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病集方二十九道

2021-02-07 徐氏本草妙方

附:集方二十九道

五苓去桂加香薷湯

豬苓 茯苓 澤瀉 白朮 香薷

上五味等分.水煎.服無時.

消暑丸

半夏(十二兩醋煮幹) 生甘草 茯苓(各四兩去皮)

上為末.薑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錢.熱湯下.

香薷飲

濃樸(制) 白扁豆(各半斤炒) 香薷(一斤)

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入酒一杯.煎七分.沉冷不拘時服.熱則作瀉.香薷須陳者佳.

桂苓甘露飲

茯苓(去皮) 白朮(土炒) 豬苓(去皮) 滑石(各二兩研)寒水石(研) 甘草(炙) 澤瀉(各一兩)肉桂(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冷水任下.入蜜少許更妙.一方加人參、香薷、甘草.

益元散(方見前)

清暑益氣湯

人參(一錢) 白朮(五分炒) 黃 (一錢) 蒼朮(一錢)升麻(一錢) 神曲(五分炒) 陳皮(五分) 甘草(五分)當歸(五分) 麥門冬(五分去心) 黃柏(五分) 五味子(三分)葛根(三分) 澤瀉(三分) 青皮(三分)

上水煎.溫服無時.

清燥湯

黃 (一錢五分) 五味子(九粒) 黃連 神曲 豬苓 柴胡 甘草(各二分)蒼朮 白朮 麥門冬 陳皮 生地黃 人參 澤瀉(各五分) 茯苓 當歸 升麻(各三分) 黃柏(二分酒拌)

上水煎.服無時.

白虎加蒼朮湯 竹葉石膏湯(二方俱見前)

白虎加人參竹葉湯(即前白虎湯加人參三兩竹葉二把)

消暑十全散

香薷(二錢) 白扁豆(炒捶) 濃樸(薑汁炒) 木瓜 陳皮(一作半夏) 甘草(炙)白朮(薑汁炒) 茯苓 藿香 蘇葉(各一錢)

上水煎.熱服無時.取微汗.

十味香薷飲

香薷(二錢) 人參 黃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炙) 白扁豆陳皮 濃樸(各一錢姜炒) 木瓜(五分)

上以水二鍾.煎七分.欲令汗熱服.欲利水冷服.

如伏暑去人參、黃 .加黃連、藿香、澤瀉.

六和湯

縮砂仁(炒研) 半夏(湯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 人參(去蘆) 甘草(各一兩炙)赤茯苓(去皮) 藿香 白扁豆(薑汁略炒) 木瓜(各二兩) 香薷 濃樸(各四兩薑汁制)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一鍾溫服.

藿香正氣散

大腹皮(黑豆水洗七次) 白芷 茯苓(去皮) 白朮(土炒) 濃樸(薑汁炒) 桔梗 紫蘇葉 甘草(各一兩炙) 藿香 陳皮(各三兩去白) 半夏(二兩湯洗七次)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溫服.

選奇湯

羌活(一錢五分) 防風(一錢) 甘草(一錢五分夏生冬炙) 黃芩(一錢酒炒熱甚倍用)

上水煎.食後稍熱服.

冷香飲子

附子(生用) 草果 橘紅 甘草(各一錢炙) 生薑(五片)

上水煎冷服.

漿水散

附子 乾薑(炮) 甘草(炙) 肉桂(各五錢) 高良姜 半夏(各二錢半醋制)

上用漿水煎.去滓冷服.(漿水即點乳酪淡醋也)如虛熱喘乏.加人參.汗多加黃 、五味子.

大順散

甘草 乾薑(各五錢) 杏仁(去皮尖) 官桂(各三錢)

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次入姜.卻下杏仁.炒過篩去砂.合桂為末.每服三錢.沸湯調下.

黃連香薷散

香薷(二錢) 濃樸(一錢姜制) 黃連(五分酒蒸)

上水煎冷服.

加減瀉黃散

黃連 茵陳(各五分) 黃柏 黃芩(各四分)茯苓 梔子(各三分) 澤瀉(二分)

上 咀.都作一服.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

二香散

藿香(一兩) 半夏(姜制) 陳皮 桔梗 白朮(土炒) 茯苓 蘇葉 濃樸(薑汁炒)黃連(各二兩去須) 香薷(一斤) 白扁豆(八兩炒) 白芷(一兩)甘草(二兩五錢) 大腹皮(黑豆水捶洗七次)

上 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生薑三片.蔥白二根.煎一鍾.食後溫服.

