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得志1911年出生在湖南省醴陵縣南洋橋三望衝一個鐵匠家庭,現在屬於湖南株洲。由於出生在一個以打鐵為生的家庭,所以楊得志在很小的時候就更隨父親打鐵衛生,後來,楊得志到了江西萍鄉安源煤礦當了一名挖煤工人。1928年,楊得志參加了湘南起義武裝組成的工農革命軍第7師,並來到了井岡山。1928年10月,17歲的楊得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1930年起,楊得志先後任紅4軍第11師通信警衛排排長、特務連連長、炮兵連連長,參加了文家市、吉安戰鬥和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1932年,楊得志任紅15軍第45師新編第93團長、紅1軍團第7師20團團長、第1師1團團長。1934年10月,楊得志參加長徵,率團擔負前衛和先遣任務,組織「十七勇士」突擊隊強渡大渡河,到達陝北後,楊得志任紅1師副師長。1937年春,楊得志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七七盧溝橋事變以後,楊得志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5團團長,率部參加平型關戰役。在平型關大捷中,楊得志的685團就殲滅日軍500多人。打破了日本軍隊不可戰勝的神話。 1938年,楊得志任第344旅副旅長以及代理旅長,帶領100餘人翻越太行山,越過平漢鐵路封鎖線,取得全殲偽軍扈金祿部的勝利,並開闢抗日根據地。1939年春,楊得志任冀魯豫支隊支隊長,創建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1940年起,楊得志任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1944年4月,率部返回延安,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1旅旅長。解放戰爭時期,楊得志任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司令員、晉察冀軍區第1和第2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了邯鄲戰役、正太戰役和青滄戰役。
1947年6月,楊得志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指揮保北戰役、清風店戰役。1948年5月,楊得志任華北軍區第2兵團司令員,指揮冀熱察戰役和察綏戰役。平津戰役中,楊得志率部圍困、攻克新保安,全殲守敵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的「王牌」第35軍另2個師。
新中國成立以後,楊得志兼任兼任陝西軍區司令員。1951年2月,楊得志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9兵團司令員。1952年夏起,楊得志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參與指揮上甘嶺戰役。1955年4月,楊得志被任命為濟南軍區司令員。1979年1月,楊得志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指揮雲南方向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1955年楊得志被授予上將軍銜。
楊得志的原配妻子申戈軍,1918年出生,河北魏縣人。申戈軍1938年參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冀魯豫邊區婦救會宣傳部部長,華北軍區第二縱隊和第十九兵團政治幹事、秘書、科長、新中國成立後任濟南軍區直屬政治處主任,總參謀部某研究所顧問。楊得志有6名子女,分別是長子楊建華、長女楊華榮、次女楊柏華三女兒楊秋華、四女兒楊東華、五女兒楊雪徵。
其中,長女楊華榮1944年10月出生,1963年10月,考入濟南軍區軍醫學校,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3月,楊華榮調到新組建的基建工程兵通信指揮部衛生處任助理員,負責計劃生育工作。1984年5月,楊華榮調到總參謀部管理局工作任計劃生育辦公室主任,主持制定總參謀部《衛生工作建設規劃》、《醫療保健工作規劃》和《除害滅病工作規劃》。1999年7月,楊華榮被授予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