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青龍滿族正白旗、正藍旗于氏家族發展簡史

2021-02-08 玄文化

河北青龍滿族正白旗、正藍旗于氏家族發展簡史

河北青龍幅緣遼闊,山川秀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大清皇帝塞外打虎的獵場,微服私訪御足踏過的地方。古為京車形勝之地,今為中華滿族聚居之鄉。1987年5月10日國務院批准成立青龍滿族自治縣。

為聯宗續譜,問祖尋根,宣揚前賢,激勵後昆,弄清青龍滿族來龍去脈,筆者自費,曾用四年時間到山東大水泊、河南邘邰、河北井徑、天津俵口等10個省20個縣市進行尋根問祖,溯源追根,初步縷清皇帝5000多年,邘叔3000多年的于氏家族發展歷史。簡要概括如下:

于姓源於姬姓,一世祖軒轅皇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有熊國君)。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鬥樞星,感而有孕.24個月,生帝於軒轅之丘,故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為有熊氏。長於姬水,故義以她為姚。納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囂、龍苗;二妃方累氏,有名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橋山,年110歲,傳子玄囂。世襲到周朝武王伐紂滅商時,皇帝傳世37世,均為姬姓。(詳見本書 中華于氏統宗世系譜軒轅皇帝1—37世)

周武王姬發為皇帝37世,公元前1049年-1043年在位,滅商後建都鎬,史稱西周。武王生四子,長子湧,次子誕,三子叔虞,四子應權。

于姓出自於姬姓,出自於周武王第二子姬誕。周武王滅商後,分封宗親和功臣,將第二子姬誕封在邘邰,史稱邘叔。公元前1039年邘國建立,其後子孫以國為氏姓邘。邘國在今河南省泌陽市西萬鎮邘邰村,邘國傳至東周初年,國君邘厥,周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12年),邘國被鄭國吞併,邘國滅亡,破城之時邘國國君邘厥對其子邘乾、邘坤說:「國之將亡,城邑失落,國土淪陷,邘成了無邑之於,就以於為姓吧!」即去邑為於,這就是中華于姓之始。國破後於乾、於坤帶著于姓族人四處逃隱,散居於河南、山東一代。邘叔立國至國破有資料稱共有九代國君,分別為:誕---淵隆---謁---滋---猛---讙---瓊---翮---厥,歷時328年。(見本書中華于氏起源)

秦漢時期河南于氏開始以河南為中心,向周邊播遷,北遷河北,南遷江蘇,東遷山東,西遷陝西。為避戰亂,我支系先祖從河南邘邰遷居到江蘇金壇,擇地建堡,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人丁興旺,經濟繁榮,事業發達,達官顯赫,人才輩出,已經發展成為江南于氏旺族。《天津寧河于氏軍戶傳》載「寧河縣俵口村于氏,遠祖籍江南鎮江府金壇縣大於莊水晶胡同(今江蘇省)上五甲。元末明初,其祖有兄弟三人。同到順天府謀生。長兄於大公、二弟於大恆落戶順天府寶坻縣興保裡的俵口村即為俵口于氏始遷祖,三弟於大昊落戶到滄州靜海。」於大公為俵口于氏始遷祖。現存於大公墓碑一塊(見資料一)

俵口始遷祖於大公配李氏生三子,長子於智功,次子於智勉,三子於智琪。智琪後裔則為青龍于氏始祖。智琪配張氏——強配丁氏——年配莫氏——謙配王氏——康配項氏——淵配蔡氏、張氏——智強(正藍旗)、智敏(正白旗)。(見打虎店于氏族史家譜前1-7世)