枇杷葉散

枇杷葉(二兩去毛炙) 香薷(七錢五分) 白茅根 麥門冬(去心)甘草(炙) 木瓜(各一兩) 丁香 陳皮(去白) 濃樸(各五錢去皮薑汁炒)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鍾.生薑三片.煎服.如止渴燥去丁香.加知母.冷水調下.

百合湯

百合(一錢二分) 人參(五分去蘆) 柴胡(一錢去蘆) 黃芩(一錢)知母(八分去毛) 陳皮(一錢去白) 甘草(五分) 生地(七分)

上 咀.水二鍾.姜三片.捶法醋炙鱉甲.煎之溫服.如渴加栝蔞根.胸中煩熱加山梔.頭痛加羌活、川芎.嘔吐加姜炒半夏.胸滿加枳殼、桔梗.食復者加枳實、黃連.甚重大便實者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瘥後乾嘔.錯語失神.呻吟不寐.加黃連、犀角.咳喘加杏仁.血少心中驚惕加當歸、茯神、遠志.虛汗加黃 .疲倦加白朮.腸鳴加煨生薑.勞復時熱不除.加葶藶、烏梅、薑汁.

加味胃苓丸

蒼朮(五兩) 陳皮(三兩) 濃樸(二兩) 甘草(二兩炙)白朮(四兩) 茯苓(二兩) 肉桂(二兩) 豬苓(二兩) 澤瀉(二兩去毛) 人參(一兩去蘆) 黃連(一兩薑汁炒) 白芍(二兩炒)

上為末.蜜丸.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湯下.

黃龍丸

黃連(二斤去毛)

上以好醋煮幹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熱湯下.

玉露散

寒水石 滑石(去黃垢土) 石膏(火 ) 栝蔞根(各二兩) 甘草(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新汲水調下.

卻暑散

赤茯苓(四兩) 寒食麵 生薑(各一斤) 甘草(四兩生)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傷暑霍亂轉筋危急方

吳茱萸(三錢)

同黃連炒至煙起方取.去黃連.將茱萸煎湯一大盞.溫服.

香連丸

木香(二兩) 陳皮(二兩) 地榆(一兩) 枳殼(二兩麩炒)黃連(八錢吳茱萸炒) 枳實(一兩麩炒) 檳榔(二兩) 槐角子(一兩五錢) 益元散(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每服一錢.紅痢米湯下.白痢薑湯下.或白湯下.日三服.或湯一丸二亦可.老弱數服後.即當溫補.


《溫熱暑疫全書》

不要忘記分享到朋友圈。轉發功無量


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徐氏本草妙方或者掃描下面二維碼

最近有很多朋友們給我留言詢問治病方法、秘方療效、我是否使用過,在此我鄭重的向所有關注我空間的朋友們做一下解釋,我所發表的大多都是我摘取的,以便我臨床參考的,有的我用過,效果很不錯,還有一些我沒有用過,我只是作為參考,至此我希望朋友們在應用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之慎重,不要盲目的去應用,記住一點,世上沒有靈丹妙藥,在好用的方子也有失靈的時候,我之所以摘取這些東西是能讓更多的同道朋友們一起交流、探討。


