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青龍滿族正白旗、正藍旗于氏家族發展簡史
河北青龍幅緣遼闊,山川秀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是大清皇帝塞外打虎的獵場,微服私訪御足踏過的地方。古為京車形勝之地,今為中華滿族聚居之鄉。1987年5月10日國務院批准成立青龍滿族自治縣。
為聯宗續譜,問祖尋根,宣揚前賢,激勵後昆,弄清青龍滿族來龍去脈,筆者自費,曾用四年時間到山東大水泊、河南邘邰、河北井徑、天津俵口等10個省20個縣市進行尋根問祖,溯源追根,初步縷清皇帝5000多年,邘叔3000多年的于氏家族發展歷史。簡要概括如下:
于姓源於姬姓,一世祖軒轅皇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為諸侯(有熊國君)。母曰附寶,視大電繞北鬥樞星,感而有孕.24個月,生帝於軒轅之丘,故名軒轅。國於有熊,故號為有熊氏。長於姬水,故義以她為姚。納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囂、龍苗;二妃方累氏,有名白節,生休及清:三妃彤魚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惡而德充,生蒼林、萬陽。其眾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橋山,年110歲,傳子玄囂。世襲到周朝武王伐紂滅商時,皇帝傳世37世,均為姬姓。(詳見本書 中華于氏統宗世系譜軒轅皇帝1—37世)
周武王姬發為皇帝37世,公元前1049年-1043年在位,滅商後建都鎬,史稱西周。武王生四子,長子湧,次子誕,三子叔虞,四子應權。
于姓出自於姬姓,出自於周武王第二子姬誕。周武王滅商後,分封宗親和功臣,將第二子姬誕封在邘邰,史稱邘叔。公元前1039年邘國建立,其後子孫以國為氏姓邘。邘國在今河南省泌陽市西萬鎮邘邰村,邘國傳至東周初年,國君邘厥,周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12年),邘國被鄭國吞併,邘國滅亡,破城之時邘國國君邘厥對其子邘乾、邘坤說:「國之將亡,城邑失落,國土淪陷,邘成了無邑之於,就以於為姓吧!」即去邑為於,這就是中華于姓之始。國破後於乾、於坤帶著于姓族人四處逃隱,散居於河南、山東一代。邘叔立國至國破有資料稱共有九代國君,分別為:誕---淵隆---謁---滋---猛---讙---瓊---翮---厥,歷時328年。(見本書中華于氏起源)
秦漢時期河南于氏開始以河南為中心,向周邊播遷,北遷河北,南遷江蘇,東遷山東,西遷陝西。為避戰亂,我支系先祖從河南邘邰遷居到江蘇金壇,擇地建堡,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人丁興旺,經濟繁榮,事業發達,達官顯赫,人才輩出,已經發展成為江南于氏旺族。《天津寧河于氏軍戶傳》載「寧河縣俵口村于氏,遠祖籍江南鎮江府金壇縣大於莊水晶胡同(今江蘇省)上五甲。元末明初,其祖有兄弟三人。同到順天府謀生。長兄於大公、二弟於大恆落戶順天府寶坻縣興保裡的俵口村即為俵口于氏始遷祖,三弟於大昊落戶到滄州靜海。」於大公為俵口于氏始遷祖。現存於大公墓碑一塊(見資料一)
俵口始遷祖於大公配李氏生三子,長子於智功,次子於智勉,三子於智琪。智琪後裔則為青龍于氏始祖。智琪配張氏——強配丁氏——年配莫氏——謙配王氏——康配項氏——淵配蔡氏、張氏——智強(正藍旗)、智敏(正白旗)。(見打虎店于氏族史家譜前1-7世)
中華于氏都是漢族,現在居住在河北青龍的于氏為什麼都是滿族呢?據打虎店大清崇德五年《于氏家譜》譜序和荒山溝於寶珍提供的大清康熙三十年《于氏家譜》譜注載:「傳息明朝末期,于氏先祖兵部尚書于謙保龍進京登基、嫡親及族人隨龍北上,」遷居天津俵口落戶定居。于謙乃明朝的兵部尚書,是保衛大明朝的民族英雄,被奸臣陷害,斬首示眾,抄家滅族。其子於康孫於淵隱居京效平谷北山,後被官兵發現,圍剿捕捉,於康遭發配!於淵闖出重圍,從古北口逃往大清地界,被大清多爾袞收於帳下,在攻打蒙古、朝鮮、大明山東、山西等戰鬥中,戰功顯赫,提升為明威將軍,隨多爾袞攻打山海關,收降明將吳三桂,兩軍合一攻佔北京,趕走李自成起義軍。保順治皇帝從龍入關進京登基,於淵及親族隨龍定鼎駐入中原,不甘心自己的漢族給滿族當包衣(奴隸)。把自己的漢族改成滿族,錄入正白旗,享受滿族特權和待遇。之後,於淵又隨多爾袞率兵攻打南方明朝殘軍,使全國大統歸清。於淵在滅明建清中戰功卓著,龍顏大悅,提升為副總兵,御賜白釉青花瓷盤,賞功勳地300頃於京東俵口,嫡親和族人又落戶俵口耕種功勳地。(見資料2、3、4)
於淵的後裔是怎樣從天津俵口來塞外青龍的呢?
