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都統、參領、佐領是幾品官,他們之間又是什麼關係?

2021-02-07 左都御史

清王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和中原王朝不同的是,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很多人認為清代的獨特之處無非是八旗制度,而且將八旗認為是一個軍事組織。其實,這種看法並不正確,八旗既是軍事組織又是行政組織,和省府州縣一樣也要管理百姓。

要想將八旗組織詳細的做一番介紹,工程量頗大,筆者僅以八旗組織形式及旗務管理機構這一章節做個簡單描述,希望能給讀者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認知。

八旗,即八色旗,每色旗下有三固山,及俗稱的滿族旗、蒙古旗、漢軍旗。這三種以民族性名稱命名的旗(固山),合而為一個單位,即同色旗為同一行政系統。八旗統一的、大的行政事務,以同色旗為單位。如長期存在的分封、統領制,宗室王公各統本色旗下三種固山,分給佐領屬人,也是三種固山的佐領同時分撥給予受封的宗室王公領主。

再如,京城住居地、圈地之分撥,同色旗下三種固山在同一區域範圍,兵丁訓練在同一場地;選秀女,同色旗下的三種固山的備選女子為一個大單位,與其他色旗分先後排序;選取官學生、徵用某些官役,也是以每色旗為單位。

由於「旗」這一概念,有三固山共屬的旗色、固山這兩種含義,所以文獻中出現的「每旗」、「一旗」等詞,有時指的是每色旗,包括其下的三固山,或其中的兩固山,有時又指每固山。

如《上諭旗務議覆》中說:教養兵「每一旗滿洲、蒙古、漢軍共六百名」,這裡的「每一旗」是指同色旗的三個固山。而雍正《大清會典》所謂:護軍統領,每旗,滿洲、蒙古,總設一員「,則是指同色旗下的滿洲固山、蒙古固山,這兩固山合設一員。

固山分為三級組織,我們經常在很多文獻中看到「都統」、「參領」、「佐領」這些稱呼,這三個職務就是固山的三級組織。

同色旗下的三個固山——滿洲旗、蒙古旗、漢軍旗,每固山設都統(固山額真)1人,副都統(梅勒章京)2人,八旗共24固山,共設都統24人、副都統48人。都統初為正一品,乾隆中期改為從一品。副都統,正二品。

固山下設甲喇,漢文稱參領。不同固山,參領數不同。滿洲旗、漢軍旗,都是下分5個,蒙古旗下分2個,只有鑲白蒙古旗3個。每甲喇下,設參領一人,正三品。

甲喇下,是佐領,滿文為牛錄。每參領下佐領數多寡不已,且有變動。如因人口繁衍而分析,另外增編佐領,新入旗者編為佐領,佐領在參領之間調動,因抬旗、改旗而在旗間調動,等等。入關後的康熙三十幾年以前新編、增編情況較多,以後這種情況較少。

另外,雍正朝曾將漢軍旗佐領在旗間調動,實行「均齊化」。此後,各旗參領下佐領基本固定。大致是:滿洲旗,每參領下16-19個佐領,17個、18個居多;蒙古旗,每參領下11-15個,兩紅旗較少,每參領下11個,正藍旗較多,每參領下15個;漢軍旗,每參領下8個,也有9個的。每佐領下設佐領1人,正四品;驍騎校1人,正六品。

八旗行政有時以翼為單位,八旗分為兩翼。左翼四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右翼四旗: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八旗按隸屬關係又分上三旗、下五旗。皇帝領上三旗,宗室王公領下五旗。這是在順治八年(1651年)以後才形成的。

八旗行政,在入關後很長時間內並無固定衙署,都統等辦理旗務是在家中,自選兵丁幫助其辦理文稿等事。所用印信,多次變化。順治十六年,24個固山的都統各置印信一顆;康熙五十三年,改為八旗左右各翼每翼頒印一顆。雍正元年九月設八旗都統衙門,每色旗一個衙署,同色旗下三固山同一衙署辦公,共置一印,由滿洲都統掌管。雍正四年,又定每固山都統各給一印。此後每色旗下三固山也逐漸分設辦公,成八旗24衙署。