中華于氏都是漢族,現在居住在河北青龍的于氏為什麼都是滿族呢?據打虎店大清崇德五年《于氏家譜》譜序和荒山溝於寶珍提供的大清康熙三十年《于氏家譜》譜注載:「傳息明朝末期,于氏先祖兵部尚書于謙保龍進京登基、嫡親及族人隨龍北上,」遷居天津俵口落戶定居。于謙乃明朝的兵部尚書,是保衛大明朝的民族英雄,被奸臣陷害,斬首示眾,抄家滅族。其子於康孫於淵隱居京效平谷北山,後被官兵發現,圍剿捕捉,於康遭發配!於淵闖出重圍,從古北口逃往大清地界,被大清多爾袞收於帳下,在攻打蒙古、朝鮮、大明山東、山西等戰鬥中,戰功顯赫,提升為明威將軍,隨多爾袞攻打山海關,收降明將吳三桂,兩軍合一攻佔北京,趕走李自成起義軍。保順治皇帝從龍入關進京登基,於淵及親族隨龍定鼎駐入中原,不甘心自己的漢族給滿族當包衣(奴隸)。把自己的漢族改成滿族,錄入正白旗,享受滿族特權和待遇。之後,於淵又隨多爾袞率兵攻打南方明朝殘軍,使全國大統歸清。於淵在滅明建清中戰功卓著,龍顏大悅,提升為副總兵,御賜白釉青花瓷盤,賞功勳地300頃於京東俵口,嫡親和族人又落戶俵口耕種功勳地。(見資料2、3、4)

於淵的後裔是怎樣從天津俵口來塞外青龍的呢?

于姓來青龍的途徑較多,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圈地建立王莊;二是獵雉交野雞貢。下邊分別敘述上述兩條途徑:

第一,圈地建立王莊:青龍在古代以前是東胡、山戎、烏桓、契丹、蒙古等少數民族的居住地。明代蒙古人沿長城北遷200華裡駐牧,青龍這片土地成為中立地域和邊外空地。林木叢生,荒無人煙,鳥獸騰躍。滿族入關後,為了解決旗人生計問題,康熙八年(1669年)六月,康熙皇帝諭旨戶部:「東來滿洲旗人無地亦難資生,應否以古北等口空地撥給耕種,責令議政王貝勒大臣確議以聞。」康熙九年(1970年)正月,戶部遵旨議復:「查今古北口撥以鑲黃旗、正黃旗;羅文峪口外地撥與鑲白旗;冷口外地撥與正白旗、正藍旗;張家口外地撥與鑲紅旗,鑲藍旗。」出口圍地,這是滿族定居青龍之始。首先來青龍的是一些滿族皇親,王公派來的八旗莊頭。他們為滿族貴族在青龍各地建立皇莊、王莊。圈佔了大量土地。招募莊丁耕作,徵收租谷銀兩,僉派各種差役。衙門中多數是王莊莊頭,也有個別是皇糧莊頭。據高齡長者說,於淵長子於智強。康熙九年(1670年)奉旨出冷口圈佔大巫嵐、東幹河子一帶大片土地,落堡定居、建立王莊,成為遠近聞名的最大王莊莊頭,轄莊園10餘處,立號「德潤堂」,收取地租向多鐸豫親王府繳納。「現今居住在青龍河以東的大於杖子、大巫嵐、東趕河子、和平莊、大獅子溝、穩江河、小江河、砂金哨等地的滿族正藍旗,他們先祖分別出冷口、義院口、界嶺口、劉家口、青山口、桃林口到青龍圈地,佔地範圍之廣。滿族進入青龍按圈地分界,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狀況。其中青龍河以東,南至三岔口、官場;北至大石嶺、木頭凳一帶,多為滿族正藍旗,包括莊園和功勳地;青龍河以西,西至擦嶺,南至冷口草碾;北至張杖子一帶;多為內務府的正白旗所圈,一般為旗地。以後由於人口不斷繁衍增加,分丁撥戶,關內滿人出關墾荒,使青龍境內遍布人煙,滿族也散居全縣「(見資料5)

第二,獵雉交野雞貢

另一部分出口圈地的就是清內務府正白旗鷹手。這部滿族入關後,開始駐紮北京、天津、灤州一帶,康熙八年(1669年)又被調往口外開墾和狩獵。這部分滿族鷹手統歸內務府都虞司管轄,並規定每年上交皇貢野雞九千五百四十隻。當時出關的有四大姓,十三戶,通稱「三肖四邵五馬一支楊」。康熙九年(1670年)滿族人大規模來此跑馬佔圈時,因正白旗屬於上三旗,這些鷹手先來屯墾狩獵,所以取代戶部劃撥的鑲白旗,就地圈地定居。內務府再派12名千總,各率150名旗丁和鷹手到口外狩獵、開荒、圈地。千總和旗丁共有16大姓,即:張、王、李、肖、佟、宋、滿、高、劉、楊、謝、馬、金、於、崔、邵。具體分撥邊界:冬至青龍河;西至擦嶺;南至冷口;北至虎頭石(今屬遼寧省凌源縣),今肖營子、白家店、六道河、婁子石一帶,共有土地3.6萬畝,所圈之地均為旗人份地。據打虎店《于氏家譜》譜註記載:「於淵次子於智敏系內務府派來的正白旗12名千總之一。」(見資料6、7、8、9)