新的公眾號【滇南徐氏本草妙方】 大家可以掃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古今醫家論「暑」
    靜居高堂大廈,得病似熱證,屬心脾經者,名中暑,陰證;動作田野道途,得病似傷風證,屬膀胱經者,名中暍,陽證,其實一也。但自襲暑氣而言曰中暑,自被日逼而言日中暍。然暑初入,自口鼻牙頰,達手心主胞絡,以火從火,故古法祛暑還取冷水灌溉,勿嚥之。入肝則眩運頑麻,入脾則昏睡不覺,入肺則喘欬痿躄,入腎則消渴,非專入心主而無他傳也。
  • 節·炁︱ 「暑」是什麼?——今日小暑
    古人認為,「燠」是熱之始,「暑」是熱之極;「涼」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極。暑,有個特點,許慎講,「暑近溼如蒸,熱近燥如烘」,談及「暑」必含溼氣,所謂暑溼。這是客觀自然現象。「暑」的能量裡面含有地中升騰起來的陽氣,「暑」與「熱」交織,人在其中被「暑邪」所侵觸發的病稱為「暑病」,從病因上細分有「傷暑、冒暑、中暑之分」,從病症是細分有「暑風、暑溫、暑咳、暑瘵」之異。這是先賢對人體小宇宙病因病理的認識。大千世界,萬物紛呈,其名各異。東漢末年劉熙著有《釋名》一書,專門探求事物名源。
  • 處暑,出暑!
    處暑,即出暑,預示炎熱之天即將過去;清涼之天馬上到來!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讀處暑之詩,品清涼之畫,感受習習「清涼」之意!趙少昂 蛙處暑日二首 其二清代: 弘曆半夏愁望雨,雨足且及時。早禾並晚谷,高田復下陂。均轉歉為豐,非予意所期。
  • 中醫十九條病機的千古爭論如何解讀?六淫的條文真的不完善嗎?
    上一篇舉例講了怎樣形象理解「病機十九條」的條文。一、「病機十九條」不單單缺少「燥」的論述很多醫家都強調「病機十九條」裡面為何沒有論及「燥」?!其實,明面上缺的並不只是「燥」的條文。我們先看六淫是哪個:風、寒、暑、溼、熱(火)、燥。
  • 《傷寒懸解》——暑病理論
    1 暍病,即暑病。暑病之來路,夏月暑令,陽氣發洩,汗出而竅開,外感傷寒而皮毛竅閉的意思。外感之寒,閉其暑熱發洩之時令,暑熱不洩而內蒸,是為傷暑也。本氣之盛,則如中風,暑熱外蒸而汗出,暑熱內傷則燥煩;本氣之虛,則如傷寒,不能外蒸,暑令不洩,而寒閉之。外感傷寒,閉其暑時之令,是為傷暑。2 當內度本氣之虛實,不宜外泥時令之寒熱。
  • 中醫看中暑 陽暑陰暑要分清
    分清陰暑陽暑對症急救從中醫的角度看,中暑是有分別的,分為「陽暑」和「陰暑」兩種。「陽暑」主要是指如在太陽底下直接暴曬造成頭暈倦怠、口渴身熱的症狀,「陽暑」問題,也是引發大部分中暑現象的主要原因。「陰暑」則主要是感受到風寒,空調過冷,或是在很潮溼悶熱的環境裡,皮膚毛孔收縮、身體難以散熱而中暑。面對陰暑陽暑,診療方法是不一樣的,同樣,用藥也有區別。
  • 中醫基礎:六淫―暑
    暑邪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在夏至以後,立秋以前。暑邪獨見於夏令,故有「暑屬外邪,並無內暑」之說。
  • 光復道街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為全面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發揮光復道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陣地作用,光復道街日前邀請天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晉利珍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光復道街領導幹部、社區書記、副書記、居民代表等60人參加。
  • 中醫教你分辨、祛除陽暑、陰暑
    中暑可分為陽暑與陰暑兩種,必須依照中暑類型做治療。陽暑:戶外活動陽暑的原因主與戶外活動有關,常因戶外太炎熱、曬到太陽又水份補充太少所引的。身體會出現發熱、頭痛、頭暈、口渴、四肢倦怠、汗多等症狀,嚴重會出現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等熱衰竭狀況。常見於建築工人、廚師、警察、馬拉松長跑者。
  • 滾滾熱浪來襲,兩個「清暑益氣湯」備上來
    《水滸傳》第三十一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錦毛虎義釋宋江」中描寫店家賣茅柴白酒,這種劣質酒是對市沽薄酒的特稱,眾軍看見了,便問那漢子道:「你桶裡是什麼東西?」那漢子應道:「是白酒。」眾軍商量道:「我們又熱又渴,何不買些吃?也解暑氣。」這裡所說的「白酒」不是現在的「白酒」,而類似今天常見的米酒、清酒之類,用以解渴清暑。
