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使用的很多成語,都是來自《周易》。
比如「否極泰來」,使用的是《否》和《泰》兩個卦名。
比如「革故鼎新」,使用的是《革》和《鼎》兩個卦名。
比如「匪夷所思」,來自於《渙》卦爻辭。
比如「不速之客」,來自於《需》卦爻辭。
那麼,《周易》中的「不速之客」究竟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翻開《需》卦,「不速之客」這個詞,出自全卦的最後一句爻辭:
「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這句話究竟應該如何理解呢?不妨細細讀來。
一、「不速之客」有「三人」
我們看到,爻辭中的「不速之客」,人數是「三人」。
當然,這個「三人」有可能是虛指,表示很多人的意思。
但在這句話中,「三人」就是指很明確的三個人。
這三位不速之客,究竟是從哪裡來,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讀懂了《需》卦的卦象,我們就會發現《周易》的作者觀象繫辭之妙,簡直妙不可言。
細觀《需》卦,上卦坎為耳,上互離為目,下互兌為口,恰恰正是人身七竅中的耳、目、口三寶。
也就是說,爻辭中所說的三個「不速之客」,實際上比喻的是人身上的耳朵、眼睛和嘴巴。
耳、目、口這三個器官,可以說是我們接觸外物最主要的通道了。
我們對整個世界的感覺,主要都來自於聽覺、視覺和味覺。
而經過耳、目、口進入我們內心世界的外物感覺,就像是那些不請自來,又難以拒之門外的「不速之客」。
所以,爻辭中的「有不速之客三人來」,實際上指的是經過耳、目、口這三個感官進入我們內心世界的聽覺、視覺和味覺。
我們可以將它們統稱為外物。
二、入於穴的是什麼?
既然知道爻辭裡的「不速之客」是經由感官進入內心世界的外部知覺,那麼「入於穴」的主人身份也就昭然若揭了。
這個主人,就是心。
心,是身之主。《需》的上卦坎,正有心之象。
心,和耳目口一樣,實際上也是被視為知覺出入的竅穴。
《需》的上卦坎,同樣也有竅穴之象。
《需》卦上爻,就是《需》之《小畜》,上卦變為巽,巽為入之象,故曰「入於穴」。
《周易》作者觀象繫辭之妙,於此可見一斑。
三、敬之方能吉
理解了「入於穴」的主人實際上比喻的是人心,而三個不速之客是來自耳、目、口的外物幹擾,爻辭最後的「敬之,終吉」也就豁然開朗了。
原來,它說的是君子要以敬持心,方能應物不迷的意思。
老子曾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明確指出經過耳、目、口這三個感官進入我們內心的感覺,就像是一些「不速之客」,很容易擾亂我們內心的清淨。
因此,老子提倡的是「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句話,其實與爻辭的「入於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人的知覺,本來深藏在心竅之中(入於穴),但是在外物感覺的引誘之下,卻很容易喪失其清明,迷失在外物之中,所以老子又接著說:「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禮記·樂記》更是鄭重告誡說:「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牢牢把持住外物進入內心的通道,對耳、目、口這三位「不速之客」敬而遠之。
《參同契》更是明言:「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
這句話,個人認為是《需》卦最後一句的最佳註解。
因為,正如《參同契》所說,《周易》本就是一部修心的丹經。
本文為「也說《參同契》系列」不知道第N集,欲知前事後事如何,且看上回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