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滿護持咒語:大威天龍,世尊地藏,金剛護法。弟子奉請:通天教主、金花教主、銀花教主、胡三太爺、胡三太奶、黑老太太加持正法薩滿弟子,紅塵修心,德善兼備,護持薩滿,仙法永駐!
龍鳳呈祥之法,是薩滿仙門中最常用、最易用、也最好用的法事法器之術。龍鳳呈祥的福字,懸掛臥室房門後側,可起家和萬事興之效;龍鳳呈祥的筆筒墨具,可起文武第一,獨佔鰲頭之勢;龍鳳呈祥的緞面,可起新居上梁喬遷,鎮宅安固之福;龍鳳呈祥的薩滿鬥篷,更可以幫助弟馬香童順利請神下神,得神助之功。有關龍鳳呈祥類的法器實在是多不勝舉,以上提及的幾項,只要信仰的朋友們,都可一用,相信福報效果一定即刻實現,諸君滿願滿意。重要備註:離異之人、鰥寡之人、命犯姻緣關口之人,尤其是同性關口之人等,一定要慎用龍鳳呈祥類的法事法器,信仰的話,還是去找信得過的師傅詳細查看之後再行使用方為穩妥。冒然的使用,不光不如法,反而還會被祥和之氣衝撞寡居之煞,從而適得其反,雪上加霜。
出馬,也叫看香,出堂,是繼承上古薩滿文化的傳承,然後在我國北方地區發揚光大一種巫文化。而它所信仰的神祇,根據傳說是乾隆皇帝親封的,在乾隆的官方認定下,薩滿和仙家籤訂了契約,並且留下「五仙不過山海關」的約定,因此這種信仰多是流傳在我國北方。東北的出馬仙和保家仙多是指「五大仙」,分別指:狐仙(狐狸)、黃仙(黃鼠狼)、白仙(刺蝟)、柳仙(蛇)和灰仙(老鼠),也有信仰其他動物仙、鬼魂,或者佛教、道教中的正神(稱為:上方仙)——這同樣是一種滿漢文化互相滲透的表現。而現在的「出馬」雖然源於「薩滿教」,又不同於薩滿。薩滿是和五仙籤訂契約的,是五仙聽從於薩滿,於是才有了受封。而出馬,是仙家收有緣人當徒弟,這些「仙家」通過尋找有緣人成為弟子(通常稱為弟馬,或者香童),附身於弟子身上幫人看病查事從而獲取功德,希望藉由功德的累積而飛升成仙。而保家仙一般不對外看病查事,通常就是默默的守護那個供奉者的家庭。成為「弟馬、香童」除需要「緣分」之外,還要有另一位從業者開示引導,走一遍儀式後,才可以在家「立堂口」,就是供奉一張寫著神祇名諱的大紅紙。而「弟馬」在給人看事時,其實是「鬼使神差」,「大仙」多數會「附身」在「弟馬」身上幫人看事,此時的「弟馬」是沒有個人意識的,他(她)的所有言辭問答均來自於「仙家」之口,就仿佛是「仙家」以人為馬,這就是「弟馬」這一稱呼的由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弟馬、香童」就和我們平常人一樣,啥神奇的事都不會,所以也有從事正當職業的人了成為「弟馬」,也不會影響他(她)的工作和生活。
早期的薩滿教,在向每一種「神」祈禱時,都有不同的禱詞。禱詞中有各種「神」的出身歷史、豐功偉績以及這位神仙的性情愛好等,從而使每一種神都有了各自不同形象。祭祀不同的「神」也需要不同的祭祀方式。有的「神」在白天供祭,有的「神」必須在夜間供祭,有的「神」需在室內供祭,有的「神」必須在野外供祭,有的「神」喜歡豬、羊、牛等家畜,有的「神」則喜歡飛禽或魚類。這大約也是今天「出馬」時,有些「弟馬」要生吃豬肉、生吃雞蛋的原因——對不同神祇的不同膜拜方式的儀式傳承。其實在解放前的出馬仙,就已經開始簡化早期繁雜的儀式感了,使得「出馬」更便於實行,但是依舊會藉由唱詞來講明要請「大仙」的出身來歷,後來這種唱詞被引進了東北二人轉中,是為「大神調」。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出馬」儀式感更加簡約,甚至很多「弟馬」不在依靠以往的口口相傳模式,開始在微信上吸引客戶。他們幾乎完全拋棄了曾經的「法衣、法帽、法鼓」和大神調唱詞,僅在「看事」前為「仙家」上香即可引「仙家」前來附身答疑解惑,只是在這一過程中,個別「弟馬」會不停吸菸、喝酒,而作為「弟馬」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卻根本不會吸菸,這大約就是源自「仙家」的個人喜好,也同樣可以被看做是對不同神祇的不同膜拜方式在儀式上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