京師八旗各兵營旗人及其家屬,都隸於各固山組織,由本固山各級旗務官管理。其最基層的隸屬單位是佐領,駐防旗人也是如此。所以《會典》說:「凡隸駐防者,以在京之佐領統焉」。可見旗務官所管理的不僅僅是旗下兵丁,還管理旗人的行政事務。

相關焦點

  • 清朝的都統,究竟是個多大的官?
    清代,八旗所屬職官,如參領、協領等的選補並不是由軍機大臣或吏部決定,而是由都統決定。首先,八旗參領以下的職官及旗外應由本旗選用的旗缺職官的人選,都先由所在旗的都統負責提名,然後引見補放。其次,對於駐防協領以下官、陵寢防禦、盛京調繁官員,及下五旗包衣參領、佐領的人選,雖不由都統負責提名,但當相關官員揀選後,會交由都統審核,都統滿意後,才會引見補放。
  • 八旗中的牛錄、甲喇和固山,是什麼規模的編制,牛錄額真官居幾品
    在建州衛指揮使努爾哈赤還沒開始琢磨和明朝掰掰腕子的時候,建州女真們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去狩獵和打漁,當然了,他們其實也會一點農耕,這一點其實是要優於漠北的那幫只會遊牧的蒙古人。此時的女真人更多的時候也是不太願意和漠北的蒙古以及關內的明軍爆發什麼衝突。
  • 清朝八旗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排名第一的不是正黃旗
    八旗共分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清朝的最高統治者是滿人,但八旗旗人和滿人並不能劃等號。清朝的旗人共有三種,分別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其中,八旗滿洲的旗人都是滿人,八旗蒙古的旗人都是蒙古人,八旗漢軍的旗人都是漢人。因此,八旗實際上共有二十四旗,比如正紅旗分為滿洲正紅旗、蒙古正紅旗、漢軍正紅旗。
  • 清朝的八旗都統,究竟是個多大的官?
    清朝皇帝跟八旗之間的關係,十分的特殊。在八旗最初的時候,皇帝本人既是旗主,也是八旗的最高統帥。八旗之間互相平定,各自平等。一度時間內,八旗旗主的權力極高,甚至可以決定皇位的人選。在入關以後,順治皇帝曾對八旗做出了調整。
  • 清朝八旗旗主是幾品官,在朝中有怎樣的地位?
    清朝八旗旗主是幾品官,在朝中有怎樣的地位?八旗是清朝的主要編制,清朝靠八旗起家。努爾哈赤通過不停的徵戰,逐步擴充而建立八旗。為了保證八旗的戰鬥力,努爾哈赤便採取了「分封制」的辦法,給予了旗主很大的權力。
  • 八旗系統
    漢語稱固山為旗,八固山即稱八旗,又稱牛錄額真為佐領,甲喇額真為參領,固山額真為都統,梅勒額真為副都統。固山額真為旗主,只管一般的軍備和旗務,只有旗主貝勒才是名副其實的一旗之主,他們都是努爾哈赤的子侄輩,根據八旗共治國政的制度,擁有很大權力。伴隨皇帝削弱旗主特權的過程,八旗集兵方式和戰鬥組織由單一形式向多樣化發展,出現了許多新興的特殊軍營。
  • 有職務的來,看看你混到幾品官了?
    ,相當於人大、政協副職主席】協辦大學士【政治局委員】、各部院尚書【副總理兼部長】、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紀委書記兼最高監察長】文職外官:無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北京衛戍區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長】、內大臣武職外官:將軍【八旗軍大軍區司令】、都統【八旗軍首都及陪都軍區司令】、提督【綠營軍區司令】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
  • 清代八旗及清代官職、爵位詳解
    【都統】清代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的最高長官。順治十七年(1660年),從漢語,改固山額真為都統,梅勒章京為副都統。執掌一旗之戶口、教養、官爵承襲、軍事訓練等。京師滿蒙漢八旗各有都統1人,從一品,共設都統衙門24處。在各省置駐防八旗,轄兵2000名以上者,以將軍領之。全國設將軍衙門13處均從一品,以滿洲王公或親信大臣兼任。各防以將軍或都統為長官。一般將軍與都統不並設,凡設將軍處,下置副都統。在某些地區,副都統即為一地駐防旗長官。
  • 清朝的滿洲八旗旗主是幾品官?地位如何?
