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樊登APP上聽樊登老師講書,經常是聽完一本又一本,每次特別的感慨,樊登老師用他自己通俗的語言,把書中深奧的知識點講得很清晰透徹,還不乏幽默生動自然.
他講一本書的過程中,又能帶出其他書籍裡的一些相關的知識,他獨到的見解也是一個人獨自閱讀獲得不了的一些觀點。羨慕仰慕樊登老師講書的這種能力,夢想著有一天也能成為一個像他那樣講書人。
樊登老師的新書《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在10月份一上市,迫不及待地買回書,想通過他的讀書法,也讓我具備像樊登老師侃侃而談講書的能力。
一、間隔閱讀法
間隔學習法是《刻意練習》裡頭的一個方法,醫院把實習生分成兩組培訓手術縫合技術,一組是在兩天的時間內把所有的知識傳授給實習生,而另一組是分4個星期的半天把知識傳授給這些實習生 。
最後的考試結果是第2組的實習生手術縫合技術遠遠超過第1組手實習生技術,最後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發現學習一個新知識一定要有一個間隔的過程,在這個間隔的過程大腦會進行一個消化沉澱。
樊登老師讀完一本書不是直接去講書,而是放到一邊,隔一個星期之後,拿出筆和紙開始畫思維導圖和做PPT,在這個過程中大腦要進行艱難的回憶和搜索相關的知識,針對想不起來的知識再進行第二遍閱讀。
第二次的閱讀是帶有目的性的閱讀 ,有目的性的閱讀比自由閱讀,會有更深的理解力,目的性閱讀會帶著問題不斷地去探索,尋找答案過程,對大腦有很大挑戰性,挑戰越大最後收穫是越多。
二、體驗心流感覺
在第一遍閱讀過程中不要去劃線和做筆記,而是保留心流的體驗,讓自己沉浸在閱讀的快感當中。
書上劃線有時候會起一個自我欺騙的效果,認為自己畫了線了,以為記住了,不走腦,實際上是沒有記住,放棄了大腦的思考。
閱讀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思考的過程越艱難,所獲得的收穫是越大,就像是一個鑽石,需要通過不斷各個面的打磨拋光,最後呈現出一個多面的閃光。
書讀第2遍的時候,可以把一些概念和打動你的金句畫出來,作為之後第3遍和第4遍深度閱讀標記。
三、畫思維導圖
畫思維導圖增加大腦的思考力,思考力越深的內容越容易被記住,思維導圖同時也是一個提煉的過程,不斷地提升自己提煉和總結的能力。
在閱讀的過程中頭腦有所思索,不要打斷,盡情地去思索。
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不是只去留意一個點,而是去留意這本書的主線是什麼,它的脈絡是什麼,用更寬的一個思維去來看待這本書,而不是沉浸在一個知識點裡的學習。
畫思維導圖是非常有必要的,讓自己的邏輯更清晰,不是只呈現在某個知識點上,而是呈現一個大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把知識和知識進行連接,把新知識和舊知識進行連接,連接起來的知識不容易丟掉,單一知識點是不值錢的,成體系的知識點就猶如把一顆顆珍珠串成一個珍珠項鍊一樣,價值不菲。
四、以教為學
講書看則是把知識傳授給別人,但最終受益最大的人還是講書人,講書人為了給別人講書,首先得把書看明白了,邏輯捋清楚,講書以教為學的效果是學習金字塔裡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通過看閱讀的方式學習,兩周後只記住知識的10%,通過聲音圖片的學習可達到20%。通過示範的學習方式,可記住知識的30%,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可以記住知識的50%,做中學演練可以達到70%,以教為學可以掌握知識的90%。
當一本書被你講出來的時候,已經90%的內容被你理解和記憶了,在講的過程中已經把頭腦中存在的的知識點進行了一個串聯,把他們聯繫在了一起,原本單一的知識已經變得豐富起來了。
《刻意練習》裡面有這麼一句話「這個世界上的事,只要有一個人能做到,其他的人都能做到」,通過練習我們也能做到,作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