的打擊,以及在生活中錘鍊內心強大重要方式方法。
  • 思維層次,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
    愛因斯坦說:「你無法在製造問題的同一思維層次上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於思維層次的差異,要解決問題,需要思維上的升級,否則問題很難得到解決。一個人的邏輯思維有多強大,他的格局就有多大。對於管理者而言,思維和認知的成長決定了企業可以走多遠。如何實現思維成長?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帶給你啟發。
  • 思維方式決定年輕人的未來,具備終身成長思維,人生就有無限可能
    為什麼開始每個人都是熱情滿滿、胸懷理想,可是走著走著,卻發現周圍的人已經把自己越甩越遠了?或許你會說什麼別人有人脈,家庭背景好等等,可是除了這些外界的因素,為什麼就沒有從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呢?是不是自己的思維限制了自己的成長呢?
  • 成功的終極奧義:成長型思維顛覆傳統成功學,讓你的人生積極向上
    生活一如既往得充滿未知的挑戰、未知的苦難,「間歇性躊躇滿志」沒有幫助你哪怕走近成功一步。成功學不值得一讀嗎?張立憲在節目中曾說,成功學最大的特點是不管用,但它能讓你興奮,所以人喜歡時不時地「吸上」那麼一口。以我們對成功學的固有認知,難免用消遣的心態看待它:人生中會出現失意與頹廢,情緒會變得消極。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能走多遠、飛多高的,並非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現今社會,能力固然重要,但決定你這一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並非能力。明代「一哥」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人活一世,一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都要設立方向和目標。崎嶇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若沒有遠大的志向,是很難有堅定走下去的勇氣。正如王陽明所說的,一個人不立志,是很難有所成的,即使會百種技能工藝,也沒有不以志向為基礎的。
  • 面對失敗、困苦、瓶頸,成長型思維可以救贖你
    老闆說的話總是毫不留情:「你看看你會什麼,能做好什麼」。我知道自己真的不行,但不否定自己,就沒有人能否定我。我只在心裡告訴我自己,「能力可以提高,不會的東西可以自學,只要給我時間一定能做好」。正是這種思維方式讓我堅持了下來,並最終得到別人的肯定,「是的,我確實行」。那時我不知道這屬於什麼思維,又是從哪裡獲得這樣的思維。直到我閱讀《終身成長》這本書,我才了解到〖成長型思維〗這一具有前瞻性的理念。
  • 思維決定命運|為什麼我們需要成長型思維
    每個成功人士都有一種特定的心理特徵,而這種成功型心理特徵被作為比爾蓋茨和美國 NASA作為僱傭系統工程師的標準---《成長型思維》這個感念由一丹獎得主史丹福大學的卡羅爾德偉克提出,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成長型思維,另一種則是固定型思維。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能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2個字
    決定你人生能走多遠、飛多高的,關鍵就在於兩個字——志向。心學大師王陽明曾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在王陽明看來,志向是完成一件事情的第一要務。志向決定上限一個人想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有志向。志向決定著你努力的方向,志向的大小決定人生的高度和上限。從一個人的志向就能看出他今後將會有多大的發展。有志向的人,會會沿著自己志向指定的方向做出努力。因為有了志向,就有了方向,有動力,往往更容易成功。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王陽明(1472-1529),明朝人,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年輕時築室習靜于越之陽明洞,遂號陽明。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年代達到了別人難以及其的高度。
  • 智幫諮詢 你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每個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和經歷,構建自己的思維模式,然後再用這個思維模式,去理解世界,面對人生。 因為思維模式的不同,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做,結果也會截然不同。 在這篇文章裡,我將跟大家分享五個思維模式,讓你在漫長的人生路上走得更遠,也更從容。
  • 思維決定命運:培養成長型思維,讓孩子實現從平凡到優秀的蛻變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思維影響著一個人的行動方式,我們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受到思維模式的影響。成長型的思維模式能讓孩子更有前進的動力,從而幫助孩子一步步從平凡走向優秀。
  • 成長型思維可以幫你
    當然正確的練習才是有效的,在第一部分後面兩章,馬修·薩伊德闡述了如何正確地練習,以及如何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型,給成長提供強大的心理能量,不因枯燥而放棄練習。你誇獎孩子的方式可能正在扼殺孩子《天才假象》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如果你讚揚一個人很有天賦,那麼在接下來一段時間的表現中,他的水準就會降低,如果讚揚一個人努力、刻苦,那麼他常常會繼續努力刻苦,即便相對起點較低,也會取得較好的成績。
  • 《終身成長》,我願意做那隻成長型思維的小龜
    《終身成長》這本書告訴我們的最重要觀點就是:這世界根本沒有兔子和烏龜,只有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區別。固定型思維就是「認為自己的才能一成不變」,兔子認為自己是兔子、烏龜認為自己是烏龜,這都是固定型思維。
  • 心理學:你對待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失敗並不可怕,而不能正確的從失敗中走出來才可怕,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會糾結與失敗的種種,而是從中學習,升華,為了將來努力的生活。真正厲害的人,都會這樣對待失敗:1、對待失敗的心態:失敗可以幫我們認清真相如果你害怕失敗,你就會失敗。愛迪生的一生是偉大的,他為人類科學的進步奠定了不俗的基礎。然而,即使聰明如愛迪生,在科研的路上也經歷了無數次失敗,這樣才做出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 什麼是固定型思維,什麼又是成長型思維,哪種方式對我們是好的?
    《終身成長》這本書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把所有的我們成功與否我們的行為習慣,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我們的家庭,我們的事業等最重要的要素,都歸結為我們的兩種思維習慣的模式。一種叫做固定型思維,一種叫成長性思維,非常的具有說服力,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什麼是固定型思維,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 27歲,身價千萬,你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27歲,身價千萬,你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知道為什麼別人能在大城市裡一連買幾套房,而你卻連基本的基本的房屋首付都付不起?因為他們有著與你不一樣的思維和格局。例如他們不畏懼風險,大膽用錢投資事業。
  • 《終身成長》第三章第四張閱讀有感—你和冠軍之間少一個冠軍思維
    兩種思維在生活中的應用固定型思維:認為成功是天賦的結果,也是能力的展現。成長型思維:通過學習方法刻意練習而習得,思維方式>天賦,過程>結果。結論:思維決定你能走多遠,不要被固定型思維限制,要擁有成長型思維。怎樣用成長型思維在重要領略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