  • 「最新」愛心暑託班下周二起報名!16區辦班點全名單在此
    自2014年正式創辦以來,暑託班已連續六年成為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在過去三年市政府實事項目滿意度測評中,愛心暑託班穩居前三。Q:愛心暑託班什麼時候開始?持續時間是多長?A:在2019年7月-8月(工作日全天)開設愛心暑託班,擬定於7月8日-7月31日為第一期,8月1日-8月23日為第二期,共2期。具體詳見各街道、鄉鎮的招生簡章。Q:哪些學生可以報名參加愛心暑託班?A:原則上目前具有上海學籍的小學生只要願意都可以報名參加,先到先得。
  • 清暑益氣湯
    李東垣以「暑傷元氣」、「暑必挾溼」立論,制清暑益氣湯治體虛而傷於暑溼者,方取黨參、黃芪、白朮、麥冬、五味子、甘草益氣生津,以扶元氣;黃柏、蒼朮、神曲清熱燥溼
  • 中暑也分陰暑陽暑? 中醫專家:破解方法不同
    中暑也分陰暑陽暑?不少患者有疑問:聽說中暑也分陰暑、陽暑?對此,中醫專家表示:中醫確有「陽暑」和「陰暑」之分。  動而得之為「陽暑」  靜而得之為「陰暑」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經典科閆海慧醫生介紹,中醫把中暑分為「陽暑」和「陰暑」。  動而得之謂之陽暑。
  • 別急,要先分清陰暑和陽暑
    傳統醫學所講的中暑,則強調發生於夏季的疾病,並且細分為陽暑和陰暑。傳統醫學所說的陽暑,是指暑熱邪氣侵襲人體,正氣和津液損耗,出現頭暈、體熱、口渴、出汗、乏力等症狀,相當於現代醫學所描述的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傳統醫學所說的陰暑,則是感受陰寒邪氣,出現發熱、畏寒、頭痛、身痛、乏力、無汗、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 《金匱要略》卷四,中醫暑病理論
    1 暍病,即暑病。暑病之來路,夏月暑令,陽氣發洩,汗出而竅開,外感傷寒而皮毛竅閉的意思。外感之寒,閉其暑熱發洩之時令,則為傷暑也。本氣之盛,則如中風,暑熱外蒸,竅開而汗出,汗出則傷熱燥;本氣之虛,則如傷寒,不能外蒸,暑令不洩,而寒閉之。外感傷寒,閉其暑時之令,是為傷暑。2 當內度本氣之虛實,不宜外泥時令之寒熱。
  • 中醫概念需規範 —— 「伏暑」可能和「暑」無關
    因為,暑有明顯的季節性,即暑只能在夏季,所謂的「伏暑」的發病季節是在秋冬季,秋冬季應該不會有暑。本方由銀翹散加減而成,用於風熱襲表,暑溼內鬱者。銀翹散疏透表邪,輕清洩熱;加杏仁宣肺氣,氣化則溼亦化;滑石清利暑溼。去牛蒡子、玄參意在提示用藥不宜寒涼滋膩過重,以免阻礙溼邪祛除。黃連香薷飲(《類證活人書》)香薷一兩半,黃連二兩(二味入生薑四兩,同杵炒令紫色),厚樸(去皮)二兩,一方有白扁豆尤良。
  • 一個「暑い」怎能打發高溫?
    天氣是越來越熱了,想用日語說個「熱」,簡單的「暑い」似乎都配不上這樣的高溫,怎麼也得多來點修飾,才能體現出酷暑的威嚴。
  • 《傷寒論》證候分類綱目-太陽變證-中暍-傷暑
    所以,傷暑雖為夏季時病,但仍有常有變,夏季前後亦可見暑證,不過該時所發之暑病,致病原因除暑邪之外,往往兼挾它氣。清代喻嘉言則進一步擴展了暑證的發生節氣時令。他指出,一年當中,「春分」之後至「秋分」之前,實為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溼土三氣合行其令,火溼合化而成暑氣;在此段時節中,若暑氣太甚,均可致暑病。就本身性質而言,正常暑氣為火溼合化之氣,異常暑邪為火溼二邪合化之邪。
  • 公益暑託班,不妨嘗試推廣
    這群小朋友也是來「上班」的,參加一個叫「小候鳥」的公益暑託班。而這個暑託班是由江幹區四季青街道關工委聯合其他部門共同舉辦的,旨在解決暑假期間家長上班之後孩子無處可去的問題。   暑假到了,「神獸」出籠,孩子們狂歡,家長們卻要頭疼和焦慮,自己要上班,孩子該去哪兒?   這絕對不是少數人的問題,而已經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社會問題。
  • 第十一期書之道精品讀書講座賞讀古詩十九首,品味中華詩經典
    第十一期「書之道」精品讀書講座舉辦。本期講座邀請《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一書的作者曹旭教授,帶來對中國詩歌中十九個最美的「模特兒」——《古詩十九首》的賞讀,帶領現場聽眾透過文字感受詩歌背后豐富綺麗的情感和回味無窮的感悟。出席講座的嘉賓還有圖書館黨委書記董玉山、副書記袁繼軍、副館長郭晶、人文學院副教授黃偉豪、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湯莉華,及四十餘位熱愛古詩的讀者們。