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曾經紅紅火火的竹產品市場冷下來了,原竹價格下跌,老化竹園增多,竹子加工企業舉步維艱。在一些竹產業大省,人們形象地說竹子就像雞肋一樣,食之無肉,棄之可惜。
方竹林是農民的「金山銀山」 蔣隆榮攝。
我最近到貴州遵義的桐梓縣,參加一個關於竹子的學術會議,卻欣喜地看到了另外一種景象。他們把大婁山方竹當作寶貝一樣,政府和企業,幹部和群眾,眾口一詞誇方竹。在那片深山老林裡,方竹發展氣勢如虹。
中國是竹子的原產國。全世界共有竹子1200多種,中國就有500多種。中國對竹子的利用,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的竹簡,兵器的竹弩,音樂的竹笛,生活的竹篦,等等。但大力開發竹子的商品價值,還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事情。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變化和對大自然產品的眷戀,竹子深加工產業猶如雨後春筍,小到家具、地板等日用產品,大到風電葉片、竹纏繞工程管材,以及竹纖維布料紙張,等等。竹子的種植與日俱增,湧現出許多竹子之鄉、竹子大縣,以及不計其數的竹子專業戶。
然而,國際上這幾年逆全球化浪潮躍起、貿易爭端頻發,國內環保門檻提高、勞動力價格快速上漲,竹產業風光不再。桐梓縣的竹產業為何「逆行」,出現如此紅火的局面呢?究其根本,是他們發展了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優勢品種——方竹。
貴州桐梓方竹
方竹其實是圓的,只是在竹節處的橫切面看上去是方形的,故而被稱為方竹。方竹主產於遵義桐梓和重慶南川的大婁山脈,金佛山是大婁山脈的最高峰。1938年,中央大學楊銜晉在此採集標本。1940年,耿以禮建立了方竹屬,並將其命名為金佛山方竹。1948年,耿以禮的兒子,我國竹分類學家耿伯介又把方竹歸入寒竹屬。大婁山是方竹的故鄉,桐梓一帶的人還親切地稱其為大婁山方竹。
方竹生長環境極為特殊,野生資源主要在大婁山脈金佛山一帶海拔1700-2200米處的林冠下,環境溫涼、無風、溼潤。方竹歷史上少有記載材用,卻是有名的筍用竹。方竹含有17種胺基酸,鋅、鉀等微量元素含量較高。特別是蛋白質含量每百克超過3.5克,比優質牛奶的蛋白質含量都高。我國著名的林學家陳嶸教授稱讚方竹筍是「竹筍之冠」。方竹筍最佳採摘時間是每年的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正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季節,此時其他竹子品種的冬筍、春筍還沒有影子,極具反季節優勢。方竹就是這樣一個出身「寒門」的真山珍。
吃的問題歷來是我們這個人口大國的頭等大事。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主席曾在黨內通信中發出過指示,收管吃三件事都要抓緊,還特別要求國人「忙時多吃,閒時少吃,忙時吃幹閒時半乾半稀」。小平同志在設計「三步走」的偉大戰略目標時,第一個就是解決溫飽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恩格爾係數從1978年的63.9%下降到2019年的28.2%。人們消費支出中食品所佔比重越來越低,但絕對值卻越來越大。溫飽問題解決了,吃的學問也越來越深奧,由吃飽向吃好、向吃出健康、向吃出美麗,大步轉變。
破土而出的方竹筍與林下種植竹蓀
上海人特別注重生活品質,他們的菜籃子,就是一個風向標。「上海本幫菜」口味獨特,名揚四海。本幫菜就是具有上海本地風味的特色美食,也就是其他地方所謂的「土菜」。當然,上海人愛吃的本幫菜的食材多數來自全國各地,尤其是從長江流域運去的。上海本幫菜講究葷素搭配、生鮮俱全,新鮮蔬菜是菜籃子的主打產品。上海流行一句話「三天不吃青,兩眼冒金星」,有一種小油菜的名字就叫「上海青」。筍是本幫菜的重菜,配料有之,主菜亦有之。過去由於遠距產地,大家以筍乾代替。近幾年,鮮方竹筍在上海出現,成為上海市場的搶手貨。你想,九十月份正是「我花開盡百花殺」的時候,能有新鮮的、清香味十足的、高粗纖維的、高微量元素的、高蛋白胺基酸含量的方竹筍,那是「愛你沒商量」的。每年方竹筍上市時節,電商快遞滾滾如潮,盒馬生鮮與肉同價。超市剛上貨,就一掃而空。
上海歷來領時尚之先。當年上海辦世博會有一個創意十足的口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人對方竹筍的青睞,引發了城市消費的新浪潮。成都、重慶、武漢,甚至北京,在中秋節、國慶節之際,也都爭相品嘗方竹筍的鮮美。更有意思的是,近年來火鍋料理南北通吃,竹筍是上等的火鍋食材,什麼紅油鍋底、清湯鍋底、三鮮鍋底,都讓方竹筍大顯其鮮,消費量與日俱增。城市讓方竹更美好,方竹生產的動力和價值就這樣展現出來了。
如果說桐梓方竹發展興旺的最大動力是市場,最大牽引力是城市,那麼,方竹發展的最大推手是政府。在桐梓,隨時隨地都能看到政府這隻有形的手,在託舉方竹產業的發展興旺。