據《于氏家譜》記載:「由於圈地面積過大,人丁繁衍過慢,旗丁沒有補充增加,地多人少,耕種困難。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于氏先祖於文舉從京東俵口、領四妾八子,出冷口來橫河打虎店安家定居,耕種爺爺所圈之地,由于于文舉子嗣多,繁衍生息快,人口迅速增加,久之,所圈之地不足以耕種,就在此時,清政府頒布了」分丁撥戶「旨令,據:」打虎店于氏家譜「載::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於文舉把四子於濂留在打虎店繼續耕種原有土地。把其餘七個兒子分撥他鄉另行圈地。八兄弟分別時把祖傳御賜青花瓷盤分給每支一塊,作為兄弟以後相識紀念。(見資料10)

在於文舉三世以後(80年左右)大巫嵐鄉東趕河子正藍旗,於成宗長孫於守志有4個二子,次孫於守憑也有四個兒子,合起來也是兄弟八人,清政府「分丁撥戶「旨令下達後,兄弟八人分撥地址均在青龍縣境內,於思賢三星口鄉穩江河(含遷徙興隆臺于氏);於思瑞大巫嵐鄉獅子溝;於思恭大巫嵐鄉大於杖子(一支),於思明大於杖子(二支);於思敬隔河頭鄉土胡同;於思義平方子鄉砂金哨(於杖子);於思仁大巫嵐鄉東趕河;於思信,雙山子鎮小匯河;大巫嵐鄉和平莊七世祖於幫泉立小匯河於思信為名堂。

關於「八個冰盤「問題,在于氏家族內傳播時間久,面積大,有」八個冰盤一家人,瓜瓞綿綿一條根」之說。正白旗於文舉分給八個兒子每人一塊白釉青花瓷盤,是獎勵軍御賜的,打虎店於朝富家存過一塊直徑38公分,為景德鎮瓷器,1962年不慎打碎。正白旗東趕河現在還存一塊,直徑35公分,興隆臺現存一塊,比東趕河子那塊小。筆者因時間久,現存2快形狀、大小、圖案不一,其餘物品無存,難以查考。但是可以肯定「八個冰盤」之事是存在的,它是青龍于氏宗親血緣聯繫的信物和紐帶,只要是有:「盤」者的後裔,就認為是一家人(有關本篇資料附後)

主編於開明收集整理

作者簡介       主編        於開明

於開明,男,滿族正白旗,中共正式黨員,大專文化。一九四零年八月二十三日生於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肖營子鎮下打虎店村。

一九六四年九月畢業於河北承德農業專科學校畜牧系(畜牧師技術職稱)。畢業後參加灤平縣、隆化縣四清工作隊,任工作隊隊長、指導員、分團政治幹事。一九六七年以後在,在河北省圍場縣種畜場、種羊場、種豬場任大隊長、場長、黨委書記。曾任圍場縣五七畜牧大學校長,青龍縣職業技術中專副校長,青龍縣科學技術委員會情報股長、辦公室主任、科委副主任。二零零零年八月退休,現任青龍縣悠然農莊總經理。

於開明熱愛繪畫、書法、擅長寫科技論文、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多篇,受過國家獎勵。編輯出版《打虎店于氏族史家譜》和《滿族正白旗正藍旗于氏族譜》,填補青龍縣檔案館《族譜》空白,為發展民族文化盡了力量。

中間為於開明老先生


備註:河北青龍介紹(摘自百度百科)

青龍滿族自治縣位於河北省東北部,燕山東麓,古長城腳下,隸屬於秦皇島市。縣域國土面積3510平方公裡。2010年5月,行政區劃為11個鎮、14個鄉、396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歷史上的青龍是革命老區,遍布英雄足跡;現實中的青龍是投資熱土,興業寶地,猶如蛟龍戲水,橫空騰飛。走進青龍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留連忘返;感受青龍與時俱進,處處開放,勃勃生機,欣欣向榮。青龍因境內有青龍河而得名。1987年5月10 日實行民族自治,建立青龍滿族自治縣,滿族人口佔65%。