于姓來青龍的途徑較多,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圈地建立王莊;二是獵雉交野雞貢。下邊分別敘述上述兩條途徑:
第一,圈地建立王莊:青龍在古代以前是東胡、山戎、烏桓、契丹、蒙古等少數民族的居住地。明代蒙古人沿長城北遷200華裡駐牧,青龍這片土地成為中立地域和邊外空地。林木叢生,荒無人煙,鳥獸騰躍。滿族入關後,為了解決旗人生計問題,康熙八年(1669年)六月,康熙皇帝諭旨戶部:「東來滿洲旗人無地亦難資生,應否以古北等口空地撥給耕種,責令議政王貝勒大臣確議以聞。」康熙九年(1970年)正月,戶部遵旨議復:「查今古北口撥以鑲黃旗、正黃旗;羅文峪口外地撥與鑲白旗;冷口外地撥與正白旗、正藍旗;張家口外地撥與鑲紅旗,鑲藍旗。」出口圍地,這是滿族定居青龍之始。首先來青龍的是一些滿族皇親,王公派來的八旗莊頭。他們為滿族貴族在青龍各地建立皇莊、王莊。圈佔了大量土地。招募莊丁耕作,徵收租谷銀兩,僉派各種差役。衙門中多數是王莊莊頭,也有個別是皇糧莊頭。據高齡長者說,於淵長子於智強。康熙九年(1670年)奉旨出冷口圈佔大巫嵐、東幹河子一帶大片土地,落堡定居、建立王莊,成為遠近聞名的最大王莊莊頭,轄莊園10餘處,立號「德潤堂」,收取地租向多鐸豫親王府繳納。「現今居住在青龍河以東的大於杖子、大巫嵐、東趕河子、和平莊、大獅子溝、穩江河、小江河、砂金哨等地的滿族正藍旗,他們先祖分別出冷口、義院口、界嶺口、劉家口、青山口、桃林口到青龍圈地,佔地範圍之廣。滿族進入青龍按圈地分界,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狀況。其中青龍河以東,南至三岔口、官場;北至大石嶺、木頭凳一帶,多為滿族正藍旗,包括莊園和功勳地;青龍河以西,西至擦嶺,南至冷口草碾;北至張杖子一帶;多為內務府的正白旗所圈,一般為旗地。以後由於人口不斷繁衍增加,分丁撥戶,關內滿人出關墾荒,使青龍境內遍布人煙,滿族也散居全縣「(見資料5)
第二,獵雉交野雞貢
另一部分出口圈地的就是清內務府正白旗鷹手。這部滿族入關後,開始駐紮北京、天津、灤州一帶,康熙八年(1669年)又被調往口外開墾和狩獵。這部分滿族鷹手統歸內務府都虞司管轄,並規定每年上交皇貢野雞九千五百四十隻。當時出關的有四大姓,十三戶,通稱「三肖四邵五馬一支楊」。康熙九年(1670年)滿族人大規模來此跑馬佔圈時,因正白旗屬於上三旗,這些鷹手先來屯墾狩獵,所以取代戶部劃撥的鑲白旗,就地圈地定居。內務府再派12名千總,各率150名旗丁和鷹手到口外狩獵、開荒、圈地。千總和旗丁共有16大姓,即:張、王、李、肖、佟、宋、滿、高、劉、楊、謝、馬、金、於、崔、邵。具體分撥邊界:冬至青龍河;西至擦嶺;南至冷口;北至虎頭石(今屬遼寧省凌源縣),今肖營子、白家店、六道河、婁子石一帶,共有土地3.6萬畝,所圈之地均為旗人份地。據打虎店《于氏家譜》譜註記載:「於淵次子於智敏系內務府派來的正白旗12名千總之一。」(見資料6、7、8、9)
據《于氏家譜》記載:「由於圈地面積過大,人丁繁衍過慢,旗丁沒有補充增加,地多人少,耕種困難。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于氏先祖於文舉從京東俵口、領四妾八子,出冷口來橫河打虎店安家定居,耕種爺爺所圈之地,由于于文舉子嗣多,繁衍生息快,人口迅速增加,久之,所圈之地不足以耕種,就在此時,清政府頒布了」分丁撥戶「旨令,據:」打虎店于氏家譜「載::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於文舉把四子於濂留在打虎店繼續耕種原有土地。把其餘七個兒子分撥他鄉另行圈地。八兄弟分別時把祖傳御賜青花瓷盤分給每支一塊,作為兄弟以後相識紀念。(見資料10)
