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葉姓源流簡述
葉樹福 葉育新 葉明豪
葉姓,黃帝之裔,楚公族羋姓(另有一說,姬姓)之後。東漢泰山太守應劭著《風俗通》:「楚,沈尹戌,生諸梁,食採於葉,因氏焉。」春秋末年,沈諸梁因食採於葉邑,人稱葉公。葉公後裔以「葉」為姓,尊沈諸梁為得姓始祖。另有一些為外姓改姓葉和少數民族改姓葉。福建葉氏,最早是西晉永嘉二年(308年)入閩,之後至清末,近85支葉姓入閩。福建葉氏現有60多萬人,分布在9地市,1綜合實驗區(平潭),68個區(市)縣。
一、福建葉姓三大特色
一是歷史悠久。
早在西晉時,為避戰亂就有葉姓官宦人家從中原遷入福建。據宋代進士葉儀鳳《纂定甘州葉氏家史序》記載「永嘉之亂,冠蓋南遷,遂為閩人」,於「西晉孝懷永嘉二年戊辰歲(308年)中原版蕩,惟閩中最多曠土」而入閩。但西晉時葉姓何人入閩?尚待進一步查證。僅知當時「葉族多處於富沙(今建甌)」,距今1700多年的歷史。大批葉姓入閩是多在唐代、五代和宋代戰亂中從鄰省(浙江、江西)陸續遷入。宋代譜學家鄭樵說過,宋時葉姓已是「著姓」。當代譜學家袁義達說,宋代葉姓有34萬人,排在全國第53位,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江西,佔全國葉姓的三分之二,形成了以浙、閩、贛為中心的葉姓聚集區。明清至當代葉姓人口又由71萬激增至500多萬,排在全國姓氏人口第42位,主要分布於廣東(116萬)、浙江(90萬)、福建(60萬)。可見一千多年來,福建葉姓人口之多,在全國葉姓中一直佔有重要地位。
二是人口眾多。
2016年6月,福建省公安廳戶籍人口數據統計(不含金門縣),福建葉氏有600888人,大體分布三大板塊:人數最多在閩南238505人(其中廈門64649人、漳州95625人、泉州78231人),其次在閩東、閩北215108人(其中寧德94514人、南平120594人),閩中較少101775人(其中福州81373人、莆田19991人、平潭411人),閩西北零星分布45500人(其中三明33885人、龍巖11615人)。現有葉姓人口在萬人以上的縣、縣級市、區有19個,其中人口最多的是平和縣,達43626人;其次是南安市,達39924人;再其次是同安區36294人和壽寧縣31165人,建甌市29744人,浦城、政和、詔安、閩侯、長泰、周寧、安溪、建陽、松溪、霞浦、福清、思明區和大田等縣(市、區)的人口均在一萬人以上。
三是名人輩出。
主要有:
唐代官至太常博士的鹹通進士葉京。
宋代抗金陣亡的武進士葉頤(顗)、廉潔奉公的尚書左僕射葉顒、北宋「兩狀元」葉齊和葉祖洽、著述《海錄碎事》的進士葉庭珪、為民請命的戶部尚書葉份、造福於民的兵部尚書葉康直、南宋理學家葉味道、清廉自律的縣令葉文炳、著作《近思錄集解》的翰林學士葉採、平寇為民的進士葉莫、文章博洽的進士葉儀鳳、不畏權貴的諫壇大臣葉大有、歷朝皇帝敕封的「惠澤尊王」葉森。
明代「兩入中樞,獨相七年,首輔四載」的葉向高、剛正清廉的御史葉普亮、寧死不屈的忠義之士葉秉乾。