    而這八旗的最高領導者就是各個旗的旗主。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旗主並非是官職,它只是一個稱號,類似於皇帝這樣的稱號而非官職,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旗主是無品無級的,但是作為八旗旗主他們的權利卻是巨大,那就是掌握一旗的所有旗人的所有事情,甚至是生死。而在八旗中最高的官職是從一品的八旗都統。
  • 維基精選:【八旗】
    努爾哈赤在徵服女真各部的過程中不斷兼併部眾,佐領的數目也不斷增多,對主動來歸的部族,編隸時會考慮保持其血緣組織的完整性。努爾哈赤在每個牛錄設佐領1員,5佐領為1參領,設參領1員;5參領為1旗,設都統1員。都統之上為各旗旗主、領主,由努爾哈赤及其子侄擔任,為入八分王公。1615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漢人也多有歸附。麾下牛錄已有百倍於起兵之初的規模。
  • 清代的滿洲八旗旗主是幾品官?在清廷的地位如何?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旗主並非是官職,它只是一個稱號,類似於皇帝這樣的稱號而非官職,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旗主是無品無級的,但是作為八旗旗主他們的權利卻是巨大,那就是掌握一旗的所有旗人的所有事情,甚至是生死。而在八旗中最高的官職是從一品的八旗都統。
  • 八旗世職中的「世管佐領」情況較為特殊,具體指的是什麼?
    清代滿人入仕有一個重要的途徑是世職,什麼是世職呢?嘉慶會典謂:世爵公以下、恩騎尉以上,皆準按品補授武職,是曰世職。又,八旗散秩大臣、佐領及陵寢防禦有世襲者,亦曰世職。滿族在入關之前實行八旗領主分封制,除分封同姓為領牛錄的領主及旗主外,對異姓也實行分封。異姓主要是女真諸部歸附者之分封,有的屬於汗家姻親,如皇太極的舅舅阿什達爾漢,分給一些牛錄屬人。有的屬於酋長率部眾來歸,部眾編為幾個牛錄,仍分給該家族世代統領。還有的屬於對後金國開創立下大功,而賜給人戶編為屬下牛錄,使其家世代統領的,如額亦都一家所統領的三個牛錄就屬於這種情況。
  • 古今官制對照——清朝官制(總表)
    】、都統【八旗軍首都及陪都軍區司令】、提督【綠營軍區司令】【大區書記,如以前的東北局、華北局等】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中央警備團司令】、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中央儀仗隊】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綠營集團軍司令】從二品:【部級】文職京官:內閣學士【國務委員】、翰林院掌院學士【社科院院長】文職外官:巡撫【省委書記】、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長】
  • 清代八旗是哪八個旗?旗是什麼意思?皇帝在哪個旗?
    努爾哈赤的兒子、清太宗皇太極於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上面三種組織合稱八旗,包括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 漢軍八旗與滿洲八旗的差異
    每旗自都統、副都統、參領、佐領,下逮領催、閒散之人,體統則尊卑相承,形勢則臂指相使。」旗人隸屬於八旗,他們「隱然以一旗為一省,一參領為一府,一佐領為一縣矣」。清政府以八旗組織為界構築起「旗民分治」的社會控制與管理方式,旗人與民人保持著居則分城,官則分缺,業則例有分限,刑則固有等差的社會界限。
  • 明清六部尚書都只是二品,那一品都是什麼官?
    嗣定為兼官、加官及贈官。」有監護與輔弼皇帝之官職。5、內大臣「三藩叛亂」時,時任內大臣的佟國維曾在京師逮捕過吳三桂之子吳應熊清代僅次於領侍衛內大臣的侍衛親軍統領,負責協助領侍衛內大臣。清代制度,設「侍衛處」,《清史稿·職官志》說:「侍衛處設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內大臣,從一品,各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