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關注到「飯圈文化」存在的亂象,呼籲理性追星。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加大對明星經紀公司的監管力度,對「飯圈文化」進行嚴厲整頓,對經紀公司和網絡群體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給予打擊,持續整頓娛樂圈風氣。
「飯圈」是什麼?
「飯圈」即粉絲圈子的簡稱,代表了懷著「老母親養兒子」心理追星的龐大粉絲群體。偶像的成長之路同時也是粉絲的自我實現過程,他們是粉絲主體性的代言人,滿足觀看者的自我想像,同時偶像也是他們欲望中的客體,填補著理想伴侶的缺位。
另外,飯圈也指的是粉絲在追星過程中自發組織而成的利益團體。需要說明的是,飯圈文化與傳統的追星行為不能混為一談,飯圈最大的特點是其具有組織性,而追星則是純粹的個人行為。
飯圈內部有嚴格的等級和分工,粉絲在領頭人的領導下有組織地為自己的偶像提高影響力,控制輿論等。換句話說,飯圈就相當於一家公司,大多數粉絲相當於普通員工,另一部分具備領導力的粉絲就是公司的高管,大多數「員工」不僅掙不到工資,還得往裡倒貼錢。
「偶像崇拜」從來都有,只不過於今更甚
★從偶像到男神,崇拜與仰慕的遠距離追星時代
在偶像一詞尚未成為職業之時,它主要形容的是擁有一技之長,可成為他人榜樣的一類人群。偶像不一定指代明星,也有可能是文豪、畫家、領導人。粉絲將其視為「天上星」,崇拜並仰慕他們。
★從老公、哥哥到關懷依賴的近距離追星年代
過去的明星在粉絲心中是高貴且不可侵犯的,而在自媒體時代開啟之後,明星生活起居經常被暴露在大眾視野之中,明星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與粉絲進行交流與互動。
此時,明星於粉絲而言便不再像過去那樣神秘而遙不可及,反而變得更加親切、接地氣起來,粉絲對他們的情感也漸漸從仰慕崇拜變為關心愛護,因此,偶像們漸漸走下「神壇」,充滿距離感的「偶像」、「男神」等詞彙在飯圈的使用頻率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哥哥、男朋友、老公等充滿愛意和甜蜜的稱呼。新世紀的女性相對奔放,會用最直接的方式抒發自己對偶像的情感與欲望。甚至在公眾場合搖聲吶喊,讓路人甚至明星本人都能聽到。
但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下,老公一詞只能用來稱呼伴侶,隨意用在旁人身上,是一種輕浮的行為。雖然大多數活在網絡世界的年輕人見怪不怪,但長輩及其他傳統人群未必會接受。
★從個體關注追崇到團隊規模化的瘋狂追星年代
許多粉絲投入大量時間、精力、金錢在追星活動上,比如,樂於為偶像的文藝作品、演唱會或代言商品等大把花錢。但追星已從過去的個體隨機行為,轉變為體系化、團隊化甚至職業化行為——形成「飯圈」。
隨著娛樂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媒體、經紀公司、社交平臺的推波助瀾,過去的個體的隨機的行為,現在更變得系統化、專業化、利益化——形成了「飯圈」,團隊中粉絲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有的負責在偶像活動現場舉海報、吶喊,有的負責給偶像打榜刷流量,還有的負責粉絲團的會費徵收與支出……
不理性的追星行為越來越多:有的輟學追星,有的節衣縮食、啃老來為明星打榜應援,常見的是「一言不合就開撕」,抱團刷「黑詞條」辱罵其他藝人及其粉絲;賣力「氪金」等等,甚至對明星圍追堵截,出現「機鬧」、傷害持有異見的其他群體等瘋狂行為,給人造成了「從早吵到晚」「烏煙瘴氣」的不良觀感,「飯圈」亂象野蠻生長。
為什麼會出現「飯圈亂象」?
飯圈成員大部分人年齡層次偏低,法律意識較為淡薄,價值取向並未完全形成,處於從青少年向成年人過度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極度需要認同感以及參與感。但實際上的情況是,處於這個年齡段的人面臨的是巨大的課業壓力以及匱乏的精神生活。
「飯圈亂象」是文娛發達時代的特殊產物,也是一種偏激、固執的「社會疾病」。大肆渲染的不良的「飯圈文化」使社會對信息產生誤會和曲解,對於追星族尤其是青少年造成極其嚴重的負面導向,唯「我」獨尊、金錢至上、驕奢淫逸的觀念會不知不覺汙染下一代的稚嫩心靈,潛移默化地浸淫社會風氣和現代文明,飯圈亂象就此生成。
快兒觀點:
飯圈亂象打破了原本努力維持的「公平」,那些努力磨礪演技和唱功的演員及歌手,根本比不上那些靠錢和資源,用幾個月打造出來的流量明星。流量至上的模式,讓更多人開始選擇一個更容易的路,而不是正確積極的努力之路,進而更加讓人無上進的動力,陷入了負向循環,並開始侵蝕原來的文化產業鏈。
偶像崇拜任何時候都有,追星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散粉式的偶像崇拜,體現了每一個參與個體的美好生活需要,他們從敬仰的目標上,汲取生活的動力和勇氣,這是可圈可點的。但任何行為都有邊界,追星也要有底線意識。欣賞、喜愛和崇拜也可以變成一件簡單且純粹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