相關焦點

  • 講述滿族正白旗的歷史
    )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8年正白旗是滿族八旗裡最值得一說的了,因為它非常的特別。努爾哈赤時代:清朝皇帝的老祖先努爾哈赤建立的第一支部落隊伍其實叫黑旗,第二支叫紅旗,之後呢,努爾哈赤組建黃旗,收編了滿洲的哈達部落之後,又將它組建成白旗。白旗當時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由於權力爭鬥,白旗分裂成三旗:正藍旗,正白旗和鑲白旗。
  • 「京畿之地的八旗後裔」——關於青龍滿族的來源你知多少
    由於河北省的特殊地理位置,並鑑於安全、經濟等多方面考慮,大批的八旗子弟被安置在北京周圍的地區,其中青龍滿族自治縣為河北滿族人口最多的縣。 河北,地形上環繞北京,是拱衛京師京畿重鎮,所以清朝八旗軍隊在入關之後,將許多八旗的精銳部隊及其家屬等安置在河北北部的燕山山脈中,形成了許多滿族村落和城鎮,人口數量也是相當可觀。主要分布於河北省的承德市、張家口市、秦皇島市和遵化市以及保定的易縣。其中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共建立了四個自治縣,即:青龍滿族自治縣、寬城滿族自治縣、豐寧滿族自治縣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
  • 滿洲八旗的內鬥史:正白旗為何能將正藍旗從上三旗擠到下五旗?
    牛錄製至此已發展為軍民合一的系統,重新煥發生機,走向完全成熟階段。之後,努爾哈赤將原來的「四旗」稱為「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又新建「鑲黃旗」、 「鑲藍旗」、「鑲白旗」、 「鑲紅旗」,「八旗」編制始現。也就是說,四「正旗」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而四「鑲旗」皆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
  • 羅虎在深入正藍旗、正鑲白旗、鑲黃旗調研指導推進國家統編教材...
    羅虎在深入正藍旗、正鑲白旗、鑲黃旗調研指導推進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工作 2020-09-12 1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吳京宣稱出身正白旗,正白旗在清朝的八旗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在一次採訪中,吳京稱自己是滿清正白旗後人,那么正白旗在當時的清八旗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呢?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滿清的八旗制度和正白旗的歷史地位。
  • 伊爾根覺羅正藍旗名人一覽|伊爾根覺羅|旗人|正藍旗|滿洲|雲騎尉|...
    伊爾根覺羅正藍旗名人一覽[蘇爾德] 滿洲正藍旗人,世居呼訥赫,父納齊布國初來歸,授佐領。蘇爾德從徵錦州,入關徵明。以軍功授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累官先鋒參領。子蘇護吉襲,仕至副都統。其家族知名者有,護軍統領、三等輕車都尉參特赫,副都統社渾,西安副都統明博。
  • 伊爾根覺羅正藍旗名人一覽
    其家族知名者有,刑部侍郎魯瑚,雲騎尉博林,護軍參領卓爾和。 [瓦禮琥] 滿洲正藍旗人,世居穆溪,祖噶哈國初來歸,瓦禮琥累官吉林副都統。 [薄林] 滿洲正藍旗人,世居木器,從徵舟山陣亡,贈雲騎尉。 [拜岱] 滿洲正藍旗人,世居木起,從徵俄羅斯,敘功授雲騎尉。
  • 滿族喜塔臘氏家族研究
    作為滿族史的一部分被學者進行研究,以家譜為佐證來看滿族家族的發展。以記載阿古都督的《永陵喜塔臘氏家譜》①為載體,輔以喜塔臘氏家族歷史之人,結合來看喜塔臘氏家族的發展歷程。關鍵詞:滿族 喜塔臘氏 國戚章京滿族歷史悠久,家族眾多,其中,在史料中被譽為「國戚章京」的喜塔臘氏家族以清帝祖陵——永陵為依託,繁衍生息。喜塔臘氏家族或從龍入關,或例行防禦,曾為清朝的統一與鞏固奉獻力量。
  • 清朝滿族八旗圖鑑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
  • 正白旗何德何能,為何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正白旗在後金及滿清歷史上的變遷過程,就是後金及滿清早期的一部跌宕起伏的政治鬥爭史,也是後金及滿清從部落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向皇權制發展的象徵。
  • 滿族八大姓氏,都改成了哪些漢姓?就在我們身邊,關曉彤是正白旗
