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爸爸微博評論#今天走到了熱搜榜的頂端。
起因是吳宣儀和鄭爽的粉絲撕X,粉絲跑到了鄭爽父親微博下面去惡意辱罵和詛咒,引起了微博網友們的圍觀和譴責,事情一出,大家都在呼籲「理智追星」。作為飯圈惡臭行為的一大縮影,其實這種現象並不鮮有。
飯圈,一個以明星為連接,而形成的粉絲群體的簡稱。在這個圈子裡,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每個人都各司其職。有的人負責統籌計劃,有的人負責宣傳發稿,有的人負責輿情監控,有的人負責數據統計……
這些飯圈就像一個個精心建造的工廠一樣有條不紊的運轉著,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自己的偶像更紅、更好,並且絲毫不計較回報。
但在這兩年,在打榜、控評、輪博、反黑等一系列操作不斷引發路人的反感,飯圈逐漸被打上了「惡臭」標籤,讓網友們避之不及。
「橫向更迭」
回溯我國飯圈的開端,普遍認為從2005年的《超級女聲》開始,中國才開啟了「追星元年」。雖然上世紀80年代盛行的「港星」與「港劇」現象就曾掀起一股追星熱潮,但因為小範圍、私人化、組織性低的局限,並沒有形成浪潮。
而《超級女聲》因為其無門檻的草根性以及全民關注性風靡全國,直接造就了一大批粉絲的產生。「玉米」、「筆親」、「涼粉」、「盒飯」等每一個粉絲群體的人數都非常龐大,調動的社會資源不容小覷。
這個時候的粉絲開始進行「橫向連接」,並積極地去開展各種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應援來為自己偶像爭取更多的關注和曝光度,飯圈文化開始形成。
而在2019年,飯圈文化徹底打破了次元壁,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
周杰倫與蔡徐坤的超話之戰,不僅讓「圈地自萌」的流量明星粉絲群感受到了「夕陽紅路人粉絲團」的強大力量,也成功地向飯圈以外的人士科普了超話時代一種全新的粉絲經濟玩法。
還有被央媒點名表揚的「飯圈女孩」更是讓飯圈意外「出圈」,由備受非議的網絡亞文化,一躍成為了可以與「帝吧」網友並駕齊驅的社會正能量。
與往年相比,現在的粉絲與偶像的捆綁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粉絲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決定偶像的命運。所以不僅要通過打榜、控評、輪博、反黑「做數據」,還要認同明星代言、帶貨,購買周邊,以真金白銀支持自己的偶像。
走火入魔
當然,這些放棄獨立思考、活在狂熱之中的行為,在常人看來已經近乎於某種「邪教」行為。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寫過,「群體的某些特點,如衝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誇大感情等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
儘管這樣的言論有所偏見,但飯圈似乎又走不出這樣的牢籠和詛咒。
去年吳亦凡首張個人專輯《Antares》在北美上線,粉絲策劃數月的戰役打響。
VPN切換美國線路,主攻itunes、 google play、亞馬遜音樂、Spitify、Apple Music等電臺及流媒體,根據歌曲權重依次購買單曲或整張專輯。下載後清楚緩存,再使用另一個帳號重複之前的操作,且無限循環……
僅5小時的時間,一位名為 Kris Wu的神秘人士就屠版了iTunes美國區榜單。歐美人蒙了,到處在社交網站上詢問:Who is Kris Wu?
這件事在2019年遭到了全網的詬病,粉圈文化再次被釘到了娛樂圈的恥辱柱上,遭受了全網民的群嘲。當然,這只是眾多網民與粉圈文化碰撞下,日漸累積矛盾的一次集中爆發。在粉絲們佔領評論前排、點讚好評、舉報惡評等一系列程序化的操作之後,粉圈喪失分寸感的偶像保衛戰,將路人緣消磨殆盡。
再來看一下近日的粉圈迷惑行為。《歌手》官方微博宣布華晨宇為首發歌手:「他是華語樂壇新生代領軍人,是不斷締造音樂與舞臺記錄的唱作鬼才……」
新生代領軍人、唱作鬼才,可以說是相當高的評價了,但這則微博下方出現了一條「你真的不尊重他」的樓中樓裡,粉絲們一起表示應該把「新生代」三個字給去掉……這一行為又一次將偶像的路人緣敗了一遍。
飯圈文化日漸龐大的同時,亂象自然也無可避免。所以這種喪失了個體的自我,加入集體的狂歡,是否真的有所必要?
只有惡臭?
「麻煩某些所謂的路人別拿著一副惡臭的口吻來Diss追星的孩子們,不要以偏概全,不要用自以為是的眼光和腦袋瓜子來幻想各種劇情。我們兢兢業業,努力工作,賺錢錢供養自己追星,這有吐槽的點嗎?」
面對質疑,圈內人往往顯得十分憤懣: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吐槽,而是一種歧視!
如果談起飯圈,不少人的第一感覺一定是惡臭,但其實飯圈文化也未嘗不能得到路人的認同。
「你不投,我不投,菊姐何時能出頭」。2018年,女團「邊緣人物」王菊,靠著粉絲們的各種看似朗朗上口卻又殺傷力十足的助威順口溜,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逆風翻盤」,從淘汰的邊緣一路開掛逆襲。
參與這樣狂歡的除了「菊內人」,還有「菊外人」。在這一年,追星女孩兒們將飯圈文化的趣味性推向了高潮。比起其他飯圈類似控評這樣的行為,「菊文化」展現出的自嘲、自黑無疑是當年飯圈的一股清流。
而他們不把自己定義為官方粉絲:「我們主要是呼籲平等、低調、獨立、清醒, 粉絲群裡絕對不分級,沒有所謂的粉頭,沒有領導者。」
作為一個比較特殊的文化現象,「菊文化」已經算是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一種,它成功吸引了更多路人的關注,卻沒有被冠以「惡臭」的罵名。
但這樣的飯圈文化似乎也難以成為主流,「陶淵明」們除了王菊的排名外,什麼也沒有改變。
「萬物皆可飯圈化」,這兩年飯圈已經出現了急速擴張的趨勢,你能逃得過了楊超越的美顏攻勢,或許就逃不掉李子柒的「文化輸出」,相聲圈、偶像圈、影視圈、體育圈、網紅圈、搖滾圈、電競圈、漢服圈……只要一個文化的覆蓋人數足夠龐大,就一定會有形成一個所謂的「圈」。
作為一個個文化圈層的聚合,「飯圈」會越來越龐大,而保持對集體狂歡的警惕,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可能將會成為一種越來越難能可貴的品質。
更多音樂行業內容探討,歡迎關注【音樂在線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