清代甲午忠烈將領北洋水師提督葉祖珪、「五世八翰林」的提督學政葉觀國、忠孝克全的康熙進士葉有挺, 「三元宗匠」知縣葉期頤、上書抵制割臺的御史葉題雁。
近現代以來,則有民國中將葉樂民、林彪元帥夫人葉群,臺灣地區「海軍總司令」葉昌桐,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葉飛上將,共和國少將葉青山,海防司令葉克守,中科院院士冶金專家葉諸沛,省部級幹部有葉慶耀、葉雙瑜、葉家松、葉繼革、葉建春等。
二、福建葉姓主要發源地
1、富沙,富沙支系的發源地,泛指以建甌市為中心的閩北一帶。根據建甌地方史志和《葉氏族譜》記載:富沙葉氏始祖葉灝(581—631),於唐武德四年(621年)從金陵(今南京)入閩,擔任建州首任刺史。翌年接夫人、弟(葉瀕)、兩子(葉忠、葉烈)在古建安(今建甌)定居,距今1300多年。葉顥第八代孫有希京、希澤、希聖、希烈四兄弟,希澤字廣德,居南浦天台(今浦城縣),繁衍「九仁」( 仁完、仁壽、仁貞、仁昶、仁和、仁安、仁慶、仁康、仁福)播遷省內外。富沙葉氏在省內的分布主要在閩北和福州兩大區域。
2、古瀨,古瀨支系的發源地,是仙遊縣大濟鎮下轄的一個自然村。據《古瀨葉氏族譜》記載,源自東晉永和丙辰年(356年)遷居雍州的葉諶。唐代元和年間(806—820年)葉諶十一世武德大夫葉清自浙中同堂兄弟四人相率偕行入閩,道出富沙(今建甌市),舟經長樂。葉清住仙遊歸德鄉清泉裡北巖山下,歷四世,至廣明年間(880年)黃巢農民起義時,葉諶十五世葉與(與)(號林田,行四,稱四府君)遷居古瀨村。
3、佛嶺,佛嶺支系的發源地,是同安縣南門外佛子崗嶺下的簡稱。據2015年版《佛嶺葉氏族譜》(葉明哲、葉民族主編)記載,始祖葉洙,諱關或中關,字崇德。原居江西吉安泰和縣射坪鄉,於唐末龍紀元年(889年)隨王審知兄弟入閩,佐閩王理朝政,後升三學士。
4、較有影響力的福建葉姓發源地還有:政和縣鎮前鎮漈頭村、浦城縣水北街鎮觀前村、壽寧縣犀溪鎮犀溪村、壽寧縣鰲陽鎮蟾溪村、寧化縣城南鄉葉坊村、泰寧縣城西葉家窠、福清市港頭鎮後葉村、詔安縣深橋鎮寶橋等。
三、福建葉姓主要支派蕃衍
(一)建甌富沙支系
富沙支系始祖葉灝(顥),字商輔,生於金陵,唐初平寇有功授光祿大夫、御史中丞兼威邊大將軍,封五侯之首,後因遭讒被謫,建州首任刺史,政績卓著,於貞觀五年(631年)平寇捍城陣亡,民為之立廟祀典,廟圮碑文流傳至今。
二世葉忠(葉灝長子)居建州,蕃衍於建安之東南;葉烈(次子)居浙江,蕃衍於建安之西北。富沙葉後裔在省內主要分布:
1、「建安之西北」的建甌、建陽、松溪、政和;
後唐葉仁貞支派。仁貞之子弘遠,後唐時期由水吉小梓雙溪遷宜均橋頭,5世孫葉可行為建甌小鬆開基祖。弘遠第17世孫葉彥芬,於元至大二年(1309年)從甌寧縣慈惠裡小梓遷入建陽回龍;仁貞後裔葉公致因避元亂自建安水北葉墩遷入政和錦屏,葉公致第6世孫葉庭英遷居松溪茶坪。
北宋葉登高支派。登高長孫德泰於宋宣和初年由延平區大橫鎮高桐村遷入南雅葉康村,登高次孫德奉遷居順昌縣謨武村。