在於文舉三世以後(80年左右)大巫嵐鄉東趕河子正藍旗,於成宗長孫於守志有4個二子,次孫於守憑也有四個兒子,合起來也是兄弟八人,清政府「分丁撥戶「旨令下達後,兄弟八人分撥地址均在青龍縣境內,於思賢三星口鄉穩江河(含遷徙興隆臺于氏);於思瑞大巫嵐鄉獅子溝;於思恭大巫嵐鄉大於杖子(一支),於思明大於杖子(二支);於思敬隔河頭鄉土胡同;於思義平方子鄉砂金哨(於杖子);於思仁大巫嵐鄉東趕河;於思信,雙山子鎮小匯河;大巫嵐鄉和平莊七世祖於幫泉立小匯河於思信為名堂。
關於「八個冰盤「問題,在于氏家族內傳播時間久,面積大,有」八個冰盤一家人,瓜瓞綿綿一條根」之說。正白旗於文舉分給八個兒子每人一塊白釉青花瓷盤,是獎勵軍御賜的,打虎店於朝富家存過一塊直徑38公分,為景德鎮瓷器,1962年不慎打碎。正白旗東趕河現在還存一塊,直徑35公分,興隆臺現存一塊,比東趕河子那塊小。筆者因時間久,現存2快形狀、大小、圖案不一,其餘物品無存,難以查考。但是可以肯定「八個冰盤」之事是存在的,它是青龍于氏宗親血緣聯繫的信物和紐帶,只要是有:「盤」者的後裔,就認為是一家人(有關本篇資料附後)
主編於開明收集整理
作者簡介 主編 於開明
於開明,男,滿族正白旗,中共正式黨員,大專文化。一九四零年八月二十三日生於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肖營子鎮下打虎店村。
一九六四年九月畢業於河北承德農業專科學校畜牧系(畜牧師技術職稱)。畢業後參加灤平縣、隆化縣四清工作隊,任工作隊隊長、指導員、分團政治幹事。一九六七年以後在,在河北省圍場縣種畜場、種羊場、種豬場任大隊長、場長、黨委書記。曾任圍場縣五七畜牧大學校長,青龍縣職業技術中專副校長,青龍縣科學技術委員會情報股長、辦公室主任、科委副主任。二零零零年八月退休,現任青龍縣悠然農莊總經理。
於開明熱愛繪畫、書法、擅長寫科技論文、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多篇,受過國家獎勵。編輯出版《打虎店于氏族史家譜》和《滿族正白旗正藍旗于氏族譜》,填補青龍縣檔案館《族譜》空白,為發展民族文化盡了力量。
中間為於開明老先生
備註:河北青龍介紹(摘自百度百科)
青龍滿族自治縣位於河北省東北部,燕山東麓,古長城腳下,隸屬於秦皇島市。縣域國土面積3510平方公裡。2010年5月,行政區劃為11個鎮、14個鄉、396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歷史上的青龍是革命老區,遍布英雄足跡;現實中的青龍是投資熱土,興業寶地,猶如蛟龍戲水,橫空騰飛。走進青龍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物華天寶,留連忘返;感受青龍與時俱進,處處開放,勃勃生機,欣欣向榮。青龍因境內有青龍河而得名。1987年5月10 日實行民族自治,建立青龍滿族自治縣,滿族人口佔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