    而當年在清朝無比顯赫熱鬧的滿族八大家族也逃不了改名換姓的命運。那麼拗口的姓氏現在都已經「漢化」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滿清八大姓氏都已經演變成了哪些新的姓了。一、富察氏蘭陵郡王就是富察氏一族的代表人物之一。1079年,他因為庇護皇孫有功而得到大封。不僅如此,金肅宗和金睿宗的兩位皇后都是富察氏的後人。
  • 滿族高氏家族來歷,讓人驚嘆!
    )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20年滿族高氏家族初探      高朱明      滿族先人在68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生活在興凱湖一代,以漁獵為生,進入了父系社會;從西周時代就開始與漢族有著割捨不開的聯繫,數千年的民族融合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中國各民族的統一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褚庫爾姓氏(滿族)的來歷
    正藍旗生態旅遊基地第一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東海女真庫爾喀部褚庫爾氏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褚庫爾氏,亦稱車勒庫勒氏、車克裡氏、楚庫勒氏,滿語為Cukule Hala,簡稱褚庫氏,世居楚庫勒(今黑龍江黑河江北俄羅斯境內褚庫爾村)、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以地為氏,屬於滿族老姓之一。在清朝中葉以後,滿族褚庫爾氏多冠漢姓為楚氏、金氏、褚氏、車氏、勒氏、庫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 清朝八旗之中,為何多爾袞的正白旗能與兩黃旗並列成為上三旗?
    到了入關以後第一位皇帝順治帝親政以後,進一步完善八旗制度,「上三旗」明確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是為皇帝的親兵,由天子親領,主要負責紫禁城防務;餘下的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白旗、鑲藍旗,是為「下五旗」,由親王、貝勒等掌管,分別駐守各地。
  • 為什麼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
    介紹完八旗以後,繼續為大家解答,為什麼清朝八旗中,正白旗能夠和兩黃旗平起平坐,成為上三旗。努爾哈赤時代的八旗的領導人剛建立四旗的時候,努爾哈赤統領黃旗,舒爾哈齊統領藍旗,褚英統領白旗,代善統領紅旗。到了明萬曆四十三年,建州已經吞併除葉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蒙古也多有歸附。
  • 後金天聰初年,皇太極為何下令,將兩白旗和兩黃旗互換?
    提起清朝就不得不說到八旗制度(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畢竟當年的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等人就是憑藉著這八旗制度打下了清朝267年的江山社稷(著急的朋友可直接看最後一段)。然而清朝初年八旗制度卻發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即清太宗皇太極曾將正白鑲白兩旗與,正黃鑲黃兩旗做了互換,而且是全員更換。
  • 走進滿族文化—滿族八旗
    1635年皇太極將中國東北地區的各個民族納入八旗之下,滿族雛形自此形成。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滿洲族改稱滿族。今天我們一起聊聊滿族八旗制度。滿洲八旗都有哪八旗呢? 正藍旗:下五旗之一駐屯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轄兵力:83個佐領、11個半分佐領、兵2萬6千   總人口:約13萬人   名人:
  • 滿族獨特的民族特徵
    其實不然,滿族的民族特徵還是很突出的,在很多方面與漢族的區別還是較大的。          一、查閱譜書是滿是漢一目了然  清代中葉,直至民國年間,滿族人家修譜、續譜的習俗一直沿襲不斷。滿族人早年的家譜大都運用滿漢兩種文字。一部譜書就是一部家族簡史,查閱譜書自然會找到最準確的依據。
  • 薩克達氏家族聯宗、尋抄家譜、家族聯誼 請加入薩克達微信群
    薩克達哈拉散處於(薩克達、寧古塔、那木都魯、阿庫裡河、吉林烏拉、吉顏、烏拉、扎庫木、阿爾拉、德裡倭赫、哈達、葉赫、布爾哈、赫圖阿拉、鄂漠輝河、黑龍江、德林村、哈達、葉赫、扎庫木、卦爾察、發納哈、訥音、薩克察、輝發、長白山、馬察、和羅、葉赫、布爾哈、沾河、瑚普察、羅裡、阿爾拉、額和河、阿庫裡、尼瑪察、薩哈爾察、雅爾湖、吉林烏拉、東古、鄂漠輝、布爾渾、瓦爾喀、倭訥赫村、瀋陽、薩克蘇、訥音)等
  • 八旗滿洲烏雅氏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