南宋葉浩然支派。葉浩然4世孫仕泰、6世孫彥四和11世孫均德分別開基迪口鎮龍北溪、杉陽、霞莊等村落,後裔主要聚居建甌市迪口、南雅、芝城,延平區洋後、南山等地。
北宋狀元葉齊支派。後裔主要聚居建陽書坊鄉、建甌市徐墩鎮下碓村、吉陽鎮巨歷口村等地。
南宋葉味道支派(另有一說)。後裔分布在建陽,松溪,建甌黨城、水吉營頭,延平茂地,順昌大曆等地。
2、「建安之東南」以閩侯、福州為主要聚居地。
甘洲葉氏始祖葉四翁(約860—894)於唐末因避戰亂徙居侯官甘洲(今閩侯縣荊溪鎮港頭村白頭村附近),形成甘洲支派。
後漢天福元年(947年),甘洲四世克承遺孀林氏懷有身孕,因避洪災於順閩江漂流至閩縣扈嶼,數月後生子葉延為扈嶼葉氏始祖,其後裔聚居滬嶼、村裡、船尾、富沙、蘭圃、付築等村落。福州琅岐雲龍葉氏為克承長子葉潔後裔,蕃衍至今本村葉氏5千多人。明成化年間,琅岐葉氏後裔葉季白播遷長樂市潭頭鎮岱靈村,葉邦義約道光年間遷入連江縣壺江村。
北宋天聖四年(1026年),甘洲六世葉渥於自甘洲遷居竹岐榕岸,為榕岸支始祖,葉渥之兄葉溫遷龍南,為龍南支始祖。同年,甘洲七世葉韶遷居荊溪白頭,為白頭支始祖,葉韶長兄葉仁遷店裡橋頭,為店頭支始祖。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甘洲十二世葉定老於自白頭遷居福州鼓山後嶼,為後嶼松山支始祖。
南宋時期,四翁後裔葉觀光進士自白頭遷居南嶼,為南嶼支始祖。明嘉靖年間葉向曦遷居鴻尾,為鴻尾支始祖。
福州市區的富沙葉氏分布區域主要有鼓樓區的臥湖橋、朱紫坊、塔巷等地,臺灣地區前「海軍總司令」葉昌桐祖居臥湖橋,清末水師提督葉祖珪祖居塔巷,均源於閩侯富沙葉氏。
晉安區的上岐、橫嶼、鼓四、大橋、小橋、鳳坂、遠洋、遠東等村,臺江區上杭、下杭、秀坂村,以及馬尾區下德村、長樂市金峰村等地均有富沙葉氏後裔分布。
(二)仙遊古瀨支系
古瀨支系始祖是葉與(與),號林田,行四,稱四府君。其高祖葉清在唐代元和年間(806—820年)入閩定居仙遊北巖山下,至廣明年間(880年)黃巢農民起義時,葉與遷居本鄉萬善裡古瀨村。
四世葉迅,號三翁。歷任清源軍、武榮州教諭。從古瀨遷南安魁纏(高田)定居蕃衍,為凌雲葉氏始祖。今南安市凌雲葉氏人口多,成為一大望族。凌雲三世長子葉開,遷居廣東潮州;季子葉關,宋時遷居同安嶺下(同安佛嶺嶺下另有一說)。
十世葉訓即良郞,遷居漳巖。
十一世葉棻(元潾長子)任長泰縣尉,子孫定居長泰珪塘蕃衍,為珪塘葉氏始祖。傳今29世,分布幾十個自然村,1.3萬多人,是古瀨重要分支。
十二世葉福卿於元至正年間(約1350年)遷永春,傳今26世。
十三世葉壽朋開基南劍州尤溪大田香坪坵地。
十三世葉寧任南安縣丞因居焉,其五代孫葉仲八宣教熀宗開基同安嶺頭。
十五世葉鵬程由莆田興福裡瀛洲(即今莆田北高鎮埕前村)遷居永泰縣坂埕。
十五世葉萬一郎阿震於宋景炎二年(1277年)為避元兵屠殺,遷居德化縣郭坂(今國寶鄉佛嶺村)。其四世葉志明後裔遷居尤溪縣五都興頭。
十五世葉汝舟開基惠安海頭。
十五世葉三七學士萃起開基安溪後宅。
十五世葉乾二開基大田廣濟館前。
十八世葉信五(字良實)自莆田黃石玉塘遷徙尤溪縣廿八都仁厚。