桐梓方竹發展的第一次飛躍,源於一個國家重大政策風口——退耕還林。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災後重建過程中,國家出了一個跨世紀的大方略:退耕還林。把長江、黃河中上遊的天然林都保護起來。國家財政出政策,補貼糧食、補貼苗木、補貼管護,鞏固項目資金,等等。
桐梓縣是深山區,那裡的農田都在山上,有人戲稱「大字報田」,種苞米是用棵數的。這些田地都在25度坡以上,屬於政策性退耕範圍。事實上,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補貼,比老百姓種那些一棵棵的苞米收入更高,對當地幹部群眾是有吸引力的。但是,造林樹種的選擇上,基層幹部群眾卻與上面頂了牛。他們選擇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有經濟效益的方竹,但不在上面劃定的品種之內,報告被否定,再上報再否定。一個生態民生相得益彰的品種被打入另冊,眼看就要錯過政策的機遇期了,參加全國人代會的遵義代表傅傳耀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貴州廳,把這件事反映給了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錦濤。錦濤同志擔任過貴州省委書記,了解貴州的山山水水,熟悉貴州的生態環境。他發表了近乎於結論性的意見:退耕還竹是一條好路子!於是,國家主管部門的政策鬆動了,方竹被列入退耕還林的政策序列,原國家林業局還派了專家給予技術上的指導幫助。
採收方竹筍
其實,由於交通和市場建設方面的原因,當時老百姓種方竹是衝著政策優惠去的。但黨委、政府卻想到政策優惠期的八年以後、十年以後持續發展,於是,一系列輔助政策出臺了,低產竹林改造給予補貼,新造竹林給予補貼,上山的生產路建設,幾乎由政府包了。政府還和南京林業大學、貴州農業大學、中國林科院籤訂了長期的方竹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從品種優選、管理技術方面,解決了竹農的後顧之憂。
更重要的是,歷屆縣委、縣政府一張藍圖畫到底,幾十年來同念一本經、同吹一把號,一任接著一任幹,把方竹林由十幾萬畝,發展到近百萬畝。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又把方竹列為一縣一業大戰略,成立了由縣領導掛帥的方竹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縣領導還帶隊到上海、成都、重慶等地開拓市場。
政策似甘霖,助筍雨後生。在桐梓,一個地地道道的特色產業發展起來了,竹農一年有近百億元的收入。而且隨著清香味的竹筍興起,桐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山區縣,也名揚四方,先後被認定為「中國大婁山方竹之鄉」「中國方竹原產地」。
上海人喜愛方竹筍,看中的是方竹的清香美味。而桐梓幹部群眾偏愛方竹,看中的是方竹能充盈那些在貧困線上苦苦奮鬥的農民的荷包。
包括桐梓在內的烏蒙山區,是歷史上有名的貧瘠之地,多年來一直是國家重點扶持的連片貧困地區。這裡也是紅軍長徵的主要起點,黎平會議通過了改變原定前往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決定,轉而前往黔西北。老一輩革命家深知,越是貧困的地方,國民黨的管控越薄弱。紅軍在這裡打下了遵義、桐梓,打開了軍閥埋藏寶藏的山洞,補充了給養,更重要的是在貧苦農民中補充了大量的兵員。擺脫貧困是桐梓革命的原動力,但這個問題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方竹林
黨的十八大發出了2020年決勝脫貧攻堅的動員令。在桐梓的這場脫貧攻堅戰中,方竹是一大功臣。方竹既是當地的特色產品,又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是把資源和勞動力有效結合的優質產業,群眾看得見,願意搞。方竹小,方竹產業可不小。在桐梓,縣委書記吳高波給我算了一筆帳:全縣由20世紀90年代的20萬畝原生竹林,發展到目前的近100萬畝,畝產量由75公斤增加到400-500公斤,年綜合收入近100億元,人均增收2000元。而且是今年採完,來年又發,就像割韭菜一樣,是可持續的產業扶貧項目。他們鐵了心地抓方竹產業發展,並由此發展到花椒、竹蓀等林下經濟產業。
經過幾年的努力,2018年9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宣布桐梓退出貧困縣之列。這裡面,方竹產業發展是有大貢獻的。
80多年前,紅軍長徵途中在這裡打了著名的婁山關戰役,毛澤東同志寫下了悲壯的詩篇《憶秦娥·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今天,桐梓人並不滿足,更沒驕傲,他們在為方竹的發展下更大的手筆。金秋季節,他們成功舉辦了中國竹子學術大會,幾百名國內一流的竹子專家雲集桐梓,為方竹高質量發展支招獻策。與此同時,中國最大的竹筍貿易中心也在桐梓破土動工。桐梓的方竹正迎來更大更好的發展機遇,桐梓人民正站在新的起點上,向更新更高的目標跨越前進!
所有文章歡迎分享朋友圈。
原創文章,轉載需獲得授權,
並註明轉載自「遊森林」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