葉五郞後裔遷居廈門蓮溪堂開基;葉國珎(號古瀨)於1235年由仙遊清泉遷清漳之龍巖開基;葉萬盛遷居龍巖,長房茂興(二十九郎)開基郭畲,次房茂春開基漳平基泰,三房茂澤開基華安。
古瀨支系主要分布在莆田、泉州、廈門、漳州、三明、龍巖等縣市及廣東、浙江等省。
(三)同安佛嶺支系
據2015年版《佛嶺葉氏族譜》(葉明哲、葉民族主編)記載,佛嶺支系在福建是人口較多、影響較大的主要派系之一,尤其在臺灣。
一世葉洙,諱關或中關,字崇德。原居江西吉安泰和縣射坪鄉,於唐末龍紀元年(889年)隨王審知兄弟入閩,佐閩王理朝政,後升三學士。
二世:葉熹(四學士),居同安南門外佛子崗嶺下,後裔以「佛嶺」為堂號,奉葉洙為佛嶺始祖。
八世葉益,宋郡馬(娶魏王之妹趙環娘),其後裔以「郡馬府」為分堂號,聲譽遠播。
九世葉竇,字迪儒,號石巖(其父葉敦古,系宋郡馬葉益從兄弟),於宋末鹹淳十年(1274年)為避元兵戰亂,遷徙福清東皋山(今高山鎮東山村)定居蕃衍。傳六世包老,遷海頭;十二世汝傅(葉觀國祖父),清初遷葬省城,被奉為福州三山葉氏始祖,其後裔發展成為省城一大望族,被譽為「五世八翰林」等。十四世仕一遷霞浦東安(另有一說)。
十世葉以寅,宋郡馬葉益之孫、夏卿長子,於元代至順元年(1330年)遷徙晉江東石,為東石獅尾葉氏始祖。生四子:福、祿、壽、全,今傳24世村居1600多人。
十世葉以卯,遷廣東潮州海陽縣宣化都(今揭陽)南潯。《佛嶺葉氏族譜》稱明萬曆間有葉朝榮以宦入閩,居福清後葉村,其子萬曆首輔葉向高回嶺下祠堂掛「黃閣師臣」匾,落款夏卿十二世孫。(註:葉向高祖居地福清後葉當地不認同此說,葉向高著述《家譜列傳》中稱稱始祖宜興世居福清後葉,葉向高為十四世。)
十一世葉萬福,字珠昂。明洪武元年(1368年)遷(蓮花)歸得裡大輪石山(地名垵柄),為廈門垵柄始祖。後裔分居會池口、瓦窯、羅溪等地3800多人。
十二世葉正壽,諱興發,俗稱「頭巾公」,為平和蘆溪葉氏始祖。元末隨父避亂謀生,先遷東山、漳浦、南靖,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落戶平和縣田螺盂,,生四子分四房:仁義禮(智)信。後裔主要分布蘆溪、大溪、南勝、坂仔、小溪等地。平和現有葉氏4.3萬多人,居全省首位。
十六世葉福京,遷金門沙美。
十七世葉煙盛,於明代遷福清漁溪古訓埔;葉有蘭等遷浙江平陽;葉泰純及葉子遷廣東惠州海豐、陸豐大安。
十九世葉邦泰(燦)遷福鼎十八都。
二十世葉盈科,遷福鼎秦嶼鎮。
二十四世葉科、二十五世葉高等,清初從同安浦尾遷霞浦三沙鎮花竹和三澳村。
二十九世葉海文,遷馬來西亞雪蘭莪。
佛嶺支系後裔遷臺主要有:
二十二世葉祖搬、祖彪,於乾隆年間遷高雄;二十三世葉源佐,於乾隆年間遷臺北三重等地(今有葉樹欉、春鎰等人);葉阮(字純正),於乾隆年間遷臺北縣深坑鄉(今有葉耀宗等人);二十四世葉推遷,於乾隆年間遷屏東(今有葉亮財、慶鑑等人);葉春日,於乾隆年間遷桃園縣新屋鄉(今有葉倫境等人);葉松麟(仕麟)於道光年間遷臺北市(今有葉明壽等人);二十四世葉天良,乾隆末嘉慶初遷高雄縣鳳山市(今有葉經華等人);二十五葉世羔(字旭)於康熙年間遷彰化縣和美鎮又遷臺北市(今有葉照雄等人)。
佛嶺支系主要分布在同安、漳浦、平和、龍海、晉江、福清、福州、霞浦等縣市及廣東、浙江等省。
(四)其他支系
在元朝之前入閩定居,後裔繁衍數量達到一定規模的支系羅列如下:
1、政和許姓葉支系。唐末,政和許成長子延一隨母改姓「葉」居鎮前鎮漈頭村(一說許成次子文鬱隨母改姓「葉」,祖居政和梧桐,即今澄源鄉上洋村),後裔主要聚居政和縣、建甌市、屏南縣、周寧縣、福安市、壽寧縣、霞浦縣等地。
2、泰寧支系。五代南唐,泰寧葉從輝入閩定居泰寧,後裔有宋熙寧三年(1070年)狀元葉祖洽,主要聚居泰寧縣、建寧縣、明溪縣、永安市、邵武市等地。
3、長溪支系。宋初,葉蒙入閩定居長溪,後裔主要聚居霞浦縣、福鼎市。
4、平陽葉支系。宋代,平陽葉彩與葉彬入閩,後裔主要聚居羅源縣、蕉城區、古田縣等地。
5、浦城葉山支系。宋代,葉宜承入閩定居浦城,後裔主要聚居浦城縣。
6、浦城觀前支系。宋代,葉靜益入閩定居浦城,後裔主要聚居浦城縣、武夷山市。
7、寧化葉坊支系。宋代,葉慶元入閩定居寧化,後裔主要聚居寧化縣、清流縣、長汀縣、明溪縣、連城縣及江西石城縣等地。
8、福清後葉支系。宋末,葉宜興定居福清市港頭鎮後葉村,後裔有明末首輔葉向高,主要聚居福清市等地。
9、壽寧北浦支系。宋末,葉百念一入閩定居壽寧,後裔主要聚居壽寧縣、福安市、柘榮縣、霞浦縣、福鼎市及浙江省泰順縣、龍遊縣及臺灣等地。
10、壽寧月山支系。宋末,葉壽九定居壽寧,後裔主要聚居壽寧縣、福安市及浙江省景寧縣等地。
11、詔安寶橋支系。元末,蕭萬六郎依母姓改為姓「葉」居寶橋(今詔安縣深橋鎮華表村一帶),後裔主要聚居詔安縣、漳浦縣和廣東等地。
——發表於2019年12月31日第35/36期《葉氏研究》
附:
關於《福建姓氏志》編寫過程中史實部分發生分歧的處理意見
一、堅持以史籍為依據的原則。史籍以國史、方志為主,碑刻、墓志銘、族譜為佐證資料,如二者記載不一致時,以國史、方志為準(如果有特殊情況,如新發現的碑刻、墓志銘形成年代早於文獻刊行年代,則以碑刻、墓志銘為主)。方志按省、府、縣依次排序,記載不一致時以省級方志為準,同類志書,一般應以年代最早的為準。
二、堅持廣泛徵求意見,集思廣益,力求取得共識,可按如下方式處理:
1、經考證、溝通,形成共識,最後取得一致意見。
2、存異。採取多說並存,取主流觀點一說為主的方式處理,非主流觀點放在注釋處表述。堅持「寧漏勿錯」的原則。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子孫後代負責的態度去編志,史實不能出錯,無史料依據的不寫。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福建姓氏志》二審專家組
2019年3月25日
往期連結
本平臺鄭重承諾純原創文章推出,不連結,不轉發!以弘揚與宣傳葉氏文化為主導,研究與探討葉氏源流、人物、文化為輔。
「葉氏文化縱橫」公微號
責編:樂槐
審核:葉樹福
郵箱:9820367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